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1, 2013

《大成報》報導拙著出版

昨天 2013/05/30,《大成報》報導了我的新書訊息,題為〈東吳英文副教授曾泰元新書《不知漢齋》出版〉。

《大成報》原以影視娛樂和體育新聞為主,多年前停刊,現在以電子報的型態重新面世。




東吳英文副教授曾泰元新書《不知漢齋》出版

【大成報記者林瑞明/台北報導】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泰元的新書、隨筆集《不知漢齋》已由台北書林出版公司出版。曾教授公餘致力筆耕,經營個人部落格《語國一方》逾七年,近年來書評、時評、散文、遊記等文章散見各報,是個創作力豐富的年輕學者。

新書《不知漢齋》集結了作者部落格《語國一方》的一些值得珍藏的軟性文章,搭配上精心挑選的照片。主題涵蓋了感情、親情、家庭、師生、生活、旅遊,在含蓄委婉之間記錄了作者內心的起伏轉折,以質樸的文筆與讀者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作者曾泰元為雲林虎尾人,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新書即日起陸續在全台各大實體及網路書店販售。

《不知漢齋》書籍簡介:
本書是東吳大學外文系教授、辭典專家曾泰元教授的散文集,由愛妻陳蓓編選,內容多為感性文章,選文涵蓋了感情、親情、家庭、師生、生活、旅遊,在含蓄委婉之間記錄了作者內心的起伏轉折。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南京一年間」記述他的歷史文化之旅,第二、三、四部「東方與西方」、「彩雲追月」、「東吳不知漢」則是他對中西文化、求學、教學生涯的親身經驗與感想。文章有知性的陳述,也有感性的發抒。

「不知漢」這三個字的靈感來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何論魏晉」,體現作者內心嚮往世外桃源、與世隔絕的逍遙之樂。文章出自曾教授的部落格《語國一方Hugo’s Corner》,某些文章曾刊載於《旺報》、《聯合報》、《蘋果日報》、《人間福報》、上海《東方早報》等媒體。

Wednesday, May 29, 2013

拙著《不知漢齋》有限上市

出版社說,我的新書《不知漢齋》今天 5 29 上市,於是我今天下了課,就偕同內人去幾家指標性的書店明查暗訪。

最具指標性的,當然非「誠品信義旗艦店」莫屬。誠品網站還沒有我的新書訊息,據說是通路資料送晚了,所以我此行也不抱太大希望。果然,我在「文學新書」區掃視了一圈,沒有看到《不知漢齋》,內人便幫我到服務台去詢問,結果當然不出所料。

接下來就到書店最集中的公館台大一帶。政大書城,電腦資料有,老闆說過兩天才會來。誠品台大店,結果跟信義旗艦店一樣。



到了本書出版社「書林」位於新生南路的門市,終於看到《不知漢齋》了。架上一本,與同一系列的文史叢書擺一起。平台另有四本,與其他書籍陳列在一起。我看到正要下班的店長,告訴她我的書已經來了,請她明天幫忙宣傳宣傳,擺在比較顯眼的位置。

最後,我們來到汀州路的金石堂書店。金石堂是全台最大的連鎖書店,汀州店則是總店,而且金石堂網路書店早早就貼出《不知漢齋》的書訊,所以我還蠻期待的,想不到書還沒進,真是令人有點失望。

不過東吳圖書館的動作很快,已經有我的新書了,索書號是 856.9 8051。東吳的同學若是感興趣,歡迎到圖書館借閱。

Tuesday, May 28, 2013

曾泰元發表新書 不知漢齋


繼《中央日報》、《台灣新浪網》(轉載自中央日報)刊登了拙著的書訊,今天《聯合報》也在其網站上刊登了《不知漢齋》的新書訊息,題為〈曾泰元發表新書 不知漢齋〉: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泰元新書、隨筆集《不知漢齋》已由台北書林出版公司出版。新書《不知漢齋》集結了作者部落格《語國一方》的一些值得珍藏的軟性文章,搭配上精心挑選的照片。主題涵蓋了感情、親情、家庭、師生、生活、旅遊,在含蓄委婉之間記錄了作者內心的起伏轉折,以質樸的文筆與讀者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不知漢齋》將於 月 29 日在全台各大實體書店、網路書店同步上市。

Monday, May 27, 2013

東吳英文副教授曾泰元新書《不知漢齋》出版

今天,《中央日報》網路報刊登了我出書的訊息,題為〈東吳英文副教授曾泰元新書《不知漢齋》出版〉,以下為刊出的書訊。




本報訊: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泰元的新書、隨筆集《不知漢齋》已由台北書林出版公司出版。

