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1, 2012

告別

阿嬤往生已經兩個禮拜。今天,壬辰年六月十三日星期二,是個重要的日子,阿嬤的告別式於未時假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舉行。她兒孫滿堂,故舊遍布,都齊聚靈前,為她送上最後一程。

阿嬤生前篤信佛教,告別式也依佛制佛禮安排進行。為孫的我甚得她的疼愛,在此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獻給她,願她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安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Tuesday, July 24, 2012

如果指考作文出現兄妹亂倫

今天《蘋果日報》登了我的投書文章,放在該版頭條。標題下得十分聳動,完全是蘋果的風格。

我是個大考英文的閱卷老兵,這兩年已不再參與。過去十幾年來每年都重複著類似的工作,發現每年考生的問題都大同小異,換湯不換藥。

日前指考寄發成績,媒體又都是相關的新聞,充滿了科舉功名的遺緒。歌功頌德的背後,我突然想到了這個潛在的問題,於是便從《語國一方》的檔案中,挖出了這篇未曾在新聞媒體發表的舊作,適度改寫。先投給聯合被拒,後投給中時音信杳然,最後想到本文這點聳動的特質頗符合蘋果的風格,昨天投稿今天便刊出。

如果指考作文出現兄妹亂倫

曾泰元


(本文刊於 2012 年 7 月 24 日《蘋果日報》A16 版論壇 )

大學指考成績已經揭曉,此刻考生正忙著選填志願。我曾經參與大考英文閱卷多年,卻想起了兩年前一個極為特殊的案例,希望訴諸輿論:若是考生在作文裡寫了兄妹亂倫的情節,閱卷老師該如何處理?

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那次閱卷時,本組同仁經手了一篇明顯違反公序良俗、令她瞠目結舌的作文。該名考生描述令他最難忘的氣味,竟然寫出了兄妹亂倫的情節:兄妹在臥房裡進行魚水之歡,身為哥哥的考生,最難忘的是妹妹乳房的味道……

該文的閱卷老師氣得火冒三丈,頭暈目眩。她把這篇驚世駭俗之作讓本組同仁傳閱,大家都瞪大了雙眼,道德感頓時全湧了上來,有皺眉頭的,有搖頭嘆息的,也有口頭譴責的。

這種情況,讓我們閱卷老師陷入道德與專業的兩難。內容部分,如果嚴重違反了社會的道德底線,讓大多數人無法接受,我們該怎麼辦?是不是仍然應該堅持就文章論文章,而絕不可以讓道德凌駕了作文的評分?

評分牴觸道德標準
閱卷老師是否僅應在大考中心揭櫫的「形式」標準中評分(內容 5 分、組織 5 分、文法句構 4 分、字彙拼字 4 分、標點體例 2 分)?

如是,那今天這樣一篇描寫兄妹亂倫的文章,縱使令人反感,但倘若「主題清楚切題,並有具體、完整的相關細節支持。重點分明,有開頭、發展、結尾,前後連貫,轉承語使用得當。全文幾無文法錯誤,文句結構富變化。用字精確、得宜,且幾無拼字錯誤。格式、標點、大小寫幾無錯誤」(引自大考中心英文作文分項式評分指標),我們就理應給予滿分或接近滿分的高分。

這樣的結果,看似符合相關規定,沒有程序上的瑕疵,卻嚴重違背了閱卷老師的良心,明顯牴觸了社會大眾所奉行的價值。假設另一名考生,在作文裡描述的是手弒雙親,看著父母癱在血泊中,聞著手上的血腥味而自鳴得意,我們閱卷老師還是必須堅守這樣評分的標準嗎?

當然,作文的內容可能虛構,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從文字上卻無從判斷,對考生所言只能姑妄聽之,任其天馬行空。更何況,道德有其時空、社會的相對性,我們又如何能以此時此地自身的認知來評斷一切?

