Friday, December 29, 2006

下雨天的週末

這是一首歌曲的歌名,不是預測這個元旦長週末的天氣。

今天收到我信用卡郵購的校園民歌 8 張 CD,馬上就拆開來聽。原汁原味的旋律和歌聲從音響裡飄了出來,彷彿又帶領我回到那青澀單純、充滿美好幻想的年代。那時,我只是個鄉下的 teenager,每天聽著這些金韻獎得獎的校園民歌,哼呀唱的,有輕快也有恬靜,有俏皮也有嚴肅,有雄壯也有婉約。校園民歌所代表的那個時代文化,早已因此而默默地進入了我的內心世界,化為重要的一部份。這二十多年沈澱了下來,想不到重新聽到這些熟悉的歌曲,舊時的情感又被挑了起來。

尤其是聽到了陳明韶唱的「下雨天的週末」(鄧禹平作詞,邰肇玫作曲):

我好喜歡週末,我好喜歡雨天,我好喜歡下雨天的週末。
因為那小雨,我才可以和你,共撐一把雨傘,靠得好近好近。
因為那週末,我才可以和你,聊得好晚好晚。
我好喜歡田野,我好喜歡炊煙,我好喜歡田野的炊煙。
因為那輕煙,我才可以和你,共織一個夢境,挽得好緊好緊。
因為那田野,我才可以和你,走得好遠好遠。

前奏一出來,我的鼻子馬上就痠了;陳明韶才唱第一句「我好喜歡週末」,我的眼眶就湧現了淚水;再聽下去,我就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淚鼻涕,竟然開始嗚噎啜泣。唉,這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想起我的初戀女友?No, no, no! 歌唱得好?沒的事兒,陳明韶的歌聲只能說平實而顯真情,談不上唱得特好。旋律動聽?很多歌曲旋律動聽我可都沒掉淚,不是。歌詞意境優美?這種瓊瑤小說式的意境不太可能存在於真實世界,現在很多人看了可能都會覺得好笑,不切實際。我撐傘都撐那種特大的傘,才能遮雨,怎麼會想去跟人家共擠一把小雨傘?還有,我最討厭田野上的煙了,八成是農家放火燒稻草燒樹葉,造成空氣污染,讓我呼吸不舒服。那麼,究竟是什麼深層的原因讓我掉淚?

幾經思考,我猜很有可能是,我的外在已經世故,可是內心深處卻還保有那種天真到幾近可笑的幻想,這歌詞正好讓我找到一個可以讓幻想投射的目標──遙遠寧靜,超凡脫俗的烏托邦世界。除此之外,這首歌也讓我想起我逝去的青少年,以及當時對愛情的憧憬。這種對遙遠的嚮往,對逝去的緬懷,加上我又感情豐富,應該就是造成這次事件的主因吧!

Thursday, December 28, 2006

限制級照片,未滿 18 歲請勿瀏覽!


上圖:是哪位小姐這麼幸福,能被 Hugo 寬大的臂膀擁抱,依偎在他厚實的胸膛裡?(老師,你也太自戀了吧!)

下圖:就是她,人稱「馬阿姨」的東吳英文長青樹(怎麼樣,這交杯酒還喝得模有樣的吧?)同學,蓋印章!See you next week. Bye-bye!

Photo Credit: X 週刊資深記者 Anne 張(咦,那限制級的照片呢?據可靠的內部消息指出,此照片將登載於下一期的雜誌封面)

後記:小小搞怪,博君一笑,請勿當真

Saturday, December 23, 2006

Merry Christmas


我不過聖誕節,也沒有隨著媒體炒作起舞,跟著跑去狂歡。但有幾次聖誕夜印象比較深刻。我大二開學後不久便加入台大合唱團,聖誕夜到團長家聚會,準備午夜時四處去唱聖歌報佳音,結果因為二、三十個人在團長家彈琴練唱、聊天嗑牙,太過吵鬧,開門要出去報佳音時才赫然發現,團長家的大門上被鄰居丟了許多雞蛋,讓大家原本愉快的心情頓時跌入谷底!另一次是到美國去念研究所的頭一年寒假,跟幾個朋友從伊利諾州的香檳小城跑去紐約市玩,穿著厚重的羽毛衣,搭了髒臭詭異的地鐵從布魯克林到曼哈頓,踩著積雪的道路,小心翼翼地避開結冰發亮會讓人滑倒的地面,到宏偉的聖派翠克大教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 去作午夜彌撒,聖誕歌曲一首接一首,神聖莊嚴,令人感動。

接下來的聖誕節印象都不深,直到今天,12 月 23 日星期六中午。我的導生班,英文系進修部五年級,畢業了一半、只剩 20 多人的英進五,由於已畢業的玉宜同學剛從澳洲回台,號召大家到師大附近的「希臘左巴」餐廳聚首。大家都盛裝赴會,女的妖豔嫵媚,男的 xxxx(請自行填進四字成語),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熱烈擁戴的馬老師(前班導)也與江怡秘書聯袂出席,真是讓這導生會/同學會/聖誕聯歡活動增色不少。有趣的是,我不知怎的竟然跟同桌的女同學聊起男女感情的事,她們倒也聽得津津有味,點頭稱是。想不到「馬阿姨」一進來,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劈頭一句:「聽曾泰元聊感情!?你們統統頭殼壞去!」哈哈,我只好趕緊撇清關係,跟這幾位可愛的女同學丟出一個 disclaimer,聲明稍早對於感情看法的發言,聽聽便罷,切勿當真。

希臘左巴的食物還不錯,我點了一客「地中海甜羅勒烤豬排」,還得到在那裡打工的英四 C 銘慶同學的真情背書。英進五老同學幾個月不見,話匣子打開可是不得了,而且這是一個既成熟懂事又活潑愛鬧的一班,搞笑、耍酷、裝性感、假親熱,氣氛 high 到不行,我都笑到差點飆淚了。我跟馬阿姨促膝而談,當面跟她澄清了一些「尖銳」的問題(欲知詳情,請找馬阿姨),最後把酒言歡,還在同學的慫恿下,喝了交杯酒(別誤會,只是搞笑一下),熱情擁抱(嗯,真羨慕人家當女老師的有這種福利,我們男老師可是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呢)。

禮物摸彩是節目的高潮。剛推甄上本系比較文學碩士班的永鎬同學摸到我的大禮──《傳世漢←→英寶庫》,這本寶庫市價 850 元,由詞典界奇人劉雲适先生主編,本人擔任 KK 音標主審,對永鎬的翻譯寫作應有立即之用處。江怡秘書提供的漂亮圍巾也讓在場同學驚呼連連,馬阿姨摸到的人體工學滑鼠墊則被我吐槽(開玩笑的)。我狐疑地對她說:「你用電腦嗎?」,馬上就被瞪了白眼,她還「威脅」說要收回剛剛的交杯酒和熱擁。唉呀,我們這位認真的林語堂故居執行長,怎麼似乎缺乏了那麼一點林語堂的幽默呢?

節目在大合照中劃下完美的句點,一看錶才發現這一餐吃了快四個小時。過幾天等照相的同學把照片傳過來之後,我再挑幾張貼上來,現在就請大家憑回憶、靠想像囉!

聖誕節快到了,還是不能免俗地祝福諸位格友,Merry Christmas!

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給老外沒有霸氣的「龍」

我昨天星期一沒課,開了一個週末的翻譯研討會之後心有所感,靜下心來便文思泉湧,不寫下來心裡面不痛快,於是整理了手邊的資料,結合了在昆明發表的論文精髓,做了一點小小的研究分析,就寫成了另一篇學術、普及兼具的讀者投書,當天下午傳給《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今天一早就登出來了。編輯做了微幅的刪修,標題也是編輯下的。下面轉載的是正式見報版。

給老外沒有霸氣的「龍」

曾泰元

十二月上旬,我到中國昆明,參加一個由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辭書學會聯合主辦的學術研討會,才從部分與會學者口中得知中國文化界最近的一大「熱鈕話題」(hot-button issue),就是「龍」的英譯 dragon。我在當地的報紙、電視、網路也看到了激烈的討論。

根據我綜合整理所得到的瞭解,這個熱鈕話題源自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吳友富在研討會上的發言。據稱,他說中國人的圖騰「龍」長久以來英文都譯為 dragon,而 dragon 這個字眼卻給不甚瞭解中國文化的廣大西方人造成了負面的印象,讓他們聯想到霸氣、充滿攻擊性的龐然大物,與中國龍的傳統形象、中國共產黨強調的中國和平崛起、建構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他大膽建議,國家要考慮拋棄「龍」的標誌,重新塑造一個文化意象。

這樣的發言的確是語驚四座。經由報紙報導,網路轉貼,批評之聲如排山倒海而來,其中不乏充滿民族主義的激烈言論。許多讀者、網民、評論家都認為,這樣的心態無異於文化上自我矮化、自我閹割、自我殖民,崇洋媚外,莫此為甚。少數贊同的人甚至提議把「龍」的英譯改為 Long(音譯,外有「長」、「久」的含意)、Loong(兩個 o 代表 Long 的大眼睛)、Liong(閩南語音譯、外加「獅子」lion 的聯想)。雖然後來當事人在接受上海《光明日報》採訪之後澄清,鄭重聲明絕無此事,強調前述的報導和網路的轉載均屬無稽之談,中國龍的形象一定要堅持。但這個話題在大陸逐漸沈澱冷卻之後仍有其理性討論的價值,今單就語言層面略抒己見。

龍做為所有華人共同圖騰,有其悠久歷史,早已深植民心,自毋須因其英譯的 dragon 有負面含意而拋棄這個文化圖騰,否則即喪失自我、捨本逐末。然而 dragon 這隻西方龍在英文裡確實隱含有「恐怖邪惡的怪獸」之意,是要被殺戮消滅的,在《聖經》裡甚至是魔鬼撒旦的代名詞;同時也可以用來罵人,指「母老虎、恰查某」。中、英文的龍/dragon,其所指意義差別不大,指的是外型類似、傳說中的動物。可是其隱含意義(connotation)卻有天壤之別,一個崇高神聖,另一個則恐怖邪惡。

在不拋棄固有文化傳統的前提之下,我們一方面要多讓西方人認識全球華人的龍,另一方面可以在英文翻譯上重新斟酌。既然 dragon 讓西方人有負面的聯想,何不在前面加一個 Chinese,以 Chinese dragon 這種全新的組合來翻譯「龍」,指稱有別於西方龍的東方龍?這種在既有的英文詞彙前以 Chinese 修飾的組合比比皆是,中大型的英文詞典都收錄甚多,如 Chinese cabbage 「大白菜」、Chinese checkers 「跳棋」。

然而,這樣的新詞不僅較長,邪惡恐怖的 dragon 還是揮之不去,而且我們依舊是消極地在英文裡打轉,文化的主體性仍然不夠凸顯。最佳的方法就是音譯,用第一個字母大寫的 Long 來翻譯我們的「龍」,這樣不僅簡短有力,讓人聯想到長長久久吉祥如意,而且能充分展現文化的主體性,而不是依附在西方文化的配角。再者,《韋氏新三版國際英語詞典》早在一九六一年出版時就以威妥瑪式的拼音系統收錄了 lung「龍」,我們這樣做只不過是讓它換個面目重新面世而已。

目前理想的作法是,在翻譯「龍」時 Long 與 Chinese dragon 併陳,交替使用,終極目標是把 Long 這個新詞推介給英文。只是,不知老外能否欣然接受?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東吳英文的學生,讚啦!

週末這兩天台灣師範大學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台灣口筆譯教學國際研討會」,會場內可以說是眾星雲集,盛況空前。

國內翻譯相關系所的所長系主任、資深學者幾乎全數到齊,大陸、香港、美國這方面的領頭人物也都不遠千里而來──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王立弟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柴明熲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謝天振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穆雷教授、四川外語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廖七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系主任方梓勳教授、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鮑川運教授。場內場外與這些前輩交換意見,不管是學術上的還是非學術上的,都覺得頗有收穫,如沐春風。

可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我們東吳英文同學的表現。此話怎講?我翻開大會手冊看到與會人員的名單,在170多個報名者中,我們東吳英文的學生竟有7人(吳亞庭、李宜嬪、林立婷、林倩如、陳梵亭、黃綉芸、鄭棋耀),高居各校與會學生之冠!這似乎顯示我們系上紮實的翻譯課程起了作用,讓同學有心來報名參加。然而截至第一天結束為止,只有四C的吳亞庭來跟我相認,其他的似乎還未現身,或許濕冷的天氣影響了其他人出席的意願吧!

但這還不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讓我深以為傲的是兩年半前畢業的學姐蔡佩珊(與東吳英文奇人楊禮旗 Elvis 同為 A 班),她現在在某國立大學念翻譯方面的碩士,這次與她的論文指導教授同台發表論文。我們這位學姐英文發音優美標準、台風穩健笑臉迎人,簡直把她老師大大地比了下去!會後我給她稱讚鼓勵,她還客氣地謙稱,這一切都是我教她的!嗯,這就是東吳英文同學該有的好榜樣!

各位,別忘了我之前說的,東吳英文的同學只要好好學習,按部就班,絕對可以在他人面前昂頭挺胸的,要對自己有信心。今天,我在師大,就得到了一個鮮明的例證!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昆明印象






難得少打些字,就用幾張照片加上簡單的圖說吧!構圖不佳,請多包涵。

左上我累了──翠湖的海鷗。

右上韻味──勝利堂(雲貴總督府原址)前的老房子

中左四六級考試──雲南大學內背英文的女生

中右老與新──待修繕的老房子與現代的五華區人民政府辦公大樓

左下直上雲霄──午後碧空下的東寺塔(始建於唐代)

右下衝冠一怒為紅顏──平西王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

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Bon voyage! Good luck!

