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9, 2014

京杭大運河巡禮


台灣《旺報》今天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京杭大運河巡禮〉,文中提到了幾個運河城市,特別是揚州、宿遷、與杭州。揚州是楔子,宿遷是插曲,杭州是主戲。原稿 1484 字,見報 1277 字,以下為未經報社刪節前的原稿:

京杭大運河巡禮

六月下旬,《揚州晚報》的記者給我捎來微博私信,說京杭大運河正在申遺(向聯合國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即將公布結果,要我寫個百字短文聊聊自己對大運河的想法,幫忙集氣。

我之所以有幸受邀,是因為去年夏天《旺報》登了一篇我的揚州遊記〈輝煌後的孤寂更有深度〉,隨即受到《揚州晚報》的轉載與大幅報導,揚州市府高層看到後也十分重視。接下來的半年,我又因此而多次上報,彷彿成了揚州的代言人

在《旺報》的那篇文章裡,我講述了我的揚州情。那次訪問揚州,我在揚州古運河畔漫步,心中感懷油然而生。遙想 2500 年前的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首鑿邗溝疏通江淮,連結淮安和揚州,成為後來京杭大運河的基礎。揚州城內的河水靜靜地淌著,流聲汩汩,低訴著這座名城的滄桑。兩岸的垂柳依依,隨風搖擺,默默地招呼我這遠方來的遊客。

在《揚州晚報》向我邀稿的兩天後,世界遺產大會就審議通過了京杭大運河的申遺提案,把它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我能夠跟這件喜事沾上一點邊,也覺得與有榮焉。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經北京、天津兩市與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全長近 1800 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與長城齊名,而且至今仍在使用,令人讚嘆。

中視的招牌節目《大陸尋奇》多年前曾經做過大運河的專輯,主持人熊旅揚說北方的運河多處淤塞,無法全線通航,因此我的運河情緣也都集中在南方,特別是江蘇。

江蘇是個南北長東西窄的省分,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大運河流經的幾個城市我都去過,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有深厚文化底蘊加持的揚州與蘇州之外,就是宿遷段的運河了。

宿遷夾在徐州與淮安兩大城之間,重要性與知名度均明顯不及,然而宿遷卻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那次我專程去宿遷拜訪項羽故里,曾在項王路附近沿著大運河走了一段,並在河畔駐足良久。運河上的交通異常繁忙,大型的平底駁船拖著數節的貨物綿延數百米,一列一列宛如水上火車,井然有序地交錯前行,南往泗陽北到邳州,蔚為壯觀,古代漕運的榮景彷彿就在眼前上演。

杭州我去過多次,之前一度打算擬古,坐船走運河從杭州到蘇州,夢想著在蘇州寒山寺旁的運河上來個楓橋夜泊。

後來得知蘇杭間竟有夕發朝至的遊船,頓時頗覺振奮,但打電話詢問才獲悉,因為遊客不足財務虧損已經停駛。我那回甚至還動了改搭駁船的念頭,想跟著運貨的船家北上蘇州,但因種種現實的考量只得作罷。

六月底大運河申遺成功後我又造訪了杭州,這回是因為新聞報導裡一張古橋的照片。照片裡的古橋叫拱宸橋,是座始建於明朝的三孔石橋,敦厚樸實,氣勢雄偉,號稱「古運河第一橋」,是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的終點標誌。照片裡的拱宸橋在燈光的映照下,古意十足,嫵媚動人。

我到拱宸橋時陽光熾熱,雖少了幾分夜色的嫵媚,但斑駁的橋身仍能讓人發思古之幽情。運河兩旁有著仿古的歷史街區,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再現昔日風華。水邊楊柳遍栽,低垂搖曳,陰涼處竟也清風可人。我頂著炎炎烈日,爬上拱宸橋,望著橋下熙熙攘攘的船舶南來北往,一艘接著一艘極少間斷,密度和運量委實驚人。

這些駁船來自四面八方,江浙滬為大宗,我看到最遠的有來自山東、河南和安徽的。船上的貨物有泥沙土石,也有燃油煤炭,有些以帆布覆蓋,不知所運為何物。杭州市內的旅遊船也在水道上來回穿梭,滿載觀光客飽覽運河兩岸的風光。

百年前津浦鐵路開通,京杭大運河的地位一落千丈,運河受到了很大的破壞。想不到百年後北方缺水,京杭大運河起死回生,意外擔負起南水北調的重要角色。如今申遺成功,運河的文化價值獲得世界的肯定,觀光旅遊的蓬勃可期,大運河有了源源不絕的活水注入,生機或將再現。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Saturday, July 26, 2014