曾教授公餘致力筆耕,經營個人部落格《語國一方》逾七年,近年來書評、時評、散文、遊記等文章散見各報,是個創作力豐富的年輕學者。

新書《不知漢齋》集結了作者部落格《語國一方》的一些值得珍藏的軟性文章,搭配上精心挑選的照片。主題涵蓋了感情、親情、家庭、師生、生活、旅遊,在含蓄委婉之間記錄了作者內心的起伏轉折,以質樸的文筆與讀者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作者曾泰元為雲林虎尾人,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新書即日起陸續在全台各大實體及網路書店販售。

of錯成oh 讓人怎能放心


今天《人間福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of錯成oh 讓人怎能放心〉。原稿近 400 字,被報社編輯大刀一砍,只剩下 200 多字。以下為未遭刪節前的原稿:

of錯成oh 讓人怎能放心

最後一屆的國中基測將於六月舉行,之後就要走入歷史,接手的是十二年國教的國中會考。

十二年國教眼看就要上路了,想不到最近還在吵吵嚷嚷,爭論不休,看了令人心急。政府當局信誓旦旦,打算按照既定的時程推動,然而民間質疑之聲卻也不絕於耳,紛紛做發聾振聵之言。

週末經過位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的心測中心。心測中心有個「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負責的就是國中基測和將來的教育會考。令我訝異的是,一樓的樓層指示牌竟讓我看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錯誤。「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有個雙語對照的標示,其英文「The Committee oh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的第三個字應為介詞 of,卻遭誤植為感嘆詞 oh


這個統籌辦理全國國中生考試的單位竟出現了這樣離譜的錯誤,雖極可能是施工單位的問題,但進進出出的師大師生卻也視若無睹。

十二年國教現在似乎陷入細節的泥淖。見微知著,從心測中心這個小細節的表現看來,他們能讓人放心嗎?

曾泰元(台北市/東吳英文副教授)

Sunday, May 26, 2013

菲律賓的英文

今天《自由時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文章,題為〈新生國小的菜英文〉。我看到這樣的標題和內容頗感驚訝,報社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

我在此澄清,此聳動的標題為報社編輯所下,與我無關。我原文自訂的標題為〈菲律賓的英文〉,內容也沒有點名新生國小,只在給報社的電郵中用括弧說明,以示負責。


我讀畢刊出後文章,發現原稿經編輯刪節後,凸顯了尖銳和指摘,令我惴惴不安。為呈現原貌,茲將投給報社的原稿張貼於下:

菲律賓的英文

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這些日子以來,台菲關係因「廣大興 28 號」事件而惡化。媒體報導,電視主播張雅琴在臉書以英文發飆,砲轟菲律賓說謊。網友誇她有種,不過同時也感嘆台灣能用英文嗆聲的人太少,對外發聲力道明顯不足。

台灣上下對英文的重視,所花的時間,在全世界可謂名列前茅,然而多數大學生英文學了十年以上,各種英文能力檢測的結果卻每下愈況,早已引起了媒體與社會普遍的關注。

我們習慣批評學生,責怪學生不長進,卻很少把矛頭指向老師。《三字經》說:「教不嚴,師之惰」。教育專家也曾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的表現是果,我們老師不會教、沒教好是因。我也是英文老師,我們對此更應該深切反省才是。


多年前我路過台北市某所著重英語教學的標竿小學,看到校園內圍牆邊立了根外國國名的路牌,學校用心良苦,想必是作為情境教學之用。我在牆外看到了路牌上的四個國家,然而四個就錯了兩個,而且這兩個都是跟我們密切相關的。其中之一是目前衝突的焦點、我們的南鄰菲律賓,另一個是 17 世紀曾經殖民過台灣近 40 年的荷蘭。菲律賓的 Philippines 少了個 e,被誤植為 Philippins,荷蘭的 Netherlands 少了個 s,成了 Netherland,到現在竟然都還沒有更正。

雖說這可能是發包施工時的手民之誤,不過多年來學校、老師視而不見,得過且過。我們上樑不正,又如何能理直氣壯的要求下樑站得多直呢?台灣整體的英文不夠好,無法在關鍵時刻對外發出應有的聲音,我們的學校、老師是否該負起一大部分責任呢?

Friday, May 24, 2013

《不知漢齋》已在博客來上架


今天發現,我的第一本專書、隨筆集《不知漢齋》已經在博客來網路書店上架,網址如下:


博客來對此書的介紹頗為詳盡,不過有一處明顯錯誤。在網頁的「內容簡介」裡,介紹文說本書的部分文章曾刊登於大紀元時報,這完全不對。我從來沒有給這份報紙寫過稿,我會請出版社幫我向博客來請求更正。

還請大家多多捧場,幫忙宣傳,感激不盡!

Thursday, May 23, 2013

擔仔麵的英文是 danzai noodles


今天《中央日報》刊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擔仔麵的英文是 danzai noodles〉,以下為刊出的全文:

擔仔麵的英文是 danzai noodles

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美國的美食網站《每日一餐》(The Daily Meal)日前公布了亞洲最佳的 101 家餐廳,台北有 家上榜,鼎泰豐更是摘下了亞洲第一的桂冠。

鼎泰豐是江浙點心在台灣發揚光大的成功案例,早已名滿全台蜚聲國際,備受國內外媒體的關愛,再拿個第一,對它而言不過是錦上添花。

這榜單讓我比較感興趣的,反而是台灣第二、亞洲第 43 的度小月,以及它的招牌小吃擔仔麵。

度小月的擔仔麵是在地的台灣美食,之前曾在台南的總店品嚐,覺得它精緻美味,體現了小吃「食巧不食飽」的傳統精神。麵小小的一碗,有著濃郁的肉燥香,清新的蝦仁鮮,越吃越順口,總讓人想要再來一碗。

