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林語堂故居委外經營 不失雅靜

報載大陸杭州西湖邊上的蔣經國故居極可能成為麥當勞,引發爭議。昨日《旺報》記者來電採訪,問我們林語堂故居的經營之道。

林語堂故居由東吳大學團隊負責經營管理已經 10 年,頗受各界好評,記者的報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林語堂故居委外經營 不失雅靜

記者洪肇君/台北報導

台灣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為維持運作,採委外經營,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台北市陽明山上的林語堂先生故居,2005 年起即委東吳大學經營,確切保留原貌,又充分利用建物。

林語堂故居這棟樓是蔣介石指定劃撥土地,林語堂自行設計、鳩工興建;土地產權一直沒有過戶,林語堂先生過世後,家屬將建物捐贈給台北市政府。2005 年起台北市政府採委外經營,由東吳大學提出的經營方案最獲評審讚許,營運至今。

目前管理故居的團隊主任蔡家芳向《旺報》表示,按照合約計畫書,酌收門票(全票 30 元、團體票 25 元)並可以販售紀念品和飲品,另外可以舉辦活動,「但僅限於藝文類或者與林語堂相關的活動」。她透露,山上濕氣重,手稿文物保存要 24 小時開除濕機,所以水電費用極高,加上人員薪資、建物修繕,收入不抵開銷。

管理團隊執行長、東吳大學英文系系主任曾泰元,固定每年清明節在故居主辦潤餅節,這是林語堂生前最愛的閩南風俗,林家人都愛吃漳州潤餅。除此之外,還開放舉辦書畫展或藝文座談會,酌收管理費用。

曾泰元頗幽默地說,管理這種名人故居不可能賺錢,東吳大學是在做賠本生意。管理林語堂故居是一分榮耀,要維持林語堂先生所喜愛的那分雅靜,也讓外界得窺大師風範,充分做到名人故居活化利用。

淮安行腳

今天《旺報》刊登了我的【神州壯遊】系列隨筆之三,題為〈淮安行腳〉。原稿 1516 字,被報社編輯大刀一砍,只剩 1067 字。以下的貼文為未經刪節的原稿,報紙照片、文章鏈接為刪節版,請舊雨新知諒察為荷。


淮安行腳

我的神州壯遊正要從南京啟航,一開始就跑錯了車站。

我的首站是蘇北的淮安,卻在中央門長途汽車站碰了軟釘子,只得坐計程車轉赴大橋北站,在倉皇中跳上正要出發的長途大巴。

老實說,淮安這個名字,我一開始覺得陌生。以前中學上地理、歷史,課本好像只有淮陰,沒提過淮安。後來看了資料才明白,原來淮安和周邊縣市的地名與隸屬,在不同時期經過了多次的更迭調整,難怪我有如此的困惑。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往北奔馳,越過垂直交叉的寬闊水道,我原先以為是京杭大運河,頗覺興奮。可是類似的景致反覆出現,而且水道的走向不對,我注意到路旁的標示,才知道這些都是蘇北的灌溉水渠。江南水鄉河湖交錯,小橋流水,一派靈秀婉約,而這蘇北平原雖一樣河湖交織,卻是平疇千里,洋溢著粗獷豪放。

200 公里的路程,到淮安的汽車總站也開了快 3 個小時。淮安市區綠蔭夾道,水多河多,第一印象就是個靜謐悠閒之地。我因行程耽擱,臨時決定在淮安落腳,於是參考了手邊旅遊攻略的推薦,一出汽車總站就背著厚重的行囊,沿著淮海北路徒步北行,到健康西路市政府附近的一家賓館安頓。

淮安城北有淮河穿城而過,山北水南為陰,老城在淮河之南,因此舊名淮陰。由於歷史上「黃河奪淮」之故,目前市區的淮河故道曾為黃河河道,之後黃河又幾經改道,最後由山東出海,因此這條淮河故道也稱做「廢黃河」。廢黃河這個名字給人一種傾圮頹敗的聯想,不過事實上,市區的廢黃河已開發成生態公園,綠樹河水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滋味。

