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14

粽子的英文


今天,《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粽子的英文〉,我的具體建議是,粽子的英文就用漢語拼音,直接音譯為 zongzi。以下為拙文全文:

粽子的英文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端午節將至,應景的粽子再度新聞的焦點。

長久以來,粽子的英文一直沒有個固定的說法,有人說 rice dumpling(米糰),有人仔細一點,稱之為 sticky rice dumpling(糯米糰),傳統的漢英詞典更只訴諸冗長的解釋。這些嘗試籠統含糊,有如隔靴搔癢,容易讓人搞不清所指為何,也都沒有受到權威英英詞典的認可。

端午節的代表性食品粽子,目前似乎只能在 2000 年澳洲出版的一本小型非主流的英文詞典找到。這本《葛羅里國際詞典》(Grolier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應是目前唯一一本收錄粽子的英英詞典,它把粽子翻成 Tsung Tzi rice dumpling,四個字作為詞典的詞目(headword)雖然偏長,詞目的拼音、詞條裡的標示和定義也都有些問題,不過這個譯自中文的英文詞彙音義兼顧(Tsung Tzi 為音,rice dumpling 為義),獲得英英詞典的肯定,還是令人欣喜。

這本唯一收錄「粽子」的英英詞典收詞量僅一萬左右,出版社是以編輯出版澳洲英文詞典《麥考瑞詞典》(Macquarie Dictionary)聞名的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但澳洲觀點在英美兩強的夾縫中只能算是邊緣,收詞量太小讓它更成為邊緣的邊緣,因此這本特別的英文詞典似乎一直罕為人知。

我肯定澳洲編者對英文在地化所做的努力,他們收錄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區性詞彙,這確實是全球英語(Global English)該走的路。然而若雞蛋裡挑骨頭,「粽子」這個詞條(entry)卻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首先,詞目用的拼音 tsung tzi 有待商榷。此拼法看似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但威妥瑪的「粽子」應作 tsung tzu。其次,四個字的 Tsung Tzi rice dumpling 太長。最好讓 tsung tzi「粽子」單獨作為詞目,把 rice dumpling「米糰」下挪至定義作為解釋,以凸顯 tsung tzi 的地位。再者,詞條的地域標籤 Taiwanese English「台灣英語」有誤。粽子不只台灣有,所有的華人世界都有,甚至許多東南亞國家也有,詞典如此標示誤導讀者,讓台灣霸佔了粽子的文化發言權,並不妥當。最後,詞條的定義有失偏頗。詞典認為,粽子是由糯米、豬肉、花生等製成,如此描述似乎僅限於台灣的北部粽,沒有考慮到其他常見的粽子類型。

另外,傳統的威妥瑪式拼音已經式微,新興的漢語拼音早已成為國際間通用的標準,因此「粽子」的音譯以漢語拼音的 zongzi 為宜。

事實上,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已經將 jiaozi(餃子)、baozi(包子)、mantou(饅頭)納入,確立其在英文的法定地位。「粽子」當然可循前例,用主流的漢語拼音轉寫,精簡地音譯為 zongzi

端午節的英文是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龍舟是 dragon boat,此二者進入英文已久,許多大型的英英詞典皆有收錄,唯獨重要的粽子還差臨門一腳。

我翻閱了一本美國新近出版的大型權威英文詞典,查到了 dragon fruit「火龍果」,詞典標註該英文名稱源自中文,令人驚喜。還記得這個原產於中南美洲的水果剛引進時,中文名稱還在「火龍果」與「紅龍果」之間擺盪,描述的就是它這種狀似龍麟、色近紅火的外觀。

如今原本權宜的翻譯 dragon fruit 竟被英文詞典所收,還反客為主,比美洲西班牙語的本名 pitahaya(或拼為 pitaya)來得更普遍更常用,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們的農業科技發達,栽培量大,影響力也跟著大了起來。

我想唯有加強自身的文化力,有能夠領導潮流的創新,做出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才能近者悅遠者來。

英文裡來自的中文詞彙不多,我們使力向英文推銷,也不見得就能收效。語言的輸出,有時候也能夠像 dragon fruit「火龍果」一樣,不費吹灰之力,便水到渠成。看看火龍果,我們歷史悠久的粽子,又何嘗沒有機會呢?


