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1

英語詞典中的關羽

Kwan Ti [拼音作 Guan Di]

The Chinese God of war [中國的戰神], the equivalent of the Roman Mars [相當於羅馬神話的 "瑪爾斯"]. He was a real warrior [確有其人] who lived AD 162-220 and who began his life as an itinerant seller of bean curd [曾是流動豆腐販]. He was one of three heroes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只有關羽被本詞典所收] who entered a plot to support the Han dynasty [扶漢英雄] against the rebel Yellow Turbans [鎮壓黃巾起義]. He was finally taken prisoner and beheaded [最後遭俘、被斬……哇,歷史跳得好快,都還沒溫酒斬華雄、誓師討董卓呢!], after which he was canonized [後被聖化] and subsequently (1594) raised to the rank of god [明朝末年被尊奉為 "關帝"]. Images of Kwan Ti are kept by most households in China, facing the entrance of the building, to scare away evil influences [在中國,家家戶戶屋內幾乎都有關帝像,面朝大門,用以震懾妖魔鬼怪].

本段敘述乃摘自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 Fable, 18th edition (2009),中括弧內的說明為本人所附加。這本英國出版的《布魯爾慣用語與寓言詞典》在英文界十分有名,曾被譽為是文學點滴的寶庫,長銷至今近 150 年,傳聞許多家庭都必備一冊,若遇相關的問題總會說:Look it up in Brewer [去查一下布魯爾].

這張照片是關羽的塑像,攝於山西省運城市的火車站前。看關羽馬上的英姿,眉宇之間,是否跟甄子丹飾演的《關雲長》有幾分神似?

Friday, April 29, 2011

英文字彙比賽又來了!

一年一度的英文字彙比賽又來了,有興趣的同學請把握時間,好好準備!

今年的比賽已邁入第三屆,作法也在上一屆的基礎上略加調整。第一屆名為 "語國一方拼字比賽",參賽者限定為英文系學生,依我在系上所授之課程,分成 "構詞組" 與 "詞彙組",是一個小考式的、有範圍的聽寫比賽。第一次舉辦,我自掏腰包發獎金、印獎狀,在我的不知漢齋舉行頒獎典禮。

事隔一年多,我仍自掏腰包,但系辦補助了部分經費,行政資源也有了更多的挹注,因此比賽更名為 "英文學系─語國一方英文字彙比賽"。參賽對象擴及全校,但分成英文系組與非英文系組,採紙筆測驗,題型仿市面上的語文能力檢定:英文系的標準較高,難度接近 GRE,非英文系的標準較低,難度接近托福,因而獎金也有明顯差距。

今年第三屆,名稱仍為 "英文學系語國一方英文字彙比賽" (中間的連字號省略,應該是基於海報版面的考量),由於系辦已編列相關預算,所以我也不再自掏腰包了,但仍依前兩屆的慣例,向出版社請求贊助圖書,做為鼓勵獎。上屆的兩組,本屆合併為一組,因為出了學校,社會是用同一個標準在衡量我們的英文能力的,因此我們也在比賽中加以反映。當然,英文系的會有一些優勢,就好像歌唱比賽,音樂系的按理會比非音樂系的多一些優勢,但拿獎的卻有可能是素人歌手。

這次的比賽即日起報名,5 月 14 日截止,5 月 18 日中午舉行,詳情請見系辦的海報。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踴躍報名。挑戰自我,沒有負擔。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這樣的英文?!

昨天到系辦,在信箱裡拿到了今年英文系口譯成果展的邀請卡。看了一下,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我的感覺:暈!

第一暈,是來自卡片的印刷品質。這個版是怎麼做的?是照相製版焦距沒調好嗎?我越看眼越花,還以為自己未老先衰,已經老花了呢!

第二暈,是來自內容的英文。唉呦,短短的幾行字,姑且不論標點符號是否正確,用字遣詞是否精準,語句口吻是否道地,大剌剌的錯誤就有三處:

第三行:Simutaneous?是 Simultaneous 吧!
第四行:Appeared Speech?恕我孤陋寡聞,這是什麼?
倒數第三行:Acaemic?是 Academic 吧!

同學定稿前怎麼不先請老師過目一下?最後付梓前有沒有核對樣稿,再做最後的確認?

見微知著,不可不慎啊!

Saturday, April 23, 2011

什麼是 Into the men's free?

