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4, 2007

English Scores Low in College Test

英文台北時報 Taipei Times 今天在第 8 版言論廣場 Opinion 刊登了我的文章,居於版面正中央的頭條,上方還有知名政治漫畫家 CoCo 以此為題材所作的漫畫。原文〈怵目驚心的英文考卷〉載於 7 月 20 日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此篇英譯係由台北時報的譯者 Anna Stiggelbout 執筆,標題亦出自其手,諸位格友可以參考學習她的譯文。今將此篇轉載於下。

English scores low in college test

By Hugo Tseng 曾泰元
Tuesday, Jul 24, 2007, Page 8

The grades for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 this year have been announced. The results provided by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show that of all the subjects in the exam, the grades for the English section were the lowest. Nearly 5,000 of the examinees scored zero in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more than 20,000 got the same grade in translation.

As before, I graded the non-multiple choice sections, evaluating the tests of 1,800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during four days of work from 8am to 8pm. It was exhausting to say the least. Countless poorly written examination papers passed through my hands, and although I was horrified by the results, they didn't surprise me.

The non-multiple choice portions of the English section of the exam covered the usual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omposition. The number of blank answer sheets this year was as high as usual -- about 10 percent of all exams and, for some exam venues, even rising to 30 percent or 40 percent.

Of the answer sheets that weren't blank, it was apparent a lot of students had given up on the translation section. Perhaps the topics were too difficult, or maybe the students were nervous, short on time, or didn't know where to start; or perhaps they were aiming for the highest return on their efforts and gave priority to the composition section, for which they could earn more points.

The fact is if the students had just tried to translate parts of the section, they could still have earned some points. The examiners award points where they can if the examinees make an effort to fill in everything, even if they simplify the vocabulary or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a sentence.

However, if a student hands in a blank answer sheet, and doesn't even make an attempt at the translation section, we have nothing to work with, no matter how much we would like to help.

This is much like interacting with a person in a foreign language. If you don't say a word and just stand there mutely, the other person has no way of knowing what you mean. But if you open your mouth and speak, there is communication. Even if your pronunciation is off, or your grammar is incorrect, or you use the wrong word, the other person can use what you do say to guess your meaning.

In the end, this is what communicat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is about. Similarly, if the translation or composition section is left blank, there is no hope for the student to get any points at all. Only if the students put their pens to paper and write do they have a chance.

This year's assignment for the English composition section was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electricity and explain why it would be good or bad. Most of the students wrote about how without electricity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watch television or movies or play video games, there would be no air conditioning or electric fans, and they would have nothing to do in the evening but go to bed early.

Students who filled in this section had their own opinions about the subject -- good or bad. We respected all these opinions in grading their compositions, and whether we agreed or not did not affect our grading. This seemed to be an assignment that students could do well in, yet only about one in 100 wrote a really good composition.

This year there were students who earned the full 20 points for this section, but the highest I awarded was 19 points. This high-achieving student wrote about how we would lose everything we took for granted if there were no electricity and how that would make us appreciate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The student's use of words was concise, and th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grammar weren't overly showy. The content of the composition had substance, the narration was clear and the whole essay was almost philosophical. The one point I subtracted was for some minor spelling mistakes, and the ending seemed a bit hurried.

As to the translation section, which counted for eight points, the students had to translate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sentences such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has gradually reduced the dista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and "With the high speed railway, we can go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of Taiwan and back in half a day."

The types of grammatical mistakes seen were the same as last year -- those few deep-rooted problems that are difficult to correct, such as spelling long or difficult words. However, the misspelling of words that should be in the basic vocabulary of an elementary 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stounded me.

In the first sentence "public" or "mass" were both good translations for "public transport," but on the exam sheets we often saw "mess" and "republic," "poblic," or "politic."

For "country," we also counted "village" as correct. But we also saw a lot of "contry," "county" and "countery," and "vallige," "villege," "villige" and "vallage."

"Distance" was often written as "distence," "disdance," "distense" and even "instance." "Railway" could also be translated as either "rail" or "railroad," but many students translated it literally from the Chinese as "iron way."

For the "half" in "half a day" we often saw "helf," "hafe," "have" or "harf."

Even Taiwan, the country where these students were born and raised, was not spared. Seeing "Taiwen," "Taiwai," "Tawain, "Tiawan," "Taiwei," "Taiwa," "Tawan," "Tiawin" and "Twain" made us graders frown and sigh in desperation.