兩個讓我感動的好聲音

週末上網看大陸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看到來自貴州貴陽、目前在烏克蘭讀書的大學男生周深唱齊豫的《歡顏》,一開口就讓人驚艷,難以置信,接下來他的歌聲就牽動著我的心,感動得讓我潸然淚下……


另一個讓我感動的聲音,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陳永馨(Melody),目前在廣西南寧的廣西藝術學院讀書。Melody 以她真摯的情感,淡淡的哀傷,清純的嗓音,唱了王力宏的《你不知道的事》,又是一個讓我掉淚的演出……


Friday, July 25, 2014

甲午戰爭爆發 120 年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即時論壇登了一篇我的感懷之作,題為〈甲午戰爭爆發 120 〉,講的是歷史上的今天。以下為刊出全文:


甲午戰爭爆發 120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今年是甲午年,適逢中日甲午戰爭二甲子。120 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1894 年 月 25 日,日軍發動豐島海戰,標誌著甲午戰爭全面爆發。

清軍戰敗後向日本議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台灣和澎湖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台灣光復。巨額的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的負擔,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因而迅猛增長。日本人在甲午戰後更是徹底地藐視中國,「支那」開始成為羞辱用語。甲午一戰,對東亞近代史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

我上個月正好有機會一訪山東威海(舊稱「威海衛」),親至北洋海軍的誕生地劉公島,遠眺甲午戰爭關鍵性的黃海海戰現場。望海憑弔,撫今追昔,感觸良多。

歷史記載,北洋艦隊於 1888 年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軍,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擁軍艦二十餘艘,皆購自先進的英、德兩國,有官兵數千人,軍事訓練也由英、德兩國的軍官主持,其實力一度雄居亞洲之首,曾讓當時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聞風喪膽。據說後來日軍發現,北洋海軍的官兵把衣服晾在主炮的炮管上,軍紀渙散,因此大膽預言清軍必敗。當時清政府的內部問題叢生,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造頤和園,北洋海軍三年內未曾增購船艦大炮,既有的武器設備也多所不堪使用,加上諸多其他的因素,因此在甲午一戰被日本海軍重創,全軍覆沒。

北洋海軍的主要歷史遺跡與甲午戰爭相關的文物都集中在劉公島的西南角,包括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師學堂、鐵碼頭、炮台。我實實在在地走了一遭,向著眼前的黃海眺望,那二甲子前煙硝瀰漫、戰況慘烈的海上戰役,彷彿就如海市蜃樓,繼續在遠方上演。

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的國力則因而大增,躋身列強,讓野心家得以遂行侵略,發動二次大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的種種作為,引來了許多人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疑慮。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殷鑑不遠,盼望日本切勿重蹈覆轍。

Tuesday, July 22, 2014

颱風來自typhoon 還是typhoon來自颱風?


颱風是強烈的熱帶氣旋,發生於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海面上,英文稱之為 typhoon。然而恐怕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中文的「颱風」譯自英文,還是英文的 typhoon 借自中文?抑或二者皆非,純屬巧合?

1981 年台灣出版的《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收錄了「颱風」,把它視為外來語,說國語的「颱風」由英文的 typhoon 而來,而英文的 typhoon 則源自廣東話的「大風」(tai fung),並且受到希臘文 typhon(旋風)的影響。1984 年大陸出版的《漢語外來詞詞典》看法基本一致,呼應了《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的觀點,惟略去希臘文影響的部分,對此隻字未提。

聖經級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規模龐大,內容深入,在英語世界一言九鼎。針對 typhoon 的來龍去脈,詞典用了可觀的篇幅詳述其論點:typhoon 主要匯集了兩支來源,一為希臘文的 typhon(旋風),一為廣東話的「大風」(tai fung)。

專業的英語詞源詞典進一步指出,希臘文的 typhon(旋風)反映的是希臘神話的風之父 Typhon(堤豐)。堤豐是隻百頭巨妖,能噴烈火也能刮旋風。這個源自希臘的 typhon(旋風)傳到了阿拉伯,又從阿拉伯輾轉傳到了印度,而英文就從印度進入,間接跟希臘文借了 typhon(旋風)這個字眼,原指印度的暴風雨。

後來英國船隻在中國海遭遇暴風雨,船員學到了廣東話的 tai fung(大風)。廣東話的 tai fung(大風)和希臘文的 typhon(旋風)雖然毫無淵源,不過巧的是這兩個字音近意近,因此匯流融合,拼字又受到了英文字尾 oon(如 balloon 氣球:ball 球 + oon)的影響,進而調整為現今通行的 typhoon

英文 typhoon 的來源大致如此,然而國語的「颱風」真如漢語外來語詞典所述,是來自英文的 typhoon 嗎?