這樣極端的例子深具爭議性,學測指考曾經出現過,將來國中基測、公務人員高普特考也難保不會碰到。

雖然事屬罕見,但我認為社會上應當充分討論,正反雙方都能夠暢陳己見。相關單位亦宜廣納建言,訂定合情合理之處理準則,以免閱卷老師無所適從,做出違反社會觀感、影響考生權益之憾事。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Sunday, July 22, 2012

我在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的文章

我 7 月 18 日刊於《蘋果日報》的文章〈從指考的英文成績談起〉刊出後,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當晚立即來函請求翻譯轉載。我的見解受到認同,評論得到肯定,當然是好事一件,於是便爽快地答應了他們,四天後的今天刊了出來,出現在第 8 版的言論廣場(OPINION)。

此文刊印在該版的最右邊,長長的一條由上而下縱貫全版,狹長的形狀讓我想起了南美洲的智利。英文版的這篇不是由我執筆,乃是《台北時報》的翻譯 Eddy Chang 根據我的中文原文所譯,有興趣者不妨做個比較。

English test scores show inadequacy of teaching

By Hugo Tseng 曾泰元

On WEDNESDAY,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CEEC)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the Department Required Test. I have been grading English exams in the Joi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JCEE), 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s and the Department Required Test for more than 10 years. From grading the writing section of these tests, I have seen that many test-takers score poorly in both translation and composition. They often make basic spelling and grammar mistakes, not to mention errors in more advanced areas of examination such as rhetoric,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arguments and reasoning. Some even give up completely and score a "zero."

Many years ago, a friendly senior-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advised me that students coming from the Grades 1 to 9 curriculum were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teach because — in that curriculum — English class hours have been reduced and the textbooks have been simplified. As a result, their English skills are much worse than that of previous students, almost to the point that their shortcomings cannot be rectified. The teacher suggested that college teachers need to mentally prepare for this and come up with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Thinking back over what he told me, I realize that he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In addition to the other issues seen among se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tunningly bad English of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s also a major problem.

In Greek mythology, the cunning and evil King Sisyphus leaked one of Zeus' secrets. After his death, he was punished in the underworld by being forced to roll a boulder to the top of a hill, but the boulder would always roll back down, forcing him to repeat this action for eternity. As a result of this myth, "a Sisyphean task”" has come to be used to describe an interminable, meaningless and frustrating activity.

Taiwanes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peaking English and one could even say that learning English is a national activity. Experts have proposed numerous projects, drawn up plans, compiled countles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pended a massive amount of labor and resources on English education. However, these attempts have been largely ineffective at improving students' English skills and this is both frustrating and confusing. Is it Taiwanese students' destiny to roll this stone up the hill only to watch it roll to the bottom again? Teaching English in Taiwan is a Sisyphean task if ever there was one.

Are English students doomed to continually start over again, regardless of the effort they put in? Or could it be that educators are being unrealistic and aiming too high? People are forgetting that they should be pragmatic and solve the problem at its root, focusing on the essentials.

Recently, Taiwan'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has stagnated and even deteriorated.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xperts as well as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drawn up blueprints, issued prescriptions and allocated budgets, but the problem remain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aiwan's weak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poor level of English of its student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Starting in 2014, Taiwan's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will be extended from nine to 12 years and this change is being met by a steady stream of concerns and question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extbooks in the Grades 1 to 9 curriculum is one negative example of what could happen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

Will the open admission design of the 12-year system further damage the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As the saying goes: "The fall of one leaf heralds autumn" — the low scores seen in English exams may have already answered that question.
…………………………………………………………………………………
Hugo Tse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oochow University.
Translated By Eddy Chang

Friday, July 20, 2012

升學主義作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歷史在重演,中國古時候科舉制度的遺風,在當今的台灣仍然清晰可見。

大學指考的成績單已於前天(18 號)寄發,各科成績也隨之公布。七萬多名的考生在歷經忐忑,面對答案揭曉之後,不管成績如何,接下來的要務就是選填志願。


每次成績公佈後的隔天,新聞報導卻總是換湯不換藥,競相強化傳統升學主義的價值,了無新意,讓人搖頭,於是我提筆寫了一篇短文,投稿給自由時報。這是我第一次投稿給自由時報,我知道他們的投書論壇刊出的文章都很短,自己在撰寫時也不敢寫得落落長,嚴格控制在他們建議的 400 字。我的原稿 417 字已經算委屈的了,破了我文章最短的紀錄,想不到還被編輯刪去一大部分,只剩 292 字。

