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0, 2009

乘香蕉船渡河

傍晚下了課,結束了一週的教學工作,深覺疲憊,拖著蹣跚的步履,無力地返回不知漢齋。沒叫書僮幫我買晚飯,想一個人到外面打打牙祭,慰勞慰勞自己困頓的身心。

今天上課介紹了最後幾個解剖學的構詞成分,講到了 phallus、phallic symbol、phallicism,卻讓我尷尬地想笑場。雖然如此,內心深處還是暫缺快樂的泉源,只想吃點能讓自己高興的食物,於是又想到了大直美麗華的莫凡彼。

店長店員看到我這個熟面孔,熱情問候自是不在話下。我特別挑一個門口邊的位子坐下,自動當他們的活廣告,看能否多吸引一些食客進來。我點了附 1 球冰淇淋的套餐,店長在我的央求下,爽快地答應多送我 2 球。

最後端上來的,卻讓我喜出望外。不是陽春的 3 球冰淇淋,而是形似蝸牛、豐盛無比的小型香蕉船!甘焦不苦的瑪其朵咖啡,配上清新微酸的覆盆子,甜郁帶酒味的藍姆葡萄,美味地讓我不時輕闔雙眼,細細品嚐。

這香蕉船在視覺上、味覺上都幾乎無可挑剔,3 球冰淇淋,連同作為配角的香蕉、奶油、櫻桃、蛋捲、巧克力、薄荷葉,我吃得幾乎分毫不留,只剩藍旗子與櫻桃梗,以及凝脂般的淺碟。

Tuesday, April 28, 2009

纖纖兮柳月

今晚 8 點 20 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離開不知漢齋。出了教師研究二樓,抬頭一望,一彎淺淺的上弦月,就掛在圖書館與綜合大樓間的天橋上方。我停下腳步,看了半晌,才左轉往斜坡拾級而上,準備到 R 棟地下室開車回家。

到了梯頂的平地,我一轉頭又瞥見了那一鉤薄薄的月牙向我眨眼。於是我再也克制不了想要拍照的念頭,坐電梯上了 9 樓,跟系辦借了三角架,就在陽台上拍下了這張。

回到家,我上 YouTube 找到了齊秦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是一首我所鍾愛的歌,齊秦的感情真摯,娓娓唱來,每每都弄濕了我的眼眶。倒不是歌詞讓我憶起特定的人事物,而是那種意境實在令人神往。

Sunday, April 26, 2009

王牌投手?

我要講的不是傷後復出、狀況欠佳、令人扼腕、紐約洋基隊的台灣之光王建民。我要講的是小犬大容。

今天下午趁著春雨稍歇,內蒙沙塵暴趨緩,帶著大容和 4 年級的隔壁鄰居熙熙,一起到附近的小學去打棒球。

下午 3 時許,運動場上打籃球的多,打棒球的,只有我們仨。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玩著,可以看得出他們倆的無趣與無奈。後來打棒球的人漸漸聚攏了過來,竟也能湊成 5 打 5 ── 1 投 1 補 3 個壘手 (2 壘手兼游擊,外野只能讓它空著)。我是個湊數的大人,3 年級的大容年紀最小,個子也最小,在場的 5、6 年級居多,友隊還有個有禮懂事的高一哥哥。

一直以來,我對大容的這種比賽總是有點擔憂。他是個運動細胞很發達的小朋友,周歲時抓周,他抓起了一顆網球,似乎透露了端倪。他熱中運動,對於擅長的項目,總是不自覺就志得意滿,好勝心強不肯讓步,常讓對手覺得刺耳反感,有時甚至氣得拂袖而去。我每次都會耳提面命做機會教育,希望他能有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瞭解贏就是輸輸就是贏的道理,可是他畢竟還是個正在學習、成長的 9 歲小孩。

然而,今天的這場比賽不止讓我鬆了一口氣,還很欣慰,欣慰他似乎懂得了不衿不伐。

1 局上我們先攻,大家的打擊都不錯,順利就攻下了 3 分。一局下,我們防守,大容投我捕。大容的球速快,控球穩,而且都進入了標準的好球帶。他投出了 9 個球,三振了對方 3 人,動作俐落,我看在眼裡,深感驕傲。更讓我覺得快慰的是,他對於自己的表現只是露出微笑,靜靜地走回休息區,準備二局上的進攻。接下來幾局我們守備時,大容也都持續發揮了他第一局的水準,球球好球,人人三振,而他依然低調。對手覺得他很厲害,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加入學校的棒球隊,在得知他年紀未到、尚無資格之後,發出了「加入棒球隊,一定是個王牌投手」的讚嘆。

是不是王牌投手,我覺得只要盡力、玩得高興就好。我比較在乎的是,他天資不錯,能不能合群。眾擎易舉,獨木難支,不合群不足以成事業。還好,目前看來,他樂於跟同學朋友分享所有,也願意盡己所能幫助他人。今天的這件事,我事後拍了拍他的肩膀,稱讚了他,說他長大了許多。嗯,是值得鼓勵!