淮安淮安,淮水永安。歷史上淮河水患不斷,淮安古城的標誌性建築「鎮淮樓」,想必就是人們為了鎮壓淮水,祈求上蒼所做的願望投射吧。

到淮安之前,南京的朋友都告訴我,到淮安一定要去看周恩來。據說大部分來淮安旅遊的人,也都把「看周恩來」列為第一優先。我當然也從善如流,不過卻避開了佔地廣、人氣旺的周恩來紀念館,選擇了相對冷門的周恩來故居,在閒適安逸的氛圍中,去探望這位大陸民眾口中「人民的好總理」出生、長大的地方。

然而我更感興趣的,卻是不遠處的韓信故里。

韓信是淮陰人,史稱淮陰侯,乃秦末漢初的知名軍事家,用兵才能卓絕,為劉邦大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小學時上數學課,碰到餘數問題,題目總以「韓信點兵」作為開始,讓我在懵懂之年,就對這號人物印象深刻。

位於淮安城南,北門大街、西門大街、東門大街的三叉路口,矗立著一塊「漢淮陰侯韓信故里」的石碑,讓我第一眼看到,孺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太史公司馬遷是我十分景仰的歷史人物,他的《史記》為韓信作了〈淮陰侯列傳〉,記載了這位西漢開國功臣一生的事蹟。在城南一隅,就有著許多韓信知名事蹟的遺址。

韓信早年貧困潦倒,長年寄人籬下,吃人閒飯遭人嫌惡。他在城下釣魚,一名「漂母」(洗衣婦人)看他可憐,好心接濟,免費供他吃喝。韓信功成名就之後回到淮陰,不忘舊恩,以千兩黃金回報。如今韓信當年的釣魚處「韓侯釣臺」悠悠地佇立在湖濱水邊,一旁的「漂母祠」緊緊相隨,默默地誌記這段 2000 多年前的忘年恩情。


韓信在淮陰最著名的軼事,當屬「胯下之辱」。韓信微賤時,曾受一名無賴少年的羞辱,被迫當眾從他的胯下爬過。後來韓信受封楚王,找到此人,寬大為懷,非但不計前仇,反而賜他中尉之職。現在城南有個「胯下橋」,據說就是韓信當年的受辱之地。我乘興而往,卻只見一個新搭的簡陋牌坊,座落在一條無名小街的入口,無橋可尋。我也只能仰望牌匾,憑弔此一歷史典故,反思韓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了。

淮安也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故鄉,但對於我這個喜歡擬古的人,明清二代畢竟還不夠古,周秦漢唐才是我心靈的嚮往,加上行程已經耽擱,因此二位大文豪的故居只好割愛,留待來日有緣再訪吧。

神州壯遊進行式,告別淮安。下一站,徐州。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Tuesday, January 27, 2015

春節的英文怎麼說

權威的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居然收錄了春節的音譯 Chunjie,讓人跌破眼鏡

今天是臘八,農曆臘月初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時序推移,臘月已屆,春節就在眼前。去年馬年農曆閏 9 月,以致今年羊年的春節大幅推遲,直到 2 19 日才大年初一,是我印象中最晚過年的一次。

還記得 2010 年的此時正值虎年春節之際,台灣媒體大幅報導了「春節」英文的爭議。新聞說,Chinese New Year(華人新年)這個說法在美國引來韓裔團體的激烈抗議,持續遭到批評與反彈。美國有些單位後來迫於壓力,甚至索性更名,改採政治正確但拗口彆扭的 Asian Lunar New Year(亞裔農曆新年)。

春節源自中國,在全世界的華人社會和韓國、越南都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英文有不同的說法,一物多名實乃語言之常態。然若能登堂入室,收錄於英文詞典之中,意味著詞語地位的穩固確立,有其象徵性的重要意義。

根據英文版的網路《維基百科》所述,春節的英文常見者有三:Chinese New Year(華人新年)、Spring Festival(春節)、和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然而此三者並非皆為英文詞典所收。我遍查多本大型權威的英文詞典,發現 Chinese New Year 的收錄率最高,其次為中文直譯的 Spring Festival,較為中性的 Lunar New Year竟無一收錄,令人意外。