前兩天太太問我什麼是 Into the men's free。我一時也愣住了,想說這英文真深奧,是我的英文不夠好?還是有什麼我聞所未聞的典故?這道難題,真讓我這個原本就孤陋寡聞的 "不知漢" 更加自慚形穢。

我問她是在哪裡看到的,因為單看字面若無法參透,語境的訊息說不定會令人豁然開朗。

她黠慧地笑著,故不作答。我說,如果是電影的片名或小說的書名,那有時真是得看完電影、讀完小說,才能得知玄機所在。我再問,到底是哪裡看到的?

她終於鬆了口,給我看了一張照片,說是兩年前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大上海時代廣場連卡佛 (Lane Crawford) 所攝的。原來這是一塊門上的牌子,中文的 "男士免入" 在上,英文的 "Into the men's free" 在下。

哇,"男士免入" 可以翻成 "Into the men's free",這是哪位大俠的神來之筆啊?

這扇門據說在男廁和女廁中間,男士免入,女士總可以進去了吧?但女廁在隔壁,所以我太太雖然困惑好奇,卻也提不起勇氣推開門去一探究竟。

這世界可真是有趣啊!若誰有機會去趟大上海時代廣場連卡佛,幫我看看這個 Into the men's free 是否安在。先謝謝啦!

Friday, April 22, 2011

別再遲到了好嗎?

這個禮拜是東吳的期中考週。早在考前幾週我就開始叮嚀,要大家及早準備,以免屆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生不如死,痛苦萬分。

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提醒同學,考試要準時到;如果遲到,千萬不要超過 15 分鐘,否則依學校規定不得入場應考。我還舉了一個上學期期末考的真實案例為鑑:有一名同學鐘響後 40 多分鐘才進教室,雖然神色匆匆,但好像對遲到 15 分鐘不得應考這件事一無所知,對我的婉拒入場甚感詫異。當然,我的態度和緩而堅定,他在我的反覆說明後也無話可說。缺了期末考,少了 40% 的成績,學期總成績可想而知。

想不到這次的期中考又發生了類似的狀況。某位同學鐘響後 22 分鐘才慌慌張張衝進教室要求考試,我當然是婉拒他的要求,並把學校 15 分鐘的規定再跟他扼要重複了一遍。他驚訝懊惱,我也替他惋惜,但這條規定我已在上課時強調多次,聽沒聽進去,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飛機的艙門已關,你才趕到航空公司的櫃臺報到,地勤人員也愛莫能助。你無奈地看著飛機滑向跑道,待命,加速,起飛。錯過了這班飛機,後果,只能自己承擔了。

挫折,也是一種學習。

Tuesday, April 19, 2011

月娘?月郎?從月亮的性別談起

昨晚在夜空中驚見一輪明月,目光常不覺就往上凝視。這亙古至今相同的玉鉤團扇,卻總能夠觸動文人的詩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唐‧李白〈把酒問月〉


時間單位 "月" 是 month,就是 "月亮" moon 後綴表抽象名詞的 th 變化而成 (如 bear→birth, heal→health),而 month 與 moon 最終則與 "測量" (measure) 有關,因為月亮的朔望圓缺,一直都是先民測量時間的主要依據。拉丁語表 "測量" 的字根是 mens (menstrual "月經的";commensurate "相稱的"),希臘語表 "測量" 的字根是 metr (diameter "直徑";symmetry "對稱"),也都與英語的 measure 有親屬關係,可為參考。

在中國文學裡,月亮總是被擬人化為女性,其陰柔的面向在詩文中不絕如縷。印歐語系的羅曼語族諸語言,如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都賦予月亮語法上的陰性,感覺像是我們的 "月娘"。而相反地,日耳曼諸語言,如哥特語、瑞典語、德語、古英語,卻賦予月亮語法上的陽性,感覺就如把月亮稱之為 "月郎" 一樣。

語言學家一般都認為這種語法性別 (grammatical gender) 沒什麼道理可講,頂多只是跟詞彙的內部結構有關,然而我總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說辭。倘使再仔細深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形式的展現,八成就傳承著千年前初民的世界觀呢。

這方面我沒有研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語言罷了。

Monday, April 18, 2011

再談法文的變音符號

我英語構詞法這門課的重頭戲之一,就是介紹英語裡的借詞,特別是拉丁文、法文、和義大利文。對於大多數的同學而言,源自法文的詞彙尤難掌握,因為除了發音和拼字讓人捉摸不定之外,還有令人聞之暈頭、望之卻步的變音符號:左下撇 (acute accent)、右下撇 (grave accent)、尖帽子 (circumflex)、上兩點 (dieresis)、掛尾巴 (cedilla)。

事實上,隨著外來語英語化 (anglicization) 的逐漸深入,變音符號也由原先的一定要有,過渡到可有可無,最終的目標,大概就是完全褪去一身的外國習氣。看看 role (原作 rôle)、elite (原作 élite)、naive (原作 naïve),便可略知一二。

還在為英文裡外來語的變音符號而煩惱嗎?諸位除了看看我多年前寫的〈Comme ça le français! 略述法文的變音符號〉之外,下面這篇摘錄自 John List 為《線上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 所寫的文章,相信也能讓為此而煩惱的人士略感寬心吧!