With so many students unable to spell "Taiwan," the various grotesque mistakes that were made in the words "south" and "north" didn't come as a surprise.

There were all kinds of strange spellings for "south," like "soth," "sorth," "soulth," "sounth," "soath" and "sourth," but the different spellings of "north" weren't any less unconventional, with renditions like "noth," "nouth," "nourth," "nerth" and "nort," and even a lot of misspelled "east" and "west" could be seen.

This large amount of errors from students who seem to be completely clueless about English spelling is there for all to see. Why are the English spelling skills of Taiwanese students so bad? Even worse, students' English ability may be only the tip of an iceberg of problems.

In this era of globalization, this lack of English abilit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worrying. Perhaps it's time to investigate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nglish educational system.

Hugo Tse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oochow University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Taiwanese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ranslated by Anna Stiggelbout

Saturday, July 21, 2007

讀者投書的幕後花絮

今天 (2007.7.21) 蘋果日報的 A8 版右下角登出了對我的一則小小的「採訪」,附上彩色的對照表,的確是頗符合蘋果「圖多文少、淺顯易懂」的風格。不過與其說是採訪,我覺得記者似乎沒有把採訪的內容寫出來,反而比較像是濃縮了我在中時寫的〈怵目驚心的英文考卷〉。

在同一落 A27 版的「蘋論」裡,報社高層還對此議題寫了一則社論〈指考英語差〉,不過內容實在是簡略得令人驚訝,有些論點甚至並不正確 (如:印度的英語比台灣還不如),但我猜測很多讀者並不知道,也不會太在乎。蘋果社論呼應了我的投書,重點是要點醒大家,我們的英語力還有許多有待努力的空間。

我的一篇文章在這兩天內引起了部分媒體的迴響,讓我感慨良多。這篇事實上 7 月 8 日晚上就已經寫好,投給了聯合報,可是他們久久沒有回應,我問了他們幾次 (這期間稿子也略做修改調整),他們十天後才來函告知「囿於版面,未能刊出」,於是我就再試蘋果日報 (有同學跟我建議的,說很多人喜歡看蘋果),可是我找不到投書的管道,從網路上只看到爆料投訴的電子郵箱,於是我便硬者頭皮把稿子傳過去,跟他們說抱歉,並請爆料版的編輯代我轉寄,結果也被退稿。最後,我只好回過頭來,再試試一年前幫我登第一篇投書的中國時報。我為什麼一開始不就先試中時呢?唉呀,人家都已經幫我登了兩篇同性質的文章了── 2006 年 7 月 11 的〈英文閱卷,罄竹難書啊!〉、2007 年 2 月 17 的〈夫子焚膏繼晷,學子罄竹難書〉,你想想看,這第三次,還可能會有機會嗎?起碼我並不抱任何希望。7 月 19 日大考中心公布指考成績,我把這篇文章依最新的發展再做修改,掌握了第一時間的新聞點,下午投書給中時。那時心想,就碰碰運氣吧,要是登不上,起碼還有我自己的小天地「語國一方」,永遠對我不棄不離。晚上睡覺我做了好多夢,夢到這篇文章在夢境裡漂浮、遊蕩,讓我睡得頗不安穩。想不到隔天一早打開信箱,拿出中國時報,我立刻就在時論廣場看到了自己的這篇,而且還是大頭條,佔了超過四分之一的版面 (據說北京的中央電視台也依此文的內容加以轉載報導)。聯合、蘋果記者來電採訪,台視、中天兩家電視台親臨現場挖新聞,這,怎麼和我稍早受到的待遇有天壤之別?

新聞的事情,要或不要、做大做小,我猜,有時或許只在記者編輯的一念之間吧。

一年以來,我偶爾就會這樣不務正業,純發牢騷。但我天真地認為,我以英語專業從業人員的角度,藉由主流媒體的力量,持續給有關當局、相關人士一點「刺激」,改變,總還是有希望的吧!

Thursday, July 19, 2007

台灣 = Twain? 鐵路 = iron road!