更令人詫異的是,「春節」的音譯 Chunjie 居然得到青睞,堂而皇之地進入一本權威的英文詞典。在這本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柯林斯英語詞典)中,以漢語拼音轉寫的 Chunjie 享有完整定義和解釋。英文詞典收錄率最高的 Chinese New Year 反而在此缺席,沒有單獨成詞,只降格隱身為 Chunjie 定義的一部分。Spring Festival 雖另立詞條,卻只落得「又名」(another name; also called)的陪襯角色。「春節」的舊稱「元旦」,竟也以音譯的型態 Yuandan 出現在解釋的文字中。

有趣的是,另一本重量級的權威英文詞典雖然一樣收錄了 Spring Festival,但卻也只給了它「又名」的地位。由此觀之,排名第一的 Chinese New Year 在英文詞典的地位突出明顯,質與量均非排名第二的 Spring Festival 可以比擬。

英文詞典查完,我上網 Google,發現 Chinese New Year 2500 多萬筆的網頁資料,使用頻率遠遠高於「春節」的其他英譯,甚至是 Lunar New Year 10 倍。5 年前喧騰一時的 Asian Lunar New Year 雖然還有人在用,不過卻遠不及 Chinese New Year 的千分之一,微不足道,幾可忽略。

春節的英文偏好 Chinese New Year 有其歷史的淵源與現實的原因,但也由於這種說法冠上了 Chinese,引起了某些人士的排斥與反感。然而在 Google 這個超大型的語料庫裡,語言的原始資料一覽無遺,客觀數據一翻兩瞪眼,在在都說明了不容辯駁的語言現狀。

看來,若要問這個漢文化圈的「春節」英文該怎麼說,答案非常清楚,第一選擇還是傳統的 Chinese New Year

本文刊載於 2015 1 27 日之《蘋果日報》即時論壇)


Thursday, January 22, 2015

跟王力宏玩自拍


已經有好一陣子了吧?我部落格的貼文似乎都長篇大論,比較嚴肅,也比較知性,今天就貼點輕鬆的,多點照片。

上週四晚,也就是 月 15 日 6點的時候,我和太太到信義威秀的星光大道追星。我們看了報紙,知道「雷神」克里斯·漢斯沃、湯唯、王力宏的好萊塢新片《黑帽駭客》(Blackhat)隔天就要上映,湯唯和王力宏當晚要在信義威秀走紅毯、舉行首映會。我們擠到紅毯邊最靠近舞台的地方,跟著眾多粉絲一起尖叫,爭相簇擁,和王力宏和湯唯近距離接觸。我還跟王力宏用力擊掌兩次,太太則拿到兩人的親筆簽名。

別人跟王力宏自拍,我和太太插花入鏡,照片竟然登上了新浪娛樂!


Monday, January 19, 2015

英聽門檻,不應獨立

國中升高中的國中教育會考,也將首度把英聽納入英文考科,列為計分的項目。(中國時報記者林后駿攝)

今年開始,部分大學校系即將採計英語聽力測驗,以英聽成績作為篩選高三考生的門檻,未達門檻者,即使其他科目的成績再高也不會錄取。國中升高中的國中教育會考,也將首度把英聽納入英文考科,列為計分的項目。《中國時報》記者特別為此走進基層,做了深度的採訪報導,發現偏鄉弱勢的學生是政策下被忽略的一群,遠非我們身處台北都會的官員所能想像。

英文很重要,但不是全部。許多專家都認為,語文和數學是學生的關鍵基本能力。幾十年前,全球化尚未興起,語文大約就等於國文,外語(英文)的地位並不顯著。後來時代變遷,全球化風行草偃,英文所扮演的角色明顯吃重。當今國際間的流動日趨頻繁,即使不出門,網際網路也能串起全世界,英文就是與外界交流、互通有無的國際語言。

懂了英文這個通用語,我們就有了全球流動的本錢,有了本錢才有競爭的優勢。英語力能提高競爭力,因此英語力的培養,是我們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然而,人各有志,天生我才也必定有用。人有各種性向才能,有些人志不在英文,對學英文興趣缺缺。有些人雖然並不排斥,可是不管再怎麼努力,外界再怎麼幫忙,他們的英文就是不行。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傾聽個人的意願,認清自我的侷限,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對自己負責,盡力就好。學校、教育主管機構也要放下「大家長」的身段,避免「我這是對你好,你聽我的話就是」的威權心態。