沒關係,刊出來就好,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陳年老問題。

升學主義作祟

◎ 曾泰元

(此文刊於 2012 年 7 月 20 日《自由時報》A17 版之自由廣場)

學測指考的新聞每年都會出現兩次,媒體總是喜歡錦上添花,爭相報導榜首、第一志願、熱門科系,競相追逐各所高中的戰績:某校幾人考上了台大、幾人擠進了台大醫科、幾人又錄取了國立大學。

新聞經常反映社會所關心的話題,卻也應適時加以導引。少數的好學生已經得到了太多的關愛,我們就別再錦上添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雪中送炭才是及時雨。狹義追求成績的卓越固然值得稱許,但我們若能幫助莘莘學子找到自己的定位,瞭解本身所處的利基,適才適性地實現自我,不也是功德一件?

放眼社會上的成功人士,有幾個出身頂尖名校?當初書念得好、升學路上一路過關斬將的好學生,如今安在?我們社會能不能少一點功名利祿,多一點安身立命?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Wednesday, July 18, 2012

阿嬤已踏上往生之路

我親愛的阿嬤昨晚 9:48 因多重器官衰竭,以 96 歲的高齡駕鶴西歸,走得極為安詳,就像個沈睡中的慈祥老人,只不過從此就一睡不醒了。

我趕到醫院的病房,隨侍在側,遺容就像幾天前在她的臥榻所見。我禮拜天才去看望她老人家,只可惜她先是洗澡,後來洗好澡竟睡著了。我不忍打擾,但看到床上的她形容枯槁,瘦骨嶙峋,心情有如千斤重。

半年來她的健康狀況明顯惡化,最近幾個月還飽受老年失智症之苦。阿嬤雖然走得極為突然,不過也好,可以少受一點苦。篤信佛教、茹素數十年的她,想必也得到了佛陀的 "波羅蜜",已由生死的此岸,被度到了涅槃的彼岸。

我們子孫既難過又不捨,但大家都堅信,阿嬤已受到佛陀的恩寵,被迎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昨晚與長輩在醫院陪伴,午夜轉到殯儀館助念,清早送她入冰庫歇息,然後一起護送著她的引魂幡和牌位,到伯父家暫厝。

阿嬤,我是你的乖孫泰元,你要走好!

從指考的英文成績談起

從指考的英文成績談起

曾泰元

(本文刊於 2012 年 7 月 18 日的《蘋果日報》A17 論壇版)


大學指考的成績單今寄發。我曾經擔任大學聯考、學測指考的英文閱卷工作十餘年,負責批改非選擇題,發現許多考生翻譯和作文的成績普遍低落,連最基本的拼字文法都錯誤百出,遑論更為進階的用字修辭、組織結構、以及論點想法。部分同學甚至完全放棄,繳了白卷。

多年前,任教於高中的英文老師曾向我善意地提醒,說九年一貫的學生進入高中就讀後帶起來特別費勁。據說因為國中英文的課時減少,教材簡化,這批學生的英文程度跟以往比起來有明顯的落差,難以補救。他建議,我們這些處於正規教育末端的大學老師最好要有心理準備,早為因應。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席話果真一語中的,不止參加學測指考的高三考生如此,大學生、研究生英文程度的低落,一樣令人瞠目結舌。

補救教育從根著手
希臘神話裡有個暴君叫薛西弗斯(Sisyphus),生性狡詐邪惡,因洩露天機,死後被罰在陰間滾巨石上山。巨石甫至山頂,馬上又滾回山下,如此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因此薛西弗斯的任務指的就是永無休止、徒勞無功、令人氣餒的工作。

台灣上上下下、不分男女老少,都十分重視英文,學英文可說是全民運動。專家提了許多的方案,寫了不少的計劃,編了大量的教材,投入了驚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學生英文程度的提升仍然成效不彰,讓人挫敗不解。這推石上山又滾下山的過程,難不成是無法擺脫的宿命,是薛西弗斯的任務,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成,想再多的辦法最終又回到原點?還是我們都只是好高騖遠,而忘了崇本務實的道理,只要從根著手就可能有解?