今天 (2007.7.20) 中國時報登出了我昨天 7 月 19 日在「語國一方」的貼文,是 A19 版「時論廣場」的頭條,基本上保留了我的原稿,標題「怵目驚心的英文考卷」是編輯下的。現在我把原貼文拿掉,以見報的公開版為準,但在此仍保留我原先自己想的標題「台灣 = Twain? 鐵路 = iron road!」,以為紀念。

怵目驚心的英文考卷

⊙曾泰元 (文章載於 2007.7.20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今年大學入學的指考成績業已公布。從大考中心所提供的數據看來,考生的英文分數是所有考科裡最低的;不含缺考,作文零分者近五千人,翻譯零分者更逾二萬人。本人一如過往,全程參與非選擇題的閱卷工作,每天朝八晚八,四天內密集評閱了 1800 份來自全國各考區的試卷,案牘勞形,經手的低分卷不可勝數,看到如此的結果,雖感怵目驚心,卻並不意外。

指考英文的非選擇題延續歷年的「中翻英」和「作文」兩大題,中規中矩。今年白卷的比例仍高,平均有一成左右,某些考場甚至可達三、四成。在非白卷的答案卷中,放棄翻譯者也明顯偏多,可能是題目較難,考生由於緊張,迫於時間,不知從何下手;或者他們基於投資報酬率,優先選擇配分較高的作文應答。

事實上,翻譯作文即使出現不會寫的狀況,只要懂多少寫多少,甚至換用簡單的詞彙和句型,閱卷老師也都會視情況酌予給分。但若考生交白卷,選擇放棄,我們也就愛莫能助了。

這種情況有如用外語和人溝通。閉口不說形同啞巴,對方絲毫無從得知你內心的想法。只要肯開口,即使發音欠準,文法不對,用詞失當,對方多少都能猜出你的意圖。用外語溝通,簡單來說不就是這麼回事?同理,考翻譯作文空白肯定沒希望,動筆寫出來才會有機會。

而今年的英文作文要求考生想像一個沒有電的世界,並說明這樣的世界是好是壞。多數作答考生所寫的內容,不外乎沒辦法看電視看電影、不能打電動玩電腦、無法吹冷氣吹電扇、晚上沒事做只得早睡覺,至於其中好壞則各有看法,我們閱卷時都予以尊重,分數不會因立場不同而受影響。這個題目看似好寫,然而真正寫得好的人卻有如百裡挑一。

今年有考生拿到滿分 20 分,但我最高給了 19 分。這位高分的考生提到,停電頓時失去習以為常的所有,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真義。他用字遣詞精鍊不炫耀,句型文法平實不浮誇,而且內容充實,例證豐富,論述清晰,幾已達哲學的境界。不完美的那一分,我扣的是他幾處拼字的小錯及略嫌倉卒的結尾。

至於共佔 8 分的兩題翻譯,則是要考生針對「大眾運輸的快速發展已逐漸縮短了都市和鄉村的距離」和「有了高速鐵路,我們可以在半天內往返台灣南北兩地」這兩句,寫出英文的對應說法。文法的錯誤類型與往年相似,都是些積習難改的老問題;字母較多、難度稍高的單詞也姑且不談。惟國中國小程度的基本拼字錯誤,可真是讓人瞠目結舌。「大眾」可用 mass 和 public,我們閱卷時卻常看到 mess 和 republic、poblic、politic。「鄉村」考生寫 country 和 village 我們都算對,冠詞、單複數的問題也都從寬,但是試卷上滿是 contry、county、countery 和 vallige、villege、villige、vallage。

「距離」是 distance,然常有考生寫成 distence、disdance、distense、instance。「鐵路」rail、railway、railroad 皆可,竟有許多考生直譯成 iron way「鐵做的路」!「半天」的「半」是 half,我們卻常看到 helf、hafe、have、harf。大家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Taiwan,拼錯的還真是恆河沙數!Taiwen、Taiwai、Tawain、Tiawan、Taiwei、Taiwa、Tawan、Tiawin、Twain 不斷湧現,讓我們閱卷老師蹙額嘆息。許多人連「台灣」的英文都不會拼了,再幫「南」south、「北」north 造些光怪陸離的拼法,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

「南」的拼法千奇百怪,如 soth、sorth、soulth、sounth、soath、sourth,「北」也不遑多讓,如 noth、nouth、nourth、nerth、nort,甚至還有許多拼錯的 east 和 west 穿插其中。這些「不分東西、遑論南北」的大量謬誤舉目可見。台灣學生的英文拼字,怎是一個「差」字了得?而學生的英語力,也可真是一葉知秋!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這樣的英文能力固然讓人擔憂,但是英文教育是不是也該檢討一下了。

