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9, 2013

讓我感動的教師節


昨天 9 28 號是教師節,10 年前、13 年前東吳英文畢業的兩位學生喻云、旻宜請我吃大餐,送了我一束漂亮的花和一盒精緻的手工餅乾。我們在餐廳裡七嘴八舌聊得開心不已,欲罷不能,毫無冷場!她們倆有緣都在新北市的金陵女中教英文,特別感念當年在學時從我課堂上學到的種種,她們自己當了老師之後體會更加深刻。有這種發自內心真誠的感恩,當她們的老師真是幸福!

教師節的前一晚,11 年前畢業學生淳媛從美國打電話過來,祝我教師節快樂。淳媛總是這麼貼心,畢了業到美國留學、工作、定居、結婚、生子,每年的教師節都給我打越洋電話,11 年來沒有一次例外。她現在隨先生定居德州休士頓,有一個「難搞的」3 歲女兒。淳媛貼心的舉動與真誠的問候,讓我覺得溫暖、感動!

教師節前兩天的禮拜四,東吳國際處與我初級華語班的外籍學生配合,在東吳德育中心的贊助下給了我一個驚喜,讓我一進教室,就聽到這群外籍生以國語祝我教師節快樂,德國學生葉可兒還代表大家,送了我一個小盆栽和兩個亮麗的氣球。


教師節這段期間,我還收到了許多學生、朋友不同形式的祝福,或卡片、或電郵、或簡訊、或電話、或微博留言,感動滿滿,無法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致謝。

這個學期開始我又接了英文系的主任。有感於老師長年奉獻付出的辛苦,我特別商請系辦同仁幫忙,以英文系的名義給全校教職員發了張有質感的電子賀卡,並給系上專、兼任老師親手奉上一張實體賀卡和一個精緻的名片夾。


每年的這一天受到該有的肯定,應該是許多老師共同的心聲吧?

教師節快樂!

(本文略為修改後,以〈一聲感謝 燃起教師熱情〉為題,刊登於 9 月 30 日之《人間福報》)

Thursday, September 26, 2013

《揚州晚報》的採訪


8 18 號《旺報》登了我的一篇〈輝煌後的孤寂更有深度〉,引起了揚州方面的重視,8 20 號與 21 號兩天,《揚州晚報》連續以較大的篇幅報導、轉載了我的揚州行腳。十天前記者又跟我連線,為了今天開幕的運河博覽會而採訪我,聊到後來我都有點底氣不足。那篇採訪稿今天登了出來,跟我有關的部分摘錄如下。欲閱讀 pdf 檔者,請點選此處;文字檔,請按此

揚州
畢竟還是揚州

講述者:曾泰元
人物標籤: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直抒心聲:一個穩定有方向感的城市讓人安心,給人幸福。沿河而生,揚州畢竟還是揚州。

上月初,台灣旺報刊登了曾教授兩次來揚小感〈輝煌後的孤寂更有深度〉,該文刊登後,迅速走紅於網路。

古運河很有名氣,整條河流貫穿於揚州城,非常美麗。曾教授回憶,在揚州非常休閒而舒適,沒有壓力。不論是在大街行走,還是在小巷穿梭,都能體會到這座城市的樂趣。而提及揚州古運河,曾教授也有著特殊的印象,那樣舒適愜意的江南感受,大陸的城市中,最先想到的就是揚州。

運河靜謐流淌,城市不斷變遷,在曾教授的眼中,揚州與水文化密切結合,河流和古建築相輝映,不論是天然還是人工,歷史或是現實,都仿佛歷歷在目,欣賞到城市水風景的同時,更加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清澈氣息。曾教授感慨,我閉眼感受,運河是揚州的母親河,養育了這方揚州人民。

最讓這位台灣教授感慨的,是揚州文化和底蘊的傳承。揚州2500多年積累下來的深度,經過了詩詞裡的美好記載,多年的時代變遷,它的風姿依舊存在。

記者 薛舒文

casino 來自閩南語?


今天,台灣的《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casino 來自閩南語?〉,原文複製如下,格友亦可點選上方連結至《蘋果日報》的網站瀏覽。

casino 來自閩南語?