這些年來台灣的總體競爭力不僅原地踏步,甚至還有明顯衰退的跡象。財經專家和政府官員擘劃了藍圖,開立了藥方,挹注了經費,依舊不見起色。這台灣競爭力的不振,竟和學生英語力的滯後,有著諸多雷同之處。

十二年國教即將登場,擔憂質疑的聲浪未曾稍歇。九年一貫教材簡化的殷鑑不遠,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入學,是否會造成競爭力的進一步流失,指考英文成績的低落,一葉知秋。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Tuesday, July 17, 2012

多學一種語言 多一項專長(見報版)

我覺得 7 月 13 日的同名文章寫得不錯,有些見地,在《語國一方》貼出之後就謀思投給報社,想要與廣大的讀者分享。但或者週末的論壇版面縮水暫停,或者這幾天事多稿擠,或者我這書生腐儒之見了無新意,所以陸續被退稿,今天終於在《中國時報》刊出,不過原稿 734 字慘遭腰斬,只剩 369 字,成為名符其實的豆腐塊文章。

多學一種語言 多一項專長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此文刊登於 2012 年 7 月 17 日《中國時報》之 A14 版時論廣場)

日前移民署公布,泰、印、越語等東南亞語言越來越吃香。移民署開辦的移民特考,東南亞語組的錄取率遠高於英語組。據說懂越南語的畢業生工作機會特別多,越南台商還排隊搶著要。

新移民的子女越來越多,可是這些新台灣之子能夠講流利「母語」的人卻少得可憐。國語、閩南語過於強勢,在在都把那些原本可以講「媽媽的話」的人擠到夾縫中。上學前在家還好,上了學逐漸社會化以後,這些新台灣之子不想忍受同儕異樣訕笑的眼光,便容易覺得講母語丟臉,像個怪胎,於是逐步退縮,從此閉嘴不講。


多元文化逐漸成為台灣社會廣為接受的價值,新移民豐富了我們,有關單位應該想辦法營造出一個更友善的環境,讓大家覺得講自己的母語再自然也不過,而不會因為強勢語言無形的壓迫而感到自卑。各級學校更應該透過教育多多宣導,讓語言平等的觀念,從小就能在學童的心裡扎根,讓他們覺得講自己的母語是件光榮的事。

Sunday, July 15, 2012

到慈濟醫院看病

我六月下旬右手被玻璃割傷,縫了四針,傷口癒合的情況不甚理想。我趁上暑修班之便,請學校的健康中心幫忙換藥,護理師看了我的情況有點憂慮,建議我換一家醫院重新評估,看看是否需要二度縫合。

我一聽到要二度縫合,馬上就嚇出一身冷汗,直說不要。可是離開健康中心後冷靜了一下,覺得這個傷口雖然已經拆線,可是還是有個蠻大的開口,難不成將來就這樣帶著一條溝?

我心有不甘,想說為了自己好,換家醫院看看,聽聽另一個醫生的專業判斷也無妨。學校的護理師跟我推薦了新店慈濟醫院,於是我隔天上午便前去報到。

這是我第一次到慈濟醫院看病,印象出奇的好。我覺得新店慈濟大雖大但大的適中,最重要的是從一踏進門,它就給了我一種安靜祥和的氣氛,為數眾多的志工熱心幫忙,讓初來乍到的傷病患者感到安心溫暖。醫院裡完全沒有刺鼻的藥味,有的是撲鼻的咖啡香、淡淡的書香、以及靜靜的樂音。護士稱呼患者都是某某某大德,讓我覺得備受尊重。台灣大大小小的醫院我去過的不少,我毫不吝嗇的給慈濟第一名。

照片一新店慈濟醫院的外觀。慈濟許多建築用的就是這種淺灰色的色調。

照片二慈濟的大廳。跟許多醫院一樣,一邊是掛號批價,另一邊是領藥。

照片三門診候診區。慈濟的座椅是簡單的木頭椅,地板鋪的也是木質地板,透露著幾分儉樸莊重。

照片四星巴克。撲鼻的咖啡香由此蔓延開來,但這佛教搭配咖啡還是搭配茶的問題,卻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

照片五靜思書軒。柔和的燈光,讓人想進到裡面,沐浴在書香之中。以前也在新舞台看到靜思書軒,現在才豁然開朗,原來 "靜思" 是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出家前的號。

照片六古箏彈奏。志工撥弄著琴弦,引來許多人駐足聆聽。

照片七緣分。我當初掛這位醫生賀玢 (bīn) 是因為他不用排隊,可以比較快看到我。後來我覺得他的名字很眼熟,一問之下,竟是我國中同班同學賀琦的哥哥。緣分啊!

