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遙思林語堂

今天《人間福報》刊登了一篇拙文,題為〈遙思林語堂〉,以下為見報全文。


遙思林語堂   

文/曾泰元(林語堂故居執行長、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今年是「幽默大師」林語堂一百二十歲的誕辰。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得獎者亞歷塞維奇是白俄羅斯的記者作家。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離我們又遠又近的林語堂,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說他遠,是因為他出生於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福建漳州的小山村,今天若還健在的話,也有一百二十歲高壽了;說他近,是因為跟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他也講閩南語,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就落腳台灣,住在風土民情接近故鄉的台北陽明山上。

林語堂生於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同年,台灣便割讓給日本,冥冥之中,他似乎就跟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幼時家貧,但是天資聰穎、努力向上,到廈門念小學、中學,赴上海聖約翰大學獲英文學士,再赴美國哈佛大學獲比較文學碩士,最後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

林語堂學成歸國之初,先在北京大學等各大名校任教,後捨教職前往上海轉為作家,由學術圈的象牙塔進入寬廣的文字創作空間。他在十里洋場開闊了眼界也吸取了養分,進而造就了他這位名滿天下的幽默大師。

林語堂首次將英文的  humor 翻譯為「幽默」,極力提倡幽默文學,在文字裡告訴社會大眾,閒適不是罪過,生活需要放鬆,從而試圖解開中國人長久以來的枷鎖。

他是國際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作家,許多作品以英文寫成,一生筆耕不輟。他著作等身,其中最為人所知,當屬《京華煙雲》、《吾國與吾民》以及《生活的藝術》。他在書中向西方讀者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時西方世界了解中國的主要窗口。

林語堂學富五車,多才多藝,成就遠遠不只於此。他也是語言學家,在上海出版了風行中國二十年的《開明英文讀本》;在南京參與制訂了當時的國家標準「國語羅馬字」;晚年在台北潛心編纂《當代漢英詞典》,成了他的扛鼎之作。

比較罕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個執著的發明家。他散盡家財瀕臨破產,終於在美國紐約發明了第一台簡易的中文打字機。

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自稱有著西洋人的頭腦與中國人的心靈。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公認是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他用英文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以及生活理念介紹到西方,自始至終都不遺餘力。

他一生沉浸於英文,卻不為西化之俘虜,反而重返中國文化,百年之後仍是我們的楷模。

如今在陽明山半山腰的仰德大道路邊,我們還能看到一幢藍瓦白牆的宅邸,那個林語堂曾經住過10年的家,現在已化身林語堂故居,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文化空間,完整呈現了林語堂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以及文學成就。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今年恰逢林語堂一百二十歲誕辰,二甲子之後看來,林先生典範長存。

Thursday, October 22, 2015

從京華夢到台北情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從京華夢到台北情〉,以下為見報全文。


從京華夢到台北情

2015 10 月是林語堂先生 120 歲的誕辰月,10 月初東吳大學與林語堂故居合作,舉辦了一場名為「京華夢,語堂情──復古摩登饗宴」的紀念活動, 出席者均變身為民國初年的裝扮,向大師輩出的遙遠年代致敬。我有機會身著長袍,戴上復古的圓眼鏡,在紀念會上朗誦一段林語堂的中英文著作,也滿足了我多年以來的夢想。

1966 年,林語堂夫婦決定返國至台北定居。在陽明山半山腰的仰德大道上,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了一幢藍白相間的西班牙式建築,由著名的建築師王大閎監造。

在西方奔波多年的林語堂,自此在這山居宅邸得以安穩度日,走過了人生中最後 10 年的垂暮歲月。

1985 年,林語堂夫人廖翠鳳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她把陽明山上的宅院和林語堂生前的藏書作品和部分手稿等捐贈給台北市政府,同年成立了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1999 年,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修繕一新,並改稱林語堂故居。