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日前有大陸的網友告知,網路上盛傳英文的「賭場」casino 來自福建話(閩南語),學校的英文老師也這麼教,甚至在收錄大陸學術論文的專業資料庫「萬方數據庫」裡,也有支持如此觀點的論文。

瞎編故事到處充斥
有人向我求證,我覺得十分驚訝,想不到這個謬論還在以訛傳訛,許多人信以為真,實在害人不淺。

這個瞎編的故事我很早就有耳聞,編得還頗有創意。宣稱很久很久以前,到美國打工的福建移民每每拿到微薄的工資,總會聚眾賭博試試手氣。每次賭局開始,都會用閩南語嚷嚷著說「開始了(kai xi lo)!開始了(kai xi lo)!」想不到,這閩南語的 kai xi lo 就這麼陰錯陽差地給英文貢獻了一個 casino「賭場」。

根據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語詞典》所載,casino 源自義大利文,意為小房子(casa「房子」+ -ino「指小後綴」)。至於為什麼「小房子」演變為「賭場」,牛津並無進一步說明。倒是美國知名的大型英語詞典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美國傳統英語詞典》講得比較仔細。

學術資料竟挺謬論
根據專家的研究考證,原來的小房子 casino 指的是「鄉間別墅」,這鄉間別墅後來則演變為社交聚會的場所。參加社交聚會的人在這裡的某間房裡或某棟樓內玩樂,可以跳舞聽音樂,也可以賭博,而賭博這一項消遣似乎逐漸吃重,因此最後 casino 便有了「賭場」之意。

閩南語是我的母語,我當然也希望 casino 來自閩南語,但事實並不是如此。這如果是編出來幫助記憶、或是增進學習樂趣的「段子」,那也應該說明清楚才是;但堂堂的學術資料庫竟收錄支持如此謬論的論文,那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

類似的例子還真的不勝枚舉。

千禧年前後,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曾經收到過一封性質類似、轉發而來的電子郵件,大意是說:英文裡 -ese 這個後綴(即俗稱的「字尾」)有貶義,Taiwanese 具有歧視性的色彩,我們應該拒絕使用,改用 Taiwaner Taiwanan(模仿 New Yorker 和 American)。

曾參殺人以訛傳訛
這原本是網路上無中生有之作,純屬無稽之談。不料十幾年過去了,這個謬論竟還在網路上流傳,像個打不死的蟑螂,令人驚嘆其生命力之強。網民不分青紅皂白,透過轉貼複製以訛傳訛,讓大家都信以為真,彷彿「曾參殺人」、「月球上看得到長城」的翻版,成為類事實(factoid)的又一例。

Tuesday, September 24, 2013

在上海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在上海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講的是今年暑假我去逛上海書展的感想。

在上海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熱鬧的第十屆上海書展甫於史上最熱的 8 月落幕,我適逢人在上海,有機會躬逢其盛,親自見證了這場為期一周的文化饗宴。

之前聽說上海人喜歡閱讀,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對此,我在書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內人是上海人,以前發現她喜歡買書借書,經常手不釋卷,沉醉其中,以為只是個別現象,是岳家都愛閱讀、耳濡目染之故。然而我在書展內外,舉目所見,豎耳所聞,才知道她的例子並不少見。我身處的,是一個中國典範的書香上海。

8 月的上海酷暑難耐,屢屢創下氣溫 40 度以上的歷史新高,卻絲毫沒有阻礙民眾前去淘書挖寶的熱情。才一大早,就陸續有許多市民頂著烈日扶老攜幼,到達位於市中心延安中路上的上海展覽館排隊買門票,彷彿這座城市的人都逐漸往書展會場移動。主辦單位十分貼心,在售票窗口搭起了數十米的長帳棚給民眾遮陽,並在帳棚下噴灑水霧降溫,讓排隊的民眾少受酷熱之苦。

書展上午 9 點開始,不過據說有限的車位 7 點半左右就差不多滿了,相關單位還積極協調,與附近的幾棟大樓商借了 600 多個車位,免費提供給開車逛書展的愛書人,卻還是無法緩解停車位不足的頭疼難題。

上海的常住人口有 2300 萬,相當於整個台灣,一小部分的居民前往書展,擁擠的人潮都可能讓人喘不過氣來。同屬長三角的蘇南浙北,文化水平高交通也方便,如果再加進來一起逛書展,那人潮可真是難以想像。

果不出其然,好不容易檢票進了書展會場,擠在洶湧的人群中只見萬頭鑽動,腳底下寸步難移,只能間歇性地隨著人潮緩緩前挪。各個參展的攤位都人滿為患,所有的講座現場也都座無虛席,這盛況這熱情,真是令人屏息讚嘆。我估計,大家花了人民幣 10 塊錢買票進來,想必更有一種多買折扣書多聽講座,以便值回票價的補償心理。然而愛書人到此,只是為了「撈本」這麼膚淺的理由嗎?