當今華語世界權威的大型字詞典(如《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等)均指出,「颱風」本作「颱」,而「颱」字並不見諸古代的字書和韻書,一直要到清朝開始才有文獻紀錄,應當是近現代所造之新字。「颱」義從「風」,聲從「台」,為形聲字。而「台」也有「大」之意,「颱」乃大風,也是會意字。

通覽目前有限的資料,我大膽假設,「颱風」或許是現代漢語雙音節化的結果,與英文的 typhoon 只是另一個巧合。文言文單音節的「颱」加了「風」成「颱風」,「鯉」加了「魚」成「鯉魚」,「柳」加了「樹」成「柳樹」,以及許許多多類似的發展,都是因應漢語語音的變化,為了避免同音字過多導致辨義困難,語言內部所做的自我調整。

如果我的假設成立,那麼中文的「颱風」與英文的 typhoon 應是獨立發展,尚無證據顯示「颱風」來自 typhoon。漢語外來語詞典認為「颱風」源於 typhoon,缺乏佐證資料,或許只是編者自己想當然爾的臆測吧。



(本文原載 蘋果日報,後轉載於 台灣新浪網中央日報網路報大成報蕃新聞ETtoday東森新聞雲 等媒體)

Sunday, July 20, 2014

小學同學相見歡

周五晚參加小學母校──雲林虎尾安慶國小──校友會的聯誼餐會,席設台北林森北路的華國大飯店,做東的是華國董事長、也是安慶國小校友會理事長廖裕輝先生。

這應該是廖裕輝理事長第二次在他的飯店舉辦安慶校友的聚餐活動。他身兼中華民國網球協會理事長,為人慷慨熱心,以五星級的餐點和服務免費招待我們這些校友。現在的安慶校長李瑪莉全力支持,教務主任葉慧貞更是忙裡忙外總攬庶務,讓我們這些校友銘感五內。


去年第一次舉辦,我們安慶 29 屆只有丙班的我和同班的陳豐月(著紅花黑條洋裝者)兩人參加,坐在不認識的校友間格外孤獨。今年第二次辦,熱心積極的陳豐月多拉了三個人來:同班的張健中(著西裝外套者)、甲班的徐昀昀(穿黑點上衣者)和宗守亮(穿藍色 POLO 衫者)。


張健中跟我一直都還保持聯絡,現為派駐杜拜的中華民國外交官,日前正好休假回台,當晚來時還特別帶了杜拜的伴手禮給我和陳豐月,是我們從沒吃過的中東風味阿拉伯甜點。兩個女生一聽到杜拜都興奮異常,馬上就開始認真計畫,打算到杜拜玩讓他招待。


宗守亮雖然沒跟我同班過,不過我小時候常到他民主路的家裡玩,他老家的院子裡滿是我兒時的記憶,這回見到他真是好久不見,差點認不出來。他是個成功的商界人士,魔術拖把就是他們家的產品,言談中充滿了幽默與機智,經常逗得大家狂笑不已。

徐昀昀幼稚園跟我同班,都是虎糖幼稚園的,不過進了小學就沒同班過。我小學跟女生的關係要不打打鬧鬧,要不就隔得遠遠的,徐昀昀就屬於後者。那時只知道她是學校總務主任徐漢民老師的女兒,徐老師是山東人,外表高大英挺,個性誠懇實在,而小時候的徐昀昀也清秀俐落。徐昀昀有一兒一女,兒子要升大三,女兒高中畢業,就要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念書了。


小學的同學好友碰面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八卦,不過時間場地受限無法盡興,下回再另找機會好好聚聚吧!


Saturday, July 19, 2014

適性揚才 兩岸破功

大學指考昨天公佈成績,我心有所感,寫了一篇文章〈適性揚才 兩岸破功,投書給《中國時報》,今天刊了出來。原稿 923 字,見報慘遭腰斬,只剩 449 字,還不到一半,大概是我廢話太多吧?


適性揚才 兩岸破功

曾泰元/東吳英文系主任

7 月初的大學指考成績公布,成績單同步寄發,考生接下來的要務就是選填志願。

大陸的高考(大學聯考)比我們早了 20 多天,他們 6 月下旬寄發了成績單,也公布了分數線(最低錄取分數)。

兩岸的華人在面對這重要的考試時,家長和老師的心情也都頗為類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好學校,進個好科系,才能光耀門楣。然而這個「好」卻顯得狹隘而絕對,大家在追求的,似乎只是高分、第一志願、國立名校、以及熱門科系。

科舉制度廢除至今已逾百年,然其影響依舊深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觀念仍然根深柢固。教改揭櫫的「適性揚才」理想雖好,但一碰到華人社會就破功走樣。橘越淮而為枳,似乎莫可奈何。

古希臘在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有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認識自己,找出自己的特質長處,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

認清自己,選系為主,才能適性揚才;選校為輔,方得在優質的環境裡滋養茁壯。只要認清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厚植實力,為理想而執著,一樣能發光發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我們又何必在乎是否考進名校,就讀熱門科系?

