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5, 2015

涇渭分明歷險記

今天,上海《新民晚報》的文學副刊【夜光杯】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涇渭分明歷險記〉,以下為見報全文:


涇渭分明歷險記

曾泰元

西安我去過許多次,作為一名普通的遊客,大部分必看的必吃的,我都已經完成目標,順利達陣。還記得多年前的夏末秋初,在一次往陝北的途中我又路過西安,那次我嘗試著走進歷史的縱深,換一種方式去探索這漢唐古都,想不到原本的浪漫之旅,竟差點演變成噩夢一場。

「涇渭分明」這句成語我從小便能朗朗上口。涇河在西安附近流入渭河,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涇河注入渭河時清濁分明,這是西安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我人既在西安,便興起了到匯流處一探究竟的念頭,親自體驗這成語的精妙之處。

我打開地圖,找到了涇渭二河匯流所在的涇渭鎮。此鎮位於西安東北遠郊的農村,但不知怎麼過去,問了酒店前台與禮賓部人員,他們無人知曉。我出了酒店,在鼓樓鬧市問了許多當地人,也沒人能告訴我答案。

我索性攔了一輛出租車,司機說他在西安混了十幾年,從沒聽過涇渭鎮。不過他倒也熱心,連打了四通電話求救,最後大致確定了方向走法。走著走著,當「涇渭分明」的路標映入眼簾,我內心雀躍不已。哪知道還沒高興多久,柏油路竟憑空消失,路標也不再出現,再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在泥巴路上問路、兜圈子的開始……

走了許多冤枉路,最後通過一位當地農民的指點,我們在泥巴路邊看到了一條寬僅容人的叉道。農民說往下走便是,不過他警告我們,草可高得很!

司機說他就在路邊等著,不跟我進去了。時近傍晚,太陽已經偏西。我一個人爬過了一堆土方,初有小徑,雖極狹,然能通人。不料小徑彎來彎去,後來竟也跟來時的柏油路一樣,憑空消失,只剩下荊棘蔓草。

沒有路,怎麼走?環顧四周,形單影隻的我開始害怕了起來。我方向感不佳,只憑著一股單純的傻勁和使命必達的蠻勁,努力用腳踹開荊棘給自己開路,嘴裡還不斷念著「涇渭分明,你在哪裡」,好給自己在荒郊野外助威壯膽。

走了一陣子,荊棘雜草還是不見邊際,我開始務實了起來。我本來放棄了,已經開始往回走,卻又看到一旁的黃土地似乎有人踩過的痕跡。我不甘心前功盡棄,遂緣跡行,忘路之遠近,這下子竟讓我走到了涇河邊上。我親眼看到腳下的涇河,居然跟渭河一樣,黃濁不堪!眼見為憑,傳統謂「涇清渭濁」已名不符實,應「涇渭皆濁」吧!

然而,涇河與渭河的匯流處還沒到呢!理論上,我沿著涇河河岸順流而行,渭河應該就在前方不遠處,但沒一會兒,一大片高聳的玉米田突然出現,就橫在我面前,深不可測,讓我的心又涼了半截。

看著比我高一個頭的玉米田,我遲疑了一下,吸足了一口氣,鼓起勇氣往裡鑽。我在玉米稈裡奮力穿梭,心中想的,不是張藝謀的成名作《紅高粱》裡姜文和鞏俐在高粱地裡的激情戲,而是,天色漸暗,萬一我受困在這大片的玉米田裡出不去,到時候我是不是得一個人在這成語之源數星星?想著自己的安危,想著被我拖下水、熱心助我的司機還在苦苦地等著,我可浪漫不起來!才走了一二十米,翻騰的思緒就讓我決定放棄!我知道目標近在咫尺,可是時間已晚,感覺不對,我不能再冒險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於是我毫不猶豫,立即折返。為了定位,我不斷使勁吼道:「師傅,你在哪裡?」過了半晌,我似乎在遼闊的天地間聽到了微弱的回應,以為聽錯了,使勁再吼,又聽到游絲般的人聲,才稍感寬心。我循聲前進,重複相同的動作,師傅的回應越來越大聲,聲音越來越清晰,我也越來越振奮。爬上土堤,終於見到師傅的時候,我激動不已,差點掉下了感謝的淚水。他說,他叫我我都沒回應,真把他給急死了。

涇渭分明就差幾步之遙,雖令人扼腕,卻是我有生以來做過最冒險的事。一個人為了探究成語的源頭而在荒郊野外披荊斬棘,如今回想起來,我都還頗覺自豪呢!

Monday, June 22, 2015

除了牡丹,洛陽還有什麼?

今天,《旺報》繼續刊登了我的【神州壯遊】系列,題為〈除了牡丹,洛陽還有什麼?〉,以下為見報全文:


除了牡丹 洛陽還有什麼?

我一個人的神州壯遊已進入中原,告別了開封,下一站是洛陽。

結束了開封的行程,我背著沉重的行囊,攔了部計程車去汽車站。司機知道我正打算去洛陽,從後視鏡側眼看著我,懇切地告訴我洛陽沒什麼好玩的,要我在開封多待一天。到了洛陽,賓館櫃台知道我剛從開封來,告訴我洛陽比開封好,城市乾淨,人民也有水平。我一個來自台灣的旁觀者,聽著這汴、洛不服彼此的說辭,心想,這八成是兩大古都之間的瑜亮情結吧!

初秋時節牡丹不再

「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話深植人心,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此行正值初秋,春天的牡丹季早已遠颺,無花可賞。除了牡丹,洛陽還有什麼?