Thursday, May 29, 2014

東吳英文,硬是要得


我們東吳英文系的學生劇團,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大學莎劇比賽」,再獲佳績,抱得第二名、最佳場景設計、最佳配角獎(英四C朱庭緯同學)等三項大獎。

比賽昨天結束。據指導老師紀澤然(Don Gilleland)從香港傳回來的消息,我們的團隊以民間信仰的媽祖來演繹莎士比亞的《暴風雨》(The Tempest),驚艷全場,獲得評審、友隊的同聲讚嘆,然因受限於主辦單位「不能連續兩年獲得第一名」的潛規則,硬是從第一名被擠了下來,只能拿第二名,令人遺憾。

以下為指導老師給我的電郵,在很隨性、不拘泥的英文中,他讓我們窺得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No rule just don't want to make other teams angry, jealous, feel whatever. Got that from several sources. My team knew this might be the case going into it but they went ahead courageously and hoping that it might not be the case but are joyful in their successes and know what the real outcome was having heard from several sources that don't have to deal with the reaction of whatever force compelled this judgement that our show rocked. How sweet it is.

They were disappointed that the forces wouldn't allow two 1sts in a row, but they forged on and accepted 2nd gracious. They know they are winners and can come home with their heads held high. Even the coach of the winning team from CUHK asked where I got these ideas and people to do it so well. The director of the program said that two seconds and one first since 2009 is a rare achievement.

根據主辦單位所提供的資料,今年比賽有兩岸四地共 39 所大學參加,大會選出 12 支精英隊伍進行決賽,其中包括海南大學、魯東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澳門大學、武漢大學、廈門理工大學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我們東吳大學英文系的代表隊是台灣進入決賽的的為一一支隊伍。去年我們獲得第一名與多項大獎。

恭喜這些同學,我們東吳英文系以你們為榮,也謝謝指導老師全心全力的付出!

Tuesday, May 27, 2014

請關注我的微博


這兩個月好忙,部落格的寫作也有點荒廢了,文章篇數跟以往比較起來明顯減少。

部落格的文章總覺得要長一點,內容要豐富一點,我如果時間不夠,或是沒什麼特別的心得想法,便不會在部落格上有新的貼文。

不過事實上,我生活中還是有一些小小的經歷與插曲,100 字左右就能大概說明清楚,連同精彩的照片,都完整記錄在我的微博裡。

如果你在語國一方看不到我的新文章,就到我的微博逛逛吧!說不定能夠有不同的體驗,擴展自己的視野,結交到不同的朋友呢!

Saturday, May 17, 2014

悲欣之間 二訪陸谷孫教授


今天《旺報》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悲欣之間 二訪陸谷孫教授〉,講的是我五月初赴大陸出差時,拜訪大病初癒的復旦大學著名學者陸谷孫先生。文中的「腦中風」實為「腦梗」,我為文時擅自將「腦梗」轉為「腦中風」,希望沒有造成太嚴重的誤解。

悲欣之間 二訪陸谷孫教授

我二度接掌東吳英文系,去年上任後,知道系上有一筆學術交流經費,便積極思考規畫,打算邀請境外學者來台講學。我是上海女婿,內人知道我的心思,便馬上建議我邀請復旦大學的陸谷孫教授和他的得意門生高永偉副院長。

去年八月正值破紀錄的溽熱盛夏,我在舊識高永偉的引見下首次拜訪陸教授,一老一少相見歡,兩人有聊不完的話題,學術、教育、社會、政治……意猶未盡。今天的陸老在大陸,猶如一個世代前的林語堂在台灣,能請到陸老來台講學,讓東吳蓬篳生輝,我們求之不得。我馬上聯繫高永偉,告訴他我的想法,並請他代為轉達我誠摯邀請之意。

正當我在台北熱烈期待陸老首肯之際,高永偉從上海傳來了壞消息:陸老腦中風,送進加護病房了!

