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0, 2014

選舉 (election)、菁英 (elite)、與誠品 (eslite)

誠品書店是台灣的文化地標,是許多來台遊客的必訪景點,它的英文店名 eslite 即使再大的英文詞典都查不到,因為它不是英文。事實上 eslite 是個古法文的字眼,是 elite「菁英」的前身,是 elite 更早之前的拼法。

選舉 (election)、菁英 (elite)、與誠品 (eslite)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11 月底的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慘敗,幾家歡樂幾家愁。不管喜歡不喜歡,台灣不會從此就歌舞昇平,挑戰依舊橫在眼前。台灣也不會因此就一蹶不振,希望總是長伴左右。太陽依舊從東邊升起,日子還是一樣過下去。

「選舉」的英文是 electionelect 為動詞),是個最終來自拉丁文的字眼。第一個字母 e ex 的省略,意思是 out「外;出」(如 external「外部的」、export「出口」)。中間的 lect gather「聚集」(如 collect「收集」)或 choose「選擇」(如 select「挑選」)。最後的 ion 則是抽象名詞的字尾(如 action「行動」)。是故,選舉(election)的本義就是「選出來」。

「選舉」的名詞是 election,動詞是去掉抽象名詞字尾 ion elect。同一個 elect 除了當動詞之外,還可作為形容詞,意思是「當選(但尚未就任)的」,一般放在名詞之後做後位修飾,如 president elect「總統當選人」、mayor elect「市長當選人」。

但凡選出來的,應該都是我們在經過比較之後,認為相對出眾的。英文 elite「菁英」的本義就是「被選出來的」,這是個法文外來語,最終也來自拉丁文,與 elect「選舉」同源。

在一群的人、事、物當中,壞的我們不要,「選出來」的就是我們經過判斷之後覺得好的。這次選舉的當選人,想必都是多數選民心目中的最佳人選,都是我們眼裡的一方菁英。

11 月下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以專文介紹了我們的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標題下的是 Nightclubs for literature? Why book selling is booming in Taiwan(文學夜店?書籍銷售在台灣的蓬勃暢旺之道),文中大篇幅報導了誠品書店 24 小時營業的成功秘訣。

誠品書店是台灣的文化地標,是許多來台遊客的必訪景點,它的英文店名 eslite 即使再大的英文詞典都查不到,因為它不是英文。事實上 eslite 是個古法文的字眼,是 elite「菁英」的前身,是 elite 更早之前的拼法。

elite 早期寫成 élite,第一個 e 上面原本有一撇,那一撇的專業說法是 acute accent「尖音符」,功能類似英文的 apostrophe「撇號」。e 上面的那一撇,代表的是 e 後面原本有個子音字母(這裡是 s),這個子音字母在語言的演變中逐漸被犧牲掉。為了留下個歷史記錄,法文便在前面一個母音字母的正上方做此標記,以提醒後世。然而英文向法文借詞,原本照單全收,但這樣的小符號不符合英文的拼字規則,於是便逐漸省略,成了現在的樣子。

我們用個簡圖來說明這個演變:

eslite [ s 省略,前方的 e 上加一撇] élite [ e 上的一撇省略] elite

菁英乃萬中選一,精挑細選者必屬上乘。唯有在軟硬體上堅持優質,才能夠出類拔萃,近悅遠來。

順帶一提,eligible「合格的;有資格的」也是個同源詞:e (out) + lig (= lect: choose) + ible (= able)。能夠被選出來的,就是合格的,就是有資格的。

選舉、菁英、誠品,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其道理實則一以貫之。唯有優質卓越,與時俱進,才能受人青睞,不被冷落唾棄。看了美國 CNN 對誠品書店的報導,對照選舉的結果揭曉,讀者是否跟我一樣,心有同感?

(本文原載《英語島》雜誌,並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


Monday, December 29, 2014

燒錢大戲 還要繼續?

本文刊載於 2014 12 29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

燒錢大戲 還要繼續?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選舉結束,地方首長剛剛上任,年底各地的跨年晚會依舊,又將盛大登場,一齣齣的燒錢大戲已經進入最後倒數。

曾幾何時,這個新年前夕在中文裡還只是個無名的日子,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有人說元旦前夕,也有人說陽曆除夕,而今幾乎大家幾乎都言必稱跨年。

「跨年」這個說法由古籍復出,重獲新生。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跨年」原指從舊年歲末到新年歲初的一段籠統的時間,該詞典還舉《晉書》的一小段文字為證:「又去秋以來,沉雨跨年」。現在,「跨年」舊詞新用,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意涵,指的是陽曆 12 31 日晚上到隔天 月 日凌晨、橫跨兩年的幾個小時時間。

在我遙遠的學生時代,根本沒有跨年這回事。12 31 日只是個月曆上普通的一天,隔天元旦的正式名稱是「開國紀念日」,總統固定會發表元旦祝詞,如此而已。當時我參加過唯一的「跨年」活動,就是與大學社團的朋友在社辦相聚,嗑牙聊天熬到元旦凌晨,然後相約一起步行到總統府前廣場,參加新年第一天的升旗典禮,單純而肅穆。

台灣的經濟持續低迷不振,許多民眾的生活艱苦依舊,地方政府卻輸人不輸陣,在辦跨年晚會上出手闊綽,要民眾勒緊褲帶,自己卻花錢如流水,大搞浮誇的面子工程。

狂歡過後,回歸寂靜。撒錢完畢,財庫依舊吃緊。與其由亢奮頓入空虛,由高峰跌落谷底,現在的我,寧可踏踏實實地過每一天。各級政府能否面對現實,明年考慮由奢返儉,不要再攀比炒短線、繼續打腫臉充胖子?