Diacritics? They're just passé!

There is a moment in the life of every British 12-year-old in the first year of secondary school (that's high school, for non-Brits), when, sitting down in front of their French teacher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are introduced to the mysteries of accented letters. The twenty-six letters that have served them so well for the past six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are no longer enough and they must learn to supplement the alphabet with the acute, grave, circumflex and cedilla. It's OK, they are told; 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se little marks in English.

But as any halfway observant child would tell you, what about the café down the road? Or the jalapeño peppers you and your fiancée enjoyed on your à la carte pizza, brought to you by a garçon? Washed down with a refreshing pint of Löwenbräu while reading a Brontë novel, no doubt. Or perhaps you're not as naïve as all that, dreaming as you were of a ménage à trois. No, that's probably a bit risqué, not to mention too much of a cliché. For somewhere so supposedly devoid of diacritic marks on our letters, we do seem to see an awful lot of them.

Of course,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appropriated so many words from other languages that it would be extremely surprising were some of them to manage the transition unscathed. Most words gradually lose their accents on Anglicization; cafe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is as its occurrence without the accent is slowly overtaking that of café. Our lexicographers use the Oxford English Corpus to track the relative use of diacritic marks when deciding upon the preferred form of an imported word. Other words have left their diacritics behind completely, such as muesli (which has lost its umlaut on the u) or canyon (which is an Anglicization of the Spanish word cañon). Sometimes a word will retain its accent to preserve the pronunciation thus bestowed or to settle any ambiguity between the imported word and a similarly spelled existing English word. Thus we find maté and mate or the three outwardly similar but completely different words pâté, pâte, and pate. Occasionally we even encounter the same word entering English by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routes, such as rosé and rose or the unexpected souffle and soufflé. Who knew that omitting that final e-acute could put you in hospital!

Friday, April 15, 2011

關雲長

關羽 (?─220) 三國蜀漢大將。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 (今山西臨猗西南) 人。東漢末亡命涿郡,從劉備起兵。建安五年 (公元 200 年),劉備為曹操所敗,他被俘後,極受優禮,封漢壽亭侯。後仍歸劉備。十九年,鎮守荊州。二十四年,圍攻曹操部將曹仁於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領七軍,因後備空虛,不久孫權襲取荊州,他敗走麥城 (今湖北當陽東),兵敗被擒殺。宋代以後,他的事蹟被神化,並尊為關公、關帝。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電影《關雲長》即將於四月底上映,甄子丹飾關羽,姜文演曹操。這樣的卡司,本已令人期待。加上媒體報導,本片擷取的是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的精彩情節,而且送審時還獲得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武戲驚喜,文戲驚豔" 的好評,這讓喜歡三國故事、去過解州關帝廟和洛陽關林的我,更是翹首盼望。

照片一關公故里。東漢末的河東解縣,現在由山西省運城市管轄

照片二解州關帝廟。原創建於隋朝,現存為清康熙所重修

照片三武廟之祖。關羽被尊為武聖,因此他家鄉的關帝廟便被譽為武廟之祖

照片四全部春秋。據說關羽熟讀左氏春秋,能夠倒背如流

照片五青龍偃月刀。長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鑲有蟠龍吞月的圖案,因而得名

照片六崇寧殿。崇寧殿乃關帝廟的祭殿,大殿四周有盤龍石柱 26 根

照片七鼓樓。關聖義起,義薄雲天

照片八關林。關林在河南洛陽城南,相傳曹操將關羽的首級埋葬於此

照片九關林內。關林為明清建築,內有古柏數百株

照片十關塚。牌坊後為八角亭,亭後為關塚,據說關羽首級即埋葬於此

Monday, April 11, 2011

燈下隨想

這是我研究室裡的一盞燈,是我多年前在公館汀州路的一間家飾店所購得。藤框的燈罩,棉織的內裡,婀娜多姿的造型,就如同我想像中善舞的小蠻。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我進研究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扭開此盞小蠻燈,先令這柔光灑落整個不知漢齋,讓這靈氣佈滿我的世外桃源。望著滿室的圖書,我總覺得典籍浩瀚,學問似海,而我這滄海一粟,竟何其渺小!馬齒徒增,我有太多的事不知道、不確定,羞邪?愧邪?