Friday, April 24, 2009

肉很大,湯不用錢 ── 記我最愛的「永康牛肉麵」

最近「忙很大」── 及時改完、發還近 400 份的期中考考卷,寫完一篇字斟句酌、2000 字的推介文章,線上提交了亞洲辭書學會曼谷雙年會的論文摘要,備妥下週要到高中演講的講稿講義,外加莫可指數的雜務瑣事……

跟許多大忙人比較起來,我的忙實在是不足掛齒。不過我天性就是個嚮往閒適安逸的人,生活稍微緊湊一些,對我而言就是種無形的壓力。我嗜吃寄生於朽木枯樹的菌類,木耳、竹笙、香菇、草菇、蘑菇、冬菇、金針菇、猴頭菇、杏鮑菇樣樣都愛,不知這種飲食習慣跟我逍遙悠忽的個性有無因果關係。

今天是個沒課的星期五,中午不想在東吳校內用餐,一個人開車,不自覺地便往信義路二段、永康街、麗水街那一帶駛去。

將近一年沒吃永康牛肉麵了,特別想念。我愛吃牛肉麵,台北的牛肉麵店試來試去,我總是又回到這家傳統川味的老字號。外國、大陸的學者朋友來台,我多半會招待他們到那裡吃上一頓,讓他們嚐嚐這獨特的台北牛肉麵。今天中午的這一頓,真可謂「湯足麵飽」。

照片一紅燒牛肉麵小碗。麵碗直徑約 20 公分,深近 10 公分。6 大塊的牛肉,每塊大小不一,平均體積有三分之一到半個手機大小,燉得柔爛入味,唇齒留香。湯頭濃鮮鹹辣,適合口味較重者,可免費加湯。麵條是唯一的弱項,如果能改成更有筋道的手工麵,那就更完美了。台幣 160 元

照片二粉蒸肥腸。這是我每次光臨必點的小菜。小籠內部直徑 7 公分許,深約莫 2 公分,籠底先鋪上一層地瓜,上層再蓋上肥腸和蒸肉粉。容器似深實淺,食物堆疊溢出,給人一種誘人的視覺效果。肥腸軟滑鮮嫩,色澤佳彈性好,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粉蒸肥腸。台幣 100 元

照片三碗中寥落勺筷孤。加湯、撒蔥花、拌酸菜,我給它吃個精光

照片四布衣侯門竹籠破。食畢,方知籠底的竹片已斷了一截。這個沾滿蒸肉粉、辣椒片、地瓜泥的破舊小竹籠,不知招待過多少海內外的黎民顯要

Monday, April 20, 2009

好康的又來了 ── 贈《牛津英語搭配詞典》

最近這兩個禮拜忙得焦頭爛額,期中考考卷還沒改完,希望不要開天窗,壞了我考後隔週必發考卷的優良傳統。

我的不知漢齋也是,書滿為患,看得我都有點頭大。今天除了傍晚的贈書活動之外,我還送了 3 本中階的英英詞典/英漢雙解詞典給一位系上同事。她老公是高中英文老師,女兒是高二學生,正好能用得上。物得其所,此樂事一件也!

接著還有一本《牛津英語搭配詞典》Oxford Collocations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2002),博客來網路書店定價台幣 1,238 元,書況約八成新,如照片所示。之所以打算送出,是因為此書的新版剛出,而我的不知漢齋空間又有限,無法繼續容納。因此,如果格友你對版本不是特別講究 (當然,新版總是會比舊版多一些東西),這本《牛津英語搭配詞典》可以是你英文寫作的得力助手。詞語搭配有其特殊性,是個英語學習的難點,經常難用常理來判斷或以母語來推測,本詞典能讓詞彙的學習擴及往上一層的單位,充分加大了詞彙的關照面。