高永偉陸陸續續給我傳來了消息,事情來龍去脈才逐漸清楚。我當時請他代為向陸老提出邀請,高永偉打電話過去,發現陸老口齒不清,甚至還答非所問,他覺得不對勁,高夫人也覺得有問題,於是兩人即刻趕到陸老宿舍,見到情況的確不容樂觀,夫婦倆立馬攔了輛計程車,帶著陸老直奔醫院急診室。

到了醫院檢查,確定陸老腦中風,院方緊急處理,才把情況穩定下來。因為發現得早,及時送醫,陸老才能獲得有效的治療。他在加護病房住了好一陣子,才轉入普通病房,待確定健康無虞、基本恢復正常之後,才出院回家靜養。

我五月初代表東吳英文系來復旦外文學院交流,並在復旦附中舉行講座,活動結束後高永偉夫婦馬上帶我去宿舍探望陸老。再見陸老,發現大病初癒的他消瘦許多,行動也不若上回敏捷,不過依舊精神奕奕,看到來自台灣的我笑得燦爛開心,緊握我的手,親切地說「你來啦!」。

聊起腦中風住院一事,陸老直說高氏夫婦是他的救命恩人,把他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看到陸老桌上擺著他主編《中華漢英大辭典》的校樣,上面還滿是增補刪修的字跡,不免替他心疼。陸老身體還在休養中,每天孜孜矻矻十個鐘頭,也才能看完區區三頁,這數千頁規模的宏篇巨著,可要讓陸老耗費多少時間與心血?

他笑說編詞典是「犯人」做的工作,是上天用來懲罰人的。我們替他解嘲,說這是「神仙」的使命,是神仙落入凡間,為人類之間能夠溝通順暢所做的奉獻。

語短情長,告辭時我向他邀請,待他方便再到東吳參訪,並要他好好保重身體,他欣然允諾。兩岸一家親,兩代一世情,在我和陸老之間,似乎得到了註解。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Friday, May 16, 2014

博士搶教職 教改後遺症誰負責


今天《聯合報》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博士搶教職 教改後遺症誰負責〉,原稿近 800 字,經報社編輯大幅刪節,見報時遭腰斬,只剩 400 字。

博士搶教職 教改後遺症誰負責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台北市)

本系最近徵聘專任教師,只有一個缺,應徵者卻有一○三位。應徵者都是國內外相關領域學有專精的一時之選,然而名額只有區區一個,只能忍痛割愛。

事實上系上今年有三位專任老師退休,加上兩年前退休的一名,按理應補足這四個缺,我向學校高層據理力爭,努力多次,也未能如願。學校的理由是,台灣少子化,學校在師資、課程、行政人力上必須要未雨綢繆。

學校說,現在若不預作準備管控,目前已逐漸吃緊的財務,在學雜費調漲希望渺茫情況下,將來勢必會出現重大缺口。

如今博士滿街跑,大學教職一位難求,多少都是教改的後遺症。當年教改普設大學,廣開碩博士班,讓高等教育的人力,由飽和到過剩,沒料到的是,出生率卻直線下降。

供需失調結果,許多大學將面臨存亡之秋,教學行政人力遇缺不補即將成為常態,藉故裁員甚至可以預見。

面對這樣嚴峻的高教寒冬,教育部能不能對當初的政策負責,展現出積極的作為?還是要把責任推給各校,任憑他們依市場機制自生自滅?社會大眾都在等著看。

Wednesday, May 14, 2014

103個博士搶一個教職

媒體大幅報導,國內的大學教職不僅一位難求,甚至還出現強制資遣「超額」的情況。部分私校為了提早因應少子化,以超額及授課時數未達鐘點為由,藉故資遣教師,引起恐慌。身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學校的立場與老師的心情我都能體會。

東吳英文系最近徵聘專任教師,只有一個缺,應徵者卻有 103 位,盛況空前。我才從大陸的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頂尖名校參訪回來,與那邊的外語學院院長、英文系主任在許多議題上充分交換了經驗與心得。他們表示,復旦、南大的教職開缺,也未曾有過這麼多人應徵,我們這不到百分之一的錄取率,讓他們大開眼界。

這 103 位應徵者都是國內外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都是相關領域學有專精的一時之選,然而因為學校核定的名額只有區區一個,系教評會在篩選時只能忍痛割愛,百般無奈。