12 月 7 日(星期四)一大清早,我就要出國到昆明開會、發表論文了。這是一個由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辭書學會主辦的「漢英翻譯詞典學術研討會」,而我這次是、差不多一直都是,這類詞典學研討會唯一的台灣代表。

有人問我為什麼老往中國(or 大陸。在這個政治極度敏感的社會與時代,我姑且把這個地方稱為 PRC)跑,我的回答一直都是:「那裡有我的學術市場」。當然我也去過韓國、日本、新加坡,參加過亞洲辭書學會的歷屆學術研討會,明年還要到印度去參加下一屆的會議並發表論文,所以不只是 PRC。當然,全亞洲的會兩年才召開一次,而 PRC 大大小小的會每年都有好幾次。我研究的是詞典學,特別是漢英詞典和英漢詞典,這類學術活動最多的地方、有最多相關學者的地方、最有對話空間的地方,就是 PRC。簡言之,PRC 有我的學術市場:我的東西擺出來有人看,有人聽,有人懂,有人欣賞,我有成就感。在這裡,我 3 年前在台灣翻譯學學會的大會上,提案成立「詞典及語料庫研究中心」獲得通過,經營的這些日子以來雖然運作正常,定期開會討論業務,定期舉辦學術演講,也架設了自己的網站,不過學術市場的規模畢竟還是太小,難以拓展,令我有些無奈。

我低下頭來,看到我研究室書桌的玻璃墊下有一張泛黃的便簽,上面寫了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Ladislav Zgusta 於 10 年前我畢業前送我的兩個字:Good luck! 這句簡簡單單的祝福幫我熬過寫論文的最後那個痛苦的階段。這個好運氣也一直就跟著我,讓我順利拿到博士,取得台灣的教職。教學、研究、服務這 10 年來雖有小小的挫折,但基本上老天還是眷顧我的。

是的,Good luck! 不管是 Zgusta、是我的祖先我的家人、是我的學生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是上帝、是釋迦牟尼、還是冥冥的上蒼,感謝你們。常來逛「語國一方」的格友,我也衷心祝福你們,Good luck!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火星文的英文怎麼說」正式見報版

上禮拜寫了「火星文」那篇後意猶未盡,想與更多人分享自己對語言的看法和見解,於是便繼續加工改寫,先投給了《聯合報》的〈民意論壇〉,因為我一直認為《聯合報》很重視文教新聞,也很重視英語教育,可惜兩天後編輯來函,說「惠賜大作,至為感謝!惟囿於版面篇幅,未能刊出,深感歉然!敬祈鑒諒,並請繼續指教和支持。耑此奉覆,敬頌時祺」。

我被婉拒之後,只好摸摸鼻子,轉投《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想不到編輯很快就來電,表達濃厚的興趣,認為我這篇很有意思 ,他們打算登,但要我再加兩段,多一點深入的分析,「字數不是問題」。我聽了當然很高興,自己的東西有人肯定,於是立即著手改稿,加了最後面的四段,洋洋灑灑地寫了 1500 字,終於在星期六(12 月 2 日)見報,而且還放在該版的頭條!在滿是政治性、社會性的論壇裡,出現了一則很軟性的「火星文的英文怎麼說」,的確是很另類,很少見。

見報版有一個別字,而且「別」了四次:是「學『力』認證中心」才對,不是「學『歷』認證中心,都是電腦選字害的,而我檢查時也不夠仔細。下面是見報版的更正(別字已經改過來了):


火星文的英文怎麼說

曾泰元

上個月 11 日美聯社自紐西蘭首都威靈頓發出一則電訊,報導了紐西蘭有關當局雖然不鼓勵高中生使用火星文(textspeak),但學生萬一在今年年底的全國大會考時使用,只要答案對就不扣分。這則新聞台灣的媒體並無明顯的報導,不過卻在當時正於劍潭舉行的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造成了一些熱烈的討論。火星文不只台灣有,紐西蘭也有,而且英文叫做 textspeak,絕不是令英語人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自己人都覺得好笑的 Martian language。

這個火星文的英文說法,還沒有收錄於任何一本正式出版的英文詞典,很多在台灣教英文的外籍老師也都沒有聽過。不過事實上,著名的語言學家 David Crystal 兩年前的一本書 (A Glossary of Netspeak and Textspeak) 早已將它納入書名了。這個意為「火星文」的新詞 textspeak,字面上是「手機簡訊用語」之意,text 乃摘自 text message「手機簡訊」;-speak 這個構詞成分為「...用語」之意(如 computerspeak「電腦用語」、marketingspeak「行銷用語」),源自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於小說《一九八四》中所創之 Newspeak「新語言」。

翻閱此書中的詞彙表,才發現英文世界的火星文跟我們台灣的火星文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豐富的表情符號(有相同的,如 :-( 表示不高興;有不同的,如 lol 代表「大笑」;可是抱歉,因為文化的差異,沒有 Orz),用很多字母詞(如 btw: by the way「對了」、ggp: got to go pee「得去尿尿了」,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用注音符號ㄅ代表「不」、用ㄉ代表「的」、用AKS表示「會氣死」?),流行同音取代(如 b4: before「之前」、cul8r: see you later「再見了」,像不像我們的 3Q「Thank you」、「醬」代表「這樣」?)。詳閱這本書裡羅列的數百則英文簡訊用語,彷彿進入了英文的火星文世界。

語言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兩者本質雖然類似,但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南轅北轍,不過英文的 textspeak 和中文的「火星文」的確都適切地描述了這個網路、簡訊時代的次文化,讓年輕人著迷,讓家長老師頭痛。還記得今年年初的學測嗎?曾經因為國文考題中出現了「火星文」而喧騰一時,大考中心因而公開聲明將來火星文不會再度入題,紐西蘭在這方面的態度果然不一樣。

當然,紐西蘭國內也並不是一面倒地都支持這項決定,反而是正反意見針鋒相對。贊成者當然說這個舉動不過是反應了高中課堂的現狀而已,毋須大驚小怪。紐西蘭學力認證中心也澄清,他們所施測的國家學力認證考試(約略相當於我們的學測)並不是毫無條件地接受學生用火星文作答,考生如果考英文時用火星文,還是一樣會被扣分,但是其他考科更重要的是透徹瞭解科目內容並能回答得清楚完整,用不用火星文反而不是那麼關鍵。

反對者批評時火力十足,認為學力認證中心迎合學生操弄英文,破壞英文,自我降格,減低認證考試的公信力。學校老師也憂心忡忡,覺得火星文這種源自於手機簡訊的青少年俚語,會因學力認證中心的這項宣布堂而皇之地進入學生的作文裡,讓教學倍感困擾。

說穿了,古今中外這種語言中「保守 vs. 開放」、「規範 vs. 描述」的拉扯比比皆是,這是語言活力的體現。語言就在這些拉扯中不斷前進,新的成分進來,舊的成分出去,我們平常心看待便是。語言使用者中總有一部份人採取一種比較保守的態度,認為既有的規範要遵循,新的東西要在既有的框架內運作。另有一部份人在語言上比較開放,樂於打破既有的框架,只要有夠多的人使用,社會就理應接受,承認其為語言的一部份。

我持平地認為,規範主義者毋須過份執著,因為我們現在認為是對的,很多都是積過去之非以成今日之是者。樂於創新語言的人也必須瞭解到,語言內有自動調節的機制,創新過了頭,使用者不賞光,得不到大家的共鳴,就會像以前盛行一時的葡式蛋撻,被大家所遺忘。十年前因呼叫器的興起而紅透半邊天的數字語(520:我愛你、881:Bye-bye)、字母語(LKK:老扣扣;YKLM:幼齒辣妹),如今安在?現在的火星文又何足憂?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兼 詞典及語料庫研究中心召集人)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火星文」的英文怎麼說?

還記得今年年初的學測嗎?曾經因為國文考題中出現了「火星文」而喧騰一時。之後大考中心公布成績,聯合報的記者採訪我,我跟她透露了「火星文」的英文可以怎麼說,但是隔天(2 月 23 日)見報後只出現英文閱卷的點滴,這段並沒有寫進去。當時也有一家電視台對此表示初步的興趣,跟我有電話上的聯繫,可是談完之後他們大概覺得沒什麼「賣點」,就無疾而終了。

相信今年 3 月上我的課的同學應該還有印象吧!我拿了一本著名語言學家 David Crystal 的書 A Glossary of Netspeak and Textspeak (2004) 跟同學解釋,「火星文」就可以直接用書名裡的 textspeak。這個新詞 textspeak 可以直譯成「手機簡訊用語」,text 乃摘自 text message「手機簡訊」,-speak 這個後綴意為「...用語」(如 doctorspeak「醫生用語」、computerspeak「電腦用語」、marketingspeak「行銷用語」、business-speak「商業用語」等,而這個英文裡的新後綴乃源自於英國作家 George Orwell 於小說 1984 中所創之 Newspeak「新語言」)。翻閱此書中的詞彙表,才發現英語世界中的手機簡訊跟我們的火星文有異曲同工之處:豐富的表情符號(抱歉,因為文化的差異,沒有 Orz),用很多字母詞(btw: by the way「對了」、ggp: got to go pee「得去尿尿了」。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用注音符號ㄅ代表「不」、用ㄉ代表「的」、用ㄋ代表「你」?),流行同音取代(b4: before「之前」、cul8r: see you later「再見了」。像不像我們的 3Q「Thank you」、「偶」代表「我」、「醬」代表「這樣」?)

當然,語言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兩者本質上類似,但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南轅北轍,不過英文的 textspeak 和中文的「火星文」的確可以描述這個網路、簡訊時代的次文化,讓年輕人著迷,讓家長老師頭痛。我們的「火星文」,英文裡就是 textspeak,絕不是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自創的 Martian language。

下面是一則今年 11 月 11 日的美聯社報導,茲摘錄前兩段,以為佐證:

New Zealand students may 'text-speak' in exams

WELLINGTON, New Zealand (AP) -- New Zealand's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text-speak" -- the mobile phone text message language beloved of teenagers -- in national exams this year, officials said.

Text-speak, a second language for thousands of teens, uses abbreviated words and phrases such as "txt" for "text", "lol" for "laughing out loud" or "lots of love," and "CU" for "see you."

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Comme ça le français! 略述法文的變音符號

在介紹英文裡的法文外來語時,大部分同學都對法文的變音符號 (diacritics) 感到頭痛萬分,今在此作個扼要的說明整理,希望能讓不諳法文的人找到記憶的線索,讓懂法文的人豁然開朗。

如前文「從 maitre d' 談起」(2006 年 10 月 26 日) 所述,法文的變音符號有 5 種:左下撇 (acute accent)、右下撇 (grave accent)、尖帽子 (circumflex)、上兩點 (diaeresis)、掛尾巴 (cedilla),至於為什麼如此?有什麼意義?茲簡述、舉例如下:

(1) 左下撇 (acute accent):只出現在 e 這個母音字母上。後面的子音字母消失後,就在前面的 e 上方加個左下撇,表示 something was here,如 élite「菁英」,由古法文 eslite 演變而來,é 頭頂上的左下撇就標記著消失的 s;exposé「爆料」,由原形動詞 exposer「暴露」變化而來,é 頭頂上的左下撇就標記著消失的 r。但是有時候 é 似乎並不表示有任何子音消失,只是單純地代表「開音節」(open syllable:以母音結尾的音節)的「緊母音」(tense vowel),IPA 作 [e],如 cause célèbre 的 é (cé + lèbre)。
(2) 右下撇 (grave accent):出現在 a 和 e 這兩個母音字母上。à 源自拉丁文的 ad(如 ad hoc「特別的,視情況需要的」),基本的意思為 to; toward。同左下撇,拉丁文的 d 消失後就在前面的 a 掛上右下撇。然而 è 上面的那一撇就看不出代表什麼消失的字母,反而是標示著法文裡「閉音節」(closed syllable:以子音結尾的音節) 的鬆母音 (lax vowel),IPA 作 [ε],如 cause célèbre 的 è (cé + lèbre)。
(3) 尖帽子 (circumflex):出現在不同的母音字母上。這頂「尖帽子」和「左下撇」的差不多,常有標記著後面子音(一般是 s)消失的功能。例:tête「頭」源自古法文 teste(拉丁文作 testa,英文裡有一專業術語 test「介殼」,來源相同),maître「師傅,大師」源自古法文 maistre(拉丁文作 magister,英文裡有 master「主人,大師」、magistrate「治安法官,(擁有司法權的)行政長官」,來源相同),goût「味覺,滋味」源自古法文 goust(拉丁文作 gustus,英文裡有 gustatory「味覺的」,來源相同)。
(4) 上兩點 (diaeresis):出現在不同的母音字母上。這純粹是發音上的標記,表示有「上兩點」的字母要單獨念一個音節,ï 念 [i],ë 念 [ε],而不跟前後的母音一起念。例:naïve [na 'i:v]「天真的」、Noël [no 'εl]「聖誕節」。
(5) 掛尾巴 (cedilla):只出現在 c 這個子音字母的下方。這也純粹是發音上的標記,表示原來在 a、o 之前該念硬音 [k] 的 c ,在此要唸成軟音 [s]。例:soupçon「一點點」(與英文的 suspicion 同源)、façade「(建築物的)正面;門面」(與英文的 face 同源)。

我的英語構詞法這門課現在已經進入英文裡的的中文外來語,由於我作了第一手的研究,粗材料太多、太雜,需要好好地去蕪存菁,因此我以後再找機會對此寫一篇,盼能兼具深度、廣度,又不至於學術地讓人望之卻步,請格友拭目以待。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跟我打聲招呼吧

週末這兩天在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參加一年一度的「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ETA-ROC),除了親炙幾位大師的知識風采之外,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就是碰到了以前的學生主動而熱情地跟我打招呼。

第一個碰到的是以前屏商多才多藝、活潑大方的鄭英雪,在高雄第一科大拿到碩士之後現在已經在澎湖技術學院當專任講師了,真是厲害。接著又碰到 2003 年從東吳畢業的吳思靜,說要過來捧我的場(事實上我只是當大會貴賓 Michael Hoey 的主持人而已)。她在彰化當了幾年小學的英語代課老師之後重回學校,現在在大業大學念研究所,將來打算學成之後繼續作育英才。然後又碰到東吳 2005 年畢業的英文即席演講高手李秋慧(她和今年畢業的曾婷瑄在這方面可是為東吳、為英文系爭了不少光呢),現在在清大外語系的語言教學研究所念碩士班。第四個碰到的最奇特:我沒有教過她,對她一點也沒印象,而她卻推著嬰兒車,帶著她快滿周歲的小 baby 認我這個老師。聊了之後,才搞清楚她是 2001 年畢業的最後一屆夜間部學生,叫洪禎利,現在在三重某國中當英文老師,而她之所以知道我,據她說是「曾泰元老師在英文系裡太有名了」(我聽了之後真是飄飄然的。可是,唉,你們看,我還是擺脫不了這個「名」)

每年在 ETA 研討會的這個場合,總是會碰到各方的同學,熱情地過來問候,然而在街上就少得多了,其中有兩次印象特別深刻。好幾年前,我好像在仁愛路四段那一帶走路,突然有一個女生跑過來叫我老師,我對她也是沒印象,交談之後才知道她是我在實踐大學應外系的學生(我到東吳專任前曾經在實踐教了一年),她說我不認得她是很正常的,因為她上我的作文課,作文寫得不好,第一學期就被我當掉了,而且班上同學不僅太多,也常常惹我生氣,她還邀請我有空到她工作的星巴克喝咖啡。第二個難忘的經驗約莫就是今年 10 月發生的。那是個涼爽的週末午後,我帶著我們家曾大容到台北 101,就在下樓梯往超市的方向時,這位女同學熱情地叫住了我,問我是不要去超市考察食品的英文標示。我說,你是誰啊?她說:「老師,你忘了啊,我就是前幾天上你的課打哈欠忘了遮嘴巴被你記名字的那個啊!」 。哈哈,真有趣!