度小月是個被許多美食評鑑低估的餐飲明星,這次國外媒體的肯定,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它的價值。

《每日一餐》在介紹度小月時,把招牌的「擔仔麵」依半音譯半意譯的策略,翻譯成 danzai noodles,此法中肯,值得推廣。「擔仔」難以簡潔翻譯,採取其拼音 danzai 符合譯界的作法,後面再加上代表麵條的英文 noodles,讓人清楚明瞭此物的基本屬性。

日本料理也有許多麵條,我們比較熟知的有拉麵、烏龍麵、蕎麥麵。這些日本麵的英文都是用日語羅馬字直接音譯,連麵條的英文都省了。拉麵是 ramen,烏龍麵是 udon,蕎麥麵是 soba,一般中大型以上的英英詞典都有收錄。

義大利是西方的麵食大國,義式麵食(pasta)有好幾百種。英英詞典收錄的義式麵食也在數十種之譜,幾乎全都是義大利文原文照搬,noodles 這個字眼一樣捨而不用,如 spaghetti(義大利麵)、macaroni(通心粉)、lasagna(千層麵)、vermicelli(細麵)、linguine(細扁麵)、fettuccine(寬麵)、penne(尖管麵)、fusilli(螺旋麵)、farfalle(蝴蝶麵)、rotelle(車輪麵)等等。

在翻譯類似的文化特色詞之時,上述的音譯最為常見,這種策略也最直截了當。然而國人在此卻總是信心不足,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音譯沒有學問,老外也看不懂。事實上我們鑒往知來,看看日本麵、義大利麵在英文的情況便知,音譯是一條再清楚不過的康莊大道,把音念出來也能加速彼此的溝通,更不會雞同鴨講。如果國人仍有疑慮,音譯後再加個 noodles 即可,擔仔麵的英文 danzai noodles 就是眼前一例。

大中華地區的麵食豐富龐雜,多采多姿,堪與義式麵食相提並論。這擔仔麵英譯的作法,或許可供其他的中華麵食參考。準此,陽春麵不妨就譯為 yangchun noodles,炸醬麵翻成 zhajiang noodles,也就順理成章了。

Tuesday, May 21, 2013

我的隨筆集《不知漢齋》出版了


呼!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我的第一本專書、隨筆集《不知漢齋》終於出版了(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3 年 6 月初版,ISBN:978-957-445-520-1)。

目前後勤作業正在加緊進行中,估計下個禮拜起,也就是 5 月底 6 月初,全台各大書店(包含博客來網路書店)就會陸續上架。我沒什麼知名度,也知道自己的斤兩,加上書市低迷,因此在出版此書時比較謹慎,少輸為贏。

各為格友,請你們幫個忙!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學生,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抑或是正好打醬油路過的,煩請透過你們的網絡(Facebook、Twitter、部落格、微博)幫此書廣為宣傳。若你們喜歡此書,也請購買一冊,就算是對我的肯定與鼓勵。

以下為《不知漢齋》封底的文字,或許可以作為此書的一個註解:

曾泰元教授經營《語國一方 Hugo’s Corner》部落格多年,
除了探討語言與翻譯的理性文章,
也有感性的生活與旅行的心得分享。
本書由愛妻陳蓓編選值得珍藏品味的散文,
主題涵蓋感情、親情、家庭、師生、生活、旅遊,
在含蓄委婉之間,記錄了內心的起伏轉折,
以生動的文筆與讀者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Sunday, May 19, 2013

來台北一定要吃美食


今天《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文章,題為〈來台北一定要吃美食〉。我的原稿長 843 字,被報社編輯腰斬,見報只剩 432 字。以下貼出的為未經刪節前的原稿:

來台北一定要吃美食

曾泰元/台北市(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美國的美食網站《每日一餐》(The Daily Meal)日前公布亞洲最佳的 101 家餐廳,台北有 7 家上榜,其中「鼎泰豐」更是榮登冠軍寶座,讓國人深感榮耀。

美食是很主觀的,由美國人來當亞洲美食的評審更是有待商榷,《每日一餐》也只是眾多美食網站之一,背後有無商業利益的交換亦不得而知,因此公布的結果公信力如何,相信自有討論思辯的空間。

然而,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加上這是美國的網站,英文的媒體,不管喜歡不喜歡,榜單的影響力確實存在,因此我們不妨先接受這個結果,看看數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單就數字而論,北京以 21 家餐廳上榜為數最多,佔了榜單的五分之一,是大贏家。香港的 18 家緊追在後,排名第二,第三名為東京的 9 家。台北、上海各 7 家並列第四,新加坡 5 家排名第六,澳門、曼谷、胡志明市各 4 家並列第七,新德里 3 家排名第十。