龍門石窟的雄偉壯闊,白馬寺的悠遠歷史,在我中學時期的史地課本都有提到,至今依然深刻。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傳頌千古,他晚年隱居洛陽,潛心向佛,號香山居士,國文課本多所著墨。三國時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葬其於洛陽,傳聞關林就是關羽首級的埋葬處。

洛陽城區似乎不大,最熱鬧的中州中路是條綠樹夾蔭的通衢大道,不過卻散發出閒適靜謐的迷人韻味。洛陽的幾條路名透露出深厚的歷史積澱:王城大道,讓人想到東周王城;定鼎路,點出了周公定鼎於洛陽的故事;九都路,概括了這九朝古都的建都史;金谷園路,透露出這裡曾是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舊址;唐宮中路,紀錄了唐朝女皇武則天如日中天、定都洛陽的不可一世。

千百年來,中國北方動亂不斷,給洛陽帶來了多次毀滅性的破壞。歷史的洛陽,基本已無處可尋,現在的洛陽,已由輝煌遁入沈寂。

白馬寺、龍門石窟、關林,這三處古蹟在我心中孕積已久,是我到洛陽非去不可的景點。我去時恰逢旅遊淡季,遊客不多,一個人可以恣意悠哉,享受人少的閒適自在。我不趕時間,於是幾個景點的往返都搭洛陽市公車,非空調車人民幣 元便可輕鬆抵達。

九朝古都千年風華

白馬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寺廟,距今已有 1950 年的歷史,然而歷經時代動盪,幾度興廢,早已今非昔貌。

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伊河西岸的石窟密密麻麻,宛如蜂窩,標誌性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有 17.14 公尺,為三大石窟之最,搶眼吸睛。我熱愛書法,龍門石窟的魏碑堪稱箇中精品,我逐洞仰望,逐方細看,看到脖子痠疼也不以為意。

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陽,常住在伊河東岸的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死後就葬在寺旁。今我從石窟過河,得謁白居易之墓,一撫「唐少傅白公墓」之碑,遙想白公曾言「洛都四郊,水山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撫今追昔,不虛此行。

香山關林瞻仰朝聖

關林在洛陽南郊,據說裡面葬有關羽首級。許多人拜關公,這裡肯定是關公信徒的必訪之地。我不拜關公,乃是抱著一顆文學與歷史之心,前來瞻仰朝聖的。

我參觀關林時發生一件小插曲,與我開封延慶觀的遭遇有些類似。關林殿裡有名道士,看到我喊我過去。之前在開封延慶觀的經歷讓我有了警覺,因此這次我猶豫了好一會兒。他只說想跟我聊一聊,沒有壓力,於是我還是怯生生地坐了下來。

他看了我的面相,分析了我的性格,一切還蠻準的。接著,他要我在 10 張卡片中任抽一張,我抽了,竟抽到了上上籤。他後來把所有的卡片攤開來讓我看,有 7 張凶籤,另有 3 張吉籤,而我抽到的是吉籤裡最好的。他繼而幫我看了手相,看完了手相,就開口要我捐點錢,給自己保平安。

我知道情況不對,可是我心太軟,不好意思置之不理,就這樣一走了之。本想就給他人民幣 100 元好了,但他說最好是 3 的倍數,正當我猶豫不已,他竟拿出了一個又舊又爛的紅包袋,打開封口對著我,暗示我最好給這個錢。我楞了好一陣子,不知如何是好。

心誠則靈選擇相信

我是不是該頭也不回,拂袖而去?我沒這麼做。我念頭一閃,寧可信其有吧,就當作是算命費,人民幣 300 元也不會太多,即使被誆也損失不大。於是我就依道士的指示,把「善款」用紅包袋裝起來,鞠躬行禮,再投入捐獻箱裡。我以為就此結束,但他要我留下姓名及捐款金額,寫上自己親人的名字,還希望我替他們捐獻,以保健康平安,於是我又掏了人民幣 300 元。

我在洛陽關林掏的這人民幣 600 元,就當作是我幫自己與家人祈福的香油錢吧!就當作是我給關林一點微薄的心意吧!至於這道士的一切是真是假?我想,心誠則靈,寧可信其有。我,選擇相信是真……

Sunday, June 21, 2015

匆匆淮安行

今天,江蘇淮安的《淮海晚報》刊登了我的〈匆匆淮安行〉,以下為見報全文:


匆匆淮安行

曾泰元

數年前,我任教的東吳大學給我休了一年的長假,我選擇到南京生活沉潛,讀書旅遊。剛到南京不久,我的心就躁動了起來。

我是傳統上的本省人,祖先從閩南到台灣安家落戶,至今已經好幾代。我從小讀國文,念中國史地,唱大時代歌曲,聽外省長輩訴說他們家鄉的故事,對神州大陸就有著一份化不開的嚮往。

那次能在大陸住上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對我來講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於是規劃了一趟神州壯遊,打算從南京出發,到中原、華北、西北走一圈,深度體驗北方的黃河文明。我的首站是蘇北的淮安。

老實說,淮安這個名字,我一開始覺得陌生。以前中學上地理、歷史,課本好像只有淮陰,沒提過淮安。後來看了資料才明白,原來淮陰和周邊縣市的地名與隸屬,在不同時期經過了多次的更迭調整,難怪我有如此的困惑。

淮安市區綠蔭夾道,水多河多,第一印象就是個靜謐悠閒之地。淮安城北有淮河穿城而過,山北水南為陰,老城在淮河之南,因此舊名淮陰。由於歷史上黃河奪淮之故,目前市區的淮河故道曾為黃河河道,之後黃河又幾經改道,最後由山東出海,因此這條淮河故道也稱做廢黃河。廢黃河這個名字給人一種傾圮頹敗的聯想,不過事實上,現在市區的廢黃河已開發成生態公園,綠樹河水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滋味。