這兩個同學特別讓我「感心」(用台語念),因為絕大部分有這些類似情況的同學總覺得不好意思,羞於見老師,甚至還會討厭老師,懷恨老師,而她們兩位卻能大方、熱情的面對我(我根本就不記得你犯過什麼「過錯」了,好不好!),用正面的態度看待這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值得同學深思。

總之,下次不管你在哪裡看到我,校園、街上、甚至飛機上(vee 胡依小姐一年半前還在國泰往香港的飛機上跟我巧遇呢!),請大方、熱情地跟我問聲好吧。 我很期待喔!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這再簡單不過的哲理,在現實的世界並不時常如此,而且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某些人為了達到目的,有攀附權貴的,有威脅利誘的,有投機取巧的,有貪贓枉法的。反而是恪守這傳統美德的單純老百姓,看著人家捷足先登,功成名就,家財萬貫,也只能徒呼負負,頂多自我阿 Q 一下了。

別的地方我無法保證,但只要在我影響範圍之內,我就要建立一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理想國。上我的課,考我的試,有付出就有收穫;付出得多,收穫就大,付出得少,收穫就小。全力以赴的,該得 100 我絕不會吝嗇。平時不努力,也不要期待我會讓奇蹟降臨在你頭上。學習態度好的,該拉你一把時我會拉你一把,甚至會主動問你要不要幫忙。你不在乎我,不在乎這門課,不在乎尊師重道,我也不會在乎你,沒必要把我的熱臉貼在你的冷屁股上。態度惡劣的,如果有的話,將來的苦果你自己去嘗。

期中考週,希望大家加油。我這麼一點小小的、看似天真的堅持,希望讓複雜的生活回歸到最初始、最單純的善和美。

Tuesday, October 31, 2006

期中考,看這裡

下個禮拜期中考,除了最基本的中翻英、英翻中之外,我把需要特別注意的題型及應答說明貼在下面,給修不同課的同學參考:

(一)英語詞源學、英語詞源研究

Part I. Word Analysis. Analyze, in English or Chinese, the following English words into their constituent components with glosses, give their holistic etymological meanings, and relate them to their current senses. 40%
e.g. ambidextrous (1) ambi-: both; dextr: right hand; -ous: adj suffix (2) both right-handed (3) having two right (i.e. nimble & skillful) hands means that a person is able to use both the left hand and the right hand equally well, hence the current sense

Part II. Words in Context. Given the Latin roots in the parenthese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English words (with proper conjugations or declensions) derived therefrom that best fit the contexts. 10%
e.g. His resignation precipitated a leadership crisis. (cap/capit/capt/ceps/cipit)

(二)英語構詞法

Part I. Word Origin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English loanwords, give the immediate language (Latin, French, Italian, Spanish, or German) from which it is borrowed. 10%
e.g. pasta Italian

Part II. Etymological Meaning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loanwords from Latin and French, give its etymological meaning (NOT the current sense) in English. 10%
e.g. ad nauseam to (sea)sickness

(三)英語詞彙學

特別優惠還在適應大學生活的大一新生:考題只有中翻英、英翻中,各佔 50 分。有念就有分,念得熟就能拿 100 分,希望大家考得好,有信心。請注意,期末考不僅範圍加大(考整個學期的內容),也會有變化題喔。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從 maitre d' 談起

相信很多「語國一方」的格友看到這個標題都會感到格外親切,因為那個吸引大家目光、長相十分「怪異」的 maitre d',是很多東吳英文人的共同回憶。

此話怎講?我在東吳英文系開的第一門選修課是「英語構詞法」,教到今年應該是第七年了吧!除了剛開課的第一年曾經用了課本,第二年起上課的內容就完全是自己編寫的講義了。講義的內容每年或有增刪修訂,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便是介紹英文裡的外來語,如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日文、中文之屬。法文的外來語一直都是大部分同學「難以承受之重」,痛苦哀嚎者比比皆是,因為法文不只發音「怪異」,很多字母不發音,還有許多參不透的變音符號(diacritical marks),如 cause célèbre「轟動一時的事件」、tête-à-tête「兩人促膝而談」、naïve「天真的」、soupçon「一點點」等詞當中的「左下撇、右下撇、尖帽子、點兩點、帶尾巴」。

昨天(10月25,星期三)有同學利用下課時間過來問我 maitre d' 的問題。這個 maitre d' 可譯為「餐廳服務生領班,餐廳經理」,指的就是站在高級餐廳門口,接待客人、指揮服務生帶位的那個領班或經理,原來的法文拼成 maître d'hôtel,意為 master of (the) hotel (i.e. house)。英文原封不動地把它借過來,現在又多把 hôtel 省略,再把字母 î 上面的尖帽子摘掉,簡化為 maitre d',意思仍保持不變。問問題的這個同學很認真,回家查了我推薦的朗文詞典,並指出我的拼法(maître d'hôtel)跟詞典裡面的(mâitre d'hôtel)有出入。我看到她給我的證據,起先是楞了好一陣子,待我回過神之後才覺得朗文錯了,原因是:(1)我學過法文,知道法文的 master 是 maître。(2)根據法文語言學的規律,變音符號經常是字母 s 省略的遺跡,s 省略後會在前一個(i.e. 左邊)的字母掛上一個標記,表示 something was here;我雖不懂古法文,但根據我知道的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同源詞 maestro、德文同源詞 Meister,字母 s 省掉之後都不可能在左邊的第二個字母掛上這個標記。於是我立刻衝到哲生樓一樓的教師休息室,抱來權威、巨型的《韋氏新三版國際英語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證明我所言屬實。下課後我回了研究室,有更多的資源做為佐證,全都是一面倒地站在我這邊。的確,法文的 master 拼成 maître,其古法文形式為 maistre,s 省略之後就在左邊的那個字母 i 上面戴上一頂尖帽子。朗文錯了!

你們知道嗎?台灣之光「誠品書店」的英文 Eslite Bookstore,eslite 就是一個古法文的詞,現在的對應詞是 élite(你看,é 上面的左下撇就是 s 給的),為「菁英」之意,英文把它借過來,目前字母上面的左下撇也省略了。eslite 與英文的 elect 同源,其中的 es 為拉丁文 ex 的變體,意為 out;lit 為拉丁文 lect 的變體,意為 picked / chosen(原形動詞字根 leg 為 pick / choose 之意);eslite 最後的 e 則是法文代表陰性的字尾。因此 eslite 原意就是 picked out; chosen; choice「精挑細選的,萬中選一的」。這是否符合誠品書店所要傳達的形象呢?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制服日的省思

昨天(10 月 17,星期二)傍晚上大一的英語詞彙學,大班課,120 人。一進 H304 發現彷彿進入了不知名的高中教室,有八、九成的同學穿著昔日的高中制服來上課,才知道今天是英文系大一的制服日。

看著大部分同學嘰嘰喳喳,很興奮地「歡度」這個特別的日子,我眼睛的餘光很快就瞄到了一邊的綠色身影,在大部分淺白色系的制服裡格外引人注目。但我依舊考我的試,講我該講的,叮嚀我該叮嚀的,並沒有給任何人特別的關愛(這是我天秤座的特質之一吧!)。我按計畫把之前的「崇本務實,不卑不亢──給大一新生的一席話」(全文見 8 月份的檔案)搬出來,加了些表情、動作,當面講給同學聽,好好勉勵這些新生,因為我覺得一開始正確態度的建立很重要,影響可能是很長久的,因此我寧可犧牲部分上正課的時間,跟大家聊聊。想不到中間下了課,回到教室之後,那位綠衣人就不見了! 我真的很想點名,可是心裡面總是有著什麼無法解釋的因素,讓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7:15 下課之後,有不同的同學到講台前來問我問題,我彷彿看到有兩位一直靜靜地在角落等。最後輪到她們時,其中一位竟然說著說著眼淚就潰堤了,經由她的口中我才知道,這壓力主要的來源就是制服日,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我講的那篇「崇本務實,不卑不亢」。那位綠衣同學大概因為提早崩潰,不得不先行離開。制服日是一種形式的同儕壓力,每一個人,不管其意願為何,都被要求當天得穿高中制服,否則可能就會被視為不合群。須知我們每個人都有其自由意志,應該予以尊重,人家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穿,我們理應諒解,而不可以用多數的力量來給少數施壓。明年若還有制服日,希望主辦者能教導大家體諒他人的感受,改用「歡迎大家共襄盛舉」,而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務必、否則」。

當然,在這個同儕壓力的背後,有一個深層因素,就是我在「崇」文中提到的:『同學的背景不同、期待不同、心境不同,一樣的字眼(i.e. 恭喜),不同人聽起來肯定冷暖有別。進到東吳英文系,有人失望懊惱,覺得「考壞了」. . . . . .』。我很能理解,高中前幾志願的同學,進到東吳英文系是怎樣的一個心情。「名」是個魔障,很多人都參不透,老師也可能好不到哪裡去。我想我們是不是一起來,努力充實自己,重實力,講內涵?在沒有「名」的光環與壓力下,我們反而能更踏實地面對自己,面對這個社會,如此一來,這未嘗不是好事一樁,你認為呢?

Monday, October 16, 2006

英英詞典免費送

我手邊有 3 本知名的英英詞典,用不著,想想與其賤價賣給舊書店,倒不如送給奮發向上的有為格友。有興趣的格友請注意了,以下是這三本的簡介(無法詳細介紹,否則每一本起碼都得要長長的一篇文章才能介紹得完):

(1)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美國傳統英語詞典》, Fourth Edition (2000) -- 厚重、精美,為 21 世紀迄今為止,唯一一本問世的大型美國英語詞典。收詞量逾 20 萬,兼具百科全書內容,特重詞源,並有學者專家組成的「用法小組」給予權威的用法建議與指導。九成新。
(2)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韋氏詞典及詞庫》(2006) -- 攜帶型、可隨時翻查的權威美式英語詞典。收詞量約 6 萬,由暢銷之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韋氏大學詞典》精簡而成,內含同義詞、反義詞、相關詞。近乎全新。
(3) Oxford Wordpower Dictionary《牛津捷進詞彙詞典》, New 3rd Edition (2006) -- 攜帶型、可隨時翻查的權威英語學習詞典。收詞量不多,但基礎的詞彙處理得詳盡透徹,用法例句極為充分,有同義詞、反義詞、相關詞解說。附詞典光碟,雙色印刷,彩色插圖。全新。

有興趣的格友請在「語國一方」留言表白,下個星期二(10 月 24 日)下午 1:00 到我的研究室來,我們看看人數多寡再決定送書的方式。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權限已開放,歡迎大家留言

「語國一方」開幕至今已經五個月,同學朋友留言的情況十分踴躍,但由於原來留言必須要登記註冊,手續繁複,未諳箇中小竅門的朋友迭有怨言。格主剛剛才得知留言權限的設定可以更改,現在已經是任何人皆可留言了,所以請舊雨新知不只過來瀏覽文章,還能寫下你們寶貴的意見,並給予支持鼓勵。但是屆時萬一發生有垃圾廣告、惡意砸店,我將視情況再調整設定,以維持此園地的單純。

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漢語文化特色詞英譯的方向

本週一(10 月 2 日)我應邀到政大語言所演講,講題是「從《牛津英語詞典簡編》第五版看漢語文化特色詞英譯的方向」。由於演講公告廣發全台各校院相關系所,有些以前的學生、現在在外地念語言所的系友還來電郵說:「很抱歉無法前往,並祝演講成功」。東吳的同學很多人也都看到了公告,但想不到竟有人請了假,千里迢迢地跑來捧場,真是情義感人!

學術演講本是常態,大家相互交流、互通有無。某位東吳向隅的同學還希望我能夠把重點貼在「語國一方」,我想想也是,因為最近感性的文章是多了些,需要用知性來平衡一下。 以下就是濃縮、再濃縮、又濃縮的極精簡版:

跨文化溝通除了牽涉到語言間的不等構(anisomorphism)之外,還存在著因文化差異而反映於譯入語的詞彙空缺。這些文化特色詞由於在譯入語找不到對應詞,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翻譯界。

鑒往知來。在處理較為具體的文化特色詞時,目前存在著一些常見的作法,以外來語的方式原汁原味直接進入譯入語為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在英語、漢語的互動上,漢語據此給英語貢獻了一些外來語,如 19 世紀的 taipan,上世紀末的 feng shui,乃至於本世紀初的 dong quai。不過或許是由於文化影響力的關係,這樣的英語詞彙並不多,因此譯者在中翻英之時,碰到文化特色詞還是得絞盡腦汁費盡思量。另一種常見的作法是在英語裡找一個等值性較高的現成字眼,以定語修飾(如 Mandarin、Chinese、Formosan),藉此全新的搭配創造出另一個語義空間,以容納漢語裡獨特的概念,如 Mandarin duck、Chinese cabbage、Formosan macaque。 文化特色詞的英譯,理想上是直接找出英語裡的漢語外來詞(《牛津英語詞典簡編》第五版 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5th Ed. (2002) 所收錄的大約有 360 個,如「算盤」suan-pan、「圍棋」wei ch'i、「饅頭」mant'ou、「紅燒」red-cooking、「走狗」running dog 等),若無,就依拼音造詞(如「大陸妹」dalumei)、定語修飾(如「割包」Taiwanese hamburger)、借譯(如「龍鬚菜」dragon's whiskers),推介給英語。英語詞彙雖廣納百川,然對漢語的接受度或許有其極限,因此不妨將拼音造詞與定語修飾詞並列(「割包」guabao, or Taiwanese hamburger),或略加解釋(如「大陸妹」dalumei, a variety of Chinese garden lettuce),交由語言的市場機制定奪。自由競爭過一陣子之後,情勢總會逐漸明朗,如「當歸」的英譯,在 Chinese angelica 和 dong quai 擺蕩多時之後,現已由 dong quai 勝出。

王建民在紐約洋基隊發光發熱,舉世矚目,洛杉磯道奇隊的郭泓志亦大有可為,2008 年北京奧運也即將到來,世界上諸多關注的目光都將轉向此處,譯者理應把握此一難得良機,藉由媒體無遠弗屆的力量,大量豐富英語裡的漢語外來詞才是。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教師節快樂

今天上午 10 點多正在哲生樓 H203 上英語構詞法,突然看到有一名男子捧著一大束花走了進來。閃過我腦海的第一個想法是,誰追女朋友追得這麼用心?想當面送花?難不成還要當著我和全班同學的面求婚不成?看著他走向我,我才驚覺自己受到刻板的愛情故事影響太深了,不免自覺慚愧,但又驚喜。我接過了花,是一大束漂亮的香水百合,沈甸甸的,淚水差點飆了出來。我,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扮演送花者的角色的,怎麼也有人送我花?真是彌足珍貴啊!「是誰送的?」我問道。「上面有寫!」送花使者制式地回答說。我原先以為就是上課的這班送的,想不到接過來一看,粉紅色的小卡片寫著「To Dear Hugo,教師節快樂。英進五賀」。

就是這一班,英進五,我在東吳看過最特別的一班。打從他們剛入學,我還在當系主任,就一路陪他們走過許許多多的歡笑與淚水。我在任內調整了畢業班的必修課,所以現在進修五、日間部大四都只剩選修課,同學的生涯規劃因此而更有彈性,所以今年六月進修五這班就有一半的同學提早畢業了。他們在林語堂故居辦的謝師宴更是別出心裁,用心、貼心、細心,把老師捧得跟大明星一樣,讓我畢生難忘。這個學年才剛接了他們導師,想不到就給我來了這麼個意外的驚喜!謝謝你們。

這一兩天陸陸續續都有同學以不同的方式祝我教師節快樂,有現在的,有剛畢業的,也有以前的,讓我的心暖呼呼的。928 雖然沒有放假,而且我還要到台東出差,但,有了你們的祝福,真好!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興奮而忙亂的兩個禮拜

開學已兩個禮拜,真是既興奮又忙亂,以致新文章隔這麼久才露臉。反正,這是我個人的部落格,有空、有心得、有心情才寫,否則就捨本逐末了。

隔了這麼久的暑假,開學後看到熟面孔、新面孔都讓我格外的興奮。唉呀,老師在某種層次上就像是藝人,離不開舞台和掌聲,而且難以忍受孤寂。這,算不算是老師致命的弱點呢?