回到英聽本身。英聽不是獨立的能力,英聽的好壞,跟閱讀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英文閱讀,以及由閱讀衍生出來的單字、片語、文法、句構、篇章等種種能力,就是目前傳統英語教學的重點。英聽不好,或許應該回歸到這些能力本身,從單字、片語、文法、句子來加強,從根本著手。

理論上,英語學習要聽、說、讀、寫並重,不可偏廢。台灣的英語教學長久以來過分重視文法閱讀,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文化下,有關單位想藉由英聽來矯正此一積習,還給語言學習中「聽」該有的地位,方向沒錯。然而近年來大環境不佳,社會的經濟也未見起色,許多家庭還在為生活奔波,多一個考試等於多一個負擔。偏鄉地區的師資不足,資源欠缺,弱勢家庭也有經濟難處,這些社會因素我們都必須考慮。

如果考英聽是個既定的政策,那麼治標之道,或許可以把英聽放到同一份試卷,不單獨舉行考試,而且只作為高中、大學篩選的參考,而不是絕對的門檻。至於治本之道,茲事體大,牽涉甚廣,教育主管當局應當多多傾聽不同的聲音,廣納意見,共謀對策才是。如此,才不會落入一意孤行,讓原本的良善美意打了折扣。

本文〈英聽門檻,不應獨立〉刊於 2015 年 1 月 19 日之《中國時報》

Friday, January 16, 2015

神州壯遊 從南京啟航

2007 年 9 月 3 日,南京,神州壯遊出發前

那一年我休了長假,選擇到南京大學讀書研究,沉潛旅遊。剛到南京時,穩定的住房還沒有著落,我的心也因而遲遲無法安定。

南大的接待單位是雙語詞典研究中心,主任安排我住在市中心鼓樓校區的外教公寓。市中心快捷便利,老校區有歷史積澱,公寓給人閒適安逸,讓我一想到就充滿了期待。南大鼓樓校區的確十分便捷,校園內也處處是歷史,不過這個外教公寓卻事與願違。我之前望文生義一廂情願,入住後才發現有明顯落差。

外教公寓名為公寓,其實只是個小旅館。當時的設施陳舊,電器失靈,外面正在施工,灰塵漫天噪音盈耳。房租按日計費,不僅價格偏高,也缺少了家的溫暖,住得並不順心。附近的房子找了幾天,單位的老師也主動幫忙留意,卻一直都不見合適的。

剛到南京,一切都覺得新奇。正想遊山玩水,不久之後還要回台一趟處理私事,事畢返寧又須赴重慶開會,發表學術論文。

我想,若是在校外找到中意的公寓,仍得付錢養蚊子,再怎麼說都不划算。幾經思索,乾脆心一橫,隔天就退房,背起行囊流浪去!

說流浪言重了,其實我心中有底,知道大概的目標與方向。時值初秋,天朗氣清,我打算往北走先到淮安,花一個月的時間暢遊中原。我計畫踏著項羽和劉邦的足跡,憑弔楚漢相爭成王敗寇的歷史。我還想探訪古詩之地,追溯成語之源,進行深度的文化旅遊。

我沒有縝密的計畫,只想保持彈性,隨遇而安。當時智慧型手機尚未問世,我手中僅有的參考資料,就是一本厚厚的中國自助行攻略,和一張薄薄的中國地圖。交通我打算靠長途大巴,坐幾點的車到車站看班表再說。住宿我到目的地再找,待多久視情況而定,行程可隨時機動調整。

心中唯一的「大限」是 9 月底,因為 10 1 日開始的黃金周是大陸的 7 天連假,所有的景區、機場車站、中長途交通工具,據說都將人滿為患,動彈不得。我要是十一前趕不回南京,恐怕就得卡在半路,餐風露宿了。

於是我備妥了多天的換洗衣物,帶著筆電相機與周邊設備,新買的雙肩背包因而塞成了一個圓鼓鼓的登機箱,背起時身體都要略為前傾才能平衡。我到單位跟所有的老師告別,大家對我的壯遊之舉都豎起大拇指,祝我一路平安。

我的第一站是蘇北的淮安。原以為南京中央門的長途汽車總站四通八達,到淮安的車也在那裡搭,結果竟然烏龍一場。我坐地鐵到了新模範馬路,出了地鐵站又向北快走了好一段路,在售票窗口排隊久候換來的,卻只是售票員冷冷的一句「到大橋北站搭」,讓我倍感錯愕!