我不曉得有沒有人會對這樣一本狀況尚佳的二手書感興趣,不過我還是把這個贈書訊息貼出來,有意索書者,請詳閱以下資訊:

(1) 4 月 24 日 (星期五) 下午 3:30 舉行贈書活動
(2) 活動前在此具名留言,清楚表達想要的意願
(3) 活動時現身我的研究室「不知漢齋」(東吳大學教師研究二樓 Q214)
(4) 若當事人因故無法前來,可託人代行
(5) 謝絕未留言即「直搗黃龍」、登門索書者
(6) 有意願者若超過一人,由本人以公平、公正、公開之方式,在現場決定

Thursday, April 16, 2009

千呼萬喚始出來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終於現形

我 2 月 2 日在《語國一方》貼文,題為〈隱了形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7 版》〉,對於這本詞典一年前早就在香港上市,而台灣、大陸卻遲遲不見其芳蹤,頗感困惑不解。

上個月跟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國) 設於香港的總部聯絡,詢問《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7 版》何時會在台灣上市,隔天就得到了以下的回應:

Dear Hugo,

... Our Taiwan branch is planning to launch OALECD 7/e this summer. Th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 edition will be released in China in May or June.
(March 17)

來函講得含蓄,不過據我猜測,這可能是出版社基於「出清存貨」的考量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6 版》印了太多,台灣、大陸的市場還沒消化完畢,太快推出第 7 版無疑讓舊書滯銷,成了廢紙,因此不得不延後上市。

上個禮拜,台灣獨家代理牛津大學出版社 ELT 產品的敦煌書局業務代表來訪。在我殷切地詢問下,間接證實了我的揣測。我以為台灣會如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國) 所言,遲至今年暑假才上市,想不到該名業務透露,台灣已經有貨,就要推出,而且他手邊就有,並問我需不需要樣書。

書我不只有,而且還在書櫃裡站了一年,不過我還是跟他拿了一本精裝本 (含全文光碟,市價可能要台幣 1,200 元)。我心想,目前經濟不景氣,大家量入為出,能省就省,而且經常造訪《語國一方》的格友大多對英文學習深感興趣,因此不妨借花獻佛,在此轉贈給有需要的人。

這本《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7 版》「只是」是其英文母本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7th edition (2005) 的雙解版,不像《麥克米倫高級英漢雙解詞典》那樣,還作了些有鮮明特色的在地化加工。值得留意的是,這本牛津雙解第 7 版的光碟,能夠對其紙本作全文檢索,雖沒有英英版光碟的其他搜尋功能,倒也是市面上雙解詞典的創舉。

有意索取本書者,請仔細閱讀以下資訊:

(1) 4 月 20 日 (星期一) 下午 5:30 舉行贈書活動
(2) 活動前在此署名留言,清楚表達「我想要」的意願
(3) 活動時現身我的研究室「不知漢齋」(東吳大學教師研究二樓 Q214)
(4) 若當事人因故無法前來,可委託友人代行
(5) 謝絕未留言即「直搗黃龍」、登門索書者
(6) 有索書意願者若超過一人,由本人以公平、公正、公開之方式,在現場決定

Sunday, April 12, 2009

上海印象 ── 景物篇

春假的上海行恬適宜人,回到台北卻碌碌終日,令我格外懷念那段悠閒的日子。

週日晚趁著空檔,把相機裡的照片整理了一下,才有機會好好重溫上海的歡樂時光。

我 1992 年第一次到大陸,只去了北京和西安,刻意略過上海。當時總覺得,相對於北京和西安鮮明的特色,上海讓我感興趣的明顯過少,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之下,成了必須割捨的目標。後來因為家庭旅遊、學術會議,造訪了上海多次,對她的印象逐漸改觀。北京、西安給了我中華帝國剛性、大器的聯想;而上海,卻能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之間,糅雜出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精緻的世故,一種雍容的自在。

不過,一如大陸其他城市一樣,「差距過大」似乎也是上海的問題。美麗先進的,放在第一世界可以毫無愧色;醜陋落後的,讓人恍若走進時空隧道,置身第三世界。

照片一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位於北蘇州路、西藏北路口。當時浴血槍戰的彈孔,在牆上隱約可見