淮安淮安,淮水永安。歷史上淮河水患不斷,淮安古城的標誌性建築鎮淮樓,想必就是人們為了鎮壓淮河水患,祈求上蒼所做的願望投射吧。

到淮安之前,南京的朋友都告訴我,到淮安一定要去看周恩來。據說大部分來淮安旅遊的人,也都把看周恩來列為第一優先。我當然也從善如流,不過卻避開了占地廣、人氣旺的周恩來紀念館,選擇了周恩來故居,在閒適安逸的氛圍中,去探望這位大陸民眾口中人民的好總理出生、長大的地方。

此外,還有我感興趣的,是韓信故里。

韓信是淮陰人,史稱淮陰侯,乃秦末漢初的知名軍事家,用兵才能卓絕,為劉邦大將,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小學時上數學課,碰到餘數問題,題目總以韓信點兵作為開始,讓我在懵懂之年,就對這號人物印象深刻。

位於淮安城南,北門大街、西門大街、東門大街的三岔路口,矗立著一塊漢淮陰侯韓信故里的石碑,讓我第一眼看到,孺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太史公司馬遷是我十分景仰的歷史人物,他的《史記》為韓信作了《淮陰侯列傳》,記載了這位元西漢開國功臣一生的事蹟。在城南一隅,就有著許多韓信知名事蹟的遺址。

韓信早年貧困潦倒,常年寄人籬下,吃人閑飯遭人嫌惡。他在城下釣魚,一名漂母看他可憐,好心接濟,免費供他吃喝。韓信功成名就之後回到淮陰,不忘舊恩,以千兩黃金回報。如今韓信當年的釣魚處韓侯釣台悠悠地佇立在湖濱水邊,一旁的漂母祠緊緊相隨,默默地志記這段 2000 多年前的忘年恩情。

韓信在淮陰最著名的軼事,當屬胯下之辱。韓信微賤時,曾受一名無賴少年的羞辱,被迫當眾從他的胯下爬過。後來韓信封王后找到此人,寬大為懷,非但不計前仇,反而賜他中尉之職。現在城南有個胯下橋,據說就是韓信當年的受辱之地。我乘興而往,卻只見一個新搭的簡陋牌坊,坐落在一條無名小街的入口,無橋可尋。我也只能仰望牌匾,憑弔此一歷史典故,反思韓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了。

淮安也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的故鄉,但對於我這個喜歡擬古的人,明清二代畢竟還不夠古,周秦漢唐才是我心靈的嚮往,加上行程已經耽擱,因此二位大文豪的故居只好割愛,留待來日有緣再訪吧。

(作者係台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又見菜英文

媒體報導,台灣又爆出了菜英文。

照片摘自網路

適逢端午節,台南國際龍舟賽於安平運河登場,一旁攤商為了國際化,加註了英文標示,卻弄巧成拙。古早遊戲「洞洞樂」翻成 The hole hole is happy(這個洞洞是快樂的),民俗點心「龍鬚糖」翻成 Dragon must candy(龍必須糖果)。這兩則菜英文雖極可能是民間的包商之責,然而台南市政府一心想把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市府有關單位在此卻督導欠周,也落得自打自臉,顏面無光。

無獨有偶。又逢各大學研究生論文口試的旺季,研究生請大家放他們一馬、別問尷尬問題的柔性訴求,竟也出現了離譜的菜英文。

照片摘自網路

最近「研究生禮貌運動」再度於網路現身,提醒周遭的師長親友,別再問他們「什麼時候畢業」、「論文寫得怎麼樣」。這則柔性的訴求以中英雙語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但英文的翻譯實在是令人搖頭。姑且不論大小寫、中式英文、自由發揮等問題,一些明顯的英文錯誤讓人傻眼,比如

一、「Be klnd to Postgraduated」:klnd 應為 kindpostgraduated 應為 postgraduates
二、「why do you still here」:do 應作 are
三、「Your thesis haven’t done yet」:haven’t 應作 isn’t

這樣的英文,真的是出自我們研究生之手嗎?

台灣上上下下都很重視英文,不過成效如何?想必大家心裡都有數吧!

(本文原載 蘋果日報,後轉載於 台灣新浪網中央日報網路報大成報蕃新聞ETtoday東森新聞雲 等媒體)


Friday, June 19, 2015

粽子的英文怎麼說


端午節又到了,必吃的粽子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

粽子的英文怎麼說?許多漢英詞典只見冗長的描述,無法滿足翻譯的需求。我們用英文跟外國人介紹粽子時,首先要求的是精簡的對應詞,「落落長」的解釋不能打前鋒,只能當後衛,等進一步說明時再上場。

那麼,粽子有哪些精簡的對應詞可用呢?

一、zongzi。這是粽子國語的音譯,以當今主流的漢語拼音轉寫,國際間重量級的英文媒體,如美國的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都用 zongzi 來介紹粽子。也可簡稱為 zong。

二、rice dumpling。這個說法字面為「米糰」,雖然籠統含糊,倒也成為許多人用英文介紹粽子的首選。常用來說明 zongzi,以免初識者不懂,或與 zongzi 交替使用,避免重複。

三、sticky rice dumpling。這個說法字面為「糯米糰」,有時亦作 glutinous rice dumpling,是個比 rice dumpling 略為講究的稱呼,然此與元宵、湯圓傳統的翻譯雷同,彼此如何區隔?