Tuesday, July 17, 2007

慶祝貼文百篇,送《麥克米倫高階英語學習詞典》最新版

自從去年 5 月 4 日我的部落格「語國一方」開張以來,我就筆耕不輟,至今 14 個多月。今天這一篇是第 100 篇,本格主為了慶祝這個具有指標性的日子,特別準備厚禮,答謝格友的支持與愛護。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麥克米倫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第二版 (2007) 台灣的銷售由書林出版公司代理,近期內即將全面上市。我以我的專業判斷,覺得這本詞典值得大力推薦,遂幫書林寫了一篇短文,乃獲贈 2 本全新樣書(帶詞典光碟,市價近新台幣 1000 元)。今藉此良機,將此兩本轉送有緣的格友。

以下是我的推薦文字,贈送辦法如文末所載。

英英學習詞典的新標竿

曾泰元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詞典學專業)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台灣翻譯學學會 (TATI) 執行長
詞典及語料庫研究中心 (DCRC) 首任召集人
亞洲辭書學會 (ASIALEX) 執委會委員


英英學習詞典在 2002 年加入了重量級的新面孔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這本《麥克米倫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網羅了兩位當今世界頂尖的詞典編纂家、詞典學學者──前《朗文》總編輯 Michael Rundell 和前《柯伯》的編輯部主任 Gwyneth Fox,擷取了原東家的長處,並注入了自行研發的創新,不僅收詞量大,材料豐富多元,而且查閱簡易,版面令人賞心悅目。

《麥克米倫》接連摘下愛丁堡公爵、英國文化協會兩項英國教育文化的大獎,實屬空前,但又不令人意外。與市面上其他同類型的詞典相較,《麥克米倫》可以說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究其原因,乃在編輯團隊所堅持的兩大信念──將語言學的理論應用於詞典編纂,使詞典更上一層樓;重視學生和老師的反應,讓詞典符合他們的需求。

有了傑出的第一版,這第二版就更令人期待了。在千呼萬喚始出來之後,這本並沒有讓大家失望。新版繼續堅持原有的前瞻性創新,如雙色印刷、詞義選單、詞語搭配、文化訊息、百科詞條、隱喻專欄、詞源解說等,除了例行性的挑錯改正之外,還收錄了許多近年來出現的新詞新義,增加了 4000 個專業詞彙,擴編了許多專欄,強化了寫作指導以及詞彙擴充,新版的光碟也就此作了密切的配合。

有了《麥克米倫》第二版,我們的英文學習似乎變成了一趟愉悅的尋寶之旅。Enjoy!

MED2 贈書辦法

時間:7 月 23 日(星期一)下午 2:00
地點:曾泰元老師研究室 Lectorium
資格:任何在這篇貼文署名留言公開表明「我想要」者,皆有機會
贈書方式:共 2 本,現場抽籤決定
注意事項:準時開始,請勿遲到。婉拒未事先上網留言、臨時現身、事後補留言者

Saturday, July 14, 2007

我的恩師──茲古斯塔 (1924.3.20 - 2007.4.27)

In Memoriam Ladislav Zgusta
March 20, 1924 – April 27, 2007

我的恩師、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Ladislav Zgusta(拉迪斯拉夫˙茲古斯塔),二個半月前病逝,享年 83 歲。

日前我到英文系系辦公室拿信,看到來自 Dictionary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北美詞典學會,DSNA)的通訊,立刻就坐下來閱讀。想不到頭版頭條竟看到恩師的大照片,上方寫著 Ladislav Zgusta, DSNA Founding Member, 1924–2007。我的心情,立刻沈了下來。

我,無言,悵然,枯坐良久。

我 11 年前拿到博士學位,離開美國時,只知道他的眼睛越來越不好,醫生特別囑咐他盡量少看書。這種要求,對一個終生與書為伍的學者,真是談何容易!我回到台灣後,時常與他保持聯繫,知道他跟以前一樣,每天都跟師母一起去游泳,還是看書寫書評,同時也在持續修訂他 30 多年前的詞典學奠基之作 Manual of Lexicography (英文版,The Hague: Mouton, 1971。中譯本名為《詞典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他每年總會出國幾趟,生活簡單而規律。去年我給他發電郵,遲遲不見他回信,我只是單純地以為他忙,沒空。今年八月起我要休一年的假,人會在南京駐點,但我心裡正在盤算想找個機會溜去英國美國。若是到了美國,一定要回母校伊利諾大學,去探望恩師,跟他好好聊聊,重溫他那關愛的眼神,燦爛的笑容,還有那傳統歐洲式的禮貌與幽默(他是捷克人,1968 年蘇聯出兵鎮壓「布拉格之春」,他才舉家祕密逃離布拉格,經印度,轉美國)。