Wednesday, July 16, 2014

學術亂象與怕輸心態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即時論壇登了一篇我的評論文章,題為〈學術亂象與怕輸心態〉,講的是近來台灣學術圈鬧得沸沸揚揚的醜聞。


學術亂象與怕輸心態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台灣驚爆學術造假事件,連美國的知名媒體都有顯著的報導,壞事傳千里,丟臉丟到國外去。這件醜聞在國內的學界與政界更是捲起了千層浪,教育部長蔣偉寧甚至牽扯其中,被迫辭職下台。

對於這整件事的起因,許多評論人士都從制度面來探討,覺得國內學界的生態多以研究掛帥,而研究的表現為求客觀,又把登在著名期刊上的論文篇數當作是主要的衡量標準。學術研究橘越淮而為枳,這量化的指標在台灣逐漸走了偏鋒,因而嚴重扭曲變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界對於目前這個亂象都不感到意外。

學者以研究拚升等拿補助,大學靠這些學者的成果來衝排名。中學生用考試成績拚第一志願,國高中也仰賴這些學生的表現來鞏固自身的地位。至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似乎也就沒那麼多人在乎了。如此看來,老師並沒有比學生高明多少,大學也沒有比中學更讓人值得稱羨,大家都集體陷在一鍋醬缸裡面,難以脫身。

英文裡有個字眼似乎能貫穿這些表象:kiasu(怕輸)。這個字眼源自新加坡,是閩南語「怕輸」的音譯(閩南語漢字作「驚輸」),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於 2006 年修訂時首度收錄。《牛津英語詞典》把 kiasu 定義為「一個人受制於自身利益,因為害怕錯過或唯恐遺漏,而展現出一種自私自利、汲汲營營、急切貪婪的態度」。

這不也就是一種「輸人不輸陣」的心態?我們可以不比別人優秀,但絕對不能排在最末,落於人後。大家都在努力唸書,拚第一志願,我怎能置身事外,告訴自己成績不是唯一,活得快樂比較重要?每個大學老師都在搞研究,衝論文,我怎能對此置若罔聞,反而說教學才是王道,把學生教好才是作老師的第一要務?每所大學都有英文畢業門檻,本校又怎能特立獨行,不設門檻,說這個作法昧於現實,自欺欺人,學生對自己負責就好?

平常心只是個理想,回到原點、探求初衷,似乎也只停留在理念層次。台灣教育圈的這些亂象,英文的 kiasu(怕輸)似乎道盡了一切。

Monday, July 14, 2014

東吳英文誠徵助教


公告日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月 14 

資格
1. 應徵者需為大學畢業(男性役畢或免役),英語文程度佳
2. 個性積極主動、認真負責、敬業合群
3. 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下午 時至 時 30 

申請文件
1. 中文履歷表(請加註 1-2 名推薦人姓名及聯絡方式)、自傳
2. 中文畢業證書影本
3. 中文歷年成績單正本

截止日期
請將以上申請文件依序掃瞄成PDF檔,並於 103 年 月 22 日(二)中午前寄至 jennifer@scu.edu.tw 電郵信箱(主旨:應徵助教)

備註
1. 符合資格者將於 103 年 月 24 日(四)早上 9:00 面談,屆時請繳交申請文件紙本。不合者恕不通知及退件。
2. 錄取者預計起聘日期為 103 年 月 日。
3. 新聘人員待遇比照「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專任助理工作酬金」薪資標準辦理 。

Wednesday, July 09, 2014

白牌車的英文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即時論壇登了一篇我的評論文章,題為〈白牌車的英文〉:


白牌車的英文

日前數百輛計程車包圍交通部,抗議政府放任「白牌車」營業,縱容非法衝擊合法,剝奪他們的生計,周邊的交通因而大受影響。

計程車業者還特別點名最近爆紅的 Uber。Uber 是家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的交通網路公司,以手機 App 叫車,與租車公司結盟,遊走在法規邊緣,靠折扣與服務吸引客人,擠壓計程車的生存空間。這類白牌車不受相關法規的限制,與傳統的計程車存在著競爭關係,在世界各地都遭到計程車司機的抗議。

「白牌車」的說法最早出現於香港,是香港人對非法載客營利的非商業用途車輛的俗稱,因為這類車輛用的是白底黑字的車牌。台灣私家車的車牌也是白底黑字,因此如果私家車沒有營業登記而非法載客,也常稱為白牌車。