Saturday, December 27, 2014

「台灣年度英文」竟然是‧‧‧



東吳大學英文系日前舉辦 2014「台灣年度英文」活動,選出最具代表性字句為「over my dead body」,東吳大學指出,這句話主要是因為太陽花學運期間,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對著有黑道背景的「白狼」張安樂等群眾大聲回嗆而爆紅,片語字面上是「跨過我的屍體」的意思,引伸為「除非我死;休想」。

王世堅說出「over my dead body」獲選為台灣年度英文

東吳英文系系主任曾泰元說,太陽花學運期間,有黑道背景的「白狼」張安樂率眾前往被學生佔領的立法院嗆聲,王世堅面對媒體大聲回嗆說:「他們這些黑幫啊,今天要進入這條路必需踏過我們屍體啊!Over my dead body!」,由於王世堅的表情動作戲劇性十足,這段影片在網上瘋狂流傳,意外讓這個英文片語一夕爆紅。

曾泰元觀察說,九合一選舉期間,台北市的選戰看板還出現了原文的變體,搞笑版的「over my dads money」,藉以諷刺市長候選人連勝文的家世背景,這是語言能量的展現,也引起台灣民眾的共鳴,當選 2014「台灣年度英文」是毫不意外,實至名歸。

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耶誕節的英文


12 月 25 日是耶誕節(聖誕節)。「耶誕節」的中文很好理解,就是「耶穌誕生的節日」。耶誕節的英文是 Christmas,學過英文的人大概都知道,不過為什麼是 Christmas 呢?

Christmas 的本義是 Christ's mass(基督的彌撒),原指紀念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生而舉行的彌撒(mass)。耶穌(Jesus)是人名,基督(Christ)是他的稱號。

Christ(基督)來自希臘文,相當於希伯來文的 Messiah(彌賽亞),意為「救世主」。此二字的原義是 the anointed(受膏者;被塗油者),指的是受上帝指派,降世救民的人。

至於 mass(彌撒)則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宗教儀式,是紀念耶穌為救贖世人而犧牲所舉行的聖餐禮。「彌撒」是拉丁文的 missa(散會)的音譯,來自儀式結束時神父說的套語 Ite, missa est(你們走吧,散會)。

Christmas 的第二個成分 mas 是 mass 的變體,後來逐漸演變為「宗教節日」,不過只出現在特定的詞組。除了最常見的 Christmas(字面義「基督節」)之外,還有 Candlemas(聖燭節)、Michaelmas(米迦勒節)、Martinmas(聖馬丁節)。

Christmas 在英文裡還有其他的說法,如 Noël 和 Yule,不過都比較少見。Noël 來自法文,與 Nativity 有關,意為「誕生」,後來專指「耶穌誕生」。Yule 來自古英文,原為異教徒慶祝冬至、長達 12 天的節日。英美傳統的耶誕節期間(Christmastide)長達 12 天,由 12 月 24 日的耶誕夜(Christmas Eve)持續到主顯節(Epiphany)前一天的 月 日,咸信與此有關。

Christmas 在許多場合也簡寫為 Xmas,這個寫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此處的 代表的是 Christ(基督),因為 Christ 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是 X(英文念為 chi [kai]),所以後來 就成為 Christ 的代名詞。

常有人把 Xmas 寫成X'mas,實乃畫蛇添足。撇號(apostrophe)代表省略,然而 XmasX = Christ)並沒有省略任何成分,寫 Xmas 就好。

[ 本文於 2014 年 12 月 25 日刊登於蘋果日報,同日稍後亦轉載於ETtoday東森新聞雲台灣新浪網蕃薯藤新聞中央日報大成報 ]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神州壯遊發想

本文刊於 2014 年 12 月 24 日《旺報》,然報社編輯在排版時做了不當的更動,以致「詩經之旅」的部分文字頗為突兀。以下貼出的文字檔為未經更動前的作者原稿,還請舊雨新知諒察為荷 ]


從小讀國文,念中國史地,唱大時代歌曲,聽外省長輩訴說他們家鄉的故事,我對神州大陸就有著一份化不開的嚮往。在那個冷戰的年代,因著兩岸的敵對阻隔,我這份嚮往只能悄悄地藏在心坎,靜靜地到圖片裡追尋,去想像中神遊。

1980 年代末,台灣解嚴,《八千里路雲和月》、《大陸尋奇》兩個節目分別在台視、中視開播。每到播出時間,我就端坐在電視機前,隨著主持人凌峰、熊旅揚的腳步,恣意遨翔華夏大地,深入大江南北,去探訪各處的風土民情。

我是傳統上所謂的本省人,在地處鄉下的雲林虎尾出生長大,家族從閩南漳州來到台灣落地生根,至今不曉得已經過了多少代。我小時候的第一手外省經驗,分別來自周遭鄰居、學校老師、以及長輩姻親。對面的呂伯伯來自四川,隔壁的曹伯伯來自江西,房客饅頭伯來自山東,小學的李老師和談老師都來自江蘇,兩個姑媽分別嫁給山東人和江蘇人,而爸爸最要好的朋友徐老師則是上海人。

這神州大陸又近又遠,又遠又近,總能勾起我血液裡的浪漫情懷。

1992 年夏初,我帶著一顆好奇的心,第一次踏上嚮往已久的大陸。北京、西安兩大古都是我的首選,而當年被我刻意排除在外的上海,多年後竟成了我岳家的所在。

在那之後的 20 餘年,我經常到對岸開會、旅遊,台胞證換了一本又一本,足跡由一線城市逐漸擴及到二、三線城市,活動的範圍,則慢慢地從點到線到面,由沿海往內地延伸散佈開來。

數年前,任教的東吳大學給了我一年的學術假(sabbatical),我選擇到民國的首都南京長住。我內心暗自盤算,準備以南京為根據地,一邊在南京大學讀書寫作,一邊四處旅遊,放空沉潛。

這麼一段充裕的時間,這麼一塊廣袤的大地,對我來講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想到就令我興奮莫名。