每當有國內外的親友學者來訪,我一定會邀請他們去林語堂故居遊覽。去年秋天,恰逢與張愛玲齊名的女作家蘇青之外甥黃衍自澳洲來台開會講學,我帶他來此一遊,看得老先生興致盎然,流連忘返,直呼這是台北最值得遊覽之地。

在這裡,你可以自由地在廳室和庭院間穿梭徘徊,真實地感受到大師曾經生活過的氣息。昔日的客廳現在改為餐廳。坐在陽台的籐椅上,看著林語堂曾看過無數次的風景,淡水河、台北盆地盡收眼底,夕陽就一點一滴地下到山的另一頭。

林語堂故居除了每年固定舉辦的林語堂文學獎之外,還會邀請美食家或昆曲藝術人作客春天潤餅節。台灣的潤餅就是林語堂家鄉閩南一帶的薄餅,在品嘗美食中思念大師,想來也是林語堂所喜歡的。故居還出版了《林語堂生平小傳》,也製作了《語堂‧走過人間》的林語堂紀錄片,片中收錄了大量家屬親友的珍貴影像和林語堂研究學者的相關訪談。

拍攝過程中,林家三女林相如女士還特地自美返台,回到陽明山麓的故居,漫談昔日的悲喜。我們每年耶誕節都會收到林相如女士寄自美國的賀卡,去年高齡 84 歲的她,還特地親手製作了一張貼滿中國風景及小籠包的聖誕卡,讓我們倍受感動。

今年是林語堂 120 歲的誕辰,林語堂的人生哲學越陳越香,思想態度越辯越明,可謂典範長存。作為林語堂故居的執行長,我希望能充分利用故居所珍藏的大量手稿和資料,讓有興趣的兩岸學者能夠到故居來做第一手的學術研究,以開發這可能充滿驚喜的寶庫。

(曾泰元/林語堂故居執行長、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Monday, October 19, 2015

我想投賭爛票

今天《自由時報》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我想投賭爛票〉,以下為見報全文。


我想投賭爛票

◎ 曾泰元

大選將至,國民黨暗潮洶湧,內鬥不斷,上演了一齣荒腔走板的「換柱」大戲,堪稱比電視連續劇還要精彩百倍。

許多泛藍的意見領袖實在看不下去,紛紛跳出來大加撻伐。楊志良說,國民黨破壞自訂的遊戲規則,臨時全代會根本是笑話一場,國民黨乾脆解散算了。陳長文說,這樣的國民黨還是倒了好,他甚至呼籲,不管總統還是立委,全民都應拒投國民黨,用這次選舉來制裁國民黨,把國民黨打掉重練。

我身邊的同仁朋友有藍有綠,綠的當然是老神在在,把國民黨的家務事當鬧劇來看。藍的卻是憂心忡忡,看到國民黨換柱手法粗暴,自毀制度恬不知恥,想要附和陳長文的呼籲,認真考慮要把票投給民進黨的候選人,徹徹底底教訓一下國民黨,讓他們輸得一敗塗地,這樣才能浴火重生。

泛藍這樣的氛圍不是子虛烏有,想投「賭爛票」的想法正在醞釀,會發酵到什麼程度還有待觀察。

選舉時投「賭爛票」,指的是選民若對某黨或某人不滿,票就轉投他黨、他人或改投廢票以示抗議。「賭爛」可不是望文生義「你爛所以我賭氣」之意,而是個來自台語的粗鄙說法,指的是一個人對某人或某事極度不滿,滿腔怨憤。「賭」應為台語「戳」的近音假借,「爛」則是台語裡男性生殖器(爛鳥)的簡稱轉寫,所以「賭爛」的本意大約是「男人氣憤到想拿尖銳的器物來戳自己的下體」。

「賭爛」是粗俗,不過國民黨自己這樣亂搞,許多泛藍支持者都氣得想投賭爛票,轉而支持民進黨候選人了,說賭爛罵個髒話,大概也只是剛好而已。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Wednesday, October 14, 2015