答案顯然不是,而且還有些倒因為果。我時而投入,做個積極的參與者,也跟其他讀者一起衝鋒陷陣;時而跳脫,成為冷靜的旁觀者,默默地觀察在此場館發生的一切。

我從許多人的神情舉止注意到,大多數的讀者都認真地找書,仔細地翻閱,透露出他們對書籍的熱情以及對閱讀的渴望。這裡通俗、軟性的書籍當然不少,但是深度、經典、學術的大部頭著作也多所有之,而且一樣吸引讀者駐足翻閱。硬性的讀物並非曲高和寡,在此總能找到懂書的知音。

愛書人的手裡逐漸有了斬獲。逛累了就努力找個容身之地,在人來人往的通道邊上席地而坐,幸運的還能搶到一張講座空檔的椅子坐下,等不及回家就先拿出袋子裡的戰利品,在嘈雜的人聲中心無旁騖地瀏覽,不分男女老少。

翻開上海的報紙雜誌,打開這裡的廣播電視,到處都有書展的深入報導與各種角度的評論。這讓我深深覺得,書展不只是上海的一塊重要的文化標誌,也代表著上海引以為傲的人文精神,更是流淌在上海體內的血液與氣息。

夜幕低垂,我擠上了回家的公車。一旁的父女顯然是剛逛完書展,貌似小學的女兒依偎在中年父親的身旁,從書展購物袋裡掏出《一本書讀懂唐朝》,藉著微弱的燈光在晃動的車廂中仔細地讀著。作為書展會場的上海展覽中心富麗堂皇,然而場內場外愛讀書的上海人更是魅力無限。

在上海,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上海書展長在這樣肥沃的土壤裡,想必將來會有更多的張愛玲與王安憶冒出頭。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真愛每一天,鏡中鏡,大連


中秋節連假,內人挑了部剛上映的院線片《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我們在天兔颱風的干擾下,去了一趟信義威秀進影院觀賞。

這部電影有點科幻,不過重點在愛情、親情、與人生抉擇,看得我時而大笑,時而淚流不止。電影結束,我的情緒還無法回復,在座位上聽著動人的音樂,看著螢幕上滾動的工作人員名單與合作協助單位,直到戲院工作人員進來提醒,我們才起身離去。



這部《真愛每一天》的電影配樂十分動聽,回家上網搜尋,發現其中的 Spiegel im Spiegel《鏡中鏡》這首演奏曲深得我心。在 YouTube 上不同的版本中,我特別鍾愛配上百年前舊金山有軌電車穿行 Market Street 的這個版本。略為跳動的畫面,稍顯模糊的影像,前後兩段對照舊金山大地震前後的變化,讓人在靜謐中對當時的社會發思古之幽情。




YouTube 影片中這古老的有軌電車,也讓我想起兩年前去過的大連。

Saturday, September 21, 2013

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今天台灣的《旺報》刊登了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題為〈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作者的筆名為舍草,是名現居台北的大陸籍配偶。聽多了許多大陸人士來台洽公旅遊給台灣留下的溢美之詞,這篇文章的觀點更值得所有台灣人好好思考。

我是一個從小出生在上海,之後去英國留學,遊走了全世界30多個國家,最後嫁來台灣的新移民。我在這裡生活了一年多,感受到台灣是全世界對大陸人最不友善的地方。可偏偏奇怪的是,台灣人又比任何其他地方人更想賺大陸人的錢,占大陸的便宜,卻又對大陸一百個不滿意。

每一次逛小店買衣服,店員似乎都會強調,這是日本貨、這是韓國貨……不是大陸貨!有時候,明明包裝上都寫了「中國製」,店員還是會把看起來品質好的說成是日本貨,把看起來品質差的說成是大陸貨,如果再問他的話,他會回答說這是日本人找的大陸廠,因為日本人把關嚴,所以品質好!