北京以黑馬之姿打敗世界知名的美食天堂香港,雖令人意外,但事後諸葛,卻也有跡可尋。大陸發展飛快,早已非吳下阿蒙,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雖仍有各自的問題,但在許多方面已能與紐約、東京平起平坐,這幾年更投入龐大的財力,依傍深厚的歷史積澱,引進國際名廚和餐飲管理,許多這些閃亮的餐飲新星就是如此結合下的產物。

上榜城市的餐廳總數如上,但城市規模有大有小,像北京市人口就有 2069 萬,上海市更高達 2380 萬,而台北只有 268 萬,澳門只有 59 萬,新德里更只有 25 萬。我們若以每百萬人為基數,亞洲美食前十大的城市排名就會大為翻轉。今將城市上榜的餐廳數除以城市人口百萬數(根據網路《維基百科》),新的第一名是新德里,每百萬人有 12 家美食餐廳,接下來的二到十名依序為澳門(6.78)、台北(2.61)、香港(2.52)、北京(1.01)、新加坡(0.94)、東京(0.69)、胡志明市(0.56)、曼谷(0.49)、上海(0.29)。

台北在兩種排名裡都居亞洲三、四名,總數和均數都不錯。細看七家上榜餐廳,鼎泰豐是江浙口味、度小月和牛肉麵是在地台灣味,其他四家有法國菜、義大利菜、日本料理、和無國界料理,展現了台北餐飲兩岸兼容、國際接軌的良好平衡。

台北的表現不錯,但也無須自滿。見賢思齊,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

Friday, May 17, 2013

第四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啟事


《英語世界》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本英語學習雜誌,副社長魏令查教授是我的朋友,雜誌社正在舉辦筆譯大賽,歡迎台灣的朋友參加。以下為轉貼的公告:

2010 年肇始至今,短短數載,「《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已經成為國內同類活動中參加人數最多的賽事。2013 年 5 月,在迎接《英語世界》出版第 300 期之際,我們將秉承「給力英語學習,探尋翻譯之星」的理念,繼續舉辦第四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誠邀廣大翻譯愛好者積極參與,比秀佳譯。

本屆大賽由悉尼翻譯學院獨家贊助。悉尼翻譯學院成立于 2009 年,是在澳大利亞教育部註冊的一家專業翻譯學院。學院相關課程由澳大利亞翻譯認證管理局(NAATI)認證。該院面向海內外招生,以構建「一座跨文化的橋樑」為目標,力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意識的涉及多語種的口筆譯人才。

大賽協辦方:南開大學、中國翻譯協會社科翻譯委員會、四川省翻譯協會和成都通譯翻譯有限公司。

一、大賽形式:

本屆大賽為英漢翻譯,參賽原文發佈於商務印書館網站(http://www.cp.com.cn/)、《英語世界》2013 年第 5 期和《英語世界》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eworldofenglish)。

二、參賽要求:

1. 參賽者國籍、年齡、性別、學歷不限。

2. 參賽譯文須獨立完成,不接受合作譯稿。

3. 參賽譯文及個人資訊於截稿日期前發送至電子郵箱:yysjfyds@sina.com
(1)郵件主題標明「翻譯大賽」;
(2)以附件一形式發送參賽者個人資訊,檔案名「XXX個人信息」,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學校或工作單位、通信地址(郵編)、電子郵箱和電話;
(3)以附件二形式發送參賽譯文,檔案名「XXX參賽譯文」,內文規格:黑色小四號宋體,1.5 倍行距,兩端對齊。

4. 僅第一次投稿有效,不接受修改後的再投稿件。

5. 在大賽截稿之日前妥善保存參賽譯文,勿在報刊、網路等任何媒體或以任何方式公佈,違者取消參賽資格並承擔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

三、大賽時間:

比賽時間:2013 年 5 月 1 日 ~ 2013 年 7 月 20 日
獎項公佈時間:2013 年 10 月,在《英語世界》雜誌、微博和博客中公佈大賽評審結果。

四、獎項設置:

所有投稿將由主辦單位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分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一、二、三等獎獲獎者將頒發獎金、獎品和證書,優秀獎獲獎者將頒發證書和紀念獎。

五、聯繫方式:

為辦好本屆翻譯大賽,保證此項賽事的公平、公正,我們成立了大賽組委會,負責整個大賽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審工作。組委會辦公室設在《英語世界》編輯部,電話/傳真:010-65539242。

六、特別說明:

1. 本屆翻譯大賽不收取任何費用。
2. 本屆翻譯大賽只接受電子版投稿,不接受紙質投稿。
3. 參賽譯文一經發現抄襲或雷同,即取消涉事者參賽資格。

《英語世界》雜誌社
2013 年 5 月


【翻譯大賽原文】

The Alternate Life

The alternate life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of the last 30 years or so. There is another, highly competitive educational system, opposed in almost every essential way to traditional schooling, that operates on the child and youth from the age of 2. It takes up as much of his time as the school does, and it works on him with far greater effectiveness.

That system is the linked structure of which television is the heart and which numbers among its constituents film, radio, comic books, pop music, sports—and the life styles (including the drug culture, permissive sex, and systematized antisocial conduct) which this structure either automatically or deliberately produces.