這個新學年我教的四門課,有三門(詞彙、構詞、詞源)爆滿,總選修人數超過 400 人,讓我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同學普遍肯定我開授的課,願意接受我賦予的挑戰;然而我又擔心同學沒有想清楚,一窩蜂地跟著旁邊的人走,而且把我第一堂課的耳提面命當耳邊風,到時候吃不消、痛苦不堪、甚至被當,反而把怨氣都吐在我頭上。加退選已經過了,現在開始,同學只能「愛你所選擇的」,頭也不回地奮力向前了。要加油喔!

另一門詞源研究真是命運多舛。這門課前兩年的選課人數平均都在 80 多人,今年首度開在進修部,想不到上課時間跟進修部所有的必修課都衝堂,落得人數不足被迫取消,緊急在日間部復開。由於同學的課表早已排定,在短短的幾天內僅「招募」到 30 名左右的同學選修。哈,相較於其他 100 多人的大班,這班人數雖少,卻是我的理想人數,能有更深入的互動。

這兩個禮拜我課餘的時間經常不見蹤影(下禮拜也是一樣),因為我出公差去了──上山下海,台灣南北走透透。不是去幫人輔選,也不是去支援倒扁或反倒扁活動啦,而是受行政院研考會的委託,到中央各部會所屬機關去評核它們的英語生活環境,看看各地的英語設施標示以及服務措施作的如何。在嘉義市監理站碰到目前在交通部公路總局任職的兩位東吳英文系系友,把一個環境督導、建設得這麼好,真是讓我為本系感到光榮。在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碰到了目前系上同學的親戚傅叔叔,也覺得分外親切。

9 月 24 是我的生日,是私領域的;9 月 28 是教師節,是公領域的。在這「尊師重道」逐漸被淡忘、甚至被某些人視為封建思想的時代,我希望我們的同學要能擇善固執。興奮總會過去,忙亂也會逐漸歸於平淡,但一句問候、一個肯定,都能給聽者帶來無窮的動力跟信心呢!

Saturday, September 09, 2006

禮義廉恥

這四個字最近紅得不得了,真讓人跌破眼鏡!

「禮義廉恥」是我們小時候各級學校的共同校訓,配上老蔣總統的墨寶,總是矗立在校園中最顯眼之處,目光逃都逃不掉,每天總要見上好幾回。禮,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清清白白的辨別;恥,切切實實的覺悟。此乃源自春秋時代齊桓公的宰相管仲(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復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復於民國 23 年老蔣總統在江西廬山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中加以演繹,給它下了這個標準的定義。考試必考,學生必背,但當時一點感覺都沒有。想不到若干年後,當前的政治人物卻幫我們上了珍貴的一課,讓我們重新體會到「禮義廉恥」的真諦──原本大家都快要棄之如敝屣的「四維」,竟在我們最高領導人的身上出現了如此鮮活、徹底的負面教材!

2500 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可真是歷久彌新啊。於是,我趁前天晚上帶我年邁的岳父到誠品信義旗艦店吃飯的機會,去買了一本《論語》,是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解讀的版本。傅教授是我在台大唸書時「哲學概論」、「哲學與人生」的老師,我的期末考申論題答案還被他收進他的《一百個台大學生的人生觀》這本書裡。我對他的儒家哲學很有信心,打算此後睡前都研讀個幾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禮義廉恥」這四個字有不同的英譯,但美國著名的中國史專家費正清教授(John K. Fairbank)有這樣的嘗試,給大家參考:禮 propriety,義 righteousness,廉 integrity,恥 the sense of shame。

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我的英語詞彙學──實用、生活化的一門課

許多中小學已陸續開學,而我們離 9 月 11 號的開學日也不遠了。不曉得在學的同學是否都休息夠了,迫不及待地想回學校上課?

大一新生下個禮拜就要選課、註冊。選課時必修課當然沒什麼討論的空間,但選修課就不同了,蓋「選修」也者,乃「選擇修習」之謂也。同學本身有絕對的選擇權,要修不修悉聽尊便,但事前的充分瞭解絕對不可少,要多方徵詢,切忌望文生義、道聽途說。 其他的課我不便置喙,我在此姑且以授課老師的身份說明一下我的「英語詞彙學」,供新生參考,也歡迎舊生轉達。

東吳英文系的「詞彙課程系列」乃由我規劃開設,這一系列共有四門課,大一是英語詞彙學,大二是英語構詞法,大三是英語詞源學,大四是英語詞源研究,每一門都各有所重。大二以上的三門課先不說,先說這門以實用為主、十分生活化的英語詞彙學。同學在這門課可以學到用英文說「挑染」、「割雙眼皮」、「姊弟戀」、「老少配」、「跳電」、「擀麵棍」、「交互蹲跳」、「二一」、「坐月子」、「水電工」、「浮潛」、「玩飛行傘」、「象形字」、「布袋戲」、「古琴」、「木魚」、「吻仔魚」、「山蘇」、「放山雞 」、「鳳凰木」、「獨角仙」、「收驚」、「碟仙」、「旗袍」、「優碘」等等。這些跟我們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英文,是我累積了多年的經驗,也是邊教邊研究所整理出來的心得,我利用這門課跟同學分享我的成果,同時也教導大家找答案、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一直覺得,我們學英文不只是瞭解吸收西方的文化,也要學會把自己的文化用英文介紹給外國人,而這門課有一半是在做這樣的嘗試的。當然,另一半就是以西方為主、國際性的東西了,有些可能比較「硬」,如世界各國的名字、重要的疾病名稱、各行各業的說法、數學的觀念運算,但我堅信這些都是對同學有用的,不管怎麼樣都還是要會。

這門課雖然聽起來很實用很有趣,不過我是一個有要求的老師,對四個年級的要求都是一樣的。這些要求在網路上的授課大綱有簡要的英文說明,我在此簡單地用中文補充一下:(1) 每個禮拜小考;(2) 要背很多單詞,例句用法得自己去找,老師不提供;(3) 上課嚴禁做與課程無關之事,不可以趴在桌上睡覺,打哈欠必須遮嘴巴,可以吃東西但食物的味道不可以太重,可以講話但不可以講太大聲也不可以講太久;(4) 上課行為不檢經勸告不聽者,老師得要求其離開教室,以免影響上課的氣氛與環境;(5) 嚴禁任何形式的作弊:小考被逮到者,整學期的 20 分小考成績自動歸零;期中、期末考被逮到者,除考卷零分計算外,其他處罰悉依校規辦理。

希望新生在衡量自己的能力、興趣、時間以及我的要求之後做出慎重的選擇。這是上下共兩學期的課,兩個學期都修過才能拿到 4 個學分,因此如果你修了,就是跟我、跟自己、跟學校定下了一整個學年的契約,只有奮力向前,不能中途落跑。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希望你們學習愉快,有收穫!

Monday, August 21, 2006

崇本務實,不卑不亢──給大一新生的一席話

東吳英文的新生們,恭喜了!幾年前我還是系主任的時候,每年都給當時的新生打電話,寄上親筆簽名信,在選課時和開學後當面給他們勉勵期許。現在的我,只能在此小小的角落,給你們獻上我真心的祝福,歡迎你們來到崇本務實、不卑不亢的英文系。

我說「恭喜」,老實說,一開始是有點猶豫的,因為同學的背景不同,期待不同,心境不同,一樣的字眼,不同人聽起來肯定冷暖有別。進到東吳英文系,有人失望懊惱,覺得「考壞了」;有人喜上眉梢,覺得「很滿意」;當然也有一部份人,「程度」就差不多是東吳英文系的「排名」,心情上可能也沒有特別的好壞。

你們進到這個系,大家一開始的實力都是在伯仲之間的,可是將來你們會發現,漸漸地,由於選擇的不同,同學中有人努力不懈,英文程度越來越好,本職學能越來越強;有人由於打工、玩社團、談戀愛、忙上網、貪睡覺,以致於無法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在課業上,被當重修比比皆是、二一退學也時有所聞。這就好像物理學上的光譜現象:原來的一束白光,在通過三稜鏡之後會依本身組成色光的波長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偏折,所以呈現出來的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七彩光譜。你們剛進來時也都是那一束白光,在通過大學四年的三稜鏡之後,也會被打散成為有不同知識能力光譜的七彩人。按理說這不同的顏色、選擇本無優劣之分,但是就現實的考量來說,如果社會需要的是英文好、有專業知識、又有人文藝術關懷的人才,而你卻不符要求,將來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的挫折就可能會比別人多得多。

我一直以為,既來之,則安之。來到東吳英文系,就不要三心二意,就要好好學習,培養自己的實力。依任何的標準來看,東吳英文雖然都不是全台灣「最好」的英外文系,卻是一個崇本務實、可以好好充實自己的地方。在我們這裡,老師認真教學,在各自的領域也多有其學術上、社會上的貢獻;課程安排全面紮實,專業知識以文學為主,以語言學為輔,又特別重視英文能力的訓練,傳統的聽說讀寫之外,豐富的翻譯、詞彙課程,實為他校所沒有之突出特色。只要同學下定決心,按部就班地充實自己,我們東吳英文人是絕對有資格抬頭挺胸的。

同學,你們都是一塊塊極有前途、有待好好雕琢的璞玉!你們無須驕傲,因為這個功利膚淺的社會讓你們無從驕傲起。但你們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根據我的觀察以及你們學長姐的回報,我們的系友在社會上是毫不遜色的,畢業出去,不管是升學、就業,實力是肯定可以勝過很多台大外文系的畢業生的。簡而言之,這就是我要送給你們的 8 字箴言──「崇本務實,不卑不亢」。這席話你們聽不聽得進去,可能在一念之間,也可能看個人造化,但只要你們聽進去了,並且身體力行,將來保證不會後悔。

各位,再一次恭喜你們!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壓抑中的興奮──記與屏商同學聚餐二三事


那天我早早就到了,在燈光還沒開,尚未開始營業的餐廳裡默默地等著。由於一直無法掌握確定會出席的人數,因此還有一點小小的憂慮,不知道會不會被同學放鴿子。

當孟樵第一個出現時,我真的有一股衝動,想上去擁抱她一下,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好久沒見,第二個則是我被「放鴿子」的疑慮消失了,這讓我鬆了一大口氣。只是理智馬上就把我拉了回來:一個男老師做出這種過份熱情的動作似乎並不得體。孟樵文靜如昔,卻多了一份幹練與優雅。

姿蓉應該是第二個進來的,你還是那麼青春,像個 15 歲小女生一樣的害羞,臉上滿是欲語還休似的笑容,感謝你還從台中過來。孟玲啊,你那天比較樸素喔!我以為在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工作的你會來一個示範教學,想不到你只是略施脂粉,下次我到專櫃找你看你表演好了。那個因重感冒來不了的小百合,要保重喔,好久沒看到你了!冠琇最感人了,幫我把 5 年前的畢業紀念冊保存到現在,還千里迢迢地拎著這又大又重的傢伙從東港到台北給我;更神奇的是,小朱的 baby 在你的懷裡竟然沈沈地睡著了,你真的很會「搖嬰仔」!小朱這個 baby 的媽俏皮依舊,生活似乎如魚得水,我想關鍵所在大概就是常帶著 baby 參加類似的聚會,大家都會搶著抱,難怪你能優雅地吃著午餐。秀怡已有有六個多月的身孕,肚子又尖又挺,是懷男生的肚子,跟小朱一起從林口龜山過來,你要多出來走動走動喔!又菁你經歷了許多波折,還是一樣可愛,肉比以前多了點,但你就是要肉多,否則瘦巴巴的看起來不健康,要樂觀一點喔!從新竹趕來的瑞琪,你真的漂亮多了!以前只看你穿過軍訓裙,要不就是寬鬆的短褲和籃球背心,想不到你一打扮起來,還楚楚動人呢!我說那個美芳,你怎麼還是個冷面笑匠啊?開玩笑都跟真的一樣,害我還是被你唬地一愣一愣的!