事實上,大陸的商品有品質好的也有品質差的,相對的,有價格高的也有價格低的。可是台灣進貨商大多只挑價格便宜的,自然品質就相對差,結果就形成「大陸貨=品質差」的印象,品質高低的大陸貨在大陸各有其市場,如果台灣商人專挑品質差的進貨,難道不是因為台灣有市場嗎?

還有一次在台北街頭,我穿了一件去年買的衣服,結果被一位看起來很時髦的台妹在街上攔住,詢問衣服是哪裡買的,我告訴她是在上海買的之後,她居然很誇張的說道:「不可能,上海怎麼可能買得到這麼漂亮的衣服!那裡的衣服不是應該都很土嗎!」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邏輯,可是事實上是,很多去年甚至前年,我在上海看到的衣服在台北卻被當成新款在賣!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有很多台灣人,從來沒有去過大陸,甚至從來沒有出過國,但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比如我在某著名髮廊剪髮,那個設計師居然還在用十幾年前的手法,擺明就是剪壞了,還驕傲得說:「不滿意就回你們大陸去剪啊!」實在是沒知識加沒禮貌。我從高中時期就為頂級沙龍做髮型模特,從來沒有如此恐怖的經歷。因為剛到台灣不熟悉,於是根據網路推薦找到這家,結果卻令人心寒。

還有那些去過大陸的,多數會驚歎於「大陸這些年的進步神速」,請問為什麼會有這些井底之蛙?到底是誰的媒體在誤導民眾?

之前 WTO 姐妹會聯絡我去參加節目,那期節目內容是台灣護照真好用,剛好是在美國免簽政策公布那個時期。在這個請來各國嘉賓,讓人覺得台灣是世界上最美好地方的節目,我用深紅色大陸護照已經遊走了30幾個國家,倒是未有台灣護照不知其好用所在,所以最後只能作罷。

隨著自由行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大陸人來台灣旅遊,促進了台灣的消費,可是台灣人是怎麼對待大陸客的呢?當我隨台灣公司員工旅遊,導遊在車上熱心告知大家,如果等一下在景點看到小攤販賣給大陸客的東西比給賣給你們的貴,千萬不要傻傻說出來,還不忘消遣諷刺一下大陸客。

人家是滿懷真誠的來台灣,有骨氣的話就不要去賺人家的錢,又想占人家便宜,又看不起人家,這是什麼扭曲的心態啊?我的感受就是,台灣人好像特別針對大陸,視為眼中釘,這在其他任何國家都是沒有的。

(舍草/陸配.現居台北)

Friday, September 13, 2013

香港《文匯報》:台歸陸生搵工難






今天香港的《文匯報》刊出了一篇專題報導,題為〈台歸陸生搵工難〉,裡面有記者一個多月前在暑假時對我的訪問。

這篇專題拖了這麼久才見報,據記者轉告,是當時薄熙來的新聞太大,這則赴台陸生的報導只能被迫讓位,往後順延。

以下是此篇專題跟我有關的部分:

「我們也知道,台灣的高等教育對陸生限制太多了。作為教師,我很希望學校能多招一些陸生,畢竟高校需要『異質性』,才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曾泰元對兩位即將入讀本科一年級的陸生充滿期待。「曾經有一位蘇州大學來的交換生,非常優秀,也有到台灣繼續讀研的意願,但是幾經評估最後還是去了香港中文大學讀研。」愛才的曾泰元理解這位學生的選擇,並為她寫了推薦信:「畢竟到台灣來,不確定的因素太多。」

修英語詞彙學的同學,看過來!

周二中午的英語詞彙學真是意外連連!