業者看到的是法律漏洞與生存危機,政府要確保的是業者之間競爭是否公平。作為一個語言工作者,我注意到的卻是「白牌車」的英文。

令人詫異的是,白牌車的英文不意譯為 illegal taxi(非法計程車),用的居然是廣東話的音譯 pak pai(白牌,英文讀如 pack pie),簡單直接到讓人跌破眼鏡。

我的論點並非空穴來風。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就把 pak pai(白牌)收錄其中,在詞條裡介紹它來自香港,亦可用於其他國家,是一種非法作為計程車的車輛,因為非商業用途車輛的車牌為白色。《牛津英語詞典》同時引經據典,以英文報章雜誌豐富的例句作為佐證。

音譯看似毫無學問,可是放眼世界,卻是翻譯此類文化特色詞最常見的作法。學問有時就是這麼淺顯簡單,誰說一定要博大精深、總讓人難以參透才算?

(作者曾泰元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Monday, July 07, 2014

在威海衛追憶甲午戰


今天台灣的《旺報》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在威海衛追憶甲午戰〉。編輯大人一字不刪,讓原稿得以完整呈現,實屬難得。

在威海衛追憶甲午戰

今年歲次甲午,適逢中日甲午戰爭 120 周年。清軍戰敗後向日本議和,所簽訂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進入了為期 50 年的日據時代。

也是因緣際會,我日前正好有機會一訪山東威海(舊稱「威海衛」),親臨清政府第一支新式海軍「北洋海軍」的誕生地劉公島,遠眺數年後甲午戰爭關鍵性的黃海海戰現場。望海憑弔,撫今追昔,感觸良多。

北洋海軍誕生地
6 月下旬,我受邀到山東煙台,在魯東大學舉行密集的學術講座。講座結束,校方安排我到煙台以東近一個小時車程的威海,再轉搭 15 分鐘的渡輪前往劉公島。

劉公島我是知道的。山東花了大筆銀子在打旅遊廣告,「好客山東」這 4 字廣告詞經常在我耳邊迴響。山東的旅遊廣告在介紹威海時總以劉公島為代表,而劉公島在廣告裡給人最深的視覺印象,就是一座臨海的雄偉塑像,頭戴清朝官帽,手持長筒望遠鏡,背後的披風高高揚起。我的歷史知識淺薄,後來經隨行的老師提醒方知,原來劉公島是近代中國海軍的誕生地。

煙台到威海的高速公路寬敞便捷,下了高速公路沿著筆直的世昌大道前行,便逐漸進入威海市區。司機說,這條世昌大道有 10 公里長,紀念的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海軍將領、甲午戰爭時壯烈殉國的鄧世昌。聽到這兒,我才豁然開朗,腦子裡立刻產生了連結,一個近代中國重要的歷史人物,就這樣從學生時代的課本裡又活了過來。

世昌大道走到底就是黃海海邊,在與橫向的海濱北路交會的丁字路口,矗立著一座高聳、ㄇ字形、狀似巴黎凱旋門的玻璃帷幕建築,正式名稱是幸福門。不過司機笑說,威海當地人都把它戲稱為「肛門」,而筆直的世昌大道就是通往肛門的「大腸」。民間的智慧,令人莞爾。

我們在丁字路口左轉,馬上就到了渡輪碼頭,坐上渡輪一刻鐘即抵劉公島。下了船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旅遊廣告裡的那座標誌性的雄偉塑像,原來這塑像是甲午海戰紀念館的一部分。這間新造的紀念館巧妙地結合了船與人,把象徵北洋海軍船艦的主體建築與巍然矗立的北洋海軍將領塑像融為一體,曾被譽為 20 世紀的中華百年建築經典,難怪成了劉公島的形象代表。

歷史教訓永流傳
根據歷史記載,1888 年北洋艦隊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軍,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25 艘軍艦均購自先進的英、德兩國,官兵 4000 餘人的軍事訓練也由英、德教習主持,其實力一度居亞洲第一,曾讓當時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聞風喪膽,為之恐慌。據說後來日軍發現,北洋海軍的官兵把衣服晾在主炮炮管上,軍紀渙散,因此大膽預測清軍必敗。當時清政府的內部問題叢生,3 年內未曾增購一炮一艦,既有的船艦武器也多所不堪使用,加上北洋海軍官兵的生活腐敗,吃喝嫖賭樣樣都來,因此在甲午一戰被日本海軍重創,全軍覆沒。

北洋海軍的主要歷史遺跡與甲午戰爭相關的文物都集中在劉公島的西南角,包括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師學堂、鐵碼頭、炮台。我實實在在地走了一遭,向著眼前的黃海眺望,那二甲子前煙硝瀰漫、戰況慘烈的海上戰役,彷彿就如海市蜃樓,繼續在遠方上演。

我走到北洋海軍提督署突然想到,過世不久的三姑丈也是海軍,他左營海軍官校 44 年班畢業,中華民國海軍上校退役,不曉得是否到過劉公島,探訪過這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如果沒有,那外甥幫你去了,外甥也幫你緬懷了。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甲午年看七七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即時論壇登了一篇我的〈甲午年看七七〉,以下為刊出全文:


甲午年看七七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今天是七七。七七是什麼?喪葬習俗?巧克力品牌?這曾讓一個時代風雲變色的七七事變,現在台灣還有多少人知道?