然而,遲了。樹欲靜而風不止。

博士學位拿到前,他在便簽紙上簡單寫下「Good luck!」送給我,從此我就相信幸運之神會與我常相左右。這張泛黃斑駁的便簽紙,現還壓在我研究室書桌的桌墊下,伴我度過了 11 個年頭。

那就去看看師母吧,到恩師的墳上去跟他說說話吧。恩師的記性特好,一定不會忘了他退休前收的這個關門弟子的。

以下是我幫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書研究》寫的訃文:

詞典學的重要奠基者、《詞典學概論》(Manual of Lexicography) 的作者拉迪斯拉夫˙茲古斯塔 (Ladislav Zgusta),於 2007 年 4 月 27 日病逝於美國伊利諾州的大學城厄巴納 (Urbana),享年 83 歲。

茲古斯塔於 1924 年 3 月 20 日出生於捷克首都布拉格,青少年時期活在納粹統治下,1968 年捷共的政治改革「布拉格之春」在蘇聯派兵鎮壓、被迫落幕之後,他便與家人匆匆密逃出境,在印度待了一年多後,1970 年移民美國,不久就受邀加入了伊利諾大學的語言學系及古典學系,從此定居厄巴納。1971 年他被評為正教授,1974 年受伊利諾大學的最高科研機構「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聘為榮譽職的終身研究員,並自 1986 年起兼任中心主任,直至 1996 年為止。

茲古斯塔擁有三個博士學位,分別是查里士大學的古典語文學及印度學博士、布拉格學院的古小亞細亞語文學博士、以及布爾諾大學的印歐語言學博士。他的詞典學事業肇始於 1958 年,受當時捷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之託,主持捷漢詞典的編纂工作,他所立下的編輯方針,就是這九大冊捷漢詞典的骨幹。1961 年,他又受邀至東柏林主持漢德詞典的編纂工作,這次的經驗,更讓他對詞典編纂的理論與實踐,有了更深入的體認,也成為他後來的巨著《詞典學概論》的重要基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茲古斯塔這位詞典學老前輩的成就是與漢語息息相關的。

茲古斯塔擅長的學術領域廣泛、科研著作等身。他一生出版了 8 本專書專著,主編、共同主編了 9 本專著,寫了 140 多篇論文、570 多篇書評,所涉及的領域包含了語言學理論、心理語言學、語義學、語言類型學、歷史比較語言學、專名學、以及詞典學,而其中又以專名學與詞典學,為其長久以來持續不變之學術興趣。

茲古斯塔最後一部專書為 Lexicography Then and Now (2006),為其歷年的論文精選集,並由他親自修訂更新。茲古斯塔退休後一直固定修訂他的《詞典學概論》,但由於眼疾耽誤了進度,以致於辭世前尚未竟其功,令詞典學界至感遺憾。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詞典及語料庫研究中心首任召集人)

Thursday, July 12, 2007

簡體英文?

昨日聯合報的國際版登出了一則引起我注意的新聞。報上說英國有個「簡化英文拼寫協會」,成立近 100 年來致力於簡化英文的拼字,希望能夠讓英文回復到拼音文字的本質,易學易記。該協會希望英文怎麼念就怎麼拼,我手寫我口,所以他們推薦用 ar 代表 are,用 hav 代表 have,用 lern 代表 learn,用 munny 代表 money。

大家覺得好笑嗎?人家可是認真的呢!但語言不是數學,不是邏輯,本來就有就許多不合理的成分。目前英文使用的範圍太廣,人口太多,而且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不是誰說了算,因此即使是由英國文化協會 (British Council) 這種有威信的組織出面推廣整合,都不太可能達到具體的成果。簡化英文拼寫協會這種唐吉訶德式的努力至今不輟,明知不可為卻戮力為之的精神著實可嘉。

英文拼字與發音的差距有如鴻溝,早已聲名狼籍,令人費解的例子不勝枚舉。試想,一樣的 gh,為什麼出現在 ghost 時念 g,出現在 night 時不發音,而出現在 enough 時又念 f?已故的愛爾蘭劇作家兼評論家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也是個熱心的拼字改革者,他曾以 ghoti = fish (enough 的 gh + women 的 o + nation 的 ti) 來突顯英文拼字的荒謬,晚年更是努力推動「一音一字母」,可惜至死都徒勞無功。