Friday, July 13, 2012

張懸的 "神的遊戲" 演唱會

知名創作歌手張懸,今晚七點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辦了一場免費的戶外演唱會 "神的遊戲",我也前往聆聽,湊湊熱鬧,冒充文青。

我之前蠻喜歡張懸的,覺得她的音樂曲風親切,撫慰心靈,讓人寧靜陶醉,不過這幾年我聽得少了,只從媒體上知道她正在談戀愛。

這場 "神的遊戲" 音樂會是為張懸新專輯的發行而舉辦的暖身活動。據說這張專輯 "神的遊戲" 醞釀了三年,好事多磨,特別令人期待。

今晚張懸只唱了七首歌(六首加安可),風格跟以往相當一致,40 分鐘左右就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事後從網路得知,這七首大部分都是她新專輯的歌:日子、瘋狂的陽光、豔火、如何、紅眼睛、危險的是、直到最後的那一天(安可曲)。她唱了一首陳珊妮的紅眼睛,預祝她生日快樂,陳珊妮也在觀眾的驚呼中從後台走出來,沒有講話,更沒有唱歌,只是上台和張懸握手。

張懸就這樣唱唱歌,跟大家聊聊天,勉勵勉勵大家。觀眾滿坑滿谷,有兩三千人吧!大家席地而坐,或隨處而站,氣氛輕鬆。我環顧四周,到場的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感覺很小資,很文青。

淡淡的,美美的,張懸的演唱會。

多一種語言,多一項專長

今天聯合報報導,近年來泰、印、越語等東南亞語言越來越吃香。移民署開辦的移民特考,東南亞語組的錄取率遠高於英語組。據說懂越南語的大學畢業生工作機會特別多,越南的台商還排隊搶著要。

英文居然在這個競爭舞台上淪為相對弱勢,乍看之下實在令人吃驚,不過報導卻沒有指出,英文仍佔有絕對的優勢。東南亞語吃香,應是供需鏈失調、事多人少之下的放大效應。

可以肯定的是,英文還是當今世上最強勢的語言,是一項縱橫國際必備的工具,其地位仍無可撼動。然而多懂一種語言,便是多開了一扇窗,能夠增進裡外的瞭解,拉近彼此的距離,幫助我們看到另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多了這扇窗,我們也就獲得了許多資源。掌握了更多的資源,就意味著擁有了相對的優勢。

新移民的子女越來越多,可是這些新台灣之子基於種種因素,能夠講流利母語的人卻少得可憐。國語、閩南語過於強勢,在在都把那些原本可以講 "媽媽的話" 的人擠到尷尬的夾縫中。上學前在家還好,環境單純。上了學逐漸社會化以後,這些新台灣之子不想忍受同儕異樣訕笑的眼光,便容易覺得講母語丟臉,像個怪胎,於是逐步退縮,從此閉嘴不講。

多元文化逐漸成為台灣社會廣為接受的價值,新移民豐富了我們,有關單位應該想辦法營造出一個更友善的環境,讓他們覺得講自己的母語再自然也不過,而不會因為強勢語言無形的壓迫而感到自卑。各級學校更應該透過教育多多宣導,讓語言平等的觀念從小就能在學童的心裡扎根,讓他們覺得講自己的母語是件光榮的事。

過去的國語沙文主義是個歷史上的錯誤,現在的閩南沙文主義也落入一樣傲慢狹隘的窠臼,都侵犯了語言人權(linguistic human rights)。即便我們不談崇高的理念,單就功利的層面來看,多一種語言就是多一項專長,多一項專長就能給自己的競爭力加分。在這景氣低迷、畢業即失業的年代,這樣的優勢難道不是好事一件?