四、Chinese tamale。這個說法字面為「中式墨西哥粽」。墨西哥菜受到許多美國人的歡迎,裡面有一道 tamale(墨西哥粽),以玉米葉包裹帶餡調味的玉米粉,乍看之下頗像我們的粽子。介紹自己的粽子卻透過墨西哥菜,並不理想。

五、其他。粽子還以不同的拼音系統、不同的方言轉寫,出現在英文的媒體上。這我們或可忽略。

答案怎麼這麼多?一物多名是語言的常態,粽子的英文也是,不足為奇。然而如果只想挑一個用,到底哪一個好呢?

我的建議是,粽子的英文,就用漢語拼音轉寫而成的 zongzi。

粽子極具文化特色,文化特色詞的翻譯多以音譯為之,放諸四海皆準,如中國的餛飩(wonton)、日本的的壽司(sushi)、韓國的泡菜(kimchi)都是。這音譯的作法極為常見,例子俯拾皆是,並非無的放矢。當然,粽子的英文除了 zongzi 之外,還可用 rice dumpling(米糰)來作補充說明,加速理解。

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早就收錄了 jiaozi(餃子)、baozi(包子),確立其在英文的法定地位。粽子的英文 zongzi 雖然至今尚未納入,不過鑒往知來,這個日子還會遠嗎?

(本文原載 蘋果日報,後轉載於 台灣新浪網中央日報網路報大成報蕃新聞ETtoday東森新聞雲 等媒體)


Monday, June 15, 2015

獻給畢業生的三個英文單字

照片由廖唯善秘書拍攝

又到了六月鳳凰花開之際,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正如火如荼,陸續展開。

上週末,東吳大學舉行了盛大的畢業典禮。結束之後,我們英文系還特別單獨加辦了自己的撥穗典禮,請系上老師給每一位畢業生撥穗正官,面對面給予個別的祝賀。

出席的學生和家長有 400 多名,把小禮堂徹底擠爆。大學生活的影片回顧成功破冰,炒熱了原本略為緊繃的氣氛,預錄的師長期勉讓大家笑聲不斷,兩位畢業生的致詞溫馨而感人。

身為系主任,我應邀上台講話。逢此畢業時節,有人喜歡講 graduation(畢業,詞源為「跨出一步」之意)和 commencement(畢業典禮,另有「開始」之意),不過這個論點已漸顯老套。我選擇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簡單地跟大家談談挫折。

畢業就是階段性的「業」已「畢」,學業已經結束,值得恭喜。不過同學們,挫折無所不在,過了這一關,前方還有大大小小的挫折等著我們。挫折的英文可以說 setback,字面的意思是「放(set)回去(back)」。正當我們進展順利,甚至意氣風發之時,一個挫折就能把我們「放回去」,把我們打回原點,令人灰心沮喪。

不過我們都請記住,setback(挫折)的分身是 reset(重新設定;重設)。reset re 來自拉丁文,兼有「回去」(back)與「重新」(again)之意。挫折把我們放回原處,打回原點,也隱含地提醒了我們,要「重新設定」,整裝待發。沉澱思考之後,就是再度揚帆啟程之時。

我們人就像皮球一樣,是有彈性的,受壓之後就能自然彈回原形,不會被壓扁也不會被擊垮。英文的韌性(resilience)原意就是「跳回去」(re:回去 + sil:跳 + ience:名詞字尾),反映的就是這種「受壓彈回」的特性。

這就是我送給畢業生的三個英文單字:setbackresetresilience。今後我們若是碰到挫折(setback),要能自我重設(reset),並永遠相信自己,我們都有著與生俱來、受壓彈回的韌性(resilience)。

誰無挫折?其實我們一點也不孤單。




Saturday, June 13, 2015

肚臍的英文

照片摘自網路

肚臍的英文也能被議員拿來質詢市長?

日前台北市議會進行市政總質詢,議員陳彥伯話鋒一轉,竟問起市長柯文哲肚臍的英文怎麼說。陳議員本來大概以為柯市長不知道,會當眾出糗,孰料台大醫學系教授出身的柯市長不疾不徐,以醫學名詞 umbilicus 從容回答,並說自己是醫學專家,附帶哈哈大笑了三聲。此舉讓陳議員頓使語塞,質詢的節奏被打亂,差點接不下去。停了半晌之後,他才拿出自己準備好的 belly button(字面為「肚子的鈕釦」之意),強作鎮定,繼續講下去。

這段質詢的影片在網路流傳,讓網友笑翻天,還出現了不同的搞笑版本。陳議員班門弄斧,弄巧成拙,反而成為社會上茶餘飯後的趣談。

肚臍的英文,最一般的說法是 navel,柯市長講的 umbilicus 是解剖學的專業術語,而口語裡除了陳議員說的 belly button 之外,還可以說 tummy button(字面也是「肚子的鈕釦」之意)。

然而,市政總質詢時議員考市長英文,這究竟是什麼樣一種問政方式?陳議員,您是不是要再好好思考一下?

(本文原載 蘋果日報,後轉載於 台灣新浪網中央日報網路報大成報蕃新聞ETtoday東森新聞雲 等媒體)


Friday, June 12, 2015

洪秀柱與亞馬遜

今天中時報系的《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洪秀柱與亞馬遜〉,以下為見報全文:


洪秀柱與亞馬遜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黨內提名,政壇耳語不斷,想把洪秀柱「搓掉」的傳聞甚囂塵上。洪秀柱表明打死不退,萬一黨內初選沒過,她會選擇裸退,絕不接受任何職務安排。

「小辣椒」洪秀柱能量十足,這陣子以來過人的作為,讓我想起了英文的 Amazon(亞馬遜)。

希臘神話記載,古時位於當今東歐、中亞一帶有個傳奇的國度,名為斯基提亞(Scythia),國境內沒有男人,只有身材魁梧、驍勇善戰的女戰士。傳說這些女戰士為了打獵,竟把自己的右乳割掉,以便能夠順利拉弓射箭,可見其堅強的意志和鋼鐵般的決心。

