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8, 2010

"武俠" 的英文就是 wuxia

前些日子,有個以前屏商的學生在語國一方留言,問到 "武俠" 的英文。

事實上,"武俠" 是一種中國文學、華語電影特有的文類,不見於其他文化,因此我在《麥克米倫高級英漢雙解詞典》(2008) 附錄 6 的〈漢語文化特色詞〉裡 (頁 2364),把它譯為 wuxia novel; Chinese knights errant novel。前面的音譯是我推薦的,是理想;後面較長的,是藉助中世紀歐洲的背景來做簡單的解釋,讓初次接觸到 wuxia 的英文母語人士,能有個認知上的參考座標。

週五剛買到了才問世不久的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Third Edition (2010),隨手一翻,發現這本《英語牛津詞典》收錄了 wuxia,令我感到驚喜。而且在隨書附贈、可一年免費線上查閱的 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牛津線上詞典》,更收錄了多達 20 條 wuxia 的例句。

事實上,早 5 年出版的 The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2005) 就已經收錄了 wuxia,這本 5 年前的《新牛津美語詞典》,應可算是第一本收錄 wuxia、正式出版的英文詞典了。

有了牛津詞典的加持,wuxia 算是已經登堂入室,正式成為英文詞彙的一員了。將來 "武俠" 的英文,逕可大方使用 wuxia。當然,在文章內做適時而簡短的解釋還是必要的,以免對武俠文類毫無所悉的外籍人士讀了之後不知所云。

以下為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Third Edition (2010) 所收錄的 wuxia:

wuxia /wu:'ʃɑ:/ noun [mass noun] [often as modifier]
a genre of Chinese fiction or cinema featuring itinerant warriors of ancient China, often depicted as capable of superhuman feats of martial arts.
─ ORIGIN Chinese, from ‘military’ + xiá ‘knight errant’

以下 20 條例句為 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 額外收錄。關鍵專有名詞的中譯由本人提供,第 18 條例句中的 hommages 誤拼,在此原文重現:

1. We're looking now at the globalization of wuxia with the success of Crouching Tiger (臥虎藏龍).

2. Jen is neither a typical villain nor a persona of heroic proportions in the conventional sense of chivalry inherent in the notion of wuxia.

3. Like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臥虎藏龍), Hero (英雄) carries on the wuxia tradition of featuring strong female characters.

4. Quite by accident, my friend had some wuxia novels imported from Hong Kong.

5. He has turned wuxia into something utterly exquisite.

6. You can't do a wuxia film without having a tavern fight.


7. The film is also an absolutely breathtaking visual feast, surpassing anything that has been achieved with wuxia films.

8. The Elimination Pursuit (三大名捕會京師) is a lesser-known wuxia that probably should have stayed lesser-known.

9. I think Ang's (李安) relationship to wuxia is much more literary than it is filmic, in some ways.

10. I'd be a fool if I wasted words savaging wuxia for not being high art.

11. A very disappointing film and falling far short of the mark in the wuxia genre.

12. Woo (吳宇森) himself also began early in his career as a director of martial arts kung fu and wuxia pictures.

13. Astonishing action set pieces serve as punctuation marks for a piquant romantic melodrama in Zhang Yimou's (張藝謀) second effort in the wuxia genre.

14. I thought i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for a wuxia movie to have this kind of structure.

15. Born in a time of social/political crisis, the wuxia film reflects a nationalist nostalgia/fantasy for a China that never was.

16. Wong Kar Wai's (王家衛) one and only wuxia film has just been upgraded with loads of elegant enhancements.

17. Tharoor (塔魯爾:印度知名政治人物) noted that there were international exports of Bollywood (寶萊塢) films as well as Chinese wuxia and kung fu films.

18. From the outset, the picture signals a definite genre tradition, and from it flows hommages [sic] to the form, to old masters, and to the conventions and themes of wuxia.

19. "Hero" (英雄) has much in it to discuss, though the artful, exciting, and intelligent exploration of wuxia is far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 film's somewhat stolid political allegory.

20. Jade Empire (編按:翡翠帝國,一種 XBox 電腦遊戲) is set in the alternate fantasy China of wuxia films.

Friday, November 26, 2010

Vuvuzela?巫巫茲拉!