歷史記載,1937 年 月 日晚,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一帶進行挑釁性的演習,以調查一名失蹤的日兵為藉口,強行要求進入盧溝橋旁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國軍拒絕,隨即開砲,發起攻擊。國軍在團長吉星文的領導下奮勇抵抗,從此長達8年的對日抗戰全面啟動,也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盧溝橋我去過多次,去年的七七我人正好在北京,在此極具歷史意義的日子裡又專程去憑弔了一次。盧溝橋上的石獅子為數眾多,型態各異,有如藝術珍品,卻烙印著被槍砲蹂躪過的痕跡。宛平城牆悠遠古樸,城牆上的彈孔也隨處可見,見證了8年抗戰、家破人亡的血淚史。

今年是農曆的甲午年。遙想 120 年前的甲午戰爭,清軍戰敗,隔年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進入了長達 50 年的日據時代,直到 1945 年抗戰勝利,二戰結束。

我上週到山東威海(舊稱「威海衛」)的劉公島,造訪 19 世紀末、近代中國第一支新式海軍「北洋艦隊」的誕生地,遠眺甲午戰爭的海戰現場。甲午一戰,原本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遭日本重創,全軍覆沒。我望著眼前的黃海,那二甲子前煙硝瀰漫、烽火連天的海上戰役,彷彿仍在遠方上演。撫今追昔,感觸良多。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日強,軍國主義逐漸盛行,亟思向外擴張,因此發動了不少戰爭,侵略鄰國,導致千萬百姓生靈塗炭。二戰結束後,日本在盟軍的監督下頒布了《和平憲法》,就是希望藉此能深刻反省,記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然而日本近來的作為卻引人疑慮。安倍內閣鬆綁了「集體自衛權」,和平憲法不再和平,讓國際社會憂心,這條猛虎可能又將出柙,衝擊東亞與南海的局勢。

殷鑑不遠。適逢甲午年,值此七七日,衷心盼望日本能夠不忘歷史,謹記教訓,遠離戰爭,以和平為上。

Sunday, July 06, 2014

七七,可以原諒不能遺忘


今天《聯合報》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七七,可以原諒不能遺忘〉。原稿 837 字,被編輯砍去四成,只剩 503 字,看了讓我好心疼。

日解禁集體自衛權 殷鑑不遠
七七,可以原諒不能遺忘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新北市)

明天就是七七了。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這歷史上的七七?

我是五年級生,在我遙遠的學生時代,七七就是盧溝橋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

盧溝橋我去過四次,每次到訪都有種見證歷史的感動,最近一次去是去年的七七。

當時我帶著東吳大學學生到北京參加青年交流營。七七那天我趁著離京返台前的空檔,又去一趟盧溝橋。

那天的宛平城陽光熾熱,我穿進窄小滄桑的東門,沿著不長的主幹道行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再由同樣窄小滄桑的西門穿出,一出門就看到了有八百多年歷史的盧溝橋。熟悉的景致,七七紀念日,而遊客卻少得出奇。

我以為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日子裡,盧溝橋一定擠滿了各地前來憑弔的群眾。我錯了,原來我只是少數。對歷史的遺忘與漠然,海峽兩岸的華人似乎並無二致。

就在七七事變七十七周年前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放寬對集體自衛權的解釋,引來了許多人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疑慮。二戰結束後,聯合國要求日本非軍事化,並監督日本將之載入憲法,明訂日本不能保有武力。

然而近數十年來國際情勢的嬗變,與安倍晉三持續推動的修憲,卻似乎讓日本逐漸偏離了當初和平非武的目標。

殷鑑不遠。值此七七,我們對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與犯下的暴行,可以選擇原諒,卻永不能遺忘。

Friday, July 04, 2014

作文閱卷 不黨同伐異


今天《中國時報》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作文閱卷 不黨同伐異〉,以下為見報全文:

作文閱卷 不黨同伐異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學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大學指考剛剛落幕,閱卷工作即將登場。作文閱卷難脫主觀,長久以來一直為人詬病。首次國中教育會考月前結束,新制度的設計讓競爭激烈的基北區鬧得沸沸揚揚,考生的寫作成績甚至具有關鍵的影響。