去之前我想,這一年在南京附近探幽訪勝,當然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我還打算踏著崔顥的腳步,先到武漢憑弔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再同李白搭船,順著長江到揚州(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在揚州,杜牧就是我的導遊,我要讓他帶我見識揚州的繁華美色(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揚州遊畢,我將轉京杭運河北上,到蘇北的宿遷探訪項羽的故鄉下相。再赴徐州的戲馬台,去緬懷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觀看士卒戲馬取樂的豪氣。接著轉往皖北,憑弔楚漢戰爭後期項羽受十面埋伏之困、四面楚歌之苦、虞姬自刎之痛的垓下。最後抵皖東的和縣,去見證項羽潰敗南逃、無顏見江東父老、舉刀自刎的烏江。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我還打算前往位於蘇北、鄰近魯南的沛縣,去看看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他曾於秦時在當地做過小官,擔任過掌管治安警衛的亭長。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勝出,建立漢朝,漢初平定「英布之亂」後榮歸沛縣故里。當時他意氣風發,宴請鄉親父老,飲酒擊筑而唱〈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沛縣,我可要帶本《史記》,好好地去領略一下這「沛公」劉邦的發跡史。

除此之外,我還計畫跟著《詩經》走天下。〈秦風˙蒹葭〉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小雅˙鹿鳴〉語:「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詩經》裡的秦地,蒹葭着白露,伊人水一方。《詩經》裡的關中,鹿鳴呦呦響,野苹遍地長。三千年前的伊人之水與野苹之地,令人砰然神往。

詩經之旅美則美矣,成語之行同樣值得期待。河北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都城,我想親赴邯鄲這個成語之都,去領略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邯鄲學步的真意。我還想到西安郊區,去尋找涇河、渭河的匯流處,親自考察涇渭分明,求證史書上說的涇清渭濁是否屬實。我也想去古稱陳倉的陝西寶雞,遙想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那場打敗秦將章邯的奇襲之役。

這趟神州壯遊還沒開始,我心中的發想就已然澎湃洶湧。唐詩之旅,楚漢之旅,詩經之旅,成語之旅,一個人扛起厚重的背包,深度的考古浪漫之行,即將揚帆啟程。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湯圓的英文怎麼說?


今天 12 月 22 日是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在台灣和中國南方,冬至有吃湯圓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冬至的應景食品卻是餃子。

學英文是全民運動,那「湯圓」的英文怎麼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或許必須先問:湯圓和元宵有何不同?這個問題可能不如想像中的單純,有人認為是同物異名,也有人認為兩者有所不同。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元宵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製作時餡一般放在鋪有糯米粉的竹籃上,再用雙手搖晃,使糯米粉均勻黏在餡上,如此重複數次而滾成圓球,為元宵節的應景食品。湯圓也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由糯米粉揉製成圓團狀,分有餡和無餡兩種,多為冬至所食。

不過晚清文人徐珂在其傳世之作《清稗類鈔》提到,南方人的湯圓就是北方人的元宵。湯圓餡有甜有鹹,亦有無餡的實心湯圓。大型權威的《辭海》、《漢語大詞典》都以此為本,也說元宵是湯圓的別名,但這兩部大詞典卻都未收湯圓,只收元宵。

綜合看來,元宵和湯圓的糾葛,似乎既有地理的考慮(北方、南方),也有節令的因素(元宵、冬至),兼有做法的差異(滾圓、搓揉),以至於令許多人搞不清楚,難分彼此。

有趣的是,麻糬一樣是糯米製成的軟食品,不過卻少與元宵和湯圓混淆。做麻糬的糯米已經事先蒸熟搗爛,所以成品無須進一步烹調即可食用,不像湯圓和元宵的原料是生糯米,還得煮熟才能吃。

《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詞典,大約收錄了 300 個來自中文的詞彙,其中也包含了元宵的音譯 yuan hsiao。此 yuan hsiao 乃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新式的漢語拼音(Pinyin)作 yuanxiao。根據《牛津》的定義,元宵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所吃的糯米湯糰甜品(sweet rice-flour dumpling)。然而與元宵近似或雷同的湯圓,《牛津》的做法與《辭海》、《漢語大詞典》無異,並未收錄。

麻糬的英文是 mochi,早已進入《牛津》,是來自日文「餅」(もち)的音譯詞。餃子的英文是jiaozi,《牛津》一樣有收錄,是個以漢語拼音轉寫的音譯詞。

如此看來,雖然《牛津》未收湯圓一詞,不過依元宵(yuanxiao)、麻糬(mochi)、餃子(jiaozi)的前例,把湯圓音譯為 tangyuan 實屬合情合理。

湯圓、元宵、麻糬、餃子都是文化特色詞,因此在翻成英文時,經常以音譯的形態出現。音譯詞不僅自然直覺,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湯圓和元宵的糾葛姑且先放一邊。湯圓的英文採用音譯的 tangyuan,這點應該無庸置疑。至於《牛津》和其他英語詞典何時收錄,就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了。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ETtoday東森新聞雲中央日報大成報於稍後轉載】 

《ETtoday東森新聞雲》的截圖

Sunday, December 21, 2014

從英文詞典看南京大屠殺──《京江晚報》版

今天,大陸江蘇鎮江的第一大報《京江晚報》有我的文章,報紙轉載了我日前刊登在台灣《蘋果日報》的〈從英文詞典看南京大屠殺〉。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2014 台灣年度英文:over my dead body

今天《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登了我的〈台灣年度英文:over my dead body〉,原稿 1300 來字,被報社編輯狂刪了 800 字,讓我心痛不已。剩下僅 500 餘字的見報文,簡直是支離破碎,脈絡盡失,不忍卒睹。

我不甘心,把未經刪節的原稿投給《蘋果日報》即時論壇,一字不刪的完整版始得面世。


2014 台灣年度英文:over my dead body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歲末年終,又到了回顧與反思的時節,國內外許多機構、媒體都在盤點今年的「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結果陸續揭曉。

英國的牛津詞典率先於 11 月中發表,雀屏中選的,是個讓大家都略感詫異的 vape「吸電子菸」。國內的《聯合報》12 月初公布了年度代表字「黑」,總結了今年大大小小的黑心事件,實至名歸。日本的年度漢字(今年の漢字)日前發表,答案是「稅」,反映的是今年日本大幅調漲了消費稅。

英文是台灣的全民運動,媒體報導經常夾雜英文,許多社會大眾也習慣把英文掛在嘴邊。前些日子我在想,既然大家都喜歡用英文、討論英文,我們何不仿效這些機構、媒體,辦一個「台灣年度英文」的活動?