下午一友人突然來訪,問及 "不知漢齋" 之意,我說,靈感來自林語堂的 "有不為齋"。但我只是一名碌碌無為的庸儒懶漢,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諸事不知,又愛附庸風雅,嚮往著陶淵明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的桃花源。

他,豁然開朗。我,苦笑語塞了。

Wednesday, April 06, 2011

英語畢業門檻 廢了吧!

昨天中國時報大篇幅報導了國內英語力的議題,其中涉及了大學英語的畢業門檻。受訪的政大語言所何萬順教授和台師大英語系張武昌教授所持的見解,正好與我 3 月 23 日部落格的貼文不謀而合,因此我將該文稍做修改,投稿中國時報,今天經報社編輯刪修後刊出。見報的版本複製如下:

回響-英語畢業門檻 廢了吧! 2011-04-06 中國時報 【曾泰元/新北永和(英文系副教授)】

貴報報導,有學者倡議廢掉大學英語畢業門檻,我深有同感。前一陣子參與批改本校碩士班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英文試卷,能夠達到及格標準的人數屈指可數,絕大多數都在四、五十分處掙扎。

考題很難嗎?我瀏覽了一下,難度似乎還不及我們大考學測(高二程度)。令我驚訝的是,他們英文作文犯的錯誤,竟跟我們參加學測的高三考生如出一轍:單詞不會拼,標點不會標,文法搞不清,結構亂糟糟。除此之外,多數人還照抄題目卷上的英文說明,灌水充數,湊字求分。

怎麼?他們這四年的光陰虛度了嗎?還是我們大學的英語教育出了問題?全國各大學都在強調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但恕我直言,不只成效不彰,甚至連高中程度都稱不上。諸多大學校院還廣設英文能力的畢業門檻,未達標準者不能畢業。可是,我擔心這些多是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工程,悖離現狀,不切實際。眼見學生的英文程度如此,有多少畢業生能夠達到校訂的畢業門檻?達不到的,學校又大量開設所謂的補救課程,而這些補救課程,據我所知,也只是虛晃一招,讓學校、學生都有個台階可下罷了。

英文是很重要,我不否認,但人各有所長,要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有關單位現實點,把大學必修的英文改成選修,取消英文的畢業門檻吧!

Tuesday, April 05, 2011

陽光兒童

今天清明節回爸媽家祭祖,從他們手裡拿到一張我小時候的照片。

泛黃帶白框的黑白照,五公分見方的舊格式,裡頭的小孩子穿著花襯衫素短褲,手中握著一根過頭的細竹竿,指間勾著一串不知名的葉子,站在鐵絲網前笑容滿面地看著鏡頭,刺眼的陽光從他身後斜灑而過。

「真的是我嗎?」爸媽都戴上了老花眼鏡,手持放大鏡仔細辨認,端詳了半晌,異口同聲地給了我肯定的答案。

我那時大概還沒上小學吧?照片中的場景,是我虎尾老家的後院,有大雞籠,有各種果樹,還養鵝、養狗、養貓,也是我玩彈珠、做泥球的地方。

啊,好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Saturday, April 02, 2011

風和日暖,數大是美

這兩天風和日麗,春意盎然。陰冷灰暗的冬日,終於隨風遠颺;沮喪低落的心情,也被這和煦的春光蒸散。結伴出遊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我小學的國語課本,曾經有過這麼一課〈春光好〉,到現在還歷歷在目,仍能讓我倒背如流:

風和日暖春光好,結伴遊春郊。
你瞧,一彎流水架小橋,兩岸楊柳隨風飄。
豆花香,菜花嬌,桃花李花迎人笑,黃鶯枝頭聲聲叫。
燕子穿簾尋舊巢,老農牽牛下田去,三五村童放紙鷂。
你瞧,這幅圖畫多美妙!


是啊,好一個現代的桃花源,好一個遙遠忘憂的童年!

在這風和日暖的春光裡,我在台大校園看到了滿樹雪白的流蘇,在竹子湖見著了遍地婀娜的海芋,在陽明山的山澗瞧見了碧綠如織的大聚藻。嗯,一個感想,套句徐志摩的話,數大便是美。

照片一流蘇。英文稱之為 Chinese fringe tree。白流蘇是張愛玲小說裡女主角的名字

照片二海芋。英文稱之為 calla lily,大陸通稱馬蹄蓮。象徵聖潔虔誠,永恆高貴

照片三大聚藻。英文稱之為 parrot feather。乍看之下,像是水中密集的針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