事實上東吳英文系今年有三位專任老師退休,加上兩年前退休的一名,按理講學校應該讓我們補足這四個缺,然而學校卻只給我們一個。我向學校高層據理力爭,努力多次,也未能如願,毫無突破。學校給的理由是,台灣少子化造成的人口懸崖即將到來,學校在師資、課程、行政人力上必須要未雨綢繆,適度瘦身。學校說,東吳的體質健全優良,經過這些必要的緊縮之後,不僅完全符合規定,甚至還比大多數的私立大學都來得好。現在若不預作準備加以管控,目前已經逐漸吃緊的財務,在學雜費調漲希望渺茫的情況下,將來勢必會出現重大的缺口。

如今博士滿街跑,大學的教職一位難求,多多少少都是教改的後遺症。「唯有讀書高」的心態深植人心,當年的教改因而普設大學,廣開碩博士班,讓高等教育的人力由飽和到過剩,而沒料到的是,出生率卻直線下降。供需失調的結果,許多大學即將面臨存亡之秋,教學行政人力遇缺不補即將成為常態,藉故裁員甚至可以預見。

面對這樣嚴峻的高教寒冬,教育部能不能對當初的政策負責,展現積極的作為?還是要把責任推給各校,任憑他們依市場機制自生自滅?社會大眾都在等著看。

Sunday, May 11, 2014

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曾泰元主任來我院訪問


5 月 7 日上午,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曾泰元主任來我院訪問,蘇州大學港澳台辦公室茹翔副主任和外國語學院王臘寶院長會見了遠道來訪的客人,雙方就繼續推動兩校英文專業的交流合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並就很多問題達成了共識,雙方一致表示,將不斷推進兩校英文專業師生的合作和交流,為兩校之間的深入合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曾泰元主任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後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獲語言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多年來致力於詞典學研究、中英詞彙翻譯、以及英文教育推廣工作,研究專著若干部,國內外著名雜誌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大量的評論、隨筆見諸海峽兩岸報紙雜誌,受邀講座 30 餘場。參與或主參與多家著名漢英、英漢詞典的編纂工作,如《建宏e世代英漢辭典》(2001)副主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 7、8 版(2008、2013)特約編輯、《麥克米倫高級英漢詞典》(2008)副總編輯等,曾任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詞典及語料庫研究中心召集人,現任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台北林語堂故居執行長。近期著有散文集《不知漢齋》(2013)等。

7 日下午,曾泰元主任應邀赴蘇州大學附屬中學給部分高中生做了題為「一個台灣人的英語學習之路」的講座,講座受到了附屬中學師生的熱烈歡迎。

Saturday, May 10, 2014

台灣東吳大學曾泰元先生蒞臨蘇大附中做演講


5 月 7 日下午,蘇大附中的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來自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台北林語堂故居執行長曾泰元先生為全校近 800 位師生做了一場名為「一個台灣人的英語學習之路」的精彩演講。在近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曾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向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英語學習歷程。通過一個個生動真實的事例和圖片,告誡同學們在英語學習中要注重「日常積累」;要「學以致用」;在學習中要加強語言的背誦和輸入;在生活中逐漸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把英語學習看做是 life-long process(一生的學習過程)。曾教授的演講幽默風趣,感染力強,贏得全體師生的一直認可和陣陣掌聲,在最後的互動環節,同學們的踴躍發言也讓曾教授深切感受到了附中學子的自信和廣闊視野。


曾泰元先生多年來致力於詞典學研究、中英詞彙翻譯、以及英文教育推廣工作,曾有多部英語研究專著,並在國內外著名雜誌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大量的評論、隨筆見諸海峽兩岸報紙雜誌,受邀講座 30 餘場;負責和主參與如《建宏e世代英漢辭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麥克米倫高級英漢詞典》等多家著名漢英、英漢詞典的編纂工作。

曾教授此次應蘇州大學的邀請,來蘇大附中「湖畔大講壇」進行學術交流,是蘇大附中與蘇州大學深入合作,為深化學校課程改革,促進蘇大附中向特色化、國際化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聆聽智者的聲音,擁有開放、科學和人文的情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直是附中人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