年底將至,英美的相關機構與出版社都在忙著發佈 2010 年的 "年度詞彙" (Word of the Year,簡稱 WOTY)。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樣本、不同的關注,結果也都各不相同,然而不同的排行榜卻讓我注意到一個共同的成員──vuvuzela "巫巫茲拉"。

這個在今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賽一炮而紅的巫巫茲拉,原來在南非的足球比賽中就是個極為常見的加油號角,功能有點像是我們棒球比賽、選舉造勢用的氣笛喇叭,但是巫巫茲拉據說要大得多,長度約有 65 公分左右,發出來的噪音更是驚人,近距離使用甚至會讓人失聰。

我剛從英國的亞馬遜網路書店購得了才上市不久的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英語牛津詞典》, Third Edition (2010),發現裡頭已經收錄了 vuvuzela:

noun S. African a long horn blown by fans at soccer matches

網路時代,詞典的編輯出版可真是幾乎與語言的發展零時差。英文詞典這麼與時俱進,反映社會脈動,而我們的中文詞典,卻只能讓我們巴巴望,聲聲嘆了!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文藝紹興‧南宋藝文特展

日前我和太太利用故宮每週一次的免費時段,在人潮相對稀疏的週六晚上,前往欣賞南宋藝文特展。

展廳陳列了數百件的善本圖書、器物、書畫,但我對南宋的繪畫特別感興趣,覺得它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a certain je ne sais quoi),讓人覺得興味盎然,餘韻繞梁。部分畫作甚至讓我有似曾相識之感 (a sense of déjà vu),後來經太太提醒我才猛然意識到,原來我研究室「不知漢齋」的月曆裡珍藏了好幾幅。

另有一事值得我們注意。以往故宮音譯中國的人名、地名、器物名,採用的都是百年傳統的威妥瑪式拼音 (Wade-Giles),這次的特展全部改為當今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 (Pinyin),據聞其他展廳、出版品也在陸續調整中。

下面的照片,除了〈李嵩‧市擔嬰戲〉轉載自故宮的網站之外,其餘的均是我所拍攝。〈文藝紹興‧南宋特展〉攝於特展展廳入口,後經館方提醒才得知館內禁止攝影。〈故宮夜景一瞥〉攝於館外平台上,其餘的 12 幅畫作均翻拍自 2010 年故宮出版的月曆《南宋冊頁選萃》。

照片一李嵩‧市擔嬰戲

照片二文藝紹興‧南宋特展

照片三故宮夜景一瞥

照片四李嵩‧花籃

照片五黃筌‧蘋婆山鳥

照片六馬遠‧倚雲仙杏

照片七賈師古‧巖關古寺

照片八馬麟‧秉燭夜遊圖

照片九李嵩‧天中水戲

照片十林椿‧山茶霽雪

照片十一宋人‧桑枝黃鳥

照片十二李嵩‧月夜看潮圖

照片十三軼名‧無款乳鴨

照片十四夏圭‧寒溪垂釣

照片十五李安忠‧竹鳩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事求人:不錯的工作機會

求人單位:某大出版集團
工作地點:台北市市區
工作性質:英文詞典編輯──與曾泰元老師合作,利用該出版集團的資料庫加工,編寫線上英文詞典
名額:一名
上班時間:為期一年 (2010 年 12 月至 2011 年 12 月),正常的上班族
月薪:3~4 萬
資格:大學英文相關科系畢業或以上,成績優良,英文能力佳,耐心、細心,需長時間看電腦螢幕

有興趣者,請盡快 email 給我 (hugozeng@scu.edu.tw),待與我面談後,擇優錄取。若有未盡事宜,亦請來函詢問。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多籽果──石榴

小學時的三位導師都是江浙人,記憶中,他們都曾在課堂上提及故鄉的石榴。那時台灣似乎還沒有石榴,要想像,還真無從想像起。

及至稍長,讀到了 "風捲蒲萄帶,日照石榴裙",幻想著 "拜倒在石榴裙下" 的浪漫,石榴,彷彿就是朱紅的化身,是下凡的仙女。

在美國讀博時,第一次在超市看到了石榴,活脫像個肚臍前突長毛的大蘋果,外型十分逗趣。兒時的記憶突然就湧了上來,當然買回去一試究竟。剝開一看,天哪,裡頭的籽多得如銀河沙數,而且石榴別的不吃就吃籽,害得我從此對石榴敬謝不敏。