This alternative life is a life; it is not a diversion, a hobby, an amusement. It offers its own disciplines, its own curriculum, its own eth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its own style and language. It works on children and youths every day, year after year, teaching them, forming them, conditioning them. And it is profoundly opposed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re is no way of reconciling the values of literature or science with the values of the TV commercial. There is no way of reconciling the vision offered by Shakespeare or Newton with the vision of life offered by the “Gong Show”. Two systems of thought and feeling stand opposed to each other.

This has never before been the case. The idea of education was never before opposed by a competitor. It was taken for granted because no alternative appeared on the horizon. But today there is a complete alternative life to which children submit themselves. This alternative life offers them heroes, slogans, images, forms of conduct, and content of a sort—and all run counter to the message given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child is required to be a citizen of two cultures: the tradition and the alternate life. Is it any wonder that such a division of loyalties should result in the chaos we observe? In a deep sense, all our children (and, to a degree, our teachers, our parents, and ourselves) are schizophrenic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reality-system expounded in a book, the idea, the cultural past;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far more vivid and comprehensible reality-system expounded by television, the rock star, the religion of instantaneous sensation, gratification and consumption.

Good teachers, when you question them inexorably, almost always finally admit that their difficulties stem from the competi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 And this competition they are not trained to meet. The alternate life has one spe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 that handicaps the teacher—any teacher, whether of writing or any other basic subject. That effect is a decline in the faculty of attention, and therefore a decline in the capacity to learn—not the innate capacity, but the capacity as it is conditioned by the media.

This conception of the alternate life is probably debatable, and it certainly will not be accepted by everyone. Its claim to the interest of others, if not their agreement,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goes beyond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ries to locat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our troubles in the changes now agitating our entire Western culture.

(節選自The Short Prose Reader (second edition) by Gilbert H. Muller and Harvey S. Wiener,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2。題目為本刊所加。)

Wednesday, May 15, 2013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今天,《中央日報》網路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專文,題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下為刊出之全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上週四,屏東籍漁船「廣大興 28 號」在巴士海峽合法作業時,慘遭菲律賓海岸防衛隊以機槍無預警掃射,造成台灣漁民一死一重傷。消息傳來,輿論譁然,民怨沸騰,這陣子以牙還牙之聲不絕於耳。馬總統措辭強硬,以罕見的姿態向菲方表達嚴正的抗議。 

無獨有偶,7 年前台東籍的漁船「滿春億號」的遭遇如出一轍,漁船也遭菲國水警武裝攻擊,同樣造成一死一重傷。家屬對當局不聞不問,讓他們含冤多年,深感心寒。 

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偶發事件。過去這幾十年來,台灣漁民在台、菲之間的巴士海峽進行捕魚,就經常被菲律賓欺負。菲方動輒以武力相向,把漁民逮捕入獄,把台灣的漁船扣留,把台灣漁民辛苦補來的魚貨沒收,還要漁民的家屬以鉅額的罰金來贖人。菲律賓的行徑令人深惡痛絕,而政府卻一再軟弱,沒能拿出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戰國策‧趙策一》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未來的借鑒。2000 多年前古人的智慧,現在仍如一面明鏡,映照出今人的健忘與顢頇。鏡子的英文是 mirror,這個 mirror 與 miracle「奇蹟;不可思議的事」有關,原指鏡子映照出來的影像與實物雷同,讓人驚嘆。歷史不斷重演,這面史鏡持續讓我們驚嘆,然而以往的經驗教訓歷歷在目,我們卻似乎永遠沒有學會。 

2008 年 5 月 12 日大陸發生了汶川大地震,日前剛屆滿 5 年。大地震發生後一個多月,美國的地質學家就在世界頂尖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提醒四川的雅安也有強震的危險,要政府與民眾特別當心,想不到上個月雅安就真的發生了大地震。「豆腐渣工程」讓汶川大地震的傷亡慘重,這次雅安災區屋垮路斷,也處處看得到豆腐渣工程對災情的「貢獻」。面對大家對歷史的輕忽與遺忘,我們真的只能徒呼負負而已嗎?能不能有更積極一點的作為? 

網路的《維基百科》有張 1963-1998 年全世界的震央分佈圖,以黑點代表地震發生的震央。此圖滿佈黑壓壓的粗線和區塊,宛如螞蟻雄兵大軍壓境,在黑蟻軍團的腳底下,地球就像個破了殼的雞蛋,看了令人不寒而慄。在這個震央分佈圖裡,台灣上空漆黑一片,大陸西南角的四分之一(甘肅、四川、雲南、青海、西藏,新疆西部)也不遑多讓,烏雲蓋頂,因為海峽兩岸都處於地震多發區。鑒往知來,未來代表地震的黑點只會更多更密,我們不得不小心防範,時時提高警覺,有備才能無患。 