吃飯時我穿梭於同學之間,有太多要聊,而時間上卻不允許。不過看到大家都好,開開心心的,我們這個「再續前緣」也就功德圓滿了。

Tuesday, August 15, 2006

我的阿嬤


這是我的阿嬤,祖母,爸爸的媽媽,昨天與她攝於正在做百年大修的北港朝天宮。廟的上半部搭了個布景,用以遮蓋拆了的屋頂,看起來好像在攝影棚。星期一中午,不是媽祖生日也不是廟會節慶,廟口稀稀落落,與印象中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宮有天壤之別。

阿嬤民國 6 年生,按傳統的算法,今年已經 90了。不過她身體硬朗,耳聰目明,記性奇佳,最重要的是,她長年吃齋唸佛,有著一顆慈悲的心,是個慈祥有智慧的長者。她身體上唯一明顯的問題,就是骨質疏鬆,造成脊椎骨出了毛病,在重力的壓縮下,身高明顯地縮水,成為名符其實的「老倒ㄍㄧㄨ」。

我在虎尾出生長大,到 15 歲才離開故鄉,舉家遷來台北。上學前的我,大部分都是由阿嬤帶的,我是沒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不過有舊照片為證,也因此在我內心身處總覺得與她很親。後來我上了小學,她也隨著長子伯父搬來台北定居,見面的機會也大概就是一年一次的暑假了。小時候對阿嬤的印象是,她很會做包子。那時候瓦斯爐不普遍,我們還用傳統的柴火爐灶,我負責煽風管柴火,經常被煙嗆得眼淚直流,但我仍然欣然接受這樣一份重責大任,為的當然是能第一個嚐到這美味的包子。記得我老是不斷地問阿嬤「好了沒?」,阿嬤當然就回答「再等一下!」。這樣一問一答了好幾回合、就在阿嬤笑瞇瞇地掀開鍋蓋說「好了!」之時,我似乎也顧不得那雙髒兮兮還沒洗的手,就在氤氳的白汽中挑了一個最大的。但這剛起鍋、熱騰騰的包子我哪拿的住?只好左拋右接,右拋左接,用最原始的方法降溫。在咬下包子第一口的那一剎那,Mmm,那種人間美味由唇齒間散開,散開,散開!到現在我一樣喜歡吃包子,但遍嚐各式各樣的、名家推薦的包子之後,總令我覺得失望、遺憾,因為都沒有我阿嬤做的好吃。

阿嬤跟伯父在台北住了幾十年,本來早已習慣了,但後來因骨質疏鬆不方便常爬上 4 樓沒電梯的老式公寓,只好都待在家裡,很少出門。在我買了仙跡岩附近一樓的房子之後,就把阿嬤接過來住,現在她每天都可以輕易地出門,在社區的中庭散步,跟鄰居聊聊天,也多了很多家人的陪伴和互動,她更快樂了。這次我趁著暑假,主動開車帶她回故鄉三天,去看看她的老親戚、老朋友、還有 50 年前的老鄰居。她好幾年沒有回去了,這回看到這麼多人,大家都興奮異常,甚至有一個老太太一見到她,還緊抓住她的手,激動得哭了出來,以為這一輩子都再也見不著了。身為阿嬤的孫子,我親眼看到這一幕幕,也覺得既高興又感動呢!

Tuesday, August 08, 2006

父親節快樂

今天是父親節,8 月 8 日,八八,爸爸。

早上在台北市開車時,看到有些公車的擋風玻璃內貼著「父親節快樂」的紙條,不免讓我多看兩眼。我想,在一個高同質性的社會裡,想要真正地吸引人,就要用心;只要用心,費點巧思,不必花大錢就會與眾不同!

那,身為爸爸的我,快樂嗎?沒感覺吧,只覺得侷促、尷尬而已。在商業機制的炒作下(力道當然遠不及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彷彿每個人都必須做些什麼,以某種方式,共同來「慶祝」、「歡度」這個節日。媒體大力放送,推波助瀾,很多人就隨之起舞,裝作看不見都很難,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結婚的沒結婚的,是爸爸的不是爸爸的,大家似乎都得被迫表態,否則就會背上某種污名。這對很多不善表達感情的東方人來說,的確只會令人不自在而已。

我想我跟當今社會很多人一樣,這幾年來過得都不是很快樂。政治的紛擾、經濟的負擔、工作的壓力、以及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問題,都很難讓人快樂得起來(難怪「全民大悶鍋」會爆紅),再對照一下「父親節快樂」,只讓人覺得反諷。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半瓶的水,與其看到「唉,只剩半瓶!」,我想我還是得想辦法讓自己看到「哇,還有半瓶!」。

那就祝自己父親節快樂囉!

Tuesday, August 01, 2006

屏商人,照過來!


這張照片是詩芸用數位像機翻拍之後傳給我的,據說是 10 年前的我,拍攝地點是我在屏商的研究室。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很清純,一副鄰家大哥的模樣?在「家徒四壁」的研究室裡,眼尖的同學可能還會發現,牆壁上貼著 10 年前 MTV 音樂電視台的無厘頭美國卡通「癟四與大頭蛋」(Beavis & Butthead)的海報,這是否又讓大家想起我那無厘頭的過去?

好啦,言歸正傳。自從「那一段青澀單純的歲月」刊出之後,屏商人給了我熱情的迴響。當然,我猜其他選擇繼續潛水的人肯定還不少,但是單單看到有回應的這些老同學所寫的內容,就已經讓我感到欣慰不已,因為,當時的情誼並沒有隨風而逝。

因此我想把握這個機會,跟屏商人聚一聚,敘敘舊!

活動名稱:再續前緣──曾泰元老師與前屏商同學聚餐
參加資格:(1)曾經在屏商被曾老師教過者(不拘年級) and(2)曾在「語國一方」留過言者 (還沒浮出水面者請在聚餐前現身,否則,嘿嘿,餐飲費自付!)
活動時間:2006 年 8 月 12 日(星期六)中午 11:30 (請勿遲到,否則訂位會被取消)
活動地點:立德台大尊賢會館 2 樓 Cafe 83 餐廳(台北市羅斯福路 4 段 83 號,捷運公館站銘傳國小出口左轉)

我想任何活動總是有人不克參加,因此這個時候就只能少數服從多數了。萬一你正好是少數因時間、地點之故而無法配合的人,沒關係,以後還是會有機會的,要不你們自己組團過來找我也行(幾年前我就請過好幾團呢)!

同學們,到時候見了!

Monday, July 24, 2006

英文教學,應崇本務實,從根救起

今天(7月24日,星期一)起,參加指考的考生開始上網填志願,我不曉得咱們東吳英文系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如何,但我們做該做的事,老師好好教,學生認真學,其他的評價毀譽,就不是我們能主觀掌控的了。

上禮拜指考的成績公佈時,有一則新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新聞的標題好像是「指考英文作文,近2萬人不到1分」。看來英文作文的成績果然極具新聞性。在滿分為20分的作文裡,10萬多個考生有近2萬人拿不到1分;換一個通俗的講法,就是如果滿分是100,我們有將近2成的考生英文作文拿不到5分。我們習慣以60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而竟有近5分之1的考生連5分都拿不到!

問題出在哪裡呢?根據我實際參與閱卷的第一手經驗,這麼糟糕成績的背後有幾大可能的原因:缺考、作文交白卷、嚴重文不對題、抄第五大題的閱讀測驗、或隨便寫一兩句錯誤百出的英文。試想,現在的大學錄取率這麼高,某些類組都已逼近百分之百,而這群近2萬名的指考考生大概都有學校可以念,大一入學之後要大學的英文老師從何帶起呢?許多大學並沒有充分瞭解自己學生的程度和問題所在,卻盲目地因應「時代潮流」,對外宣稱給學生定了英文能力所必須達成的指標(比如說,需考過全民英檢中級或中高級才能畢業),真不曉得如果依此貫徹執行,那些學校是不是有8、9成的學生都畢不了業?

現在的高中英文教學我沒有參與,不過根據我側面瞭解,一綱多本下的不同教材其實內容難度差異不大,都是依課程綱要所欲達成的齊頭式目標,在詞彙量、文法句型、溝通能力上配合編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許多高中生在國中時期就已經放棄或半放棄英文了,我們到高中還不思變通,一樣根據市面上的課本來教,給他們訂定一個幾乎不可能達成的遙遠目標,老師痛苦,學生更痛苦,因此他們回報給我們的,當然就是學測、指考那樣的英文成績。

雖然國內各級學校都很重視英文,行政院教育部、縣市教育局也都積極地想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可是成效似乎明顯不彰。基測、學測、指考的英文成績近年來已經出現明顯的雙峰現象,而且越來越嚴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英語教學向下延伸,卻造成越來越多人提早放棄英文。我在想,在我們奢談拉近城鄉差距、挹注師資設備、畫大餅提計畫之前,各級單位、各級學校、各個老師,能否不要好高騖遠?大家能否靜下心來,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因材施教,從根救起?

Monday, July 17, 2006

那一段青澀單純的歲月──獻給我在屏商的初戀


10年了,想不到一個10年竟宛如一眨眼!我們的人生可以有多少個10年呢?

1996年,我拿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的語言學博士回到台灣,任教於屏東市郊區的「國立屏東商業專科學校」(現已升格為「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這是我生平第一份全職的工作。我當時既感恩又惶恐,感恩的是有學校願意收留我,讓我能貢獻所學,不至成為失業一族。惶恐的是屏東我從來沒去過,不知那個地方是圓是扁,而且我要教的是五專生,這對我這種「國中→普通高中→傳統大學」教育背景的人,實在是不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更糟糕的是,我有一個在國中任教的舅媽,她知道我要去教五專,而且學生又是以女生為大宗的應用外語科,她慎重地「提醒」我說:「泰元,你要小心一點,現在五專的女學生『攏真雄』(請用台語念)」。我聽了之後,緊張地嚥了口水,身子不自覺地抖了一下。無奈,木已成舟,我還是硬著頭皮南下了。

屏商的校園小小的,不過綠樹成蔭,蟬聲震天,七八月的暑假,校園裡沒幾個人,我就在租屋處及研究室之間穿梭。為了熟悉環境能夠四處趴趴走,我在市區買了一台10年舊的紅色光陽名流100。機車行的老闆還問我:「在屏商教書啊?要送多少錢?60萬夠不夠?」我說完全不用,憑真本事考進去的。我還清楚地記得他臉上盡是不信的詭異笑容,我解釋再三,也只能苦笑以對。

暑假快結束之時,有一回我經過二科館的中庭,樓上的教室鬧烘烘的,我抬頭一看,有很多人就開始大聲叫我老師,而且還努力地向我揮手,要我上去,我環顧四周,方圓數十公尺內只有我一個老師,心想大概就是我了,只好怯生生地上樓去。想不到一上了樓,轟!一群17歲的女生圍了過來,我心想,完了,舅媽說的對,五專的女生「攏真雄」,這下該如何是好呢?我緊張地心猛跳,汗直流,那種被包圍的感覺差不多就是粉絲包圍偶像的盛況吧。那些小女生七嘴八舌、興奮地猛叫「你是新老師吼?」、「你怎麼這麼年輕,看起來跟我哥差不多?」、「老師你會不會教我們?」、「你要教我們什麼?」……混亂當中,突然有一個很阿莎力的女生突破重圍,擠向了我,我的心跳差點停止。她伸出了手,笑容燦爛,說:「老師,我們是同鄉的,我也是雲林來的,我家在斗六,聽說你是虎尾人!」我看著她伸出的手,遲疑了一秒鐘,也伸出了我的手,尷尬地跟她猛握。彼此的距離,也就在那一刻,消─逝─殆─盡。

屏商的同學當然還是有明顯的個別差異,不過大體上她們給我的感覺差不多就是這樣,純樸而熱情,不知道「純樸」、「熱情」是否跟年紀有關,跟地區有關,還是跟編班上課的方式有關。那兩年我一個人在屏東,以校為家,熱心參與學生活動,如啦啦隊比賽、英語話劇比賽、卡拉OK大賽、跟同學到中正路上的好樂迪唱歌……。我身為導師,除了上發音練習、字彙與閱讀、語言學概論等課之外,還得參加升旗典禮、開班會、參加系週會、督導打掃整潔、給同學打操行分數、以及定期訪視外宿同學。記得當時有一個第一屆、家住台南左鎮的同學騎摩托車出了車禍,在永康的奇美醫院住院治療,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就騎著我的名流100,傻呼呼地從屏東出發到醫院探望,經過高雄楠梓時還讓我迷了路,差點繞不出來。那屆的同學(已在此出過聲的有 chiao、rachel、yadi)就像家庭裡的老大一樣,自立自強,照顧弟妹,是個不用人操心的好榜樣。不過其中有一票毒舌美女,為科裡面老師的頭痛人物,想不到我不知為何,竟然意外地免疫,不但沒有成為她們毒舌下的箭靶,還成為她們相知相惜的好朋友。第二屆的同學就是讓我感受到五專生「真雄」的那一班(之前在此出過聲的有旭君、一蓁、唐小唐、小吳),她們天真可愛,很多小事都會讓她們 high 翻天,我上她們班的課總有偶像明星的虛榮感,同學上課也都能聚精會神,眼睛骨碌碌的看著我。巧的是,旭君的妹妹旭伶後來也進了東吳英文系,姐妹都是我的學生,這種情緣很少見,我特別珍惜。第三屆我1996年到屏商時她們才專一,16歲左右的年紀,哇,現在都26歲了吧!monica、詩芸、星星糖也都來「語國一方」造訪過,這班同學有人很用功,有人很懶散(對不起,但這是實話),常趴在桌上睡覺。有幾個人特別喜歡到我研究室來逛逛聊聊,不過我後來才知道,她們「醉翁之意不在酒」,據說是要藉機親近同研究室的另一名帥氣性格的男老師,哈哈!

屏東給我的回憶,除了這一群熱情純樸的好學生之外,就是它的氣味了。有一部份是食物的香味:上好肉粽、夜市內的清蒸肉圓、小巷裡的里港扁食豬腳、勝利路的外省麵食、校門口對面的鹽埔在地人自助餐、還有吃到經理都給我特別優待的必勝客。另一部份的味道是不好聞的:每到傍晚,學校附近的農田、民宅就開始露天燒稻草跟垃圾,養豬場開始偷偷排放廢水,因此那種濃煙加豬糞的混雜臭味就瀰漫著整個學校附近的空氣,當時覺得很討厭、難以忍受,但離開屏東多年之後,一想到這個味道,就帶領我回到我在屏東青澀單純的日子。

我在屏東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但我跟學生的集體初戀,到現在還令我魂牽夢縈。很多屏商的同學在我離開多年之後都跟我還有聯絡,見過面也吃過飯,希望大家繼續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緣分。在我們都長了10歲之後,僅為此文以茲紀念。

Wednesday, July 12, 2006

英語字典抓住脈動,中文詞典如老古董

今天(7月12日,星期三)聯合報的「民意論壇」登了我另一篇的讀者投書,標題不是我下的,是編輯的巧思。登出來的內容已經被刪減修改過,下面貼出來的是原稿。

七月七日聯合晚報有一則外電消息,標題為「美韋氏字典新字 google 當動詞」,約莫同一個時間,國內各大報、通訊社、新聞網站,也都陸續刊出、轉載了這條「新聞」。大意是說,網路搜尋引擎巨人 Google 的商標名字已經進入權威的英語詞典,而且第一個字母由大寫轉小寫,詞性也由名詞轉為動詞,意思為「用 Google 搜尋引擎在網路上獲取…的資訊」。在同一則外電裡,記者又提到了其他已被韋氏詞典收錄的新詞,如 mouse potato「滑鼠馬鈴薯」,指的是整天黏在電腦前的人。

這事實上不是什麼新聞,只是該詞典出版社會搞公關,為了商業宣傳發新聞稿給媒體,而簡單的一則美國通訊社的花絮,又被台灣新聞界照單全收,甚至在某些媒體上佔據了很大的版面,讓我覺得有必要出來從專業的角度發表一下看法。

現今英語世界的詞典出版競爭空前激烈,以前詞典出新版的週期約為十年,甚至更長,現在已縮短到五年,甚至更短,這麼短的時間當然不容許內容上大幅的翻修,因此普遍的作法是,既有的版面不動,抽換掉罕見的詞語,塞進流行的新詞,封面改裝一下,就對外號稱是新版問世。新詞反應的是時代的脈動,大家都感興趣,而詞典有客觀記錄、描述語言發展的責任。一般大眾認為詞典是權威的化身,「名牌」詞典更是如此,詞語收到詞典裡彷彿有權威加持,因此這種時代脈動被權威所認可的現象就有其吸引力,要是時代脈動有爭議性,那整個事件就更具新聞性了。回到這兩個新詞本身,事實上三年前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第二版早就做了一樣的事情了,而 Qi Gong「氣功」、sudoku「數獨」、wiki「維基網站」等新詞其他的英文詞典已經收錄了,卻沒在新聞提到的韋氏詞典「新版」裡出現。說穿了,這都是商業炒作。

然而,為什麼韋氏詞典的新聞就會引起注意,讓媒體爭相報導呢?在英語詞典裡,容我做個籠統的比喻:牛津之於英國,就如同韋氏之於美國。然而韋氏(Webster)做為商標已經喪失其專利地位,因此市面上常有不同的韋氏詞典,當然最有歷史、最知名的就是新聞報導裡的梅里亞姆─韋氏(Merriam-Webster),它的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收詞逾47萬,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冊英語詞典。

在看這則有關英語新詞、英語詞典的外電之時,我不禁想到我們台灣的中文詞典。先不說「好屌」、「訐譙」、「LP」、「機車」、「哇靠」這些粗俗的詞語,就連一般反映科技新知、生活方式的「電子郵件」、「部落格」、「粉絲」、「透天厝」、「被當」也都還無緣堂而皇之地進入中文詞典。兩相比較之下,我們的出版社是否該努力加把勁呢?