這門英語詞彙學原本只收 50 個人,我也預備了外加 10 人的彈性空間,所以授課大綱與第一節的講義也都多印了一些。學校給我安排了哲生樓 H107 的教室,這是間可容納 64 人的中型教室,差不多剛好。我悠哉悠哉地走到教室,發現門口站了好些人朝著我望,欲言又止,就知道情況不妙。進了教室,天哪,滿坑滿谷,估計有一百來人吧,讓我瞠目結舌。

我當下就下了個決定,既然這麼多人想修,就把修課人數的上限取消,有興趣、不怕吃苦的,儘管來吧!我要同學等等,讓我回系辦跟助教求救,換大教室,開放名額。助教的午飯時間被我打斷,馬上放下筷子,緊急處理我的事情,幫我確定原教室樓上的大教室 H203 同一時段沒人上課,我再匆匆忙忙趕回教室。

書林出版公司的業務大哥忙著處理同學課本的事情,我才知道他們只帶了 25 本來,要沒拿到課本的同學留下姓名和手機。這又是另一顆震撼彈:我上學期就聯絡好的,說要 100 本(兩個班,原本進修部的詞彙學也是我教的),業務說沒問題。看來我們雙方的聯繫,明顯出現了問題。

周四一早,負責的業務在系辦等我,說對不起,我原定的課本庫存不足,而且已經絕版,書林問美國的出版社能不能以 POD (print on demand) 處理,美國方面不同意,所以業務希望我能更換課本。天哪,又來顆震撼彈!

我思考良久,想先這樣處理:修我英語詞彙學的同學,如果你拿到課本,請好好保存,不要弄髒弄皺,也不要簽名;手邊沒課本的同學,也請你們按兵不動,待我周末好好思考評估,下周上課再說,並請隨時注意教室異動通知。

對於這些出人意料的插曲,請大家多多包涵,畢竟開學第一周經常就是如此,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還請大家告訴大家,不好意思!

Tuesday, September 10, 2013

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

今天《旺報》登了一篇拙文,題為〈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寫的是 5 年前我離寧返台的心情。2008 年夏,我離開了訪問一年的南京大學,現在回想,往事歷歷,心中盡是感恩。


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

那一年秋天,我從任教的東吳大學休了一年的長假,選擇客居南京,到南京大學的雙語詞典研究中心訪問。

南京,這座民國的首都、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讓來自台灣東吳大學的我倍感親切。事實上,我因著旅遊或參加學術會議,早些年已去過南京幾次,南京給我的印象有歷史有地理,有美食也有文學。

事隔多年,再度動身去南京之前,我憶起了這些豐富多彩的意象,發現我最懷念的,不是歷史的厚重,不是地理的壯闊,不是文學的積累,也不是美食的誘惑,卻是南京無所不在的綠。雖然許多南京人抱怨綠樹已遠不如以往多,可是當我想起市區內許多馬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撐起了一條條的綠色隧道,粗壯高聳林蔭蔽空,心中泛起的是靜謐,是悠閒。信步走它一回,心中的浮念,便能逐漸沉澱。

還記得那年8月底我初到南京時,正好趕上盛夏的尾巴。兩位詞典中心的老師還特地到鼓樓校區的天津路門來接我,幫我扛行李到單位。稍事休息後,中心主任魏教授便陪我到南園的外教公寓辦手續安頓,單位大老、精神導師張教授,還特地在他草場門外公館附近的「兩岸咖啡」設晚宴幫我接風洗塵。我作為訪問學者的第一天,詞典中心的老師就像個樸實的暖水瓶,幫我阻絕了外面的酷暑,暖透了我的心扉。

到南大訪問長住之前,我的人生才經歷了重大轉折,東吳大學恰巧給了我這一年的長假,真是何其幸運。我把我的情況跟詞典中心據實以告,長官同仁也都能包容體諒,建議我四處走走看看,並把我這個「訪問學者」擴大詮釋為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的訪問,而不僅僅是學術專業上的訪問。有了他們的背書,我的遊心就更無所羈絆了,除了南京走透透之外,整個神州大地也都快被我走了個大半。

我在南大期間平均一個半月返台一次,停留半個月左右,回到南京後又經常四處趴趴走,乖乖待在南大的日子著實不多,到後來內心都有些愧疚不安。那一年,我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去悠遊,去翱翔,去探索,南大對我的行蹤似乎也從不過問,或者單位的領導也都一一幫我擋了下來,不讓我知道。他們替我築起了一層堅實的防護罩,總讓我安心,總讓我放心。

詞典中心基本上是個研究單位,少數老師還帶了研究生。中心老師全在校園深處的丁字樓樓上忙著編詞典、寫論文、備教案,辦公室氣氛靜默而嚴肅。樓下是碩博士生的研究室,大家也都兢兢業業,讀書寫作,少有言笑。自從我來了以後,據說我爽朗的笑聲穿透了牆壁和天花板,給整個單位帶來了歡樂,我活力、搞笑的出現,給大家添了許多朝氣。