我茫然失措。大橋北站在哪裡?遠不遠?要怎麼去?我四處找人問,才得知車站外的玉橋市場有 316 路公車可搭。我背著沉重的行囊,像隻無頭蒼蠅在車站裡外奔來奔去,搞得自己滿頭大汗,灰頭土臉。我突然想起了陳明韶那首著名的《浮雲遊子》歌曲:「肩負了一只白背包,踏著快捷的腳步,不知道什麼是天涯,不知道什麼叫離愁」。不同的是,我的腳步雖然快捷,神態卻狼狽不堪,一點也浪漫不起來。

汽車總站的周邊,車潮人潮交織紊亂,空氣噪音汙染嚴重,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公車站牌。後來基於時間成本的考量,我決定放棄搭公車,攔了輛計程車。司機飆上了雄偉的長江大橋,下橋之後不久就到了大橋北站。

往淮安的班車正要出發,我趕緊買了票跳上了車,車子離站後許久,我才逐漸回過神來。我的神州壯遊,在倉皇中,從南京啟航。

本文〈神州壯遊 從南京啟航〉刊登於 2015 1 16 日之《旺報》

Thursday, January 15, 2015

誠品的英文

照片摘自網路

2015 年,許多人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地標「誠品」即將於今年的二、三季陸續在大陸蘇州、上海展店營業,令人期待,許多大陸人士也都翹首以盼。

還記得 2014 年歲末年終之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以專文介紹了台灣的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標題下的是 Nightclubs for literature? Why book selling is booming in Taiwan(文學夜店?書籍銷售在台灣的蓬勃暢旺之道),文中大幅報導了誠品書店敦南總店24小時營業的成功秘訣。

當時這則新聞從外銷轉進口,馬上就得到國內媒體的青睞,紛紛加以轉載報導。誠品炫麗的光環羨煞多人,在台灣大概只有鼎泰豐堪可比擬。

誠品是許多來台遊客的必訪景點,近悅遠來,不過它的英文店名 eslite,絕大多數人都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有少數人追根究柢,遍查英文詞典,也可能一無所獲,因為它不是英文。

事實上 eslite 是個古法文的字眼,是 elite(菁英)的前身,跟 elect(選舉)有關,本義是「選出來」。

但凡選出來的,應該都是我們在經過比較之後,認為相對出眾的。在一群的人、事、物當中,壞的我們不要,「選出來」的就是我們經過判斷之後的「菁英」。

elite 早期寫成 élite,第一個 e 上面原本有一撇,那一撇的專業說法是 acute accent(尖音符),功能類似英文的 apostrophe(撇號)。e 上面的那一撇,代表的是 e 後面原本有個子音字母(這裡是 s),這個子音字母在語言的演變中逐漸被犧牲掉。為了留下個歷史記錄,法文便在前面一個母音字母的正上方做此標記,以提醒後世。

英文向法文借詞,原本照單全收,但這樣的小符號不符合英文的拼字規則,於是便逐漸省略,élite 簡化為 elite,成了現在的樣子。

樹大招風,高處不勝寒。各界對誠品錦上添花之舉,紛至沓來,不過常言道,譽之所至,謗亦隨之,想必業者應該倍感壓力,更會兢兢業業,努力做到不辱使命,達到社會的期許吧?

誠品的英文是 eslite,我們莫忘初衷。


本文〈誠品的英文〉刊於 2015 年 1 月 15 日之《蘋果日報》,稍後以〈誠品的英文由來〉為題轉載於《ETtoday 東森新聞雲》

Thursday, January 08, 2015

佛跳牆的英文

1 5 中天新聞台前來採訪,記者問我佛跳牆的英文,我跟她講了很多,不過由於新聞呈現的種種考量,大半的內容在編輯台上都被剪掉了。

我頗感遺憾,於是提筆為文,歸納重點去蕪存菁,今天以〈佛跳牆 vs. 神翻牆〉為題,登在《中國時報》上。

照片摘自網路

佛跳牆 vs. 神翻牆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最近大陸網路盛傳,有人把傳統名菜「佛跳牆」英譯為 God use VPN(神翻牆),網友紛紛按讚,譽為「神翻譯」。