還記得 2012 年初,美國職籃 NBA 的華裔球星林書豪(Jeremy Lin)表現出眾,引發了一陣超級旋風,美國媒體特別為此造了一個 Linsanity「林來瘋」的新詞,同樣席捲全台。2012 年底,英國的政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登了一篇評論馬總統的專文,題為 Ma the bumbler「馬瞎忙」,頓時全台都在熱議這個 bumbler。若要票選 2012 年的台灣年度英文,Linsanity bumbler 肯定高居前兩位。

今年的情況似乎有點渾沌,無法讓我立即提出類似的代表英文。作為一個長期關心英文詞彙發展的台灣人,我幾經思索,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個讓我遲疑的冷門字眼:Taiwan macaque「台灣獼猴」。今年 6 月,Taiwan macaque 正式被聖經級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納入,不過由於沒有媒體報導,社會上也不見什麼討論,連我自己這一關都過不去。

陷入困境之後,我想到了我的學生。我在東吳大學英文系開授「英語語言學概論」,全班有 70 多名學生,這陣子正好講到相關的「英語構詞法」,於是我給了他們一個分組報告、額外加分的機會,有興趣者自由參加。我要他們透過自己的方法,運用熟悉的資源,發揮年輕人的創意,選出他們心目中的 2014 年台灣年度英文。

70 多人共有 60 人參與,2 4 人一組,一共分了 20 組。各組同學用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做腦力激盪,上網找資料,合力撰寫報告,製作 PPT 檔案。部分組別上台時唱作俱佳,讓全班印象深刻,笑聲驚呼聲此起彼落。

報告結束,我綜合各組的推薦名單,揭曉謎底:2014 年「台灣年度英文」是 over my dead body「除非我死」。多組同學都建議了這個片語,主要參考的依據,是 Yahoo!奇摩網站「2014 年度十大爆紅網路用語」。

這個英文片語的本義是「跨過我的屍體」,意思就是「除非我死,否則想都別想」。太陽花學運期間,有黑道背景的「白狼」張安樂率眾前往立法院嗆聲,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與其戰友鎮守立法院旁的鎮江街,大聲回嗆說:「他們這些黑幫啊,今天要進入這條路必需踏過我們屍體啊!Over my dead body!」。由於王世堅的表情動作戲劇性十足,網友充分發揮創意,接連 kuso 這段 10 秒短片,在網上瘋狂流傳,意外讓這個英文片語一夕爆紅。

九合一選舉期間,台北市的選戰看板還出現了原文的變體,這象徵的是語言能量的展現。本尊 over my dead body 衍生出了搞笑版的 over my dad’s money,藉以諷刺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是靠爸族。後來更進一步融合了社會政治事件,出現了變體的變體 over whose money over whose body。種種現象,在在都說明了 over my dead body 生命力旺盛,能夠引起台灣民眾廣泛的共鳴。

20 組同學都上台報告完畢之後,這個 over my dead body「除非我死」突出明顯,在質與量上均獲得全班的認可,毫無懸念地榮獲第一。排名第二的是 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戰」,排名第三的是 Sunflower Movement「太陽花運動」。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或許也是台灣第一個「年度英文」的活動,方法肯定未臻完善,將來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不過結果應該值得我們參考。

台灣年度英文:over my dead body

今天《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台灣年度英文:over my dead body〉。


這篇文章是上週三(12/10)東吳大學英文系二年級 班同學課堂報告的總結。他們上我的英語語言學概論,我讓他們分組報告,遴選 2014 的台灣年度英文,最後 over my dead body 勝出。

我寫了 1300 多字的報告投書媒體,今天見報,不過卻遭編輯猛砍了 6 成的篇幅,只剩寥寥的 500 多字,我的心在淌血啊!

台灣年度英文:over my dead body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歲末年終,又到了回顧與反思的時節,國內外許多機構、媒體都在盤點今年的「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結果陸續揭曉。

2012 年初,美國職籃 NBA 的華裔球星林書豪(Jeremy Lin)表現出眾,引發了一陣超級旋風,美國媒體特別為此造了一個 Linsanity「林來瘋」的新詞,同樣席捲全台。2012 年底,英國的政經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登了一篇評論馬總統的專文,題為 Ma the bumbler「馬瞎忙」,頓時全台都在熱議這個 bumbler。若要票選 2012 年的台灣年度英文,Linsanity bumbler 肯定高居前兩位。

東吳大學英文系 70 多名學生腦力激盪結果:2014 年台灣年度英文是 over my dead body「除非我死」。太陽花學運期間,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回嗆「白狼」張安樂說:「要進入立法院,必需踏過我們屍體!Over my dead body!」。

王世堅的表情動作戲劇性十足,網友發揮創意,接連 KUSO 這段不到 10 秒的影片,在網上瘋狂流傳,意外讓這個英文片語一夕爆紅。

九合一選舉期間,台北市的選戰看板還出現了原文的變體,本尊 over my dead body 衍生出了搞笑版的 over my dad’s money,諷刺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是靠爸族,後來更進一步出現了變體的變體 over whose money。種種現象,在在都說明了 over my dead body 生命力旺盛,能夠引起台灣民眾廣泛的共鳴。

排名第二的是 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戰」,排名第三的是 Sunflower Movement「太陽花運動」。