照片二鐵蹄下的 1939。70 年前日軍佔領時鑄造的人孔蓋,按下快門時正好被一位時髦的小姐蹬著高跟鞋踩過

照片三垃圾堆與現代大都會。為了迎接明年的世界博覽會,上海活像個大工地,跟奧運前的北京沒兩樣。攝於蘇州河畔

照片四嫋嫋東流蘇州河。乍浦路橋、吳淞路閘橋、外白渡橋由近而遠,整治過後的蘇州河似乎想與巴黎的塞納河媲美。攝於四川路橋北的上海郵政博物館屋頂花園

照片五滇池路。電影《梅蘭芳》的拍攝場景之一。梅蘭芳在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劇院公演,外頭大雪紛紛、人車雜沓之處,即為此路。右邊為整修中的和平飯店,左邊為中國銀行大樓

照片六戀戀石庫門。傳統的外表,摩登的內在。攝於上海新天地

照片七路燈與樹影。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攝於上海新天地

照片八上海新娘。春寒料峭中,勇敢地穿起低胸露肩的白紗禮服。攝於復興公園

照片九往上,再往上。枝枒紛披的法國梧桐。攝於復興公園

照片十徐家匯天主教堂。樸實的紅磚,謙卑的十字架

照片十一上海的天空。筆直的煙囪巍然聳立,綿綿白雲間藍天破繭。攝於徐家匯公園

照片十二蕭瑟的初春。梧桐夾道,人車星疏。攝於餘慶路

照片十三長長的竹竿。環保的鷹架 (腳手架) 堆在地上,佔去了三分之一的馬路

照片十四街景。要不是那法國梧桐,這裡可以是西方世界任何一個城市

照片十五弄堂。漂亮,乾淨,寬大,歐風,白頭老翁,舊式腳踏車

照片十六。油漆脫落的白牆黑門,兩盞古樸的門燈靜候夜歸的主人。復興西路 37 弄 8 號

照片十七傳統與現代。上海老街,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照片十八經典外灘。面對黃浦江的匯豐銀行與中國海關

照片十九夜空下的東方明珠。積木似的幾何建築,打上燈光,竟也能脫胎換骨,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熠熠地標

Friday, April 10, 2009

Antipodes,被忽略了的一腳/角

下個星期是東吳大學的期中考週。我在忙亂中 (helter-skelter) 結束了春假後第一個禮拜的課,抓緊空檔把考題出好,趕在週末放假前送印。

在我目前所教的 4 門課裡,英語詞彙學、英語詞源學、英語詞源研究這 3 門都相對單純。本學期的詞彙學處理了大量台灣小吃的英譯,如我借用了 fritter,試著把台灣路邊小吃「蚵嗲」的英文譯為 oyster fritter。這些小吃絕大部分都沒有標準、流通的英譯,我也只能窮一得之愚,企望同學在羽翼未豐前先抱我這塊磚,爾後能獨當一面時再求良玉。

詞源研究開在畢業班,第二學期硬是比正常短少了 1 個月。講不完的部分,就成了同學的回家作業,成為考試的一部份。我鉅細靡遺地講解了這麼久,同學也該掌握了方法,能作點獨立的研究才是。

比較複雜的是英語構詞法。這門介紹英語裡種種構詞法的選修課,是我 10 年前到東吳專任後首先開授,為詞彙課程的嚆矢。由於學生反應歷來良好,內容幾經修正更迭,才成為現在這個架構,其他 3 門詞彙課都是由它分化而來。

我今天下午在出構詞考題時才赫然發現,昨天上課介紹希臘文構詞成分 pod「腳」之時,漏講了 2 個詞。podium 乃樂團指揮所站的「指揮台」,即他的「腳」所踩之處,此其一。Antipodes 常指「澳洲和紐西蘭;紐澳」:anti 表 "opposite",詞源義為「吾腳相對、相反之處」,歐洲人處北半球,腳底下正好對著紐澳居民的腳,故名,此其二。值得注意的是,Antipodes 亦可指「地球上穿過地心正對之地 (places on the earth diametrically opposite to each other);恰恰相反的事物 (exact opposites)」。

構詞期中考的題型,我出題時才拍板定案。共三大題,第一大題較有變化,答題說明公告如下。第二、三大題是傳統的中翻英、英翻中,各佔 40 分,每題 2 分。修課的同學別忘了,幾題的猜字不單獨處理,已融入英翻中的考題。

Part I. Word Origin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1) name which word-formation process it is involved, and (2) restore it to its full form or briefly explain (in English or Chinese) how it comes to mean what it means. Try to follow the examples. 20%