Thursday, July 12, 2012

暑假點滴拼貼

其一。內人回滬探親,但我東吳還有暑期班走不了,無法同行。她臨行前幫我做了一冰箱的菜,細心地在保鮮盒上貼了標籤,不禁讓我想起一則中國民間故事:老婆出遠門,在老公脖子上圍了一圈大餅怕他餓著。這人參雞湯可是人間美味,人參是在紐約買的西洋參,雞是在我們家對面菜場買的現宰母雞。

其二。離我家十分鐘腳程有個黃昏市場,從下午五點多營業到八點多。這是相對於早市的晚市,方便上班族在回家的路上買點菜。這個黃昏市場還頗為熱鬧,人潮洶湧,在巷弄裡穿梭近一公里。除了雞鴨魚肉生鮮蔬果之外,最多的應該就是熟食了,晚飯時間買點現成的,回家馬上就可以開伙,價格還算便宜。我晚飯就買了半張的蔥油餅,香滋滋的!

其三。犬子大容在政大道南橋下的景美溪畔參加暑期棒球營,有小朋友騎腳踏車來打球,台北 101 就在遠處小山丘的後面。這兩天台北好熱,都超過攝氏36度。

其四。今天又到又到黃昏市場覓食了。我喜歡吃麵食,傍晚不知不覺又逛到附近的黃昏市場,看到這攤水煎包就停了下來。三個韭菜,三個高麗菜,裡面都有豬絞肉,一個大約有一個女生生的拳頭大,6 個台幣 50 元。味道嘛,湊合湊合吧!

其五。手受傷已經兩個禮拜了,傷口還沒完全癒合,不能碰水,所以廚房的洗碗槽堆了一些只擦未洗的碗盤餐具。雖然看起來有點亂,不過我已經很克制餐具的使用了,想要用時從中拿出來沖沖自來水,再用面紙擦乾,將就著用,否則早就堆積如山,沒有餐具可用了。現在只希望傷口趕快好,能夠痛快地洗個澡!

其六。下午我研究室的走廊一瞥。炎炎夏日,陽光熾烈,一位老師把他的球鞋放在門口曬太陽,與走廊上的小盆栽相映成趣。暑假裡東吳成了個大工地,到校教暑修班,到健康中心換藥,窩在研究室裡吹冷氣。

Saturday, July 07, 2012

七七憶咸陽

暑假休養生息,希望能夠恢復點學期中消耗過多的元氣。我看看以前部落格《語國一方》的貼文,發現有些寫得還不錯,因此便興起整理整理的念頭,刪修改寫,投稿到媒體,希望和更多的讀者分享。

今天這一篇最早出現在 2008 年 5 月 29 日,那篇貼文有一些照片,感興趣的格友不妨也去看看。



【台灣人看大陸】
在咸陽尋找一種連結
(原文刊載於 2012 年 7 月 7 日《旺報》之C5版〈兩岸徵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之前讀杜甫的〈兵車行〉,總覺得哀慟傷感。對於兵荒馬亂、哭聲震天、塵土蔽日的咸陽橋,有著一種遙遠的悲戚。咸陽,秦始皇的帝都,給了我如此的聯想。

我這個台灣的「本省人」看大陸,經常就戴著這樣一副歷史、文學的眼鏡。我當然也知道想像不等於現實,但我卻常常不自覺地陷入在這睹物思情之中,讓想像恣意飛翔。

曾在大陸待過一段時日,客居南京。一天,我想到了秦都,憶起〈兵車行〉,劍及履及,隔天便直奔咸陽。

初見咸陽古都,覺得市區整齊清爽,唯獨滿街「足療」、「洗浴」的霓虹燈,讓我難以與之產生連結。後來才得知,咸陽自詡為中國養生之都,旅遊資源也努力朝此發展。原來,古今也可以這樣攜手並進!