這些神話裡的女戰士名為 Amazon,意思就是沒有乳房的人(a「沒有」+ maz「乳房」+ on「名詞字尾」)。雖說當今專家對於 Amazon 的詞源有了不同的見解,不過為了射箭方便而割掉乳房的傳說由來已久,這樣的聯想深植人心。現代英文借用了 Amazon,指的就是體型高大、積極進取、勇往直前、意志堅強的女性。

洪秀柱衝勁十足,爆發力驚人,意志無比堅強,除了身材嬌小之外,活脫脫就是個現代版的女戰士。

國民黨能否谷底反彈,振衰起敝,煥然一新?洪秀柱的這顆棋子怎麼下?不妨拭目以待。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Thursday, June 11, 2015

台灣的謝師宴

今天,上海《文匯報》的副刊版面【筆會】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台灣的謝師宴〉,以下為見報全文:


台灣的謝師宴
                          
曾泰元

每當鳳凰花開,焰紅色的花朵在枝頭上恣意綻放,就是台灣 6 月的畢業季了。台灣的大學生為了答謝師恩,一般會選在此時舉辦盛大的謝師宴。

近年來台灣對謝師宴的爭議不斷。花費過高引人詬病為其一,一頓五星級酒店的謝師宴所費不貲,學生動輒得均攤二三百塊人民幣。謝師宴的本質被模糊為其二,答謝師恩的初衷,似有被本末倒置之勢。作為老師,「謝師」的本質遭到模糊、扭曲,給我的感觸最多。

一般而言,畢業班選擇的謝師宴場地講究檔次排場,女同學費盡心思盛裝打扮,仿佛參加一場光鮮亮麗的大型社交晚宴。遺憾的是,感謝老師的橋段卻經常付之闕如,讓許多準備好要去「被謝」的老師頗為感慨。

參加謝師宴的同學少則數十人,動輒上百人,雖有人真心謝師,但人眾意殊,獨木難支。除了負責的同學之外,其他許多人好像都坐吃現成,只把謝師宴當成畢業聚餐,潛意識裡自己才是主角。

身為一名大學老師,我婉拒謝師宴,也已經好幾年了。

我擔心我去了,會看到戴著冷漠面具的華麗學生。我擔心我到的是一個少數熱多數冷的場合,同學見到我要麼裝作不認識,要麼尷尬地微笑。我擔心餘興節目被邀上台唱歌玩遊戲,卻好像猴子一樣被耍。我擔心照相時同學忙著給自己留影,而我卻孤零零地被晾在一旁,沒人搭理。我擔心謝師宴不謝師,大家扒完了飯就各自作鳥獸散。

這是我早年參加多次謝師宴後深刻的領悟,在一次不愉快的經驗後終於築起了「心防」。

那次的謝師宴我出於禮貌,答應了邀請,帶了小兒去,事前還徵得同學的承諾,說會幫忙照顧這個活潑好動的小男生。想不到我們到了酒店之後,女同學忙著爭奇鬥豔,會場秩序一團亂,而我們在一旁遭到冷落。老師又被集中到一張大圓桌,同事之間彼此微妙的關係同學不知道,於是我們就在尷尬的氣氛中低頭猛吃。除了侷促不安之外,我絲毫感受不到同學的關心,遑論尊重與感謝。小兒看了一下自助吧台上的餐點,說他不喜歡吃,於是我只好帶他到隔壁的麥當勞吃漢堡薯條。吃完回來,我們的東西已被人挪到一旁的地上,位子也不翼而飛,成了無處棲身的「難民」,真是讓我灰心難過!

來年,我好不容易才築起的「心防」,竟被下一屆畢業生的真誠所攻破。這次謝師宴地點選在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那裡沒有豪華的裝潢,沒有五星級的食物,有的卻是同學的真心和熱誠。謝師宴前一二個禮拜就有同學過來幫我錄影,希望我給同學講些勉勵的話,準備在當天宴會上播放。那班同學任何人見到我,都熱心地邀請我參加,而不是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

我本已對謝師宴敬謝不敏,但在同學的溫情攻勢下,也只好甜蜜蜜地屈服答應。

當天的謝師活動,更是讓當老師的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好萊塢的世界級巨星。入口處一群接待同學扮成粉絲,看到我就驚呼尖叫。走紅地毯時有同學拿麥克風、攝影機過來訪問,就像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現場。

進了林語堂故居,馬上就有人遞上冰涼的雞尾酒,周遭的同學都湊過來跟我熱情地聊天問候,而不是讓老師尷尬地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至於座位的安排,同學則是把老師打散與熟識的同學混坐,彼此愉快暢談。

會場有兩個主持人,對氣氛的控制、流程的進行,都掌握得十分得宜。用餐開始時同學禮讓老師先行夾菜,我們都坐定用餐後才輪到同學。有同學為了準備節目,甚至遲遲沒有用餐。同學分批上台表演,分享謝師的心情,也用描述老師特徵的方式猜謎,在一片歡樂聲中請老師上臺講話,在柔和的音樂聲中,氣氛溫馨而感動。最後的照相環節,每位老師也都被當成「巨星」,「粉絲」搶著跟我們合照,無人遭到冷落。謝師宴結束,所有同學都在紅地毯兩側列隊歡送,讓我們突然感覺自己好像成了出國參訪的元首……

謝師重在心意,不在形式。同學是真要謝師,還是給自己辦同樂會,只是找老師過來點綴陪襯?這場以師為尊的謝師宴,是否給了我們另一種思考的方向?