Friday, July 07, 2006

指考閱卷秘辛

哈哈,這單純只是個聳動的標題。我也不是要爆什麼內幕啦,也真沒什麼內幕可爆,只是這幾天跟許多老師在台大的普通教室內閱卷,真的是很無聊(你們知道嗎?我終於可以體會咱們的趙駙馬在看守所內的心情了)。趁記憶還在,在此發發牢騷,以茲紀念。

本組某位老師說,我們閱卷的環境,宛如工廠的生產線(assembly line),每一個環節都有標準的作業程序,也有品質、速度嚴格的控管。然而我倒覺得我們的閱卷環境有一點像養雞場(battery farm)呢!此話怎講?我們刷卡進去閱卷場之後,就依所分的組別進入所屬的教室,找到自己的閱卷桌(12 人一組,共用一張大長桌),坐到自己固定的座位上,之後的 4、5 天,你們看到的,就是我們一個個閱卷老師在考卷前正襟危坐,拿著紅筆,低頭努力地評分,好像一隻隻的雞,被關在一個個的雞籠裡,努力吃著大考中心給我們的飼料考卷。

那,這麼單調無聊的事有什麼好講的?且聽我道來!

閱卷本身就是不斷地重複。每個考場一張張的非選擇題試卷,在考試結束後,都被大考中心訂成一本 42 張的試卷本,這一本本的試卷,就是我們這幾天生活的全部!翻譯的部分不太容許有過多的創意,重複看著考生拼錯的單詞(smoke 拼成 smork、somke、smark;restaurant 拼成 restroom、restrant、resteraunt 以及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方式)、錯誤的文法、以及不知所云的語句,我們就比著手指,來計算該得幾分,實在沒有樂趣可言。最有發揮空間的作文(今年的題目是陳述自己被誤解的經驗),考生「掰」的劇情都很雷同:被父母誤以為偷錢;家裡的東西、食物不見,受到家人懷疑;上體育課早回教室,同學的東西不見,遭懷疑是賊;與女同學去挑禮物給自己的女朋友,好巧不巧被女朋友撞見,跳到黃河洗不清;考試跟同學借筆,老師一口咬定他作弊。唉呀,真是乏味的經驗、乏味的想像啊,一點創意都沒有!因此偶爾看到比較不一樣的情節,就會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比如說,有考生寫到,看到路人旁邊有惡狗,見義勇為拿石頭丟狗,後來才發現惡狗是路人的寵物;想幫朋友拍掉他身上的蟲,被誤以為要打人 . . . . . . 看到這些,我不禁捧腹大笑,笑到眼淚都流了出來!要是這種娛樂多一點的話,我們就不用猛灌咖啡提神了。

許多閱卷老師最興奮的事(噓,這是秘密),莫過於拿到空白卷很多的試卷本了!霹哩啪啦全給零分,連看都不用看,就有閱卷費入袋。有拿到這種試卷本的老師,一定會引來同仁羨慕的眼光!許多老師最痛苦的事(噓,這也是秘密),莫過於拿到「台北 N 考區,建國中學、北一女中」這種大都會區明星高中試場的試卷了,這種試卷十之八九都沒有人缺考,也不會有人交白卷,而且作文寫得很長很長,閱卷老師就很辛苦很辛苦!

這些天我改了 1600 多份的試卷,本來好好的文法和拼字都已經快被搞糊塗了,真的是很傷!不過最大的收穫除了閱卷費之外,就是我竟然從一個考生那裡學到一個單詞: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什麼意思呢?有興趣的人也動手查一查吧。我原先以為他瞎掰的,後來回家上網查,才發現我真是才疏學淺!當然,這個詞跟另一個 sesquipedalian word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一樣,也是引用的(cited)比真正使用的(used)要多得多!你們或許會問,這個考生的作文成績會不會因為這個連老師都不懂的單詞而有影響?Well,沒有,我就把它給忽略掉了,一點影響也沒有!

Friday, June 30, 2006

教授西進?

最近一期《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是「十年後...孩子,誰來教?」,講的是最近台大、政大三位頂尖的財經教授被北大挖角的深度省思。這看似零星、不起眼的個案,據記者分析,有可能如同十幾年前台商低調、零星出走,演變成西進的大潮。記者說:「大環境不好,我們的教授外人搶,外面的學者請不來。」真的是這樣子嗎?

今天讀到了知名評論家南方朔在中國時報寫的文章,深有同感,茲摘錄最後兩段於後:

「學術力和知識力乃是一切的根本。它的移動取決於拉與推的力量。大陸的舞台較大,政府投入多,和世界掛鉤緊密,用功的學生多,加上薪資上升,這都是學術工作者的渴望。但只有拉還不足以成事。我們的學術環境惡化和水平降低,政治汙染了校園,教育和科技政策錯亂,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一代不如一代。當百年樹人這種說法自己都覺得可笑,我們的推力就等於在幫助了拉力。愈來愈多的優秀教師就在北京上海見。

台灣學術力和知識力的惡化,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社會其實早已進入了一個反淘汰的階段了!」

對照我教書這 10 年來的經驗,教學的熱忱不斷的被同學的冷漠、不受教澆熄,靠的只是少數同學及時的鼓勵、部分同事之間的扶持、以及自我調整降低標準。大環境、制度面的問題(如教育部、國科會、學校各單位)我不方便在此發表高論,倘若最基本的「快樂」、「成就感」也流失的話,說不定商周記者的預言真的會成真呢!

Friday, June 23, 2006

來自同學的一封電郵,讓我熱淚盈眶

我看書、看電視、看電影,感動時會掉眼淚,不過使用電子郵件十四年來,下面的這封是讓我掉淚的第一封。我徵得了寄件人的同意,把它轉貼於此,基本上原文照登,但刪掉一些人名,以免當事人覺得困擾;我同時也調整了一下標點符號,讓整封信讀起來更順暢、清楚。我在排版、調整格式的時候又讀了兩遍,淚,還是不聽使喚,又掉了下來。我想,作一個老師,最感動的莫過於此吧!

文章很長,請大家耐心讀完:

「Dear 曾老師,

近來可好呢?希望別再遇上不受教的學生讓老師煩心~

昨天星期二,我早上醒來想到下午要去旁聽詞彙課,後來繞著客廳走幾圈打起精神,才想起來是學弟妹的期末考。哈哈~~覺得自己像蠢蛋,賺到一個 Tuesday。

但是又有一點落寞,因為這代表我是真的畢業了...想起這四年在東吳大學,從莽撞懵懂到心態上的成熟;從曾經修課只是為了學分,到願意兢兢業業於每個學分上;從曾經只希望期末成績會過就好,到後來勇於挑戰自己的 perfection,甚至享受做學問、得到知識的樂趣...態度的轉變,想法一念之間的不同,一切的一切,我想都是源於從老師的課堂上所習得的...不論是求學態度、方法、對知識的熱切、尊師重道的道理,我的任何改變,都要深深的感謝曾老師的教誨...

想起大一剛入學時,曾老師對我來說,只是位師長,當時的系主任。從學姐那裡聽到超多你的傳言,說你超嚴,每堂課都要小考,而且期末考範圍是一整年,還有你的語概,多麼苦不堪言。有一次星期四在鐵皮屋上國文課,你突然走進教室,勉勵當時還在適應的新鮮人的我們,不知你還記不記得,我們推某位和你長的很像的同學到台上和你站在一起,你很開心(不過那位同學一直無奈地苦笑,她大概想到這玩笑會持續四年),你對我們說四年很快,要對自己負責,不要虛度...

唉...當時對我們來說,任何的箴言都只是霹哩趴啦,聽過就忘...我曾經也是這樣。大一時常蹺課,和同學去唱歌、喝下午茶,認為大學不蹺課就是怪胎,某堂課期末考還缺席(你想不到吧)。大二時修你的語概,也只是「盡量修過」,因為那是必修,只是希望撐一年,上課時閉緊嘴巴不打哈欠,從此就不必再碰語概,雖然成績也還 OK,但卻沒想過要挑戰自己的 perfection...

曾經我的想法就是那樣,與很多人一樣,想說隱身在眾多學生之中,得過且過,敷衍了事,碰到了問題,也不會開口問,以為對自己負責的意義,就是歐趴,就是成績不難看就好。而現在回首,只覺得自己很無知...

大三時,一口氣修了詞源和構詞。To be honest,當時的想法是,星期一累一點,其他時間就可以放假,不用去學校(可笑吧)。後來,某一個週末的午後(可能那天實在是非常無聊),想到構詞有好多好好玩的字,所以就把詞源和構詞筆記拿出來,再把一直買了沒用過的 Longman 字典打開,花了一兩個小時,覺得挺有心得的。後來,想說,以後一個禮拜花個一兩小時複習,對自己交代,但從此,一兩小時變三五小時,變週末全天候,甚至變整整一個禮拜。字典一直一直買,活頁紙一直加一直加,因為覺得不夠用。我得到好多東西,好多好多,無法稱斤論兩形容的多,多到,感謝老天爺,讓我修了這些課,讓我遇到一位好老師,不然,我會繼續懵懂,繼續無知...

從此以後,上課對我來說是很 self-alert 的事,課後的複習工作更是不得了,好重要,好重要...

去年暑假,我和同學去吃法國菜,向他吹噓我構詞課的法文外來語(我以前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和一位法國小妹做筆友,高中還修了一年的法文課,但都在混~~大一時聽媽媽建議修日文),吃飯時還一直跟法國人 waiter 說在課堂上學到的字。他是真正的法國人喔(雖然他會講中文)。每次聽到朋友或家人說一些東西,我就要告訴他們英文翻譯;吃義大利麵,就來個麵種免費教學;看電影時聽到某些東西,就會大叫;去超市買到 mussels 就覺得超級興奮...

升大四時,和同學們討論大四要修哪些課,同學就問我推薦哪些?我說:「曾老師的詞源研究」,但後面還加上「要三思喔,免得期末考時怪我害了你」(後來,我真的害了她,呵)。

有些同學一直說佩服我大三時一次修兩個你的課,還說什麼「好有勇氣,不怕被當喔!」之類的話。我當然怕啊,但怕的不是被當,而是不能考的更高、更好、更讓自己滿意~~~

所以,我得到了最寶貴的東西。學問、知識是其次,重要的是「態度」。只要態度對了,一切就不會偏離的太遠,老師你說是嗎?

我有時想,如果能早點用這種態度,重頭過一遍大學生活,我一定會把每一天過的不一樣。但人生不能重來,和許多人比起來,我已經很幸運了,因為有些人現在還是一樣懵懂...

每次長輩問起我的大學課業,我一定會提到你,「那個語言學的曾副教授」。真的很無意識的,因為從你的課,我得到太多太多了...

曾經我向某位系上老師請教了一些疑問,疑惑自己的斤兩,不知道自己的 level,怕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外面一山高於一山的世界...但現在,我不那麼疑惑了~~~你在詞源研究課程結束前告訴我們,要有信心,不卑不亢。你說,在你的課上拿到一定程度以上的成績,就一定不會太差。我當時不知道為什麼眼眶就紅了。我知道前途茫茫,但聽到老師的話覺得很振奮,很感動...

我不習慣師長們說我成績好。從小到大的求學生涯,我都在普普中度過,成績中上,數學很爛,只有英文成績比較漂亮。但也難怪,我到大學才懂得浮士德的瘋癲,能拿第一就不要拿第二(我以前最討厭這種人),但在你的課表現的比較明顯認真,其他的也只是盡力而為...

看到學弟妹們讓老師這麼頭疼,有時我想,那也許是曾經的自己,那麼懵懂無知。唉~~也許不能說是他們的不幸,而是,我太幸運了!只要多幾個認為自己幸運的學生,老師就會笑逐顏開,不再頭痛失望了~~

Anyway,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聊表對老師的感謝。曾老師的諄諄教誨,我會一輩子銘記在心。曾老師做學問的態度的嚴謹、對學生的期許、每次都很認真的記下學生的問題,回去查證、上課從不遲到...一切一切,三年來歷歷在目,對我產生無限的影響,直到今天我都深深認為,大學四年,最最最榮幸,也最最最值得的,就是遇上了一位好老師,修了老師的課!

(希望這些感恩的心情能傳遞給老師明瞭,老師不要嘔吐喔!)

你的地下擁護者還有很多,但有些是因為上課打哈欠被你抓過,打哈欠時你沒看到但發出聲音讓你面色凝重,使教室安靜整整一分鐘的人。還有,被你當的,上你的課挫折連連,覺得成績不好會見笑的...但都一致肯定,曾老師上課認真,超級幽默,學到很多。這是我目前的瞭解。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盡量啦)。當然也希望老師能多遇到學問上的知音,一切順順利利,開開心心~~~希望莘莘學子們能多受老師的灌溉,終生受用無窮。希望東吳大學英文系的學弟妹,永遠都能不卑不亢~~~希望老師記得,有這麼一位,深深受老師影響的學生~~~(看到部落格有許多老師的知音,就知道老師永遠不會寂寞!!)

感謝老師耐心的看完(希望不會太傷眼睛)

最後,預祝老師身體健康,快樂寬心,事事順心順利!」

Thursday, June 22, 2006

拒用 Taiwanese,給我 Taiwaner/Taiwanan?