Examples:

lab (1) clipped form (2) abbreviated from laboratory
brunch (1) blend (2) formed from breakfast and lunch
PIN (1) acronym (2) formed from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MSG (1) initialism (2) formed from monosodium glutamate
hiss (1) onomatopoeia (2) imitating the sound a punctured tire makes
chitchat (1) reduplication (2) repeated from chat, a friendly conversation
jeans (1) toponym (2) derived from the Italian city of Genoa, where such fabric was manufactured

Tuesday, April 07, 2009

《牛津英語詞典》首任主編莫瑞故居巡禮

英文系進修部畢業的許可歆,最近利用轉換工作跑道的空檔,隻身前往英國自助旅行了近一個月。行前她來找我,我拜託她一件事:「如果到了牛津,請幫我拍張《牛津英語詞典》第一任主編 James Murray 詞典工作室 Scriptorium 的照片。」

她前天返台,昨天半夜就把照片傳給了我,說她為了不負所託,到了牛津特別為我跑了一趟,走了三四哩路才找到。讀到她的郵件,看到她夾帶的照片,真是令我感動莫名啊!Murray 後來的 Scriptorium 就在他晚年故居的後院,故居尚未開放參觀,無法進入,但我收到之後卻興奮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將手邊諸事丟到一旁,趕緊為文貼照。

照片一牛津郡定古蹟。2002 年掛牌

照片二大門口的磚柱與郵筒。郵筒是當初牛津郵局為莫瑞及其編輯團隊所立,用以消化紛至沓來的郵件

照片三莫瑞晚年故居一瞥。此故居位於牛津北邊的 Banbury Road 78號

照片四經典的傳世照。莫瑞於其詞典工作室「書齋」(Scriptorium),留著滿嘴雪白的大鬍子,一身黑色的裝扮,手持卡片翻書求證,背後是卷帙浩繁的書證卡片。翻拍自 Caught in the Web of Words: James Murray an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照片五《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封面
照片六我書櫃裡 20 大冊的《牛津英語詞典》

照片七三冊的增補本



以下的簡介,乃我為這套鴻篇巨製以及這位詞典泰斗所寫。下文的另一個版本 ──〈莫瑞與《牛津英語詞典》〉── 刊於《詞典的兩個世界》(台北:網路與書,2002。頁 76)。對於不甚瞭解《牛津英語詞典》和 James Murray 的格友,應有一定的幫助。

《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俗稱 OED,是一套具有高度權威性的大型學術性詞典,被譽為是英語詞典的巨人、英語歷史的寶庫。

1857 年,英國的語文學會 (Philological Society) 決議編纂一套按歷史原則編寫的《新英語詞典》(A New English Dictionary),來記錄自古至今的英語語言史。1879 年,決議後 22 年,語文學會才與牛津大學出版社正式簽訂合約,並指派莫瑞 (James Murray, 1837-1915) 擔任第一任主編。這位靈魂人物是個自學成功的語文學家 (philologist),14 歲以後就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接掌編務之後,確立了編輯計畫及方法,就埋首於他的工作室「書齋」(Scriptorium) 36年,消化、處理重達數英噸重的資料,直到他過世為止。由於他在 OED 的編務上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因此被視為是史上最偉大的詞典編纂家。經過了前後共計 71 年的冗長準備與編輯,主編中途數度易手,10 巨冊的詞典終於在 1928 年出齊。1933 年出版社改以 12 巨冊的《牛津英語詞典》重新發行,外加《補編》(Supplement) 一冊。

OED 是一套公認一流的英語詞典,其影響力早已超越英語世界的藩籬。它全面、深入地收錄、描述了中古英語迄今 (1150-) 近 900 年來的詞彙共 41 萬多條,並且大量引用這些詞彙在不同時期見諸文獻的相關段落,由最早到最近,按時間先後,逐條標示該文獻的年份、作者、篇名或書名,來為這些詞彙在形態、意義、用法上的演變提供佐證。OED 編纂時所依憑的這個「歷史原則」(historical principle) 並非其首創,而是受到 19 世紀初德國學者格林兄弟 (Jacob and Wilhelm Grimm, aka "Brothers Grimm") 所編《德語詞典》(Deutsches Wörterbuch) 的啟發,可是 OED 加以發揚光大之後,許多國家的詞典編纂也都競相模仿其規模及方法,中國大陸 1993 年出齊的 12 巨冊《漢語大詞典》就是一例。

OED 這項偉大的工程所依靠的,除了治學嚴謹、孜孜矻矻的主編之外,更是 2000 名義工所參與的「閱讀工程」(Reading Program)。他們在消化不同的文學作品後提供了 500 萬條以上的書證,最後用上的有 180 多萬條。