Monday, June 08, 2015

千萬不要叫人 Uncle Tom──英美文學中的人名詞

2015 6 月號的《英語島》雜誌刊登了我的專欄文章,題為〈千萬不要叫人 Uncle Tom──英美文學中的人名詞〉,以下為刊出全文:


千萬不要叫人 Uncle Tom
──英美文學中的人名詞

文/曾泰元

「紅娘」指的是「媒人」,此乃源自中國傳統愛情小說《西廂記》。紅娘本為主角崔鶯鶯的婢女之名,因從中撮合張生與鶯鶯的姻緣,讓張生由衷感激,所以才有了媒人的意思。我們有時候用「豬八戒」來罵人,此乃源自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豬八戒是唐三藏的三個弟子之一,是個好吃懶做、貪圖享受、迷戀美色的角色,於是豬八戒便漸漸用來指稱有這些特質的人。

紅娘、豬八戒是中文的人名詞,典出文學作品。英文裡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這 一期我們就來談談英美文學裡幾個經典的例子:

Uncle Tom
湯姆叔叔;對白人卑躬屈膝的黑人

美國作家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9 世紀寫了一本傳世經典《湯姆叔叔的小屋》( Uncle Tom’s Cabin,又譯《黑奴籲天錄》),小說的主角 Uncle Tom(湯姆叔叔)是個順從、堅忍、忠心的黑奴,白人主人對他百般虐待,而他卻總是逆來順受,卑躬屈膝,低聲下氣,唯命是從。這本書的出版影響深遠,喚醒了許多當時的美國人,讓他們知道黑奴在美國社會受了極度不公的對待。主角湯姆叔叔所代表的,就是「對白人卑躬屈膝的黑人」。

scrooge
吝嗇鬼;守財奴

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有本小說叫《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 或譯《聖誕頌歌》),主角斯克魯奇(Ebenezer Scrooge)是個令人討厭的糟老頭。斯克魯奇不喜歡過聖誕節,是個吝嗇刻薄的守財奴,但他卻在一夜之間被源源不絕的靈異經歷所救贖,性格因而大為改變,成了一個樂善好施的老人。然而他原先的惡名還是揮之不去,後人便以他的名字 Scrooge 來指稱「吝嗇鬼;守財奴」。

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怪物;反噬者

英國作家雪萊(Mary Shelley)寫了一部恐怖科幻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主角弗蘭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是個瘋狂的醫學研究者,他從墳場挖出屍塊拼成人形,再用電擊賦予其生命,創造出了一個怪物(monster),結果最後反而被自己手創的怪物所毀,成了一個作法自斃者。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本來是怪物的創造者,現在英文裡反而轉指「怪物」本身。因為這個怪物毀滅了它的創造者,因而 Frankenstein 也可引伸為「反噬者」,指的是創造出來卻後來失控、最後摧毀其創造者的事物。

Rip Van Winkle
李伯;活在遠古時代的人

美國小說家歐文(Washington Irving)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主角李伯(Rip)是個樂天知命(happy-go-lucky)又怕老婆(hen-pecked) 的男人。他貪好杯中物,不求長進,有次帶狗上山打獵,卻漫步進入森林深處,展開了一段奇幻之旅,彷彿是美國版的《桃花源記》。他碰到了一些奇怪的人,喝了他們釀的酒,從此就長睡不醒。這一睡就是 20 年,醒來時狗不見了,只剩他一個人,獵槍也都生滿了鐵鏽,下山回家,發現房子已成廢墟,妻子已經死去,世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來英文就用李伯的全名 Rip Van Winkle,來代表與當今主流社會格格不入、還活在遠古時代的人。

namby-pamby
多愁善感的;無病呻吟的;柔弱無力的

古時候英國有個詩人名叫菲利普斯(Ambrose Philips),寫了許多童詩,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肯定與讚賞。文人相輕,古今中外皆然。與他同時的詩人凱里(Henry Carey)模仿小朋友的語氣,給他取了個 Namby Pamby 的綽號並作為詩名,在詩裡調侃其多愁善感、無病呻吟的文風,獲得廣大的迴響。當時幾個重量級的文壇巨星,如蒲柏(Alexander Pope,被譽為 18 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史威夫特 (Jonathan Swift,《格列佛遊記》的作者),也都對菲利普斯的一切不以為然,先後加入調侃訕笑的行列。人越罵越紅,菲利普斯反而因 Namby Pamby 的暱稱而名垂千古,namby-pamby 就成為「多愁善感、無病呻吟、柔弱無力」的代名詞。

Romeo
羅密歐;大情聖;花花大少

羅密歐(Romeo)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劇作《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男主角。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源自歐洲的民間傳說,莎士比亞以此為本,寫成劇作,講的是兩個世仇家族的青年男女,因相愛卻不能成為眷屬而雙雙殉情的故事。男主角羅密歐風流倜儻,浪漫多情,後來便成為「大情聖;花花大少」的代名詞。類似的角色在許多文學都有,流傳下來的還有卡薩諾瓦(Casanova)、唐璜(Don Juan)等,也都是「大情聖;花花大少」的意思。

人名詞我們先在此告個段落,下回我來介紹地名詞(toponym),看看英文裡有哪些源自地名的有趣詞彙。

Wednesday, June 03, 2015

在南京聽傅聰

今天上海《文匯報》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在南京聽傅聰〉。以下為見報全文:


在南京聽傅聰

曾泰元

數年前,南京大學召開《傅雷誕辰百年紀念暨 傅雷與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我正在南大訪學,因地利之便,受邀參加,有機會去深入瞭解一位久聞其名卻所知甚少的當代中國翻譯大師。