英文拼字的「亂象」,原因其實不少,牽涉到的基本上是整個語言的發展史。如外來語大量的吸收,攪亂原本這個西日耳曼語拼字發音的規律;語音早已改變,而拼寫卻仍不動如山;15、16 世紀英文發生了寧靜革命,母音大挪移 (Great Vowel Shift)。這些「亂象」不斷地困擾著英文母語人士,難怪他們常會舉辦拼字比賽 (spelling bee),電腦的文書處理都有拼字檢查的程式 (spell checker),書店裡也總是擺滿與拼字相關的書籍 (speller)。

英文的拼字當然也對台灣學生帶來了學習上莫大的障礙。就拿閱卷剛結束的指考英文非選擇題而言,在我評閱的 1800 份卷子裡,簡單的「南」(south)、「北」(north),不會拼的考生還真是多如牛毛!「南」的拼法千奇百怪,如 soth、sorth、soulth、sounth、soath、sourth,「北」也不遑多讓,如 noth、nouth、nourth、nerth、nort,甚至還有許多拼錯的 east 和 west 穿插其中。這些「不分東西、遑論南北」的大量謬誤真是令我怵目驚心。唉!台灣學生的英文拼字,問題怎是一個「差」字了得?

Wednesday, July 11, 2007

7-ELEVEn──讀者投書一週年

去年的今天,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登出了我的第一篇讀者投書。從此,有了這個正向的回饋(稿費不多,只是單純的成就感),我就覺得越寫越過癮,每次看到相關的新聞事件總會「手癢」,想要找機會「下手」。到今天為止的一年內,我在中時、聯合兩報總共寫了 14 篇,加上英文台北時報 Taipei Times 幫我翻譯轉載的兩篇,就共有 16 篇了。

我未來休假的這一年,雖然人不在台灣,不過應該還是會繼續筆耕吧!接下來,大陸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說不定還能繼續看到我的意見呢!

為了紀念這一天,我特別把「我的第一篇」正式貼於此(一年前的貼文〈指考閱卷秘辛〉是「語國一方」版)。當時的觀察,如今看來還是一樣的真實。

英文閱卷,罄竹難書啊!

◎曾泰元(原載於 2006.7.11《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筆者日前才結束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英文考科非選擇題的閱卷工作。近來我每年都參與學測、指考的閱卷工作,看著正式學習英文有六年的考生所寫出來的東西,有很多感嘆,不吐不快。

我們閱卷老師的工作環境,既像工廠的生產線,領卷、閱卷、還卷,初閱、複閱、主閱,每一個環節都有標準的作業程序,也有品質、進度的控管;又像養雞場,在固定的閱卷室、固定的閱卷桌、固定的座位上,低頭猛啄大考中心提供的飼料考卷。要是飼料好吃、內容有變化也就罷了,可惜的是飼料壞的壞,霉的霉,而且內容幾乎千篇一律,令人食不下嚥。

需要人工閱卷的非選擇題分成兩部分,翻譯和作文。考生普遍的問題是,單詞不會拼、標點不會標、文法搞不清、結構亂糟糟、內容沒創意。「禁止吸煙」(No Smoking) 這種中英文雙語標示在台灣隨處可見,多數的考生還是不會拼 smoking,有拼成 smorking 的,有拼成 somlking 的。文章的行首不以標點符號開始,許多考生還是把逗點、句點標在一行的最前面,甚至還有不少人用中文的句點 (。) 和引號 (「」)。文法的問題就更罄竹難書了,名詞的單複數、動詞的三態變化、詞語的搭配、冠詞介詞的使用,都是陳年的老問題。

結構方面,大多數考生在作文時論述的主軸不明顯,或付諸闕如,陳述事件、發表感想時時常常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缺乏凝聚力和緊湊性。這些高中畢業生作文的結構鬆散錯置,拼字、標點、文法問題重重,就連最能吸引人的內容也都乏味無趣。這一方面顯示我們的高中生生活貧瘠,一方面也透露考生寫作時在題材上打安全牌,並在老師調教之下只會堆砌老掉牙的慣用語,亂套虛浮的句型。