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今天中時報系的《旺報》刊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以下為見報全文。


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曾泰元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決議,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世界記憶計畫於 1992 年啟動,目的在保存人類記錄的文件檔案遺產,以避免集體性遺忘,並試圖搶救正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紀錄,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南京大屠殺的史實終獲聯合國官方認可,時值抗戰勝利 70 周年,所有中國人都同感欣慰。

二次大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全世界對此慘絕人寰的暴行均強烈譴責。猶太人大屠殺在世界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相關的史料汗牛充棟,得到眾多世人的矚目,德國也能坦承錯誤改過遷善,努力彌補過去犯下的滔天大罪。

相形之下,南京大屠殺在國際社會上受重視的程度似乎遠遠不如,彷彿僅侷限在東亞一隅。戰犯國日本至今仍在遮掩粉飾,更遑論反省悔悟。這次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日本外務省不只表示極度遺憾,還打算透過外交途徑,向中國政府及聯合國際教科文組織提出抗議。

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關於南京大屠殺,兩本英美出版的大型權威詞典不怕得罪日本,早就勇敢做了與聯合國同調的註記。詞典的內容以語文為主,若有相關資訊,通常也只能點到為止,不可能像百科全書一樣,動輒長篇大論。

美國的《美國傳統英語詞典》用了 46 個字,粗略介紹了南京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其中 13 個字提到南京大屠殺,占了近 3 成的篇幅:it was the site of a massacre by invading Japanese forces in 1937(南京是 1937 年侵華日軍大屠殺之地)。

英國的《柯林斯英語詞典》用了 56 個字,介紹了南京的地理、歷史、與文化,其中 15 個字著墨於南京大屠殺。比較不同的是,它把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定調為 30 萬:site of a massacre of about 300,000 civilians by the invading Japanese army in 1937(南京是 1937 年侵華日軍大屠殺之地,約有 30 萬平民罹難)。

《美國傳統》和《柯林斯》是美、英兩國的大型權威詞典,深獲社會信賴,其地位無庸置疑。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了 78 個年頭,少數的倖存者也正逐漸凋零。日本官方的認錯道歉看似遙遙無期,不過英文詞典作為西方世界客觀公正的第三者,儘管聲音微弱,卻簡單扼要地敘述了日軍這件令人髮指的暴行,靜靜地告訴世人歷史的真相。

如今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再獲聯合國的官方認可,算是給所有中國人一個遲來的公道。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Monday, October 12, 2015

英文系轉型為東南亞語系?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英文系轉型為東南亞語系?〉,以下為見報全文。


英文系轉型為東南亞語系?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英文系太多,學者贊成轉型為東南亞語系?周日的聯合報在頭版刊了這則醒目的新聞,身為英文系主任的我,看了不免怵目驚心。

報導指出,全台大學校院共有 221 個外語科系,其中 9 成是英文系,供過於求導致招生不佳。日文系也過度飽和,每年畢業 8000 人,市場卻只需 1000 餘人。學者直言,政府沒有體察到台灣的地緣環境與經貿情勢,因此外語政策盲目向英文、日文傾斜,產生嚴重的供需失衡。他們因此建議,應對目前的英、日語系進行盤點檢討,甚至裁撤轉型,大幅加強韓語、東南亞諸語言的人才培養。

「英文系風光不再」的傳聞早已不是新鮮事。去年 9 月開始,類似的論點在一場座談會上發酵,隨後席捲全台,我在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也做了相關的闡述。

然而,英文系過多,是否要如某些學者所言,轉型為東南亞語系?這個想法十分大膽,轉變過於劇烈,學生的興趣、師資的來源、未來的出路,都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貿然行之,只怕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宜多方思考,從長計議才是。

危機就是轉機。問題的出現,正好讓我們停下腳步,檢視自身的特質和定位,並做出妥善的因應。英文仍是最通用的國際語言,其重要性無庸置疑。各校的英文系應尋思掌握既有利基,體察時代脈動,放下本位主義,適度地轉型調整,方能創造出穩健雙贏的局面。