研討會的第一天晚上,主辦單位招待與會代表前往傅雷的母校──南京藝術學院,聆賞其長子傅聰的鋼琴獨奏會。

傅聰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 當今最偉大的中國音樂家。他經常到台灣舉辦獨奏會,我愛好古典音樂,卻多次陰錯陽差,與其失之交臂。有此難得良機,免費聆聽,心中自是充滿期待。

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陸聽古典音樂會,而且主角還是孺慕已久、蜚聲國際的頂尖鋼琴家,興奮之情自是不在話下。進了南京藝術學院的音樂廳,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在二樓左側最靠舞台的座位,才發現竟被一個大燈具擋住了大半的視線,位置十分不理想。主辦單位大概是為了省電,空調也沒開,室內又悶又熱,大家只能拿著節目單拼命扇風。

演奏會準時開始,但接下來所發生的,真是令我瞠目結舌。

第一首是莫札特的幻想曲,活潑輕快的樂音揚起,觀眾席的閃光燈居然也此起彼落。

樂曲結束,觀眾熱烈鼓掌,傅聰也起立頷首,表示感謝。我頗覺納悶,觀眾那種在演出時亂拍照的行為,不曉得他為什麼能夠接受。

接下來的是海頓的奏鳴曲,傅聰低頭奮力演奏著,觀眾席的閃光燈還是閃個不停。不僅如此,還有手機響的,嬰兒哭的,開門進進出出的,咳嗽聲那就更不用說了。一堆擾亂觀眾欣賞興致的事,從四面八方襲來。

三個樂章奏完,一樣熱烈的掌聲,一樣風度翩翩、溫文答禮的傅聰。對此我深感困惑,對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傅聰為什麼這麼容忍?

待掌聲沉寂,傅聰坐下,全場正殷切期待下一個琴音響起之際,他突然轉頭面向觀眾,聲音不大,卻很堅定地說:不要再照了。再照我就不彈了!隔了 3 秒鐘,他提高了嗓門,又說:我再說一次──不要再照了。再照我就不彈了!說完之後轉向鋼琴,手放在鍵盤上,準備開彈,但隨即又挪了下來,面向觀眾,扯開了喉嚨,激動、顫抖地說——“請尊重音樂,好嗎?

觀眾愣了一下,隨後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看著傅聰低頭奮力彈著接下來的另一首海頓,我心裡暗自叫好,傅聰幫絕大多數人講出了心裡話,出了口怨氣!

隔天在南大校園裡,我在往食堂的電梯裡巧遇傅聰,陪同的許鈞教授把我介紹給他。他握了我的手,我也結結實實地握著那只鋼琴家的手。我對他說:傅老師,您昨晚的演奏實在太精彩了!可惜有些觀眾的素質糟糕透頂。您這頓氣生得對,您訓得好!

他沒有笑容,也沒有客套,只是靜默。出了電梯,他黑灰色唐裝下略駝的背,在我的注視下逐漸遠去。

大陸的建設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發展之快令人驚歎,但伴隨經濟的發展,人的素質也該相應提高吧。一場音樂會,已經暴露許多不足。雖然此次經驗業已遠去,然給我造成的衝擊至今揮之不去,時時隱隱發酵。

2015 5 月,寄自台北


笑看中式英文進詞典


大陸盛傳,有些中式英文(Chinglish)的詞語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英文詞典,如 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意為「自作孽不可活」)、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不只網民熱議,連主流媒體也都大幅報導。北京《環球時報》英文版日前還跨海採訪了我,問我對這個現象的看法。

這裡所謂的英文詞典,事實上指的是 Urban Dictionary《市井詞典》。《市井詞典》是個總部位於美國的英文俚語線上詞典,以 Define Your World(定義你的世界)為口號,只要上網註冊,任何人都可以編寫詞條,基本沒有門檻可言。這些中式英文進入《市井詞典》,缺乏英文專家審核把關,權威性極低,我們無須過度在意。我們需要在意的是,權威的英文詞典,如《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否收錄中文的詞語,收錄了哪些。

中文詞語進沒進入權威的英文詞典,牽動著許多華人的神經,但這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就會發生的。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這些詞語能否引起英語世界廣泛的興趣,引發普遍的共鳴。中文的流行語,如近年來在大陸盛行的土豪、大媽、屌絲,反映的是當紅的一些社會現象,我覺得除非英語世界覺得這些詞語具有普遍性,能夠跨越語言文化的藩籬,或者它們深具特殊性,能點燃眾多英語人的興趣,否則它們的英文(tuhaodamadiaosi),多半會像以前的給力(gelivable)一樣,只是落得關起門來自嗨自爽而已。

真正進入英文的中文詞語,通常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是我們根本想像不到的。我長期關注這方面的現象,英文裡最新的一個中文詞語是 Buddha’s hand(佛手柑),於 2013 年正式進入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另外兩個是 goji(枸杞)和 wuxia(武俠),皆於 2010 年為《牛津英語詞典》所收。

線上詞典大家都可以貢獻,自由撰寫詞條,參考價值不高。能夠進入權威的英文詞典,代表的是受到英語世界的高度肯定。如果有人要我推測有什麼是值得收入英文詞典的,我會說我不知道,也不敢預測。因為我們不久後就會發現,很多人信誓旦旦的預測,到後來都只是落得自打嘴巴,找不到下台階。至於真正進入英文詞典的,如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no can do(不可以、不行),反而總是讓我們出乎意料,啞口無言。

中文詞語能否進入英文詞典,沒有人敢打包票,不過我覺得決定性的因素,在於整體的文化實力。文化實力強,其他文化就會近悅遠來,此情況有利於我們中文的語言輸出。到那個時候,英文多幾個中文詞語,根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們也早就習以為常,不會這麼在乎了。