這是我們第一次的嘗試,或許也是台灣第一個「年度英文」的活動,方法肯定未臻完善,不過結果卻值得我們參考。

Saturday, December 13, 2014

從英文詞典看南京大屠殺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 77 周年的紀念日,台灣《蘋果日報》的即時論壇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從英文詞典看南京大屠殺〉。


從英文詞典看南京大屠殺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12 13 日,南京大屠殺 77 周年紀念,這是個歷史上令人沈痛的日子。1937 年的這一天,侵華日軍攻佔南京,隨後進行了大規模的燒殺淫掠,持續長達 6 周之久。中國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體槍殺、焚燒、活埋以及用其他方式處死者,估計達 30 萬人以上。

二次大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Holocaust),全世界對此慘絕人寰的暴行均強烈譴責。70 年後的今天,歷史悲劇的影響猶在迴盪,人類透過各種方式,依舊持續在反思檢討。

猶太人大屠殺在世界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相關的史料汗牛充棟,得到眾多世人的矚目,德國也能坦承錯誤,改過遷善。相形之下,南京大屠殺在國際社會上受重視的程度似乎遠遠不如,彷彿僅侷限在東亞一隅。戰犯國日本至今仍在遮掩粉飾,更遑論反省悔悟。

然而,值此陰冷哀戚的時節,我卻在兩本英美出版的大型權威詞典裡,發現了小小的驚喜。

 《美國傳統英語詞典》的南京
詞典的內容以語文為主,若有相關資訊,通常也只能點到為止,不可能像百科全書一樣,動輒長篇大論。美國的《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用了 46 個字,粗略介紹了南京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其中 13 個字提到了南京大屠殺,佔了近 3 成的篇幅:it was the site of a massacre by invading Japanese forces in 1937(南京是 1937 年侵華日軍大屠殺之地)。

 《柯林斯英語詞典》的南京
英國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用了 56 個字,介紹了南京的地理、歷史、與文化,其中 15 個字著墨於南京大屠殺。比較不同的是,它把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定調為 30 萬:site of a massacre of about 300,000 civilians by the invading Japanese army in 1937(南京是 1937 年侵華日軍大屠殺之地,約有 30 萬平民罹難)。

《美國傳統》和《柯林斯》是美、英兩國的大型權威詞典,其地位無庸置疑。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了 77 個年頭,少數的倖存者也正逐漸凋零。日本官方的認錯道歉看似遙遙無期,不過英文詞典作為西方世界客觀公正的第三者,儘管聲音微弱,卻簡單扼要地敘述了日軍這件令人髮指的暴行,靜靜地告訴世人歷史的真相,算是給了所有中國人一個遲來的小小公道。

在朱雀橋到夫子廟的路上,在高聳寧靜的梧桐樹下,在華燈點點、詩意盎然的秦淮河裡,曾經有多少慘不忍睹的往事,發生在當年被棄守的南京城中。1937 12 13 日,南京大屠殺,30 萬的平民百姓,在侵華日軍的魔掌下死於非命,我們不能忘。

Thursday, December 11, 2014

大明宮 長安城的嚮往

今天《旺報》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大明宮 長安城的嚮往〉。


報社編輯對我的文稿改動甚少,「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的學歷被刪,幾個「我」字被拿掉,這都還好,可以理解。唯獨原稿的「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被編輯加工改成「小兒子」(彷彿我還有其他的兒子),讓我哭笑不得。

以下為拙文未被刪修前的原稿:

大明宮 長安城的嚮往

有天和太太一起去逛書店,她在書籍展示台上看到了一本書,拿過來跟我分享。這是一本關於大唐首都長安城「大明宮」的圖文書,我看到時眼睛頓時一亮,心中燃起了濃濃的興致,才翻了幾頁,思緒便開始湧動,繼而漫天飛舞。

我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的語言學博士,在東吳英文系任教。我這讀外文的出身,喝洋墨水的背景,教英文的職業,讓太太原先以為我很洋派,甚至洋派到骨子裡頭去。婚後她才發現,我居然孺慕傳統的中華文化,讓她大感詫異,跌碎了一地的眼鏡。

我時而心繫周秦漢唐,間或吟詠詩詞古樂,喜歡到大陸各地做深度旅遊,研究室佈置得宛如小故宮。同事學生來訪,一個眼都瞪成兩個大,心中滿是讚嘆與疑惑,還以為踏進的是中文系或歷史系老師的私人空間。

我在書店裡翻著大明宮的書,想的盡是我與大明宮的緣。大明宮是唐朝盛世最主要的宮殿,地位相當於明清兩代的北京故宮「紫禁城」。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地位就如同北京故宮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但據說大明宮規模之宏大,含元殿建築之雄偉,勝之數倍仍顯有餘,遠非明清故宮可以比擬。

我想到了詩人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宏偉的大明宮深宮禁苑,城門宮門依次開啟,各國使節魚貫前行,雲集宮內,個個低頭拱手作揖,拜謁當朝的大唐皇帝。詩中描述了盛唐的威儀,讓我們得以藉由想像力,一窺那大唐聲威遠播、萬邦來朝的盛況。

多年前的寒冬,我曾與家母遠赴冰城哈爾濱遊覽,就在市區著名的兆麟公園裡,在簇擁的遊客人群中,初次見識到冰雕版的大明宮含元殿。晶瑩剔透的冰磚,五彩繽紛的燈光,賦予了這唐長安城的標誌性建築以獨特的冰雪魅力。我就在零下 30 度的低溫中裹著厚重的冬衣,打著哆嗦流著鼻涕,遙想大明宮當年「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的磅礡氣勢。

我到過西安五次,所有遠近大小、熱門冷門的景點幾乎都已經走遍,有些還去過不止一次。我心中老惦記著城區北郊「龍首原」的唐大明宮遺址,可惜總陰錯陽差,一直都因故沒能去成。