不少人可能都曾經收過這樣一封性質類似的電子郵件,大意是說:英文裡的 -ese 這個後綴(即俗稱的「字尾」)帶貶義,Taiwanese、Chinese、Japanese、以及 Vietnamese 都具有歧視性的色彩,我們應該拒絕使用,改採自創的 Taiwaner 或 Taiwanan(模仿 New York → New Yorker、America → American),並大力加以推廣。這個網路上的謬論(fallacy),不斷地經由轉貼、複製,以訛傳訛,讓不知情的一般大眾信以為真,已經快要成為「類事實」(factoid)了。我曾經在東吳大學英文系「英語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導正過這個謬論,現在再重新整理,見諸文字,好讓沒聽過我分析的同學朋友瞭解,將來碰到這個問題時才能有個立場。

英文詞彙裡的後綴 -ese 有兩個主要的用法:(1)加在國家、城市名稱之後,表該地方的語言或住民,如 Taiwanese、Chinese、Japanese、Portuguese、Viennese、Milanese、Genevese,這種用法絲毫沒有歧視的含意。試想,維也納(Vienna)、米蘭(Milan)、日內瓦(Geneva)代表了歐洲的精緻文化,維也納人(Viennese)、米蘭人(Milanese)、日內瓦人(Genevese)這些以 -ese 結尾的詞有任何輕視的味道嗎?我們問問受過良好教育的英美人士便知。難道把相同的 -ese 加在 Taiwan、China、Japan、Vietnam 之後就會有不同的含意嗎?(2)-ese 加在某些專業領域之後,表示具有該專業特色或風格的語言,如 journalese、computerese、legalese、officialese、brochurese,則常具有輕視、不贊同的味道,隱含著一般人對這些專業術語誨澀難懂、玩弄文字的不屑感。這種不屑、輕視並沒有跨界侵犯到第一種用法。

當然,很多亞洲國家地區的語言和住民,其英文名稱的確都常以 -ese 結尾,這是語言上令人驚奇的現象,其中有無歷史上的社會因素(例如,原先出現了第一個 -ese 的字眼,讓人有一種異國風情之感,隨後很多亞洲國家地區因為「遙遠」、「神秘」,也都依此模式加了 -ese,即所謂詞彙擴散 lexical diffusion,有無這個可能?),還需要有更多的資料來做進一步探討,不過現在表某地語言或住民的 -ese 的確是沒有貶義。

英文裡表「(某地)人;(某地)的;(某地)語」的後綴除了 -ese 以外,常見的還有 -an(如 Chicagoan 芝加哥人、Cuban 古巴人)、-ian(如 Parisian 巴黎人、Canadian 加拿大人)、-er(如 New Yorker 紐約人、Londoner 倫敦人)、-ish(English 英格蘭人、Irish 愛爾蘭人)、-ite(如 Brooklynite 布魯克林人、Tokyoite 東京人)、-i(如 Israeli 以色列人、Pakistani 巴基斯坦人)等等。當然還有其他次要的方法,我不打算在此詳述,不過簡言之,-ese 只是眾多選擇之一,至於為什麼是 -ese 而不是其他?原因除了跟地名的拼音結構有關之外,大概也不脫歷史的巧合以及語言的任意性(如前提到的詞彙擴散現象),毫無價值判斷可言。

頗讓人玩味的是,古巴(Cuba)和利比亞(Lybia)兩國,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的眼中釘,兩國的獨裁者卡斯楚(Fidel Casrto)和格達費(Muammar al-Qaddafi)更被西方世界徹底地抹黑詆毀,大家恨之入骨,然而「古巴的;古巴人」卻是 Cuban,「利比亞的;利比亞人」Lybian 也一樣用 -an 這個後綴。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施行了幾十年,導致族群緊張,社會動盪,被歐美社會批評地體無完膚,但始作俑者的荷裔南非白人 Afrikaner,用的就是 -er 這個後綴。行文至此,讀者應能清楚瞭解,網路流傳的呼籲根本就是謬論,毫無根據。

Thursday, June 08, 2006

擺脫陰霾,迎向陽光



格聚真的很好玩,能夠在現實的世界看到網路上虛擬的人,面對面,肩並肩,聊聊天,那種踏實的感覺真好!縱使有人說食物不錯,但我覺得更喜歡的是那種 human touch,那種 togetherness,感謝五位赴約、但忘了在胸前別上紅玫瑰的 mingwei、scully w.、momo shih、rachel901、nicole lee(見照片,由左至右)。

我心中的那團氣,似乎呼應了最近台北的雨,於星期二晚上達到了快要爆發的地步,讓我認真考慮要去醫院掛號看胸腔內科。但隨著星期三早上雨勢漸緩、格聚時碰到格友之後變成多雲的天氣,我心中的氣似乎也因人的關係而化解了不少。感謝赴約的5位,以及曾經在「語國一方」向我表達支持鼓勵的格友。對那些只逛不出聲的 lurker,我相信你們的精神與我們同在(哈哈,好像在傳道)!

我是該看開一點。做我該做的,說我該說的,其他的,也不是我能完全掌控的,沒有必要跟自己過不去。聽著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心情已經平靜許多。陰霾,已逐漸遠離,陽光,似乎就快露臉了。

Tuesday, June 06, 2006

悶啊!再悶下去會折壽!

接連處理了兩個學生作弊的 case,生氣、失望,真是鬱卒。想不到今天又雪上加霜,上課時碰到一個態度惡劣的同學,十足地沒有教養,氣到我快吐血,但我仍謹守孔老夫子的教誨,不遷怒,以致悶在心裡,胸口真的有一團氣,化都化不開。

大家都知道我上課有不能趴在桌上睡覺、打哈欠必須遮嘴巴的 pet peeve 小規定,無法接受的同學我都在開學第一天公開建議他們不要修我的課。我第一個學期初宣布這個規定,給大家一個學期的時間緩衝、適應,真正開始記名字是5個月後的第二學期。其實這記個名字也不扣分,只是要提醒同學上課該有的態度而已。

今天就有這麼一個同學,上課時大剌剌地打哈欠,嘴巴張得跟河馬一樣大,我一直看著她,她也毫不忌諱,於是我要她下課到教師休息室來找我。想不到她來的時候一副那種大屌不甩、吊兒郎當(對不起,不得不用粗俗的話來形容)的態度,真是讓我震驚,但我還是一如往常,輕聲細語地問她的名字,還問她是不是沒帶課本,想不到她回答的態度盡是輕蔑與不屑。我真是愣住了,怎麼會有這種學生!看著她又是吊兒郎當、大屌不甩的晃出教師休息室,我,我真是啞口無言。更糟糕的是,才一個下課,第二節課她就蹺課走了。這、這是怎麼回事!?

我氣啊!我悶啊!再這樣下去我不只會生病,還會折壽呢!

Monday, June 05, 2006

作弊,又來了!

前幾天才讓我在課堂小考時抓到兩個同學作弊,今天在另外一個班又讓我發現另一組。這次是間接發現的,但證據確鑿:一人沒來,槍手代考寫兩份,用的筆相同,筆跡如出一轍,槍手原先把另一份也寫成自己的名字,擦掉後還留有自己名字的痕跡;但真正露餡的是,槍手把沒來那個人的名字寫錯了。

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生氣嗎?也沒那麼氣了,就是失望吧!這難道就是我們的大學生?這兩個同學給我的負面印象,恐怕,很難磨滅了。

下個學年,或許我該為此定一個重罰條款:凡是小考作弊被抓到者,20分的平常成績自動歸零,而且從此不用來參加小考,即使參加也不予計分。這對心懷不軌者應有嚇阻作用,對安分守己、誠實作答的絕大多數同學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同學,堅持你們的 integrity,好嗎?

Friday, June 02, 2006

格友們,吃飯囉!

前一陣子說的要請格友們去天母吃川菜,終於要成行了。時間是下個禮拜三(6月7日)中午,餐廳叫做「燈籠川味食府」,詳細地址為「天母東路25號」,電話是 2874-9988。餐廳 11:30 就開始營業,下午 2:00 午休。

我開車,可以載4個人,其他人不好意思,只好請你們自行前往。需要我載的請現身喊「有」,原則上 11:30 在校車停車場的B哨前集合,有具體困難者也請說明(如:上課上到 12 點),我們再看看能怎麼解決。吃完飯我還會開車回學校。

從之前報名的情況看來,確定能去的有 mingwei、scully w.、justin、tomihiko、rachel901、nicole lee 共6人,還有遺漏什麼人嗎?

By the way,我最早貼的三篇文章〈放鞭炮,慶開張〉、〈說文解字〉、〈《人名的世界地圖》導讀〉怎麼不見了?是不是所佔記憶體太多,被系統藏起來了?有誰能幫我把它給變回來?

Thursday, June 01, 2006

作弊,門兒都沒有!

這是個嚴肅的問題,直指大學生活的敏感地帶。

大家都知道上我的詞彙系列課程每個禮拜都要小考,第一個學期開學的第一堂課都跟所有的同學講清楚了,大家也都能接受這樣一種「分期付款、日起有功」的讀書方式,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至於評分的標準,我也都在授課大綱載明,並於上課時講解清楚,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作弊這件事屬於常識範疇,我只有點到為止,並沒有刻意強調,因為我願意相信東吳學生的人品,而且從我上課的嚴謹、監考的嚴格,大家應該都能體會作弊是一件絕對想都別想的事情。

可是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個禮拜在某個班上,竟然有人還明知故犯!小考時我已經一直盯著他們越軌的舉動,他們還不知收斂,被我抓個正著,事後他們也坦承不諱。我非常生氣,考完小考之後還氣到上課無法專心,以致屢屢出錯(當然隨後立即更正)。我覺得成績雖然重要,可是人品更重要!一個人成績好,可是如果是用不乾不淨的手段得來的,瞞得了一時,卻瞞不了一世,哪天漏了餡,東窗事發,後果可想而知!一個人的成績縱使不怎麼樣,只要規規矩矩地唸書,誠誠實實地做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我們都會打自內心尊敬他的!

希望大家不要受到目前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犯了錯的同學,我願意給他們改過的機會,只不過他們得付出好幾倍的努力,才能扳回他們在我心中負面的形象。

Monday, May 29, 2006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哈,我又正式現身了,原因當然是,論文交出去啦!老師就像學生一樣,有很多書要念,有很多報告要交,有很多會要開。唉呀,老師也是人嘛,也是普通人,學生有的弱點老師也差不多都有(如:報告總是要等到最後一刻才交;開會也喜歡往後排擠,不敢發言,怕被長官點名,樂當沈默的多數),只不過書多念了一些,年齡虛長了幾歲罷了!

上一篇講的是令我失望的食物,這一篇講的是令我興奮的文學和歷史。還記得杜甫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的詩聖嗎?他曾寓居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近四年,照片上的茅草房是仿古、依想像而建的杜甫草堂。有一首詩〈客至〉,描述的就是他在草堂的生活,當時的「花徑」,據考證就大約是照片裡的那條紅牆綠竹的夾道: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怎麼樣?看來很多時候有一點距離、多一點想像空間,會是比較美的!你們同意嗎?

Wednesday, May 17, 2006

麻婆豆腐,紅油抄手





一趟成都行,除了開會、發表學術論文、與其他學者交流之外,就是四處走走看看,品嚐風味美食。川菜號稱是中國菜之首,成都又為其中心,名店聚集,好吃的我當然不能錯過。不過由於只有我一個人吃,桌菜不好點,只好退而求其次,四處品嚐成都小吃。武侯祠旁的「錦里」為仿三國時期蜀漢的特色街道,可吃、可玩、可購物,來回走了一趟,就讓我不知不覺吃了許多特色小吃,也讓我買到了少見的三星堆的木雕面具,不錯!

讓我比較失望的是紅油抄手和麻婆豆腐。抄手之於四川,就如同扁食之於台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龍抄手」,總店位於市中心步行街春熙路的入口。我興沖沖地點了一碗,就二兩(約十個,他們多用斤兩,少用個數),一口咬下,只覺得大失所望──皮又厚又爛(見照片),餡也普通,整體感覺就是師傅不用心,包得隨隨便便,煮得也隨隨便便,無法和台北川菜館抄手的細緻講究相比。麻婆豆腐大家都吃過,發源地就是成都,原創者是陳麻婆(姓陳,因其臉上有麻子而得名),我到了市中心西玉龍街的總店,就點了一小碗麻婆豆腐,一碗米飯,附贈一碗清湯,如照片。這頓飯也是讓我大失所望──豆腐是微溫的(因為早已做好),一點都沒有那種現做的熱騰騰、香噴噴;滿碗的辣油,怎麼撥都撥不掉,害我吃豆腐時也跟著喝進一口又一口;上面一大坨花椒,不小心咬到,天哪,舌頭、嘴唇立即發麻,就好像打了局部麻針,味覺頓時喪失,痛苦不堪;給的米飯鬆鬆的,還帶點不清爽的味道,八成是過了保存年限、便宜的庫存米;送的湯就是清湯,沒什麼味道,若真要說有味道,就大概是那種燙生肉留下來的原味清湯,還帶點稀飯的濃稠感。我一向不喜歡浪費食物,再怎麼樣也會盡力把點的食物給吃完,可是這頓我實在沒辦法!

唉,吃完了「道地」的成都小吃,還是讓我懷念起台北的「改良式」川菜來!有人想跟我一起去吃川菜嗎?天母有一家吃到飽的,中國時報報導過,看來似乎不錯,你也可以點不辣的,小辣的,甚至辣死人不償命的,說不定哪天我們來舉辦一個「格聚」(「部落格聚會」的簡稱),我來請客,如何?就看大家的反應了!

Tuesday, May 16, 2006

沈痛地紀念文革發起40週年


40年前的今天,1966年5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了一篇文告,從此「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鋪天蓋地的展開,造成了所謂的十年浩劫,也刺激了歐洲、美國一連串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社會運動。文革給中國帶來的戕害史無前例,我僅在遙遠的一方,默默地紀念,祈禱這種悲劇不要再發生。和平、寬容、尊重萬歲!
左邊的這張照片是我5月12日在成都百花潭公園內的巴金紀念館「慧園」所照的。巴金為中國著名作家,成都人,1904年生,去年2005年才過世,享壽101歲,晚年臥病上海華東醫院,受過文革迫害的他,念念不忘籌設一個文革紀念館,可惜因為種種客觀因素,至今尚未看到共產黨有任何具體的回應。照片前面的那張破舊書桌就是巴金伏案寫作完成《家》等名著之處,書桌後面的照片記錄了巴金不同時其的風采。巴金晚年提倡「說真話」,並貫徹於其晚期的作品中,充分展現出知識份子的風骨,堪為中國文人的良心。

Tuesday, May 09, 2006

心情紀事


成立了這個「語國一方」,讓我既興奮又期待,因為這個園地或多或少讓我重拾了年少時寫日記的經驗。是的,部落格,為 blog 的中譯,為 weblog「網路 Web + 日誌 log」的截短形式(clipped form),本來就是讓人寫日記、發表感想用的,不是嗎?