前幾天,太太從超市買了一個紅色的大石榴回來,說要跟我分著吃,我原先還是敬謝不敏,述明緣由之後被她四兩撥千金,只好硬著頭皮再嘗一次。石榴籽豔紅欲滴,像是一顆顆的寶石,但吃種皮吐內籽既費時又費勁,我擔心我吃完這半個恐怕要個把小時,後來突發奇想,大口將一團籽咬碎吞下,速度竟如秋風掃落葉,三兩下就清潔溜溜。

誰教石榴的英文是 pomegranate?pomegranate 的詞源義為 "多籽果",第一個成分 pome 與法文的 pomme 有關,都源自拉丁文 pomum (字根為 pom),原義為 fruit "果",後才轉為 apple "蘋果"。第二個成分 gran 與英文的 grain 同源,有 seed "籽" 之義。最後一個成分 ate 是個形容詞的後綴。因此 pomegranate 的原義其實就是 seedy fruit "多籽果"。

好一個多籽果!一個男人拳頭大的石榴,少說也有幾百個籽吧?

有趣的是,現為 "蘋果" 的 apple 古義為 "果",這個語言的活化石,還出現在一些常見的組合中,其中最知名的莫若 pineapple "鳳梨,菠蘿" 了。這個 pineapple 最早指的是 "松果" (現稱 pine cone),後來因為鳳梨的外型與松果多所相似,因而 pineapple 指涉的對象產生了轉移,語義也就隨之改變了。

釋迦 (sugar apple "甜果",因其高甜度的果肉)、蓮霧 (wax apple "蠟果",因其蠟質的果皮) 也都有 apple,它們可都與蘋果無關呢!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九份,在雨中

九份,我念大學時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21 年前因著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一舉躍升為台灣當紅的旅遊勝地之一。

暑假時任職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國) 的香港友人來訪,短短兩天的行程他就排了半天的九份,可見它在港人心中所佔的份量。

日前太太說她在誠品賣的月曆上看到一張九份的照片,有燈籠,有階梯,覺得九份美得獨特,想去看看。我好久沒去九份了,久到記不得上一次造訪是什麼時候。從媒體得到的印象,九份在假日時總是交通打結,人滿為患,因此便趁著今天週五沒課,開車一起到這遠近馳名的勝地一遊。

氣象報告說今天的降雨機率頗高,但台灣的氣象預報經常不準,上週到淡水就是如此,本說會下雨,卻迎來了藍天白雲,所以今天也就碰碰運氣了。到了九份,雨絲飄灑,不留情面。我們撐傘在老街漫步,邊吃邊看,邊走邊逛,九份的階梯和舊屋,竟讓我憶起了重慶的磁器口古鎮。

後來雨勢非但未曾稍歇,反而大珠小珠傾盆而落。不到兩個小時,只得匆匆離去,以免淋濕著涼。

照片一竪崎路。階梯,小店、招牌,這就是九份的經典景致。「竪」為「豎」的俗體字

照片二竪崎路。雨勢明顯,衣服、褲子、鞋子都濕了。下回再去茶樓喝茶吧!

照片三磁器口。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西郊沙坪壩的嘉陵江邊上,是不是跟九份有神似之處?

照片四昇平戲院。據說是台灣最早的戲院之一,目前正在整修中

照片五古舊大門。文章瑞世,詩禮傳家

照片六斑駁矮牆。紅磚,油漆,青苔,污漬,歲月

照片七貓咪陶笛。老街上有許多陶笛專賣店,這家的貓咪陶笛引人駐足

照片八阿婆芋圓。芋圓是九份的名產,店內的紅色燈籠獨樹一格

Sunday, November 14, 2010

再遊淡水

太太來台定居後,讓我有機會因著她,重新認識、體會了台灣。

昨天陰雨,今天據報也差不多,但我們還是想出門逛逛,到淡水碰碰運氣,看能不能看到她耳聞已久的淡水夕陽。

出門之後,想不到天氣越來越好,從細雨綿綿,到烏雲密佈、到灰雲交織,到白雲靄靄,到藍天綻裂,到碧空片片。在淡水教會門口,還意外碰到一位戲稱自己是「大十二」的東文英文畢業生,她很興奮地跟我問候,一大把的金色陽光,就這樣毫不吝惜地灑在我們身上。

我忘了帶相機,只好用手機拍照,效果,倒也差強人意。

照片一淡水河邊

照片二淡水的天空

照片三紅毛城──紅牆、藍天、白雲

照片四紅毛城──透紗遠眺

照片五紅毛城──斑駁滄桑

照片六淡水中學校

照片七淡水女學校

照片八淡水小白宮──白牆襯綠葉

照片九淡水小白宮──暗枝映碧空

照片十淡水的夕陽──落日餘暉篇

照片十一淡水的夕陽──重機騎士篇

照片十二淡水的夕陽──霞光萬丈篇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這樣的英文標示牌,是不是有改進的空間?