徐州到商丘的驚奇之旅

今天上海《新民晚報》的文學副刊【夜光杯】刊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徐州到商丘的驚奇之旅〉,以下為見報全文。


徐州到商丘的驚奇之旅

曾泰元
  
那年,我一個台灣人獨自在中原漫行。離開了徐州,本打算直奔古都開封,後來看到旅遊攻略的介紹,才決定在商丘略作停留。

老實說,我對商丘所知甚少,看了書才知道,原來商丘是商人、商業、商朝的三商之源。書上還說,商丘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是中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記得學生時代的史地學過,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之一,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並列。我擬古成癡,關於商丘這些「古」字的描述,吸引了我的目光,才臨時改變計畫。

我打開中國地圖,用土方法按比例尺粗略算了一下距離,發現徐州到商丘才 150 公里左右,依平均車速每小時 60 公里來走,並考慮到市區的交通狀況,保守估計 3 個小時絕對能到。於是我出發當天早早動身,預計中午前到商丘,逛逛古城、看看書院,下午便可直奔西邊不遠的開封,當晚就在開封過夜。

孰料事與願違,我的如意算盤打得太早。

早上 8 點的班車,才出了徐州長途汽車站不久,就不斷地走走停停。我原先以為是上班上學的早高峰,碰上了堵車,後來才發現並非如此。

大型的省際班車到了出站口,站務人員依規定上車核對乘客人數,確定無誤後蓋章放行。出了站,司機由低速擋依序換擋,一切順利,誰知道不久後車子竟然慢了下來,而且還奇慢無比,幾乎與行人同速。

我還處於莫名其妙之際,乘務員就已經把車門打開,扯著喉嚨向外攬客,喊著:「商丘!商丘!」原來如此,我頓時豁然開朗!大巴還在幾個點停了下來,司機索性把引擎關掉,車長下車繼續吆喝。就這樣,從我們準時出站,到司機真正加足馬力上路,起碼又過了 1 個小時。

本以為這些插曲終於結束了,哪知道我搭上的大巴是輛慢車,走的是比高速公路低一個等級的國道,沿路停了很多小站。當時的這條 310 國道不僅路窄,而且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拖拉機、龜速車到處都是,大大方方地佔據馬路中間,司機只得狂按喇叭,不斷被迫跨越雙黃線逆向超車,一路驚險萬分,讓我捏了好幾把冷汗。

我們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碭山停了下來。碭山是安徽最北端的小城,是徐州到商丘的必經之地,我以為只是個中途的休息站,司機讓大家下車活動筋骨、上個廁所。想不到司機竟悠然地抽煙,跟當地居民閒話家常,卻一直都沒有要繼續上路的跡象。後來才得知,車子出了問題,我們得換乘下一班車。

天啊,這種事怎麼就讓我給碰上了?我的行程一再延誤,到商丘都不曉得要到什麼時候了。

時間耽擱了這麼久,後來想想,好吧,人算不如天算,老天自有安排,趕也趕不來,那就從容一點,隨遇而安。這次的插曲,就當作是文化體驗,接下來的行程,不妨彈性調整,見機行事。

我臨時決定在商丘落腳,打算好好地參觀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然而,我最期待的古城卻跟我的預期有所落差。商丘古城號稱是全中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城牆、城門、護城河在修繕之後堪稱完好,但城牆內卻缺乏整體的規劃,環境也顯得比較雜亂。我去過山西的平遙古城,也去過陝西韓城的黨家村,頗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歎。

應天書院位於古城南門外,隔著護城河僅一箭之遙。聽說書院於金兵南侵時被毀,歷代重修均未能成功,現僅殘存建築供人瞻仰。也罷,時近傍晚,想必也過了開放時間,我選擇在城門上眺望,就著落日餘暉,把對書院、對商丘的美好想像,靜靜地,妥妥地,藏在心裡。