像今年的題目是陳述自己被誤解的經驗,考生「掰」的情節大致都不出以下幾種類型:被父母誤以為偷錢;家裡的食物被吃掉,誤遭家人指責;讀書讀累了,看個電視、玩個電腦,就被父母罵說整天都不唸書;上體育課身體不適早回教室,同學的東西不見,竟遭懷疑是賊……。因此我們閱卷老師若偶爾跳出比較不一樣的情節,眼睛就會為之一亮。比如說,有考生寫到,看到路人旁邊有惡狗,見義勇為拿石頭丟狗,後來才發現惡狗是路人的寵物,被狗主人誤以為是個虐待動物者;想幫朋友拍掉他身上的蟲,被誤以為心懷不軌,想要打人。看到這些,我不禁捧腹大笑,要是這種娛樂多一點的話,我們閱卷老師就不用猛灌咖啡提神了。

當然,每年總是有一部份的考生翻譯和作文都空白,也不知是時間不夠來不及寫,還是根本不會寫乾脆放棄。據說很多國人一生當中英文最好的時候就是高中畢業考聯考之時,而這許多人最好的英文程度竟如此不堪。幾年前政府還煞有介事地規劃,打算把英文變成台灣的准官方語言,對照這個殘酷的現實,實在不曉得主事者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想法過於天真?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

Monday, July 09, 2007

台灣的英語力

近來媒體創了一個「英語力」的時髦說法,甚至 6 月 15 日出刊的《天下雜誌》還以「教出英語力」為題,出版了厚達 250 多頁的專刊。我學英語,教英語,觀察英語,研究英語,通讀之後感觸良多。

我猜「英語力」這個新詞是行銷策略下的產物,它給我的感覺是,原屬戰術層次的「英語能力」似乎因而被提升到了戰略層面。「英語能力」傳統上討論的是英語的聽、說、讀、寫,是局部的、偏重技術面的。而重新包裝後的「英語力」則關乎英語學習的動機、計畫、策略和內容,是一種如競爭力、戰鬥力一般,屬較高層次的整體能力。

人類語言紛雜,溝通不易,英語因歷史的因緣際會,成為當今國際上使用範圍最廣的通用語。許多新知都以英語記載,許多資訊都以英語傳播,加上電腦網路的普及,懂英語,就像是擁有了一扇開往世界之窗。藉由英語,我們也才能夠敞開自家的窗門,讓外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認識我們的價值,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我們若能善用這項語言工具,就可以讓世界上許多資源在自己身旁流動。擁有資源,就意味著擁有優勢。

地球是平的,國界已逐漸模糊,跨國的人力流動頻繁,英語力就是一個可以帶著跑的無形資本。個人當然可以基於種種理由拒絕英語,但有關當局在政策面上,應該要善盡責任,全力保障學生最基本的英語力。

世界上學英語的狂潮已席捲多年,台灣自然不落人後,不過卻也因而衍生出許多問題。首先,不少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我認為這個觀念需要調整。英語教育不斷向下延伸,可能會干擾下一代母語的學習,也可能會造成價值建立的混亂。幼童成長期應首重母語教育,以及母語文化所蘊含之價值體系,英語過早介入反而容易影響幼童重要的奠基階段。再者,許多研究都顯示,幼童提前學英語對將來的英語力並沒有明顯的正面影響,有時甚至還會揠苗助長,讓孩子討厭英語。

其次,學童偷跑提早學英語,給正規教育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已經先學的人覺得上課無聊,浪費時間,所表現出來的「這麼簡單,我早就會了」的傲氣,打擊了其他學童的信心,老師在程度落差太大的班上難以因材施教,經常陷入兩難的困境,雙峰現象,可能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悄然出現。程度好者自然有資源能更上層樓,程度差者多半只能努力掙扎,甚至被迫放棄,之後國高中的課程和環境又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兩極分佈。目前英語教育的病灶沈疴,實在是其來有自。

學生英語程度的雙峰現象已為既成事實,基於社會的公平正義,我覺得政府應該注意城鄉和貧富差距,給弱勢地區與社群多挹注一點資源,學校則應該盡力照顧英語程度後段的同學。以前的時代,把書念好,在公平的聯考制度下,社會上貧困的孩子就有了翻身的機會。如今大家幾乎都有書念了,把英語念好,在這全球化的時代掌握了這項有利的工具,才能更富競爭力,不會輕易被其他競爭者拋在後面。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有人唱歌好,有人體育行,有人算術佳,有人寫字美,有人就是對英語沒辦法。不過,政府、學校若能務實地針對不同能力需求的人訂出不同的最低門檻,以積極的作為協助他們達成,那麼個人的視界廣了,競爭力高了,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也才能隨之向上提昇。

至於英語程度前段的同學,目前的資源已相當足夠,我看,我們就少點錦上添花了吧!