我是個大考英文閱卷有 10 多年資歷的退伍老兵,在指考閱卷開始之前在此呼籲,不管是國文或英文的作文,負責的大考中心應該向社會大眾明確宣示:作文閱卷只考核語文能力,不會審查道德立場。

如果大考中心能就此方針做出清楚宣示,廣為周知,那今後考生就不會擔心作文內容因可能觸碰禁忌或挑戰既有價值而自我設限。考生心中若無此顧慮,創造力與想像力才不容易遭到扼殺。

事實上,大考中心公告的英文作文評分標準只考核語文,其中內容 分、組織 分、文法句構 分、字彙拼字 分、標點體例 分,共 20 分。而內容 分的部分,更只評量考生的作文是否「主題清楚切題,並有具體、完整的相關細節支持」,絲毫無關道德與否、立場如何。

準此,過去考生在英文作文寫出兄妹亂倫不該是個問題,將來的作文如果出現偏離閱卷委員的信仰與價值,更絕對不可因而黨同伐異。我們閱卷老師要看的只有一項,就是考生的語文能力,否則這作文豈不成了現代版的文字獄?

大考中心一定要以堅定的態度持續宣導此事,確定閱卷老師不會審查考生作文的道德、信仰、與價值,這樣考生的想像力才得以馳騁,不同的觀點才有機會呈現,自我的權益才能受到合理的保障。

自由時報在大陸沒被封?


今天《自由時報》登了一篇我的投書,原稿有 600 來字,被報社砍了近 200 字。自訂的標題為〈自由時報在大陸沒被封?〉,被編輯改為〈網路統戰〉。原稿裡用的「大陸」、「中共」,也被統一改成「中國」。以下為未經刪節改寫前的原稿:

自由時報在大陸沒被封?

曾泰元

自由時報的網站在大陸沒被封鎖?這乍聽之下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置信,不過確有其事,而且是我的親身經歷。

大陸當局對網路的箝制管控眾所周知,有些境外的網站因種種因素訪問不了,積極一點的大陸人民就想辦法「翻牆」,透過代理伺服器突破封鎖,得多費些功夫才能看到想看的資訊。谷歌信箱 Gmail 在六四前傳出在大陸被封,持續至今尚未解禁。大陸剛起步的 LINE 這幾天也無法使用,更疑似與香港七一大遊行、防止遊行消息傳播有關。

6 月下旬我受邀到山東講學,餘暇時間上台灣的新聞網站瀏覽,了解一下台灣的動態。中國時報的立場傾中,網站在大陸上得了理所當然,不讓人意外。聯合報泛藍,被視為是統派媒體,但網站卻無法訪問,讓我不解。蘋果日報批評中共不留情面,網站被封鎖可以預期。自由時報的政治立場明顯偏綠,與中共的主旋律扞格不入,網站在大陸居然打得開,令人詫異。大陸當局怎麼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我 月 21 到大陸,自由時報的網站就能順利打開,自由瀏覽,這「異常」的情況持續到 月 28 日,隔天 月 29 日起,就再也打不開了。我後來才意識到,自由時報的網站能夠登陸的那幾天,大抵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的日期吻合。張志軍因為要到高雄拜訪市長陳菊,來台的前幾天就先向綠營遞出橄欖枝,以開放自由時報的網站表達友好,張志軍 月 28 日晚上一走,隔天網站馬上就繼續封鎖,恢復「常態」。

這是中共的兩面手法嗎?明眼人一看便知。1997 年香港回歸,一國兩制 50 年不變言猶在耳,如今 17 年後只過了三分之一,香港的現狀可資殷鑑,台灣能不慎乎?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Wednesday, July 02, 2014

雞絲麵也沒雞絲


今天台灣的《聯合報》刊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雞絲麵也沒雞絲…還我新竹米粉〉,講的是這兩天因新制上路、新竹米粉被迫改為「新竹炊粉」的熱門話題。

雞絲麵也沒雞絲…還我新竹米粉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新北市)

七月一日起,新的食品標示法規定,只有米含量百分之百的米粉才能稱作米粉,此舉引來正反雙方的熱議。

贊成者認為,這樣做能確保消費者的權益。業界傳統的作法涉及標示不實,有欺騙消費者之嫌。

反對者認為,「米粉」的稱呼由來已久,新竹的特產「新竹米粉」因政策改變而成為絕響,讓它的品牌價值化為烏有,百年的傳統產業可能因此一夕崩解。

多年前的松露巧克力事件喧騰一時,讓人記憶猶新。松露巧克力譯自英文的 chocolate truffle,因其外型成不規則的塊狀有如松露(又稱塊菌),因而得名。當時有消費者質疑,松露巧克力不含珍貴的松露「騙很大」,引來上層的介入關注,業者只得另做標示,言明「本產品不含松露成分」。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語言裡名實不副是個常態,例子俯拾皆是,古今中外皆然;原因可能是名留實變,可能是前人誤解,可能是語義演化,也可能是修辭比喻的手法。