(作者曾泰元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此為原稿,見報文請見 2015 6 3 日台灣《旺報》)

Monday, June 01, 2015

開封有個包青天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遊記,題為〈開封有個包青天〉,講的是我多年前在大陸神州壯遊的第五站。以下為見報全文:


開封有個包青天

我的神州壯遊從南京啟航,穿越了蘇北的淮安和徐州,繼而轉進中原。告別了商丘,第五站是開封。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一提到開封,不少人或許也都跟我一樣,心中馬上就泛起了這段歌詞旋律。早期儀銘在華視主演的連續劇《包青天》紅極一時,蔣光超主唱的同名主題曲也成了經典,開封給了大家一個清晰的文化想像。

清官典型百姓青天

事實上,包青天原名包拯,安徽合肥人,前半生多在家鄉任官,因為公正不阿,執法如山,才被調到北宋的京城汴梁(今開封)任開封府尹,成為小說、戲曲裡的清官典型,流芳百世。

開封,也讓我想到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我東吳大學的研究室就掛了一幅原尺寸的複製品。我每天抬頭看著牆上的這幅名畫,總想穿越時空,回到千年前的汴梁,在夢幻的清明時節,搭船飽覽汴河兩岸的風俗民情,置身繁華熙攘的虹橋街市。開封,我人雖未到,心已至焉。

商丘到開封約 150 公里,不過長途大巴走走停停,沿路攬客,也花了我 個多小時的車程,直到中午過後才到。

我下榻的開封賓館位於市中心的鼓樓區,隔壁是知名的古剎大相國寺,百米之遙就是人氣紅不讓的鼓樓夜市,開封府、包公祠等主題景點也都在附近,只消一刻鐘的腳程即可輕鬆抵達,地點可謂得天獨厚。

府衙裡頭包公升堂

大相國寺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十大名寺之一,有 1400 多年的歷史,盛時曾被譽為「金碧輝煌,雲霞失容」,《西遊記》和《水滸傳》也都對其有過生動的描述。不過明末毀於黃河氾濫,復經不同時期的動盪紛亂,古剎重修後已遠非昔日之貌,香火也並不鼎盛,一切只待成追憶。

開封府乃仿古而建,企圖重現當時北宋東京城的樣貌。磚紅色的城體莊嚴肅穆,不過形制似乎偏小,做工也不盡細緻,整體而言略顯粗糙。府衙裡上演包公斷案,肅靜牌高立兩旁,虎頭鍘隨伺在側,草民喊冤包公升堂,倒是能吸睛聚眾,博君一樂。

包公祠位於開封府以西不遠,據包公湖一隅,是為了紀念包拯而建的旅遊景點。我在各殿走了一圈,累了就坐在包公湖畔休息冥想。包公以「正大光明」自我惕勵,不畏權勢為民除奸,值得當今的政治人物深思。

道教名觀「延慶觀」也在附近,始建於元朝,是中國三大名觀之一,其中的玉皇閣巧妙結合了漢蒙文化,是座深具元代特徵的建築。我參觀到一半,突然有人熱心告知,說一旁小室有名四川青城山來的道士在此駐點,看相神準且分文不收,要我不妨試試。我本不疑有他,不過道士旁另有一人,負責跟問卜者索取高額的上香費,我驚覺事有蹊蹺,趕緊乘隙溜走,以免被敲竹槓成了冤大頭。

附庸風雅託古情懷

出了延慶觀,我打算看看開封的兩座塔,繁(音「婆」)塔和鐵塔。我對塔情有獨鍾,開封的繁塔和鐵塔一胖一瘦,各有風韻,都是有千年歷史的古物。繁塔在老城東南,造型奇特,大塔頂著一截小塔,塔身肥矮,樸拙可愛。繁塔外壁鑲滿了數不清的小佛像,型態各異,讓人看了出神,忘了時間。

鐵塔則是開封的標誌,聳立於老城東北,塔身瘦高。雖名為鐵塔,卻是個琉璃磚塔,只因為琉璃磚為褐色,狀似鐵鑄,獨具一格。我迎著夕陽看著挺拔俊秀的鐵塔,厚重的鐵鏽色散發出濃濃的古意,實在令人著迷。

繁塔旁有個禹王台,古稱吹台,春秋時的音樂家師曠在此建台吹律,故名。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等人,據說也曾到此吟詠詩句。信步一回,看到這些歷史人名,踏著他們的腳步,想著他們的事蹟,即使附庸風雅,也滿是文藝氣息。

夜幕低垂,我已是飢腸轆轆。我趕回賓館洗了把臉,就迅速殺到鼓樓夜市。由於城市管理的考量,大陸的夜市普遍不多,開封的鼓樓夜市是少數中的珍品,名聞遐邇。還沒走幾步路,就看到前方燈火通明,再走幾步,就感受到了十足的鑊氣。

穿越時空千年繁華

夜市小吃一攤接一攤,來自四方的吃貨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美食當前,我眼花撩亂,不知從何下手。後來挑了小籠包的始祖灌湯包,上桌後眼觀口嘗,二者果然一個樣,同是皮薄餡多,湯汁鮮燙。我一個人食量有限,再吃個炒涼粉,剩下的眾多美食,也只能動眼不動口了。

隔天一早去了清明上河園,這是個仿清明上河圖而建的主題公園,有虹橋、汴河、船隻,有酒肆、店鋪、人潮。身著古裝者穿梭表演,小販沿街叫賣仿古點心。恍惚之間,我好像真的穿越了時空,回到了千年前繁華的大宋東京。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