搞笑歸搞笑,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與專題講座,我還是積極參與,裡外幫忙的。博士生的論文寫作,我給予精神鼓勵和經驗分享,並幫他們的英文摘要修改潤飾。我與詞典中心的學術資源互通有無,與碩士生合作撰寫論文,贈送專業書籍期刊。這種種交流雖然不多,但也留下了明顯的足跡。

曲終人散時,仍須一別。在離開南京、打道回府的前一天,南大的暑假已經開始。午時不到我一如既往,拉開詞典中心研究室的木門,靜靜地走出丁字樓,沿著外院圖書館前的林蔭小徑,在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中往南穿過教學樓。出了教學樓,迎面而來的是林蔭夾道的法國梧桐,汽車、助力車、電動車、自行車、三輪車、行人各憑本事,徐徐地交織前進。出了漢口路大門,左右兩側又匯入了車潮人潮,計程車、快遞公司,送貨的、等人的、拍照的、過馬路的,全在「南京大學」四個大紅字底下熙來攘往。

過了工行取款機前的隊伍進了南園生活區,順著噴水池左拐直行,打包搬家的、出清雜物的占滿了沿路的人行道,以往無所不在的暖水瓶也只剩寥寥無幾。

習慣的二樓食堂那天人潮稀疏,不銹鋼碗裡的紫菜蛋花湯、炒花椰菜、紅燒肉、五毛錢的米飯,就這樣伴我度過了一段寧靜的午餐時刻。

在南大一年,種種的感動真是一言難盡,平淡而幸福,簡單而豐富。多年後再度回想起來,心裡面有的是滿滿的感謝。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主任)

Friday, September 06, 2013

歡迎英文系新鮮人

東吳大學從 9 2 日到 9 5 日一連 4 天舉辦了 102 學年度「第一哩新生定向輔導」的活動。我因職責所在幾乎全程參加,發現這是我在東吳專任 14 年以來東吳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活動了。新生出席率超高,熱情活潑勇敢表現,學校相關單位策劃得宜,志工同學盡心盡力,讓我這個老師也都嗨到不行。

我照了一些照片,跟大家分享,主要都是最後一天的活動。就要開學了,新學期新氣象,英文系有你們這批新鮮人加入,真好!















Monday, September 02, 2013

到陽明山賞海芋



今天大陸江蘇鎮江的《京江晚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到陽明山賞海芋〉。見報的版面為【江花周刊】,是個文學副刊的版面。 

猶記得四月春暖花開之際,大學時期的香港老同學攜二子來台北旅遊。正值一年一度的陽明山海芋季,我與內人便盡地主之誼,帶他們上山到竹子湖一帶賞海芋。山上的海芋又大又多又漂亮,他們站在茫茫的海芋田間,看著這美景驚歎連連,連兩個好動的青少年都樂不思蜀。 

去年春天,內人的長輩從上海來台環島自由行,最後一站到了台北。我們趁著這難得的海芋季,同樣帶他們上陽明山賞花。四個七十歲左右的老人置身山間花海,見到青峰疊翠白花萬頃,頓感心曠神怡,忘情於花叢之間,久久不肯離去。他們一直感謝我們,都說這輩子沒看過這麼壯觀漂亮的海芋,覺得到陽明山賞海芋是他們此行中最難忘的,直呼下次還要專程再來。 

我把海芋的照片貼在我的新浪微博上,許多大陸網友看了都大為讚嘆,紛紛轉發留言,說來台自由行要把 “到陽明山賞海芋” 列入行程。有人詢問花期,說要及早計畫儘快出發。 

海芋原產非洲南部,世界各地多有栽培,但台北陽明山竹子湖的海芋田卻特別有看頭,近悅遠來,已逐漸成為觀光客流連忘返之地。除了台灣本地的遊客之外,看來陽明山的海芋對大陸港澳的朋友而言,更是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海芋在大陸一般稱為馬蹄蓮,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白色馬蹄蓮的花語為 “忠貞不渝,永結同心”,更是純潔愛情的見證。古時候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聽到馬蹄就有人煙,有人煙就有希望,就有幸福。多年前與太太在上海花園飯店舉行婚禮時,她還因此堅持要一束馬蹄蓮作為新娘捧花,更加深了我對馬蹄蓮的認識。 