咸陽讓我感興趣的是它的帝王文化,遺址分布在西郊和北郊,以漢唐兩代的陵墓為主。我時間有限,只選定漢武帝茂陵、漢高祖長陵、楊貴妃墓等三處參觀。

兒時讀中國歷史,書上介紹了漢武帝劉徹的豐功偉績;派衛青、霍去病兩大將軍拓展疆土,才有後來的張騫通西域。我那時對他所開創的大漢雄威仰慕不已,曾有一度想要回到歷史,活在西漢的浪漫憧憬。年歲漸長,讀了一點《史記》,方知劉徹戕害了司馬遷,讓他在悲憤之餘孜孜矻矻耕耘不輟,才成就了這千古不朽的巨作。劉邦雖敗項羽而得天下,然司馬遷筆下卻也揭露了他猜忌成性、言語粗鄙、殺戮功臣的黑暗面。

漢武帝茂陵有公車可達,但下車還要走一大段路。漢高祖長陵的具體位置,則連司機車掌都不清楚,我只好按圖索驥坐車到村口,再進村問人,最後還一個人在荒郊野外,膽顫心驚地走了半個小時的路,穿過了無數的雜墳土堤才找到。古代帝王的陵墓就是一個個巨型的夯土堆,狀似金字塔,簡單而雄偉,至高卻孤寂。

楊貴妃墓在咸陽西郊興平縣的馬嵬坡鎮,之前我從西安到扶風法門寺的路上經過,可惜無緣下車憑弔。當年安史之亂,唐玄宗帶楊貴妃倉皇出逃,至馬嵬驛,玄宗受隨軍將士脅迫,無奈將其縊死:「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千古絕唱的,是淒美亙古的愛情,還是重色思傾國、從此不早朝的昏君?

至於那杜甫筆下的咸陽橋,早已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中,消失不見。現在咸陽南邊的渭河上,架起了一座座現代化的鋼鐵大橋。古咸陽橋,還是留給想像力去吧!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Tuesday, July 03, 2012

暑假拚英語 照顧後段班

暑假拚英語 照顧後段班
(原文刊登於 2012 年 7 月 3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曾泰元

放暑假了。長長的暑假,對許多學生而言,除了休息玩樂之外,也是個充電的良機。而加強英文能力,似乎也成為這暑期充電的常見選項之一。

近年來媒體創造了一個「英語力」的時髦說法,把原本較低階、屬戰術層次的「英文能力」,提升到了較高階的戰略層面。「英文能力」傳統上討論的是英文的聽、說、讀、寫,是局部的、偏重技術面的。而「英語力」則關乎英文學習的動機、計畫、策略和內容,是一種如競爭力、戰鬥力一般,屬較高層次的整體能力。

人類語言紛雜,溝通不易,英文因歷史的因緣際會,成為當今國際上使用範圍最廣的通用語。許多新知都以英文記載,都以英文傳播,加上電腦網路的普及,懂英文,就像是擁有了一扇開往世界之窗。藉由英文,我們也才能夠敞開自家的窗門,讓外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認識到我們的價值,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我們若能善用這項語言工具,就可以讓世界上許多資源在自己身旁流動。擁有資源,就意味著擁有優勢。

地球是平的,國界已逐漸模糊,跨國的人力流動頻繁,英語力就是一個可以帶著跑的無形資本。個人當然可以基於種種理由拒絕英文,但有關當局在政策面上,應該要善盡職責,全力保障受教學生最基本的英語力。英文學習的狂潮已在世上席捲多年,台灣自然不落人後,不過卻也因而衍生出許多問題。

首先,許多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我認為這個觀念需要調整。英文教育不斷向下延伸,可能會干擾下一代母語的學習,也可能會造成價值建立的混亂。幼童成長期應首重母語教育,以及母語文化所蘊含的價值體系,英文過早介入反而容易影響幼童重要的奠基階段。

其次,許多研究都顯示,幼童提前學英文對將來的英語力並沒有明顯的正面影響,有時甚至還會揠苗助長,讓孩子討厭英文。

再者,學童偷跑提早學英文,給正規教育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已經先學的人覺得上課無聊,浪費時間,所表現出來的「這麼簡單,我早就會了」的傲氣,打擊了其他學童的信心,老師在程度落差太大的班上難以因材施教,經常陷入兩難的困境,雙峰現象,可能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悄然出現。程度好的人自然有資源能更上層樓,程度差的人多半只能努力掙扎,甚至被迫放棄,之後國高中的課程和環境又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兩極分佈。目前英文教育的病灶沈痾,實在是其來有自。