OED 在 1972 年至 1986 年間又陸續出版了 《補編》(Supplement) 四卷。1989 年,電腦將第一版和《補編》重排,增列 5000 條的新詞新義,改採國際音標標音,出版了更為龐大的 OED 第二版:20 巨冊,厚 21,728 頁,重 62.6 公斤,收詞 50 萬以上,書證近 250 萬條。之後為了填缺補漏,還於 1993 年、1997 年出了三本較小的《增補本》(Additions Series)。第三版目前正在加緊趕工中,預計於 2010 年問世,不知是否能如期完工,咱們拭目以待。

Sunday, April 05, 2009

上海印象 ── 美食篇

上海去過幾次,以往總是走馬觀花,亂逛一通,不得其門而入。這次有朋友帶路,多了一份篤定,更能在閒適中品味,在悠遊中享受。

上海菜在台灣廣受歡迎,但以往我一個人遊上海只是隨便吃吃,不太講究,能填飽肚子就好,像城隍廟的南翔小籠 (慕名排隊。隊伍長得像條龍,但味道死鹹又帶腥,虛有其名)、福州路老半齋的煨麵 (在上海書城斜對面。原來麵爛湯頭佳,現在麵硬湯頭差,令人失望)、小弄堂裡無名小店的菜飯 (心無所求,反而便宜又大碗,常給人意外驚喜)。

這回在上海吃了兩頓,印象特別深刻。

一是徐匯區天平路上的吉士酒家 (上海新天地的新吉士酒家為同一個老闆所開),小而精緻。兩菜一湯,吃得我們心滿意足。

十條蔬菜腐皮捲,外型討喜,爽脆可口。

一鍋紅燒肉,烏黑閃亮,油而不膩,鹹淡適中。

兩盅老母雞湯,Mmm,醇厚鮮美。

第二次的味覺饗宴發生在靜安區吳江路的小吃街
小楊生煎,一客四個,個頭不大,汁鮮、餡美、皮 Q,令人意猶未盡。

Friday, April 03, 2009

記我南大的朋友們

4 月 1 日上午,我又回到了曾經訪學 1 年的南京大學。

上班尖峰時刻已過,我沿著繁華的廣州路西行,棄廣州路門未進,過了人車雜沓的兒童醫院,向北拐入飯館林立的青島路。行至梧桐偉岸的漢口路往東,我開戶的銀行、寄信的郵局都在路邊,一路景舊如昔。

熟悉的雪白大門映入眼簾,毛澤東親題的「南京大學」迎著朝陽巍峨閃耀,與門內中大路上紅底金字的橫幅相互輝映。

再往裡走,金大路沿線古色古香,兩旁的白玉蘭已經盛開,北大樓春寒不改容,昂首迎煦日。

轉進一旁的小方院,就到了雙語詞典研究中心所在的丁字樓。我雖事先告知去訪,卻仍有點近鄉情卻,在外面磨蹭了一會兒才吸了口氣進去。看到了卜雲峰,我們馬上就來個熱情的擁抱,互問近況。他三八節才結了婚,是個喜上眉梢的快樂新郎。

卜雲峰陪我上二樓,我們走在唧嘎作響的木製樓梯上,不知大辦公室裡的老師是否能聽聲辨人,已有預感。哈哈,我後來忘了問,不過一進門,就又顯露出我的本性:一聲高亢興奮的「我回來囉!」打破了眾人忙碌中的沈寂。我帶來的禮物、發出的笑聲、分享的急切,彷彿又給了這嚴謹的殿堂帶來了些許活潑與朝氣。

中心的變化悄然進行著。大老張柏然教授已退休,目前常住上海。主任魏向清長期伏案,扭傷了頸椎,仍帶著迷人的煙花三月揚州容。劉華文穩如泰山,有孔孟之鄉的遺韻。楊蔚、郭啟新兩位在讀博士都將於今年陸續完成論文答辯,蠟燭多頭燒,謹祝他們順利成功。徐海江快言快語,還是一身蘇州人的幽默。張淑文依舊親切婉約,散發出大姐般的溫暖。

前排由左至右依序為:劉華文、徐海江、郭啟新、張淑文、楊蔚、魏向清、卜雲峰。我,就是唯一站在後排的那位黑先生。

南大之行,匆匆一晤,聯絡感情,無暇深談,爰書所聞所見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