此消息傳到台灣,也引起部分電子媒體的重視,因而做了相關的報導。God use VPN 是個中式英文,字面可解讀為「神用翻牆軟體」,其中的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虛擬私人網路)的縮寫。由於中國大陸對部分的境外網站進行管制封鎖,因此許多大陸網民會另闢蹊徑,透過虛擬私人網路(VPN)翻過封鎖的高牆,從而訪問境外網站,因此 VPN 引伸有「翻牆」之意。

佛跳牆,God use VPN,神翻牆,十分搞笑。把「佛」轉成 God(神),把「跳牆」譯為 use VPN(翻牆),創意十足,簡直是神來之筆,不過充其量只能茶餘飯後,當作閒聊嗑牙的話題。

那麼,佛跳牆的英文到底該怎麼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幾點觀念必須先行釐清。首先,這是文化特色詞,文化特色詞經常沒有標準答案。其次,遇此情況,大原則是音為主、意為輔。先給音,再翻譯給意。第三,翻譯時可逐字翻譯(直譯),可另起爐灶重新詮釋(意譯),也可借力使力,透過英文裡類似的概念做連結。

回到佛跳牆的英文,我的具體建議是,先以漢語拼音 fo tiao qiang 呈現,再以逐字翻譯的 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佛跳過牆)略為解釋,或用重新詮釋的 Buddha’s delight(佛心大悅之物)來傳達「佛喜歡到聞香跳牆」的概念。

至於網傳的 God use VPN,我們笑笑就好吧!

(本文稍候以〈佛跳牆的英文〉轉載於《蘋果日報》)

Tuesday, January 06, 2015

人多的地方


今天一早,我上網瀏覽各報新聞,發現《中國時報》的這個標題有點熟悉,似乎是跟跨年夜的「上海外灘踩踏事故」有關,於是點開來看,赫然發現竟是我寫的!

這篇投書我元旦當天寫畢投給《中國時報》,隔天 1 2 日竟出現在同個報系的《旺報》,題為〈踩踏意外發生 上海人要更包容〉,讓我對此頗感不解。事隔 5 天,意外的波瀾都已逐漸沈寂,想不到《中國時報》把我的原稿刪節了一些,以〈人多的地方〉為題刊出。

中時集團內部的作業流程,我也不知其所以然。


人多的地方

曾泰元

跨年夜透過衛星電視,同步收看了上海外灘的「5D 燈光秀」,只覺得地點似乎移到了外白渡橋附近的外灘源,而不是前3年熟悉的浦發銀行和海關大樓。節目內容也有點江郎才盡,不如以往震撼精彩。

隔天元旦經由新聞得知,就在午夜的上海燈光秀開始前不久,附近竟發生了嚴重的群眾踩踏事故。跨年的人潮當時還在興奮地大喊「五、四、三、二、一、新年快樂」,諷刺的是,不遠處的陳毅廣場卻成了哀嚎不斷的恐怖之地。尖叫聲與哭喊聲混雜著救護車的警笛聲,數十名傷亡者迅速被運離現場,淹沒在依舊不明就裡的狂歡群眾中。

目前上海的常住人口有 2400 萬,比整個台灣還多,其中本地戶籍人口有 1400 萬,尚不及 成,外地戶籍人口有 1000 萬,已 成有餘。人多的地方容易出事,人潮洶湧的跨年夜出了這場重大的意外,在網路上開始發酵,「外地人」的老問題,又浮出檯面。

我曾在上海的地鐵站裡,在大陸的長假期間,親身體驗到人「多到擠不下」、人「多到滿出來」的恐怖。人山人海、萬頭鑽動、摩肩接踵,這些成語即使全都用上,還是無法貼切形容如此密集、令人卻步的人潮。

上海的發展一日千里,由於需人孔急,外地的農民工紛紛來滬從事勞動,彌補生產力的空缺。不同背景的外地人在上海越聚越多,許多人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價值明顯與上海本地人相左,外地人給上海帶來了繁榮,「不文明」的行為卻也讓這個城市困擾不已。因此,「素質」就成了上海本地人與外地人互相指責、爭論不休、劍拔弩張的敏感話題。