學生英文程度的雙峰現象已成為既成事實,基於社會的公平正義,我覺得政府應該注意城鄉和貧富差距,給弱勢地區與弱勢社群多挹注一點資源,學校則應該盡力照顧英文程度後段的同學。以前的時代,把書念好,在公平的聯考制度下,社會上貧困的孩子就有了翻身的機會。如今大家幾乎都有書念了,把英文念好,在這全球化的時代掌握了這項有利的工具,才能更富競爭力,不會輕易被其他競爭者拋在後面。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有人唱歌好,有人體育行,有人算術佳,有人就是對英文沒辦法。不過,政府、學校若能務實地針對不同能力需求的人訂出不同的最低門檻,從根著手,因材施教,以積極的作為協助他們達成,那麼個人的視界廣了,競爭力高了,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也才能隨之向上提升。

至於英文程度前段的同學,目前的資源已相當足夠,我們就少點錦上添花了吧!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嚐鮮 Let's Go – 東吳英文

那天的節目終於可以在 YouTube 看到了!謝謝陳奕寧的表姐費心幫我們錄影、上傳,也感謝施彥君把鏈接傳過來給我。

施彥君來函說,我東吳的郵箱退了她三次信。真是抱歉,我這個郵箱也不知怎麼搞的,有時候神經錯亂,無緣無故擋別人的信,已經有好幾個人跟我抗議了。看來我得考慮少用這個郵箱,改用另一個了!

我覺得我在影片裡搖頭晃腦的,看得我都頭暈。還有,我那天的聲音也怪怪的,好像有點沙啞。其他同學表現的都很精彩,陳奕寧,你真的會紅啦!

好了,廢話不多說,請直接觀賞吧!

Monday, July 02, 2012

英文拼字亂象 豈是簡化可破解

英文拼字亂象 豈是簡化可破解

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已登場。我曾擔任英文考科的非選擇題閱卷老師十餘年,發現考生翻譯寫作的成績普遍低落,原因之一,便是單字不會拼。事實上,就連英美國家的母語人士也有類似的困擾。

英國有個「英文拼寫協會」(English Spelling Society),成立百餘年來,致力於簡化英文的拼字,希望使英文易學易記。

該協會主張英文怎麼念就怎麼拼,推薦用 ar 代表 are,用 hav 代表 have,用 lern 代表 learn,用 munny 代表 money。

大家肯定覺得好笑,可是該協會卻很認真地看待英文的拼寫。目前英文使用的範圍太廣,人口太多,而且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不是誰說了算,因此即使是由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這種具有威信的組織出面整合推廣,都不太可能達到具體的成果。

英文拼字與發音的差距有如鴻溝,早已聲名狼藉,令人費解的例子不勝枚舉。試想,一樣的 gh,為什麼出現在 ghost 時念 g,出現在 night 時不發音,而出現在 enough 時又念 f?

已故的愛爾蘭劇作家兼評論家蕭伯納,也是個熱心的拼字改革者,他曾以 ghoti = fish 來突顯英文拼字的荒謬(enough 的 gh + women 的 o + nation 的 ti),晚年更是努力推動「一音一字母」,可惜至死都徒勞無功。

英文拼字的亂象,原因其實不少,牽涉到的基本上是整個語言的發展史。大量吸收外來語,攪亂了原本這個西日耳曼語拼字發音的規律。

語音早已改變,而拼寫卻仍不動如山。再者,十五、十六世紀英文發生了寧靜革命,母音產生了系統性的大挪移。

這些語言演變的結果造就了這些亂象,不斷地困擾著英文母語人士,難怪他們常會舉辦拼字比賽(spelling bee),電腦的文書處理都有拼字檢查的程式(spell checker),書店裡也總是擺滿與拼字相關的書籍(speller)。

這個英文拼寫協會致力於簡化英文,但老實說只是螳臂擋車。連英美母語人士都在為拼字奮鬥了,我們廣大的英文學習者還是按部就班,乖乖地掌握要領,無要領就只能強背硬記了。

曾泰元(台北市/東吳副教授)
(原文見 2012 年 7 月 2 日《人間福報》第 11 版投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