以前小時候寫日記,是在爸爸的利誘下做的,寫一篇5毛錢,一個月結算一次,領零用錢,內容當然都是流水帳兼作文,因為還要面呈父親大人批閱。後來稍微大一些,漸漸知道隱私這種很微妙的概念,爸爸也適時放手,於是我就自己去買那種可以上鎖的日記本,寫完之後小心翼翼地鎖上,將那把小鑰匙藏在一個別人找不到的地方,不想讓別人看到屬於自己的東西。不過國高中嘛,生活單純的很,除了唸書之外,就是學校裡的考試、老師、同學,偶爾會有一些初萌芽的情愫,淡淡的,稍縱即逝。有時實在沒東西可寫,為了讓自己安心(寫日記拿零用錢的事不曉得什麼時候就斷了,因此不是為了拿錢),就一樣地寫上日期、天氣,抄幾首詩,好給自己一個交代,甚至放寒暑假時,玩過了頭,一天得連趕好幾天的抄書作業。大學聯考前停了一段時間,努力準備考試,考完之後開始了多采多姿的生活,又開始寫了。大一開學前到成功嶺受6個禮拜的軍事訓練,也把日記本帶了過去,可是受訓時沒有個人隱私,只能把日記本放在教室沒有鎖的抽屜裡。教育班長告訴我,說當軍人不能寫日記,不過他們也沒有沒收,只是日後看到我時總會露出狡黠的微笑,想必是把我的日記都給看光了。進了大學談了幾場椎心刺骨的戀愛(這些老婆大人都瞭若指掌),也都在日記裡留下了心情的起伏,後來不曉得是不是對寫日記這件事感到厭煩了,因此大學沒畢業就嘎然而止。

現在的這個部落格,無疑地是年少時習慣的一個延續,但我不強迫自己每天寫、定時寫,我打算有感覺、有心情、有時間再寫。我事情多,教學、研究也忙,家庭生活也是一個重心,沒有辦法在這塊「語國一方」花太多時間,否則就捨本逐末了。剛開張的這段期間,我很興奮,大家也都熱情地捧場,不過這不會是常態。慢慢地,我的心情會恢復平靜,持續地作我自己想做的平凡事──記錄我知性和感性的心得和心情。目前這種賓客盈門的情況也將一去不復返,有緣的同學、朋友才會持續地造訪,不是嗎?

星期三我將啟程前往四川成都,出席「中國辭書學會第七屆年會」,發表一篇〈台灣雙語詞典史初探〉的學術論文,星期天深夜才會回到台北。回來我再抽空把心得跟照片貼上來,希望關愛我的同學、朋友耐心等候,拭目以待。

Monday, May 08, 2006

哇靠,老師竟然講髒話!

以下這篇文章為限制級,未滿18歲者請勿閱讀。若已滿18歲,但對髒話很避諱者,也請不要閱讀,以免事後覺得噁心。I'm serious!

最近在讀一本閒書《髒話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著,麥田出版。這本書很有趣,是一本學術中帶有通俗、通俗中不忘學術的一本好書,對語言感興趣的朋友都應該去買來看一看!譯者是嚴韻女士,可以感受到她花了不少功夫去推敲英文的髒話在中文裡的譯法;書名很吸引人,我一看到書店平台上的這本書就被吸引過去,拿了起來,翻開裡面之後真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你說不出口的髒話躍然紙上,而且隨處可見。我先是覺得震撼,後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我怕旁邊的人看到,我─不─是─衣─冠─禽─獸!),再讀下去覺得真是爽(我們都會詛咒、罵人吧!別人幫我們講出自己不敢講的話,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吧!)。買回家看了之後,情緒就平復許多,注意到的就變成髒話的現象、歷史、以及語言學上的解釋。

這就讓我想起最近幾年很多人喜歡講的「靠」字,這個字甚至被某位立委拿來藉質詢之便大罵教育部長(本人覺得這是極為不良的示範。縱使很多人不喜歡這位部長,但也要以理服人,不可做人身攻擊,更不可用髒話公然侮辱)。我一直在想,「靠」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中文裡迄今尚未有一套成熟的詞源論述,只有像許慎的《說文解字》那樣的字源學、文字學,也少有學者專家認真關注中文詞語的來源及演變,因此相關的資料甚少。以下是我一個語言學者的冥想(a linguist's introspection),沒有語料庫做為佐證(corpus evidence),僅供參考,若有不同的見解,歡迎補充、指正。

中文裡的北方話就有「肏」(很具象,很「粗鄙」,不用多解釋)這個字,發音為ㄘㄠˋ,意思就是我們台灣習慣的「幹」。傳統上,北方男人(女人應該很少吧?)用「我肏」來表達憤怒的情緒(差不多是英文裡的 Fuck! 或 Fuck you!),但傳到台灣來之後,「肏」這個字有人可能覺得太礙眼,便常改寫為「操」這個字(還是念四聲,應該沒有 insider 會照字面念一聲吧!這樣一來那種強烈的憤怒就好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找不到方向似的飛上了天,真是遜斃了!),但「我操」這樣的音,對於想表達溫和一點語氣的人還是過於強烈,因此語言使用者就藉由音變,改念為「哇噻」或「哇ㄙㄝˋ」,意思就緩和許多,一般都是表達驚訝之意。曾幾何時,「哇噻」或「哇ㄙㄝˋ」在年輕的族群裡竟悄悄地被「哇靠」或「哇勒」所替代(到底是不是一夕變天我就不得而知了),而「哇勒」還藉由押頭韻(alliteration)衍生出更可愛的「哇哩勒」,可愛到我自己講這個感嘆詞時都會想笑。而「哇靠」在某些場合則由雙音節精簡為單音節的「靠」,力度更大。至於為什麼用的是「靠」這個音呢?我猜這應該就是一種常見的迴避策略:保留了韻母ㄠ和四聲,而聲母由塞擦音(affricate)ㄘ轉為無聲送氣塞音(voiceless aspirated stop)ㄎ,至於為什麼用的是ㄎ而不是其他的塞音,這還得研究研究。不過這種無聲送氣塞音的那種爆破感、大量氣流噴射出來的震撼,的確能適切地表達出悶在肚子裡、快要爆炸的憤怒之氣。至於較溫和的「哇勒」,我估計就是「哇ㄙㄝˋ」依循「我肏→哇靠」模式的變體,僅改變聲母藉以迴避、緩和。

下次我們有機會再來談談另一個罵人的話──機車。

Sunday, May 07, 2006

《人名的世界地圖》導讀(時報出版公司 2002 年出版)


繼我的〈說文解字〉之後,我想打鐵趁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四年前幫《人名的世界地圖》這本書寫的導讀,雖然有一點點長,不過我覺得應該蠻好讀的,請大家多多指教。若要引用、轉載,也請記得遵守既定的規範。

左邊的這張照片,是我們家6歲的曾大容今年寒假時所攝,地點是台中市國立美術館附近、個性餐廳麕集的五權西四街的甲蟲椅上面。大容,取其「有容乃大」之意,英文裡的 magnanimous "great-minded" 恰如其份地表達此一含意。 他不像其他孩子取中規中矩的英文名字,他的「英文」名字就是 Darong,既獨特,又好念,又能展現文化的主體性。


《人名的世界地圖》導讀

對很多人來說,名字只不過是個名字,是個代號,並沒有太多的意思,頂多只是好不好聽、順不順口而已。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讀過《人名的世界地圖》,我們才知道,原來人名也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問。

現在中文說的「名字」,實際上是由古時候的「名」加「字」而來。《禮記‧檀弓》說,人出生就有「名」,及至長大成人,行冠禮時再加個「字」,原本分開的「名」和「字」經由演變,融合為「名字」,意思也逐漸轉變為現在所指的「姓名」或「名」。至於「姓氏」,原來是遠古時期「姓」和「氏」的合稱。《通志‧氏族略序》說,在三皇五帝時,「姓」和「氏」是分開的,那個時候男人用「氏」,女人用「姓」(由「姓」的部首可以看出端倪)。「氏」用來區分社會階級,貴族有氏,平民無氏;「姓」則與婚姻有關,兩家同姓不可通婚。到了夏商周以後,「姓」、「氏」合而為一,都用來作為判斷兩家可否通婚的依據。秦漢以後,「姓」、「氏」就不分了,有人用「姓」,有人用「氏」,有人都用。演變到現在,「姓氏」也常簡化為「姓」,是一個代表家族的字。

漢人的命名習俗我們比較熟悉。「姓」多來自祖先在封建時代所受的封地、官名(包括皇帝賜姓)、世代相傳的職業、以及住家附近的地理環境,而「名」一般依輩份、照排行、或按父母的期許而取。可是西洋的呢?

John,這個英語世界再平凡不過的名字,為什麼不翻譯成「姜」,卻要用一個發音差很遠的「約翰」?原來 John 來自《舊約聖經》時期的古希伯來文,當時的發音接近「約翰」,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而 Sean、Ian、Jean、Giovanni、Juan、Hans、Ivan 等長相各異的名字,卻是因著基督教的普及而進入愛爾蘭語、蘇格蘭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的「約翰」。《聖經》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命名傳統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也難怪英國人的「名」也稱之為「(基督)教名」(Christian name)。至於姓的部分,《人名的世界地圖》又告訴了我們什麼有趣的訊息呢?從麥當勞(McDonald's)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猜出,該速食餐廳剛創業時的老闆極有可能姓「麥當勞」('s 為英文的所有格標記,用於店名時類似我們所熟悉的麥「記」、麥「家」、或「老」麥漢堡),其父系祖先來自蘇格蘭,是「當勞」(Donald,蘇格蘭常見的男子名,意思為「統治世界」)的兒子(Mc 或 Mac 在蘇格蘭語及愛爾蘭語中為表示「父名」(patronymic)的前綴(prefix),是「……的兒子」的意思)。

有些學者認為一個語言的結構會制約、影響該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模式。漢人文化圈裡「姓」和「名」的觀念根深柢固,我們似乎很難跳脫出非姓即名、先姓後名的思考模式。英語教育實施了幾十年以來,大家好不容易才習慣英美人士先名後姓的順序,熟悉了一些他們常見的姓氏名字,也漸漸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中間名」(middle name)這回事。然而接下來更深一層的認識呢?譬如說上述的「約翰」和「麥當勞」兩個簡單的故事呢?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人名吧!大家都有名有姓嗎?還是只有名沒有姓,或是只有姓沒有名?在姓與名之外有沒有其他可能?順序呢?是先姓後名還是先名後姓?姓是固定的嗎?還是每一代都會改變?一個人可不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名字?

我想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世界之大,人名之多樣,無奇不有,又豈是我們熟知的漢文化與英美文化所能道盡一二?如果我們無法行萬里路,讀不了萬卷書,看看這本《人名的世界地圖》,對於世界各主要文化的命名傳統、名字的來源以及歷史演變有個初步的瞭解,就會知道我們在這方面多像個井底之蛙了。

歐美的知識系統裡有一門叫做「專名學」的領域,英語稱之為 onomastics,比較講究的學者還在這個領域底下細分為「人名學」(anthroponymy)和「地名學」(toponymy)兩大支,可是一般的作法並沒有這麼嚴格,而是以原本表示統稱的 onomastics 來專指 anthroponymy。這個歐美的「人名學」跟漢文化以算命為主要訴求的「姓名學」有明顯的不同。人名學以詞源學(etymology)為基本工具,本來專門研究人名的來源歷史以及形態改變,結合了地理分佈的這個向度之後,可以讓我們對人類的早期歷史、人口遷徙、民俗傳統有更深刻的瞭解。近來人名研究也開始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心理、社會、法律等層面上逐漸受到了專家學者的探討。譬如說,為什麼某些時代、某些地區、某些文化圈流行某些特定的名字?為什麼這些曾經流行過的名字後來卻銷聲匿跡?社會變遷和政治氣候跟名字的嬗變有什麼樣的關連?

這本《人名的世界地圖》是人名學的通俗作品,上述的部分問題可以在此找到答案。然而人名學界對於有些問題還沒有定論,作者的某些觀點只能視為一家之言,不同的人名學家與其意見相左乃屬常態。

《人名的世界地圖》這本通俗的人名學著作,極有可能是台灣的書市裡第一本企圖涵蓋世界各文化人名的書。本書內容雖然偏重歐美主流文化裡的人名,不過也觸及了希伯來、伊斯蘭、東亞、南亞等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名字。要窺得人名世界的全豹,這本書是個起點,希望大家閱讀時能樂在其中,讀後也能有知性上的啟發。

Friday, May 05, 2006

說文解字




「語國一方」這個部落格名稱,相信很多人稍加思考,應該就能知道我當初命名大致的原意。不過,還是讓我這當事人來說文解字一番吧!「語國」為 Hugo 之音譯,在漢字的選擇上也兼顧了我的興趣專長──語言,而且我在這個「語」言的「國」度裡也打滾了 N 年了,故名「語國」。 corner 的中譯有不同的選擇,如「一角」、「一隅」、「小窩」等等,但我都覺得不貼切,後來靈光乍現,就選了較少用、更文雅的「一方」,有「遠處」、「所居之地」之意。《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這個伊人(我雖不是女性,不過很多人都認為我並沒有那麼陽剛),就在水(網路世界宛如潮水,君不見我們英文說 surfing the Net 「網上沖浪」?)的「一」個遙遠的小地「方」。至於英文 Hugo's Corner,則是源自我在外雙溪山腰上、林蔭間研究室的名稱。我的英文名字叫 Hugo,是我從大學時代學法文時就開始用的法文名字,也同時兼做我的英文名字。有別於傳統中國文人把書房取為「╳╳樓」、「╳╳齋」,我的研究室取名為 Lectorium -- Hugo's Corner。Lectorium 為我自創的字眼,乃仿《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首任主編 James Murray 的詞典工作室 Scriptorium,我把 script "writing" 拿掉,換成 lect "reading",而 orium 這個後綴在拉丁文有 "a place for" 之意,故 Lectorium 意為 "a place for reading"「讀書之地」。我把 Lectorium 保留給我的實體研究室,而 Hugo's Corner 就兼用為我在網路上的小窩。

Thursday, May 04, 2006

放鞭炮,慶開張


2006年5月4日,五四運動之後的87年,我這個電腦大白癡竟然也有了自己的部落格!而且竟然這麼簡單,三兩下就讓我親手搞定,我、我、我真是不敢相信!大家趕快過來恭喜我吧,別忘了給些鼓勵的話喔!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是我去年12月初應邀到廈門大學做專題演講時,在主要建築「嘉庚紀念館」的樓梯間照的,背後的油畫就是五四運動的文壇巨擘魯迅先生,他曾經在廈門大學講學過一段時間。其他的照片、文章會陸續加入,請大家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