這次發生在上海外灘的踩踏意外,令人心痛,讓人難過。外地人與上海人之間微妙的愛恨情仇,希望不要因此而盲目失控。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城市因移民而豐富,因包容而美麗,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

願亡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新年伊始,我們都必須往前看。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Monday, January 05, 2015

中天新聞台前來採訪

今天上午一早就到校處理公務。處理告一個段落之後,秘書室負責媒體公關的美君來電,說中天新聞台打算前來採訪,想問我「佛跳牆」和一些中華料理、台灣美食的英文翻譯問題。

我考慮之後,覺得這是我頗感興趣、做了點研究、略有心得的題材,於是便告訴美君,同意記者過來採訪。在記者到達前的 20 分鐘,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看看一些我以前寫過的文章,參考一下美食翻譯的一些資料,以免記者問了問題我卻支吾其詞,答不出來。


文字記者黃琡雯、攝影記者孫培峻在美君的陪同下,不久之後就到了我的研究室「不知漢齋」。攝影記者忙著架設電視攝影機,尋找最好的拍攝角度,而我則先和文字記者閒聊,非正式地交換意見,表達我的立場與看法。


私底下先聊聊,一方面是增加熟悉感,以免正式採訪時緊張,另一方面則是溝通觀念,拉近彼此間的期待,以免落得雞同鴨講。


等雙方都差不多準備好了,記者把麥克風遞了過來,我也就敞開胸懷,對著問題侃侃而談。我們本來談了很多菜餚的英文,不過最後的報導卻只剩下「佛跳牆」的英文,大概是這個佛跳牆最有新聞性吧?


最近網路上關於「佛跳牆」的神翻譯(God use VPN)。我的建議是,先給音 fo tiao qiang,再以 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 略為解釋,最後不妨用 Buddha's delight「佛喜歡的東西」。至於網傳的 God use VPN,笑笑就好吧!



Sunday, January 04, 2015

焢肉飯 憶阿嬤


焢肉飯 憶阿嬤                                          

曾泰元

焢肉飯是我的最愛,是我的幸福美食。

小時候家住雲林虎尾,鄉下的生活並不富裕。同住的阿嬤偶爾會焢上一鍋豬五花肉,再加上豆干、雞蛋同滷。在那大魚大肉還是過年才有的年代,阿嬤給我的這個簡單的滋味,卻是我夢寐以求的奢侈。

後來阿嬤北遷依親,搬到台北永和與伯父同住。數年之後,我們全家也都搬到了永和,在伯父家附近買房定居。爸媽上班都忙,阿嬤經常下午就走路過來,給我們燒菜做飯,好讓我們下班放學一回家就有飯菜可吃。那時的餐桌上,經常都擺著一鍋熟悉的焢肉,推門進屋,迎接我的就是誘人的焢肉香。即使阿嬤開始茹素念佛,她一樣過來給我們燒葷菜,只不過鹹淡她不好親口嚐,只好要我們多包涵。

隨著年紀漸長,生活條件漸佳,我也因求學、工作、旅行而四處遷徙遊走,有更多的機會品嚐各地美食。可是我慢慢發現,當我身心疲憊,聞到焢肉香時總能讓我振奮莫名;當我面對多種選擇、不知該吃什麼好時,心中總會浮現焢肉飯。

原來,焢肉飯是我的最愛。原來,兒時阿嬤滷的焢肉,一直藏在我內心深處,成為我食物的鄉愁。

有次我受出版社之邀到台中演講,負責接待的業務知道我愛吃焢肉飯,演講前還帶我到附近一家口碑甚佳的焢肉快餐店讓我大快朵頤。我吃得心滿意足,接下來的演講精力充沛,思路清楚,表現超出預期。

有時老婆不在家,自己要打點三餐,此時才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再簡單不過的「吃什麼」,竟也可以是件令人傷透腦筋的事。我左思右想,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我最愛的焢肉飯。也不管我的夢幻快餐店路途遙遠,我硬是長時間開車,專程前去解饞。