巴士海峽的台菲經濟重疊海域是個衝突點,今天這個悲劇政府必須要挺起脊梁,強硬要求菲律賓妥善解決,千萬不要虎頭蛇尾,否則將來還會再度發生類似的憾事。 

地震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人類的脆弱,政府必須記取教訓,加強對建築物的防震要求,災難不幸降臨時大家冷靜以對,掌握避難求生的要領,事後互助互救,人溺己溺,發揮人間大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願亡者安息,傷者得治,受難者得助,政府更應當勇於任事,擔負起照顧民眾生命財產的基本責任。

Monday, May 13, 2013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8 版




《牛津高階學習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第 8 版(英語版)於 2010 年問世,英漢雙解版的工作隨即展開。同第 7 版的雙解版一樣,我也受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之聘,忝為「特約編輯」(consultant editor),負責為第 8 版的新增詞條提供台灣的譯法。

印象中我兩年前就已經交稿,想不到後續的作業需要這麼長的時間,《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8 版直至今年 3 月底才在香港正式出版,上週我才收到從香港寄來的樣書。

近幾年來詞典出版市場丕變,麥克米倫(Macmillan)已經公告不再出版傳統的紙質詞典,牛津還會不會有第 9 版?朗文、劍橋、韋氏、柯林斯‧柯伯的動向如何?值得密切關注。

Friday, May 10, 2013

母親您真偉大

過兩天就是母親節了,昨天我和內人請我媽吃飯,並送了她一束康乃馨,今天《中央日報》網路報刊登了我寫的〈從語言裡的 ma 來看母親的偉大〉,再以此文祝她母親節快樂。



從語言裡的 ma 來看母親的偉大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母親節就要來臨,知名餐廳一位難求,康乃馨價格飛漲,百貨公司也紛紛祭出折扣優惠。在這個日趨商業化的節慶氛圍裡,兒時母親節的一幕,卻總是縈繞在我心頭。

還記得那時大約是國小五年級,導師早早就給了我們一項母親節的功課,要我們回家當著媽媽的面,大聲唱出〈母親您真偉大〉。這首歌我們在學校的音樂課練習過許幾次,早已滾瓜爛熟,然而害羞的我回到家卻總是鼓不起勇氣完成這項功課,就這樣一天熬過一天,心裡的糾結與日俱增,直到母親節迫在眉睫。

我看功課不完成不行,只好硬著頭皮走到媽媽跟前,怯生生地跟她說:「媽,我要唱一首歌給你聽。」媽媽似乎有點驚訝,不過她也就靜靜地等著我。當我唱出了「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的時候,媽媽笑逐顏開,燦爛異常,而我卻不知怎麼的,反而是她越開心我越害羞,恨不得能有個地洞讓我鑽進去。數十年之後,到如今我都還不知道我是怎麼在尷尬中唱完那首歌的。

〈母親您真偉大〉貌似歌功頌德,不過從各方面來看,母親的偉大均有所本,我較為熟知的語言學就有個有趣的理論。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在目前世界上五千種左右的語言裡,幾乎都有用 ma 這個音來指稱母親的。與其說是巧合,倒不如說這是人類語言發展的必然結果。母親把嬰兒抱在胸前,嬰兒肚子餓了想吃母奶還不會講話,只能發出簡單的語音,咿咿呀呀地告訴眼前的這個人。雙唇微閉,鼻腔暢通,為人類最基本的口腔狀態,此時發聲振動聲帶,產生的就是 m 的音。嬰兒若繼而打開雙唇,表達飢餓想進食的本能,發出的語音就是 ma。久而久之,ma 這個嬰兒想吃母奶的音,也就順理成章地用來指稱眼前的這位母奶供應者了。

母親節將至,全世界的語言都靜默低調地以 ma 這個語音來記錄母親亙古以來的偉大。中國人普遍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能不能鼓起一點勇氣,向我們生命的至親勇敢地獻上感恩之意?祝各位媽媽母親節快樂!

Thursday, May 09, 2013

到南海學園校外教學

今天上午的初級華語課我們改成校外教學,目的地是建中對面的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


五個外籍生來了四個:畢雅駿(法國)、呂凱詩(法國)、梁熙濚(韓國)、楊墨(荷蘭),德國學生凌朵嫚沒來。


東吳英二A在我的呼籲下,來了三個可愛的同學作陪:蔡育承、林正平、陳明心。


剛開始大家或許有些尷尬放不開,但是後來參觀結束,我有事先行離開,英二A三人帶外籍生吃中飯,應該比較能夠侃侃而談了吧?