Wednesday, July 04, 2007

被當乃人生必經之路?一位被二一的同學來函

我已經把成績交出去了,同學上網應該馬上能夠查到。成績好的,要繼續努力;成績不盡理想的,更要好好檢討,調整自己的讀書方法以及時間分配,下個學期好好整裝,重新出發。

值此「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我收到了一位同學的電郵,在徵得了當事人的同意之後,我略為調整格式,改正錯別字,把這封信和我的回覆公布於此,給大家參考借鑑。

老師,您好:

我是╳╳。

寫這封信其實只是很單純地想跟您道謝,謝謝您在上課時對教學內容及學生態度的堅持。

我在您的部落格上看到「這種態度,對嗎?」的文章及回應,心中百感交集,也感觸良多。

回想去年年初時,我就是因為差了您的兩學分而遭東吳退學,但我卻從未怨過老師如此"狠心"。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就連無法選擇,也是自己的決定。而且,我還真的很感謝老師把我當掉,要不是因為去年的二一給了我一個大震撼,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多麼地浪費人生及自己寶貴的資產,我可能還是渾渾噩噩,矇混過日。也因為這次的轉折,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潛力及機會。

真的很謝謝老師!

這一年,就在充實及踏實中過了。回到東吳,我還是決定選擇老師的課。我很珍惜每次上課的機會,很多有形無形的知識,只有當學生時能單純地獲得,但很多時候卻愚昧地不知珍惜。

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因為我曾經失去,我更能體會老師很多的用心、關心及細心都是珍貴的,希望老師能繼續地堅持自己的熱忱及真性情。我相信大部份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大家的要求是正確而且受益無窮的。加油!

再一次謝謝老師給我的所有一切。謝謝~~

╳╳

以下是我的回函

╳╳:

看到你的來函,我真是點滴在心頭啊!歷年來被我當掉者不知凡幾,少有人像你一樣明白感謝我的。我一直認為學生沒有達到要求(我覺得我的要求尚屬合理,也都跟大家溝通過,陳述背後的原因),我卻放他們過,不只鄉愿,也害了學生。沒學好再來一次,會學得更好。未達標就讓他們蒙混過關,反而剝奪了他們「學好」的機會。

「學到」東西,「學好」東西,是學生應該堅持的方向吧!

Hugo

Tuesday, July 03, 2007

大學入學指考英文試題有感

昨天下午大學指考考英文,題目一公布之後我就拿來做一做,蠻有意思的。修我英語詞彙學的同學,你們看到「血鑽石」那篇文章裡的非洲國家(Sierra Leone、Angola、Liberia、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應該都覺得很熟悉吧?全世界 200 個左右的獨立國家我們都走了一輪,期末考才剛考完,沒忘掉吧?

答題技巧、難易分析不是我的專長。我倒是對考題背後所傳達的訊息有一些看法,短短的一篇心得投給聯合報的民意論壇,今早登了出來,諸位格友就參考參考吧!


英文 政治正確 性別平等

【聯合報╱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台北市)2007/07/03】

今年大學指考的英文考題涵蓋了生活、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議題內容四平八穩。不像五個月前的學測爭議連連,除了被補教老師爆料不當引用國外材料之外,還出現了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文章,引發部分女性主義者的抗議。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大考中心的命題委員顯得格外謹慎,「政治正確」、「不碰爭議」似乎是兩個隱形的指導原則。全球暖化和血鑽石的文章都楬櫫了這種政治正確的主流價值。其他的過動兒、不丹王國、超市購物的群眾心理、日本高齡化社會的挑戰、美國慈善家卡內基、以及男女快樂曲線的年齡變化,都是不具爭議性的安全議題。

出題者在英文的措辭上盡量使用性別中性的字眼,例如採用 people、human,而避用傳統的 man 和 man's;在講過動兒的文章裡,還用最新標準的中性代名詞 they 來代表性別不定的單數名詞 child。命題委員藉考題來推廣語言裡的性別平等,值得肯定。

然而第一大題詞彙的第九題卻出現了明顯的疏漏。An honest person is faithful to his promise. Once he makes a commitment, he will not go back on his own word. 在這個句子裡,用性別中性的 person 來表示「人」,原本是件令人肯定之舉,卻被後面四個陽性的 he 和 his 所破壞,令人扼腕。

但瑕不掩瑜,我給予這份考卷高度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