東吳大學長久以來一直都缺乏中英雙語的標示牌。相較於許多台灣的中小學以及其他公私單位,東吳晚了好多年,真令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我最近突然發現校園裡多了些綠色的雙語標示牌,本來一陣竊喜,想說學校終於體認到雙語環境的重要性了。不料駐足一看,我的媽呀,錯誤、不妥,可是信手拈來就有好幾個,請看:

(1)「超庸館」Ston Memorial Building 有誤,應該是 Stone Memorial Building 吧?「超庸」是前校長石超庸的名字,若他的「石」通譯為 Stone,那麼這個英文標示理當為 Stone Memorial Building 才是。

(2)「安素堂」Ward Memerial Methodist Church 的 Memerial 誤拼,應為 Memorial。而且中文和英文的順序顛倒,令人困擾。

(3)「教師宿舍區」Facuty Residence Complx,Facuty 應為 Faculty,Complx 應為 Complex。三個字就拼錯了兩個,比例實在偏高。

(4)「松勁樓」Song Ja Hall 的拼音有誤。「勁」應轉寫為 Jin,而不是指示牌上的 Ja。

(5)「國際會議廳」Intemational Conference Hall 的第一個字拼錯,應是 International。



還有一些較小的問題,如大小寫不一致 (HALL 宜改為 Hall)、圓括弧與前一個字母要空一格、小寫字母 i 的比例不對或少了上面那一點、連字號的高度有問題、翻譯的妥適性 (健康步道 Huanshan Trail?) 等等。

除此之外,各棟建築前均不見英文標示,叉路上的這些標示牌,看來可能會讓許多人越看越迷糊,最後只好還是回過頭來,張嘴問路。

諸位朋友,這樣的英文標示牌,是不是有改進的空間?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戴笠、軍統、渣滓洞──國民黨在重慶

這次到重慶的四川外語學院 ("川外") 參加詞典學國際研討會,因地利之便,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國共內戰時期,在台灣鮮為人知的歷史。

川外位於重慶城區西郊沙坪壩的歌樂山麓,歌樂山是個 "紅色旅遊景點",充滿了共產黨與國民黨鬥爭的血淚史,如白公館、渣滓洞、楊虎城、小蘿蔔頭。

楊虎城我是知道的,張學良、楊虎城主導的西安事變當時震驚中外,史冊均載。渣滓洞我原先毫無所悉,07 年在南京訪學期間才得知,該處是國民黨 "軍統"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的前身) 囚禁、集體殺害共產黨人的地方。白公館離渣滓洞不遠,是個性質類似的牢房集中營,命運也相同。

至於 "小蘿蔔頭",我則是到現場才知道的。小蘿蔔頭的事跡列入大陸的小學課本,是個家喻戶曉的悲劇英雄。他父親是楊虎城的秘書,自己受父母牽連而一起遭軍統關押,1949 年被害時年僅 9 歲,共產黨追封他為烈士,據說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小的烈士。

我之前抽空看過大陸知名的電視連續劇《潛伏》(孫紅雷領銜主演),對那個大混亂時期頗有感慨。當時的軍統頭子戴笠,1946 年因飛機失事墜毀,於南京附近命喪黃泉,國民黨政府為了紀念他,因而在士林芝山岩就有了雨農路和雨農國小 ("雨農" 是戴笠的字)。東吳大學離芝山岩不遠,我因緣際會,這段大時代的故事彷彿就在近在咫尺。

照片一渣滓洞入口處

照片二渣滓洞鳥瞰之一

照片三渣滓洞鳥瞰之二

照片四渣滓洞牢房

照片五渣滓洞牢房的老虎窗

照片六渣滓洞的鐵絲網

照片七火燒渣滓洞

照片八白公館入口處

照片九白公館大門──香山別墅

照片十白公館內──整齊,嚴肅

照片十一戴笠會客室──楊虎城父子被軍統殺害之處

照片十二楊虎城埋葬處──在戴笠會客室旁的花台

照片十三小蘿蔔頭

照片十四小蘿蔔頭埋葬處──在戴笠警衛室的廚房內

照片十五罹難者照片

照片十六歌樂山烈士墓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