今天有些悶熱,上午也下了雨,我還得充當導遊解說員,讓我有些狼狽。時間有限,行程倉促,我準備功課也做得不夠,希望大家沒有帶著遺憾回家。

Monday, May 06, 2013

轉載:東吳大學舊址晉級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城市商報》2013 年 5 月 6 日訊,中國國家文物局官網上公佈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位於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的東吳大學舊址作為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別入選其中,也是江蘇省入選該批「國寶」中唯一的一處大學校園舊址。

蘇州大學的前身學校東吳大學創建於 1900 年,校園舊址位於蘇州古城東南角的天賜莊,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在 1901 年至 1936 年間分 10 次陸續募款建造。東吳大學校園占地 6 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總面積達 2.1 萬平方米,大部分都有百年歷史。

習慣上被蘇大人稱作「鐘樓」的建築早年又名「林堂」,是東吳大學舊址建築群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築,由英國設計師設計,建於 1901-1903 年,為紀念東吳大學創辦人之一林樂知先生而命名。鐘樓以紅磚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磚填充牆面,而柱式、線腳和花飾則為石製,頂部置有報時大鐘。樓內裝備豪華,全部從美國進口當時最新式樣的傢俱、乙炔氣燈,還有供水用的電動機和水泵。1903 年建築落成時,成為當時蘇州地區規模最大的西式建築。東吳大學校長孫樂文(D. L. Anderson)自豪地認為,她是當時中國最漂亮的大學建築。無論在當時還是歷經百十年後的今天,鐘樓都是整個學校的標誌性建築。此外,舊址內的孫堂、葛堂、紅樓、體育館等建築也都各具風格,或作歐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紀城堡式,或效仿美國教堂式,既多樣又統一,建築工藝精湛,經過百餘年的細心呵護,至今依然保持著原貌。

東吳大學舊址在總體格局和景觀營造上秉承西方式的井然有序和平鋪直敍,參照了當時西方的大學校園模式,但局部又點綴以中式園林元素。每棟雖然建築風格雖然不同,但用材都是以紅磚疊砌為主的磚木混合結構,裝飾上都有羅馬式古典石柱和圈廊組合在一起,使整個校園顯得整齊而又變化多端,疏朗而又氣勢磅礴,突出了教會學校建築的異國風采,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也體現出濃厚的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特色。

1991 年,東吳大學舊址曾作為近現代歷史遺跡被列入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 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原文網址:http://news.2500sz.com/news/szxw/2013-5/6_1980288.shtml

(記者 黃賢君;通訊員 丁姍)

Saturday, May 04, 2013

語國一方英文字彙比賽又來了

今天是 5 月 4 日,是我的部落格《語國一方》成立 7 週年的日子。在部落格紛紛停擺、陣亡的網路世界裡,我這裡還是活力充沛,益發顯得難能可貴,希望大家繼續捧場。


我這個「語國一方英文字彙比賽」2008 年首度舉辦,至今已經邁入第 5 屆了。原先完全是我自己籌畫,自掏腰包,後來系辦逐漸接手,獎金也由英文系編列預算。本屆比賽將於 5 月 14 日(下下週二)傍晚舉行,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這個比賽沒有壓力,不像演講比賽有怯場的問題。只要自認英文字彙程度還可以,歡迎過來參賽試試身手,說不定還有機會得得獎金喔!

還沒報名嗎?趕緊把握時間,按照海報上的方式報名吧!

Friday, May 03, 2013

謝謝老師的漢語拼音

今天收到一封系友「香如」的電郵,感恩中帶點幽默,讓我讀了很開心。香如從東吳英文畢業都已經快十年了,印象中是個美麗可愛、熱情活潑的女生。

她在信中特別提到了漢語拼音,說我在語概課所教的漢語拼音幫了她不少。啊,有些東西當下可能不覺得有什麼,隔一段時間才會發現它的奇妙之處。

以下為香如的來函,我除了把原文裡半形的標點改為全形之外,其餘的未加更動:

老師您好!

我是香如(我想老師可能忘了名字,所以附加一個線索:我是演兒子的大玩偶裡的阿龍)

很久沒跟老師聯絡,今天跟我爸爸講電話的時候提到了漢語拼音
於是想到再跟老師道一次謝
老師那時候強調國外都用漢語拼音,去國外圖書館要找文獻都要用漢語拼音查
我把這記在心理,所以努力學習(雖然說實話當時也是為了期末考加分題要拿滿分)
我心懷感恩
因為如果當年修語言學概論的時候沒有學漢語拼音
我今天在英國教中文的工作大概也是沒個撇

我 08 年來英國念應用戲劇,原本拿到學位就要回台灣了
但是後來想多做做劇場的東西,所以決定多留一陣子
我參加的劇團是主要為社區服務的劇場(所以也就是換句話說,沒利潤,只有奉獻)
於是我便找個工作賺生活費來支撐我的興趣
想半天不知道做什麼,就應徵去中學裡當中文助教(不過在那之前走投無路是有當過幫人打掃煮飯帶小孩的管家婆一個月)
因為英國小孩子們學中文,大都是學漢語拼音跟簡體字
所以會漢語拼音就很關鍵
好在我早就在大二時練習得爐火純青
面試時沒有因為我是台灣人而讓學校的中文老師挑毛病
這幾年從助教變成老師,有一份還可以的工作/收入,讓我可以繼去做想做的戲劇
真的是很幸運,同時心裡也很感激老師當年為我今日工作埋下的伏筆

今天又去拜訪老師的語國一方
實在是受益良多
在英國久了英文反而差了,反正平日就是用些罵小孩的英文而已
用字也不用多準確,大腦已經很久沒運作了
拜讀完老師作品感覺腦子像充滿電一樣,真好!