今年暑假,我本來計畫要帶升國三的小兒造訪西安,讓他見證中國歷史,體驗中華文化,他也欣然同意。我先讓他閱讀介紹西安的旅遊書,再給他觀看關於西安的紀錄片,妥善規劃好了一個禮拜的行程,並把我多次失之交臂的大明宮夾帶其中。就在即將成行之際,他突然改變心意,說他想好好唸書,準備開學之後的模擬考。我一方面很高興,小小年紀就能自己設定目標,無須大人督促便主動學習。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扼腕,難得有這樣一個父子同遊、攜手探索漢唐故都的大好良機。唉,我大明宮的遺憾,也只好等待來日,再行彌補了。

太太告訴我,《大明宮》也是數年前大陸中央電視台製播的一齣紀錄片,我可能會喜歡。我翻著書中的照片,高宗、武后、貴妃、李白,想像空間一下子又多了起來,於是回家後立即上網,找到了這齣《大明宮》馬上一探究竟。

我平常是不太上網看影片的,但不看則已,一看就欲罷不能。還好,一共只有六集,一集半小時,三小時的史詩片十分緊湊,一眨眼的工夫也就看完了。我不曉得紀錄片也能拍得這麼逼真,這麼精彩,這麼令人動容,讓我好幾度淚濕眼眶。

紀錄片《大明宮》以半世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為基礎,從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物中探尋蛛絲馬跡。大陸央視更是慨斥鉅資,以數位還原這座絕世宮殿,展現它曾經擁有的丰姿豪情。製作單位運用了最新的科技,重現大唐的輝煌與衰敗,講述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史。我在想,要是高中的歷史課能夠這樣上,我當時也就不會對歷史那麼頭痛了。

今年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卡達的首都多哈召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獲知了這項令人振奮的消息,又看了讓我心潮澎湃的央視紀錄片,我回到盛唐的大明宮之行,已然蓄勢待發了。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Friday, December 05, 2014

曼德拉與東吳超馬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曼德拉與東吳超馬〉,以下為見報全文。


曼德拉與東吳超馬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12 月 5 日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逝世一周年的紀念日。去年在他過世後的追悼會上,多國領袖親自出席,冠蓋雲集,見證了曼德拉崇高的地位。

許多國人或許有所不知,曼德拉曾與台灣有過一段真摯的情緣。在 2009 年的美國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中,曼德拉(摩根·費里曼 飾)甚至還心懷台灣。在他健康欠佳、幾乎倒下時,曼德拉念茲在茲的,竟是訪台的行程。

曼德拉是南非的人權鬥士,一生為破除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apartheid)而奔走奮鬥。1993 年,時任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議長的曼德拉受邀來台,當時的總統李登輝還頒贈給他象徵最高榮譽的「特種大綬景星勳章」。

東吳大學在外交部及南非聯絡辦事處的促成下,也順道邀請曼德拉蒞校訪問,並授與他「榮譽法學博士」,從此東吳大學便與曼德拉結下了不解之緣。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東吳大學為了感念當年與曼德拉結緣的初衷以及其偉大的情懷,在他逝世周年之日的禮拜五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大家體驗弱勢者的不便與痛苦。學校並結合接下來周六、周日橫跨兩天的「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讓大家知道曼德拉的一生有如 24 小時的超級馬拉松,在幾乎精疲力盡、鬥志全無、屢想放棄之際,卻又因承諾與信念,必須咬緊牙關,堅持到底。

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是世界級的金牌賽事,其核心精神就是永不放棄,超越自我,挑戰極限。

以前我曾經無知地認為,這些選手都是瘋子,吃飽了撐著,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開玩笑。後來才逐漸體會到,他們就像曼德拉一樣,是永不放棄的勇士,是堅持理想的鬥士。他們以另一種樣貌出現在我們尋常大眾面前,告訴我們人生苦短,要活出光采,要淬礪奮發,要勇於超越。

甘於平凡是一種選擇,不過就如同曼德拉與所有的超馬選手一樣,勇於超越,矢不放棄,創造卓越,相信會更讓人動容。在這些傳奇般的勇者身上,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人生態度。

Thursday, November 27, 2014

少攻訐多感恩 多點正能量

今天是美國的感恩節,《中國時報》登了一篇拙文,題為〈少攻訐多感恩 多點正能量〉。


少攻訐多感恩 多點正能量

曾泰元

本周六就是選舉的投票日。選前的這些日子以來,候選人對競爭對手的攻訐抹黑流彈四射,負面選戰打得如火如荼,讓我們這些升斗小民越看越反感。

周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東吳英文系提前舉辦了一場感恩節餐會。這是一項系上行之有年的文化活動,我們藉由這項活動彼此提醒,希望大家感恩惜福,多想想他人的好。

感恩節源自北美的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Plymouth)。一群英國的清教徒因不滿當局對他們的迫害,遂於 1620 11 月搭乘「五月花號」遠離故土,在此異鄉落地生根。他們歷盡 1 年的艱困與匱乏,終於在隔年喜獲豐收,因而舉行了感謝上帝的慶祝活動。

系上資深的美籍老師主持了感恩儀式,在他的帶領下,100 多名爆滿的師生全體起立,大家手牽著手,低頭跟他默禱,感謝上蒼的賞賜以及對我們的寬容與厚愛。

在場的美國老師只有幾位,基督徒也只是少數,不過感恩節卻是一個可以跨越國界藩籬以及宗教信仰的節日。大家都以虔敬之心,感受著身旁友人手心的溫暖,靜靜地在自己心裡向父母師長、朋友同儕、認識的不認識的,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意。

在主持老師的一聲「阿門」之後,全體師生也都齊聲響應。接下來他要我們在享用火雞大餐的同時,也跟身旁的伙伴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

我應學生代表之邀,起身跟大家訴說我的心情。系務如麻,挑戰紛至沓來,我感謝我得力的祕書,感謝她的熱情奉獻,感謝她的行政協調,多虧她無私的付出,諸事才得以順利解決,平穩推展。

我想到了已故知名作家陳之藩的傳世經典〈謝天〉。一路走來,我們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聖經》人物「約伯」富亦謝天,貧亦謝天,病亦謝天,苦亦謝天,那可是何等情操!