那只是一家省道旁不起眼的小店,店名還略顯土氣,不過誠懇的老闆與樸實的菜色,卻讓我在偶然嚐過一次之後便念念不忘。近二公分厚的焢肉躺在晶瑩飽滿的白飯上,醬色的滷汁微微浸染,肥肉蕩漾瘦肉嫵媚,一口咬下熱騰騰鹹鮮香,吃完之後餘味繞梁,工作了一天的疲憊頓時全消。

由於路途遙遠,我離開時總會外帶兩個焢肉便當,想吃的時候熱一熱,幸福感隨之而來。

有時我在想,為什麼這麼家常的焢肉總能讓我魂牽夢縈?豬肉、醬油、糖再單純不過,但只要用心,就是一鍋簡單的好滋味。焢肉又總能讓我憶起已故阿嬤的身影,身為她最疼的乖孫,這一味吃的就是我兒時的記憶,嚐的就是她滿滿的愛啊!

本文刊於 2015 年 1 月 4 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Friday, January 02, 2015

踩踏意外發生 上海人要更包容

黃浦江嗚咽上海外灘在跨年夜發生推擠踩踏的死傷悲劇,民眾前往事發地點獻花哀悼。(中新社)

踩踏意外發生 上海人要更包容

曾泰元

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可是上海卻在跨年夜發生駭人的重大意外,讓人一點也快樂不起來。

跨年夜我透過衛星電視,同步收看了上海外灘的「5D 燈光秀」,只覺得地點似乎移到了外白渡橋附近的外灘源,而不是前 3 年熟悉的浦發銀行和海關大樓。節目內容也有點江郎才盡,不如以往震撼精彩。

隔天元旦我才驚由新聞得知,就在午夜的上海燈光秀開始前不久,附近竟發生了嚴重的群眾踩踏事故。跨年的人潮當時還在興奮地大喊「54321、新年快樂」,諷刺的是,不遠處的陳毅廣場卻成了哀嚎不斷的恐怖之地。尖叫聲與哭喊聲混雜著救護車的警笛聲,數十名傷亡者迅速被運離現場,淹沒在依舊不明就裡的狂歡群眾中。

這場悲劇造成 36 人死亡,47 人受傷,震撼了大陸中央高層,也傳遍了全世界。2015 年才剛開始,第一樁重大的不幸事件就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大城上海。

資料顯示,目前上海的常住人口有 2400 萬,比整個台灣還多,其中本地戶籍人口有 1400 萬,尚不及 6 成,外地戶籍人口有 1000 萬,已 4 成有餘。人多的地方容易出事,人潮洶湧的跨年夜出了這場重大的意外,在網路上開始發酵,「外地人」的老問題,又逐漸浮出檯面。

我曾在上海的地鐵站裡,在大陸的長假期間,親身體驗到人「多到擠不下」、人「多到滿出來」的恐怖。人山人海、萬頭鑽動、摩肩接踵,這些成語即使全都用上,還是無法貼切形容如此密集、令人卻步的人潮。

上海籍的太太給我看一張網路流傳的照片,那是 30 年前上海市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的鬧區街景。她說那時上海就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地鐵還沒有興建,道路遠比現在狹窄得多,人潮密密麻麻,前胸貼後背,感覺更是擁擠不堪。

不過即使如此,大家還是井然有序,公車甚至可以在人群的簇擁下安然前駛。她說,早些年上海的經濟比較不發達,人多雖多,卻從沒聽說發生過什麼意外。

她說,近 20 多年來,上海的發展一日千里,由於需人孔急,外地的農民工紛紛來滬從事勞動,彌補生產力的空缺。不同背景的外地人在上海越聚越多,許多人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價值明顯與上海本地人相左,外地人給上海帶來了繁榮,「不文明」的行為卻也讓這個城市困擾不已。因此,「素質」就成了上海本地人與外地人互相指責、爭論不休、劍拔弩張的敏感話題。

這次發生在上海外灘的踩踏意外,令人心痛,讓人難過。外地人與上海人之間微妙的愛恨情仇,希望不要因此而盲目失控。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城市因移民而豐富,因包容而美麗,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

願亡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新年伊始,我們都必須往前看。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原文刊登於《旺報》,ETtoday東森新聞雲於 1 月 4 日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