馬蹄蓮因花朵像馬蹄而得名,雖然跟蓮花沒什麼關係,不過昂然挺立的朵朵白花既優雅又尊貴,卻讓人嗅到了蓮花的味道,想到了北宋周敦頤《愛蓮說》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充滿了唯美的文學意境。 

港澳不產馬蹄蓮,大陸的馬蹄蓮多在溫室栽培,規模較小,而陽明山的海芋頂天立地,數大是美。如此景致與這般聯想,對大陸港澳的遊客絕對是個全新的體驗。 

陽明山的海芋有自然,有文化,老少皆宜,是台灣觀光的新亮點。還記得內人婚後來台定居,抵台後的隔天,我便抓緊花季的尾聲開車載她上山賞花。她初見大地上活生生的大片馬蹄蓮,面露驚喜之色,雀躍之情油然而生。婚後的幸福初體驗,就在陽明山上的海芋田裡展開,擴散。(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台北)

Sunday, September 01, 2013

大陸的「兆」是一百萬?!

「微博」是「微型博客(部落格)」的簡稱,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可以分享、傳播以及獲取資訊的平台。微博在台灣用的人少,較不為人知,卻是許多大陸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大陸有四家主要的微博網站,即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其中新浪的用戶最多,微博活動最熱絡,影響力也最全面深入,幾乎就是微博的代名詞。

我前一陣子在新浪發了一條微博,提到「兆」這個數目在兩岸似乎有不同的理解,台灣是萬億,大陸卻是百萬,有天壤之別。想不到微博一貼出,竟引起了熱烈的轉發與評論,短短的一天內,閱讀人數就超過七萬,評論數近百條。以下是我微博的原文:

兩岸用語有些不同。有些猜得出來,如軟體、軟件,這毫無問題。有些無法理解,如大陸的按揭,不懂問一下也能解決。我覺得問題比較大的是自以為懂,事實上相差十萬八千里,誤解卻毫不自覺,如大陸的兆。兆在台灣是一萬個億,在大陸是一百萬,差一百萬倍啊!我第一次看到大陸兆來兆去的,嚇得我兩眼發瞪。

我看到了一些網友比較負面的評論,話語中盡是譏諷與訕笑,茲節錄如下(簡體字已經轉為繁體字):

1.  huang:誰說兆在大陸是一百萬?博主你是否有台獨之疑??博主在發表言論之時請做好相關調查
2.  魚大敏:所以說我們所有人小學老師都是亂教的麼?
3.  希望吃好喝好玩好睡好的豬仔:不懂裝懂才是可悲的,誰告訴你在大陸兆是一百萬的意思啊,簡直就是胡扯[鄙視]
4.  幽若桃子:屁!誰說大陸一百萬說一兆!
5.  一根奇葩:博主才是不懂裝懂
6.  鵬鵬-6002:簡直是荒謬,誰告訴你大陸的兆是一百萬?是一萬億好不好。發這樣的微博是為了嘩眾取寵麼?
7.  天蠍橘子:文盲吧,兆在大陸怎麼是一百萬啊?誰告訴你的啊!

部分網友不明就裡,以自身的感覺為基礎,不經查證就對我的觀察提出情緒性的批評,看了讓我深感錯愕。我只得耐下心來,一一回覆澄清,解釋說明。

我經常前往大陸,也在大陸生活過一段時間,發現大陸在提到電腦、手機的記憶體和網路的流量時常用「兆」來描述。經我了解,這個「兆」是「兆字節」的簡稱,就是英文的 MBmegabyte),相當於台灣的「百萬位元組」(台灣口語俗稱「咩」)。「兆」的這個數值讓我大感驚訝,翻查了大陸規範性的權威詞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也都說兆是一百萬,讓我深感困擾,不過也都是我手邊客觀的證據。

然而微博貼出後大陸網友紛紛反饋,意見十分一致,也就是一般人認知的「兆」跟台灣一樣,都是一萬個億。

看來,大陸在「兆」字的用法上,科技術語和百姓認知之間似乎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亟需有關單位正本清源,協調整合,否則不只兩岸溝通可能出現嚴重的誤解障礙,連大陸內部都存在著巨大的歧見。

一個「兆」字,各自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