感恩之心,典型在夙昔。選前適逢美國的感恩節,各位候選人,你們何妨靜一靜,想想感恩,多點正能量,相信謙卑的力量?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14

選前感恩節 候選人何妨靜一靜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登了一篇拙文,題為〈選前感恩節 候選人何妨靜一靜〉。


選前感恩節 候選人何妨靜一靜

曾泰元(東吳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本週六就是選舉的投票日。選前的這些日子以來,候選人對競爭對手的攻訐抹黑流彈四射,負面選戰打得如火如荼,讓我們這些升斗小民越看越反感。

週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東吳英文系提前舉辦了一場感恩節餐會。這是一項系上行之有年的文化活動,我們藉由這項活動彼此提醒,希望大家感恩惜福,多想想他人的好。

感恩節源自北美的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Plymouth)。一群英國的清教徒因不滿當局對他們的迫害,遂於 1620 年 11 月搭乘「五月花號」遠離故土,在此異鄉落地生根。他們歷盡一年的艱困與匱乏,終於在隔年喜獲豐收,因而舉行了感謝上帝的慶祝活動。

系上資深的美籍老師主持了感恩儀式,在他的帶領下,一百多名爆滿的師生全體起立,大家手牽著手,低頭跟他默禱,感謝上蒼的賞賜以及對我們的寬容與厚愛。

在場的美國老師只有幾位,基督徒也只是少數,不過感恩節卻是一個可以跨越國界藩籬以及宗教信仰的節日。大家都以虔敬之心,感受著身旁友人手心的溫暖,靜靜地在自己心裡向父母師長、朋友同儕、認識的不認識的,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意。

在主持老師的一聲「阿門」之後,全體師生也都齊聲響應。接下來他要我們在享用火雞大餐的同時,也跟身旁的伙伴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我應學生代表之邀,起身跟大家訴說我的心情。系務如麻,挑戰紛至沓來,我感謝我得力的秘書,感謝她的熱情奉獻,感謝她的行政協調,多虧她無私的付出,諸事才得以順利解決,平穩推展。

我想到了已故知名作家陳之藩的傳世經典〈謝天〉。一路走來,我們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聖經》人物「約伯」富亦謝天,貧亦謝天,病亦謝天,苦亦謝天,那可是何等情操!

感恩之心,典型在夙昔。選前適逢美國的感恩節,各位候選人,你們何妨靜一靜,想想感恩,多點正能量,相信謙卑的力量?

Monday, November 24, 2014

到英國牛津大學移地學習


上週五下午,英國牛津大學的代表 Andrew Hemingway 和 Caroline Rice 來訪東吳大學英文系,跟我們在英美文化教室交換意見,商談本系學生明年暑假前往牛津大學移地學習的計畫。


代表本系出席的,除了作為主任的我之外,還有前主任孫克強(Jonathan Klassen)老師、兼任的陳嘉煥老師,以及負責行政支援的 Mandy 助教。學校推廣部的劉宗哲主任與欣如專員也列席指導。

東吳、牛津雙方達成共識,商訂明年暑假跟今年一樣,會持續開授「英美文化專題」的移地學習課程。

此課程的基本設計如下:第一週在東吳上課,做好行前準備,第二、三週到英國牛津大學學習,由牛津大學的教授親自授課,課餘並有牛津大學的學生助理照料輔導。最後一週再到倫敦參訪,從事文化考察。回台後則要繳交報告,以完成這門「英美文化專題」的要求,拿到英文系的選修學分。

有興趣的同學,請洽英文系黃敏淳助教(Mandy),校內分機 6484,電郵 minchun@scu.edu.tw。

Thursday, November 20, 2014

【食記】「瞞著爹」日本料理 令人失望

照片摘自網路

媽媽生日,心想她喜歡吃魚類、海鮮,便動起請她吃日本料理的念頭。

我首先想到的是知名的「三井」,但下決定之前,先徵詢了一位愛好日本料裡的朋友。她持保留態度,說三井沒有想像中的好,推薦給我另一家「瞞著爹」。她說她才吃過瞞著爹的丼飯,很好吃。

瞞著爹,好特別的名字,連吃他們家的東西都要瞞著爹,為什麼?

我上網查這家餐廳的資料,他們賣的是無菜單料理,正好符合媽媽不擅點菜的需求,全部交由餐廳廚師搭配,倒也省事。不過價格頗貴,午間套餐最便宜的一人 1000 元,晚間套餐最便宜的一人 1500 元,只收現金,外加一成服務費。我想說,貴就貴吧,慶生嘛,吃得開心就好。

瞞著爹有幾家分店,都在微風廣場附近,我訂了大安路一段巷子裡的二店。到了那邊,才發現跟期待值的落差頗大,令人失望。

首先,座位不佳。空間異常擁擠,吃東西只能正襟危坐,否則就會碰到兩邊的人。改良式的下沉式塌塌米過深,上了年紀的爸媽進出都有困難。坐處沒有靠背,坐久了腰酸背痛。

另外,空氣不好。我們坐吧檯,師傅就在我們面前料理,不曉得做什麼菜,起了個大油鍋,爐火沖天堪比熱炒,煙煙瀰漫宛如碳烤,讓人十分不舒服。

再者,食物也有問題。東西份量超小,壽司只有其他店的一半大小。牛肉片嚼不爛,處女蟳不新鮮,安康魚甚至有輕微的臭味,該是鹹的湯竟甜得好像在喝飯後甜湯。

餐廳裡的光線明顯不足,我拿出不錯的準單眼相機,想做美食紀錄都暗得拍不出照片來。然而網路上食客拍出的照片卻都是光線明亮,層次清楚,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動,這是怎麼回事?