敬祝    教安

香如

Thursday, May 02, 2013

十二年國教一些入學方式的英文翻譯

今年起,我受國家教育研究院之聘,成為雙語詞彙審譯委員會的委員。本委員會共有委員 8 名,本國籍 4 名,外國籍 4 名(其中美國籍 3 名,英國籍 1 名),從年初起就一直定期開會,審譯政府單位送來的漢英詞彙。


前幾天委員會開會,教育部緊急插隊,要我們先行審譯他們的送審詞彙。我們花了冗長的時間討論推敲,最後終於拍版定案,送回教育部。其中有一部分看似與十二年國教的入學方式有關,我把這部分貼在《語國一方》,給有興趣的格友參考。

中文專門名詞:審譯結論

免試入學:exam-free admission
申請抽籤入學:lottery-based admission
登記分發入學:application-based admission
技優入學:special achievement-based admission
甄選入學:recommendation and screening-based admission
技優保甄:special achievement and screening-based admission

Wednesday, May 01, 2013

美國夢、中國夢…台灣的夢在哪


今天《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文章,題為〈美國夢、中國夢…台灣的夢在哪〉。原文 1400 字左右,被編輯刪去 400 字,見報後只剩 1000 字。為了完整呈現我原來的思路,以下刊出的為拙文原稿。欲覽見報的刪節版,請點選上方連結,登陸中時電子報;或點選照片,放大後直接閱讀。

美國夢、中國夢…台灣的夢在哪

曾泰元

昨天中國時報的社論建議民進黨,將「台灣情」結合「中國夢」才是正道與王道,否則民進黨難有重新出發的機會。對此,筆者亦心有所感。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剛上任不久就提出了「中國夢」,並把這個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今年三月,在大陸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的閉幕式上,習近平還九次提到了「中國夢」,此舉似乎要展現他未來十年施政的主軸,擘劃出一個有步驟有階段,讓所有人都嚮往的願景,藉此凝聚 13 億中國人民的心,讓大家都能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習近平的「中國夢」讓人直接聯想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美國夢」是一種信念,其核心的主張在於:美國是一個希望與機會之地,只要肯努力肯奮鬥便能成功。美國因移民而強大,而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美國夢」一直都是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多少人在自己的祖國默默無聞,甚至窮困潦倒,到美國都能闖出一片天,不僅豐衣足食,自由快樂,甚至還能在不同領域領先群倫,執世界之牛耳。

習近平首提中國夢已是近半年前的事了,習總九提中國夢的大陸全國人大,閉幕至今也已經一個月有餘。令人想不到的是,中國夢這個議題的迴響依然熱烈,網路、媒體仍不斷地從各個面向切入,努力闡釋,踴躍討論。有趣的是,就連「中國夢」的英文該怎麼翻,都是爭論的焦點之一。有人說中國夢的說法仿美國夢而來,美國夢是 American dream,中國夢自然依樣畫葫蘆,就該叫 Chinese dream。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美國夢強調個人主義,中國夢多從國家層面出發,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故用 China dream 才比較接近實際。

這個語言上的歧見看似小題大作,無關緊要,然而有時一字之差,傳達的訊息卻可能南轅北轍,或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或給有心人士見縫插針,借題發揮。事實上,根據我藉助權威語料庫所做的研究,Chinese dream China dream 都是中國夢,兩者都對,也都有知名的英文報刊媒體在用。然而 Chinese dream 比較偏向於「中國人的夢」,是一個中國人希望中國富強的夢;China dream 則不然,它是個「對中國的夢」,多半是外國人想到中國發展,在中國淘金致富、功成名就的夢。

整整半個世紀前的 1963 年,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曾於華盛頓大遊行中,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一場極為著名的演講,後人稱之為《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他在演講裡不斷重複使用「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這句話,慷慨激昂地陳述他對美國黑人白人平等共存的願景,令人信服,讓人為之動容。

1998 年陳水扁競選連任台北市長失利,不過打選戰時所提出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句口號,卻像句深深感動世人的人生態度,至今仍讓人回味再三。

社會賢達、媒體公器近來經常批評時下年輕人只顧著追求小確幸,努力不足,過於安逸,心中既缺乏抱負也沒有夢想。下者胸無大志,固然令人感嘆,而上者只顧著炒短線,被輿論、立委牽著鼻子走,瞎忙一氣有如父子騎驢,又高明到哪裡去?

最近看了一部史詩般的大陸電視劇《大秦帝國》,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秦國由弱轉強的故事。變法前的秦國積弱不振,秦孝公亟欲富國強兵,在商鞅鋼鐵般意志的帶領下,以嚴刑峻法展開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根本改革。商鞅受到的阻力出奇地大,不過他卻能以「秦國夢」讓大家捐棄成見,緊緊凝聚了秦人的心,改革歷經 20 年終底於成,最後秦國才能逐步壯大,兼併六國而一統天下。

馬政府施政方向不明,沒有給人民清楚的願景,上下亂成一團,一些原本的優勢也被抵銷殆盡。秦國夢,中國夢,美國夢,我們的夢想在哪裡?我們的台灣夢又在哪裡?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