黑板不黑,鉛筆不含鉛,雞絲麵裡沒有雞絲,鳳梨酥沒有鳳梨,再多個米粉不是純米做的,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這些名稱都是長時間的積累沉澱而成,大家早習慣,無須因噎廢食,去更動產品的名稱。在延續傳統與維護消費者權益間,取得一個二者兼顧的平衡,就是在標示上加註,或在成分上做更詳細的說明。

昨天媒體報導,新竹米粉改名有轉圜機會。「新竹炊粉」可以休矣,還是回到「新竹米粉」吧。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傾聽社會聲音,盡快改弦易轍。

Tuesday, July 01, 2014

偶來亳州訪曹操

今天,安徽的第一大報《新安晚報》刊登了拙文〈偶來亳州訪曹操〉,以下為見報全文:


偶來亳州訪曹操

曾泰元

那一年我在南京大學訪學,平日看看書、寫寫文章、試著去熟悉南京的一切,日子過得悠閒而愜意。

一個星期五的下午,我在南大的研究室待得有點疲憊有點煩躁,估計是週末前綜合症吧,於是心中暗自盤算,這兩天想暫離南京,到外地去透透氣,但一直還拿不定主意要去哪裡。當時有好幾年沒去上海了,那回原本想隔天搭動車赴滬溜達,後來一個南京的朋友跟我分析說,著名的、經典的景點我以前都去過了,而我又不打算去逛街血拼,建議我還是打消這個念頭。

星期五下午還不到四點,我在研究室就已經坐不住了,索性背起了背包到超市買菜。走到一半突發奇想,何不經安徽蚌埠到皖北的亳州訪曹操?想到此頗覺興奮,乾脆說走就走。於是我菜也不買了,直奔住處打包,五點半就到了南京火車站,現場買了張七點往蚌埠的T字頭火車票,自願無座,站一個半小時也就到了。一個人在外,心血來潮就立即行動,自由自在毫無牽掛。

蚌埠市區沒有什麼著名的觀光景點,只有淮河是我感興趣的。我出了蚌埠火車站,找了家順眼的旅館,休息了一夜,隔天上午先在附近熱鬧的街市隨便吃了點早餐,就散步走到淮河邊上,去看看這歷史上以氾濫著稱的淮河今貌。意外的是,這條昔日猛如豺狼的淮河,竟顯得無比溫馴可人,能讓我蹲在水邊,讓汩汩的河水從我指間流過。

訪畢淮河,便動身前往亳州。亳州毗鄰河南,位於安徽西北角,是個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也是個重要的中藥材批發中心。記得以前歷史課本裡曾說,曹操是東漢末沛國譙人,後來才知道 就是現在的亳州。我對曹操瞭解不多,除了《三國演義》勾人心弦的故事之外,腦子裡就能想到與曹操有關的成語慣用語——說曹操曹操到、身在曹營心在漢,以及作為文學家的曹操寫過的一些名詩——《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蒿裡行》。

我總覺得羅貫中《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似乎扭曲了我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知,讓我們不知不覺也隨著羅貫中尊蜀漢而賤曹魏。東漢末年天災人禍,政治混亂,民不聊生,我的歷史知識淺薄,文學造詣也不深,無心也無力瞭解其中糾葛。這次到位於亳州的曹操故里,只想親身感受一下這孕育出一代梟雄的土地,以實際的行動,來適度平衡一下過分受到大眾寵愛的劉備、關羽、張飛與諸葛亮。

關帝廟在台灣、大陸各處皆有,遊人如織,香火鼎盛。武侯祠、張飛廟、諸葛廬在大陸也不只一處,時有所聞。印象所及,似乎沒聽過有什麼曹操祠或曹操廟的。相對來說,曹操所受到的關注實在少得可憐,連曹操故里的曹操紀念館和曹操宗族墓群在假日裡都門可羅雀,可見一斑,這想必與《三國演義》對他的刻畫有著莫大的關係。

有趣的是,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在英文裡竟有個十分貼切的對應 “Speak of the devil”。這句英文慣用語的完整版是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shall appear”。英文裡用 devil,中文裡用被妖魔化了的曹操,多麼有意思的巧合!

我在曹操公園裡待了一個下午,在公園裡的曹操紀念館、曹操宗族墓群流連冥想。天色漸暗,日落月升,在人煙稀少的曹操紀念館外,雄偉的曹操塑像仿佛仰望天上的明月,默默地等待著歷史給他一份公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