瞞著爹這一餐,真是令人失望。網路上那些圖文並茂的推文,我看八成都是業配文。奉勸諸位如果搜到我這裡,請慎重參考我的經驗談,以免重蹈覆轍,悔不當初。

我於是知道,原來「瞞著爹」的含意是:你傻傻的去店裡當了冤大頭,花大錢卻得到不匹配的食物與服務,回去當然不可以跟父母說,一定要瞞著爹,瞞著娘,以免找罵挨!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2014牛津年度詞彙──vape “吸電子菸”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2014牛津年度詞彙──vape “吸電子菸〉,講的是熱呼呼、才剛出爐的 2014 牛津年度詞彙 vape


2014牛津年度詞彙──vape “吸電子菸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台灣的選戰打得如火如荼,全球各地年度代表字的選拔也陸續開鑼,首先出爐的,是英語世界最具指標意義的「牛津年度詞彙」。

每年的 11 月中下旬、美國感恩節即將到來之際,就是《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發佈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之時。西方媒體報導,今年的年度詞彙剛剛出爐,獲選的是 vape,意思是「吸電子菸」。

《牛津詞典》是個整合資源、與時俱進的線上英語詞典,它坐擁傲視群倫的龐大語料庫,對語言變化的嗅覺極其敏銳,能夠第一時間洞察出英語的最新發展。

《牛津詞典》是部當代英語的大型詞典,最終脫胎自卷帙浩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 OED)。後者是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詞典,是英語詞彙的終極仲裁者,其地位之崇隆有如《聖經》,讓人仰之彌高。

根據線上《牛津詞典》所載,這個年度詞彙 vape 源自 vapor「蒸汽」或 vaporize「汽化」,意思是「吸入、呼出電子菸或類似產品的菸氣」(inhale and exhale the vapor produced by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or similar device),中文可以翻成「吸電子菸」。vape 除了當動詞之外,也能當名詞(電子菸、吸一口電子菸)。

這個新詞 1980 年代末就已經問世,是菸草公司在實驗第一支「無菸香菸」時給它取的名字。不過這個字眼多年來都默默無聞,近年終於鹹魚翻身,最近一年甚至可以用「爆紅」來形容。

vape 這個詞彙之所以雀屏中選,與當今世界的氛圍有關。英美的產官學界不斷地辯證健康與社會的關係,以致這些年來傳統的吸菸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部分菸槍若無法戒菸,菸癮來了便轉向電子菸(e-cigarette),這個趨勢造就了 vape 的地位。vape 體現了時代精神,展現了它所代表的生活樣貌。

社會的脈動與民心的走向很難預測,我們也只能事後諸葛,藉由「年度詞彙」這一語言的盛事,來分析檢視深層的文化意涵。

Monday, November 17, 2014

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菜英文

今天《自由時報》的網站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菜英文〉。日前我告訴《蘋果日報》同一件事情,蘋果以新聞的方式呈現,內容十分簡略,但有我提供的四張照片。自由沒有劍潭菜英文的照片,但我要表達的想法則在此得到完整的呈現。


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菜英文

曾泰元

全國最大的英語教學大會竟出現了離譜的英文錯誤,令人傻眼。

一年一度的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上週五起一連三天在台北市的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盛大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英語教學的相關議題。

大會的歡迎晚宴由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承包,採自助式用餐。餐台上滿滿的美食都有中英文雙語標示,讓受邀嘉賓都覺得貼心,可是仔細一看,英文竟然出現匪夷所思的初級錯誤。

雞肉捲(複數)是 chicken rolls,被餐廳誤植為 chicken rool。炸春捲(複數)應為 spring rolls,也被餐廳誤植,成了 spring roos。在場用餐的國內外英語教學專家看了之後竊竊私語,面面相覷。一個英文研討會出現了離譜的菜英文,實在諷刺,主辦的英語文教師學會深感顏面無光。

這當然是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手民之誤,不是英語文教師學會的問題。但我也很好奇,為什麼餐廳跟「捲」這個英文單字 rolls 過不去,雞肉捲、炸春捲兩個都拼錯,而且還錯得不一樣。劍潭青年中心經常承辦國際性的活動,按理講應當經驗老到才是,出現這樣離譜的菜英文,未免也太不應該。

台灣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視英文,政府與民間的各種英文標示雖然還無法盡善盡美,不過「少錯」應該是個可以努力的短期目標。希望各單位在營造友善的英語環境時還是謹慎一點,英文翻譯先找個專家好好看看吧!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瞎!英文研討會 晚宴菜英文

我昨晚在《蘋果日報》的網站上反應了一件事,告訴他們英語教學研討會的晚宴上出現了離譜的菜英文,並附上我拍的照片為證。報社記者不久就回電確認,今天又給我打了兩通電話核實,並對我做了簡單的採訪。

採訪報導下午就上網,記者下的新聞標題是〈瞎!英文研討會 晚宴菜英文〉。以下為報導全文:

瞎!英文研討會 晚宴菜英文


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晚宴餐點英文標示出錯,雞肉捲應為「chicken rolls」。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曾泰元提供

一年一度的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昨起在北市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與會的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曾泰元投訴指,昨晚的晚宴餐點英文標示嚴重出錯,雞肉捲應為「chicken rolls」,被餐廳誤植為「chicken rool」,另炸春捲應為「spring rolls」,也被餐廳誤植成「spring roos」,他打趣說「不知道為什麼承辦人跟『捲』這個英文單字 rolls 過不去」。

曾泰元認為,受邀用餐的國內外英語教學界嘉賓看到菜單翻譯後面面相覷,這樣是丟台灣人的臉,雖然這是小事,但經常有國際研討會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該中心對這些細節應該要更注意。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表示,的確在翻譯上沒那的精確,會檢討改進。(許敏溶/台北報導)



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晚宴餐點英文標示出錯,炸春捲應為「spring rolls」。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曾泰元提供


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晚宴餐點英文標示出錯,雞肉捲應為「chicken rolls」。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曾泰元提供


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晚宴餐點英文標示出錯,炸春捲應為「spring rolls」。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曾泰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