Sunday, October 11, 2015

青蒿素的英文

今天上海《文匯報》的副刊【筆會】刊登了我的短文,題為〈青蒿素的英文〉。


Saturday, October 10, 2015

典範長存──寫在林語堂120歲誕辰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典範長存──寫在林語堂120歲誕辰〉,以下為見報全文。


典範長存──寫在林語堂 120 歲誕辰

曾泰元(林語堂故居執行長、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今天 10 月 10 日,不只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更是「幽默大師」林語堂 120 歲的誕辰。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得獎者亞歷塞維奇是白俄羅斯的記者作家。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離我們又遠又近的林語堂,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說他遠,是因為他出生於 1895 年 10 月 10 日福建漳州的小山村,今天若還健在的話,也有 120 歲高壽了。說他近,是因為跟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他也講閩南語,他生命的最後 10 年就落腳台灣,住在風土民情接近故鄉的台北陽明山上。

林語堂生於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同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冥冥之中,他似乎就跟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幼時家貧,但天資聰穎,努力向上,到廈門念小學、中學,赴上海聖約翰大學獲英文學士,再赴美國哈佛大學獲比較文學碩士,最後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林語堂學成歸國之初,先在北京大學等各大名校任教,後捨教職前往上海轉為作家,由學術圈的象牙塔進入寬廣的文字創作空間。他在十里洋場開闊了眼界也吸取了養分,進而造就了他這位名滿天下的幽默大師。

林語堂首次將英文的 humor 翻譯為「幽默」,極力提倡幽默文學,在文字裡告訴社會大眾,閒適不是罪過,生活需要放鬆,從而試圖解開中國人長久以來的枷鎖。他是國際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作家,許多作品以英文寫成,一生筆耕不輟。他著作等身,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京華煙雲》、《吾國與吾民》、以及《生活的藝術》。他在書中向西方讀者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時西方世界了解中國的主要窗口。

林語堂學富五車,多才多藝,成就遠遠不只於此。他也是語言學家,在上海出版了風行中國 20 年的《開明英文讀本》,在南京參與制訂了當時的國家標準「國語羅馬字」,晚年在台北潛心編纂《當代漢英詞典》,成了他的扛鼎之作。比較罕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個執著的發明家。他散盡家財瀕臨破產,終於在美國紐約發明了第一台簡易的中文打字機。

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自稱有著西洋人的頭腦與中國人的心靈。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公認是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他用英文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生活理念介紹到西方,自始至終都不遺餘力。他一生沉浸於英文,卻不為西化之俘虜,反而重返中國文化,百年之後仍是我們的楷模。

如今在陽明山半山腰的仰德大道路邊,我們還能看到一幢藍瓦白牆的宅邸,那個林語堂曾經住過 10 年的家,現已化身林語堂故居,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文化空間,完整呈現了林語堂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

哲人日以遠,典型在夙昔。今年的國慶日是林語堂 120 歲的誕辰,二甲子之後看來,林先生典範長存。


Wednesday, October 07, 2015

屠呦呦與青蒿素的英文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屠呦呦與青蒿素的英文〉,以下為見報全文。

屠呦呦與青蒿素的英文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中國人又得諾貝爾獎了,而且是位女性的科學家,研究的還是許多人都抱持懷疑態度的中草藥。

2015 諾貝爾生醫獎公布,得主之一的屠呦呦是青蒿素專家。她在 40 多年前的文革期間領導了北京中藥研究所的「523 課題組」,從黃花蒿中萃取了青蒿素,比傳統的奎寧更能有效地對抗瘧疾,這個發現讓她摘下了諾貝爾獎的桂冠。

正當社會聚焦屠呦呦的成就,廣泛熱烈地討論之際,大家或許沒有注意到青蒿素的英文。青蒿素的英文有兩個,除了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用的 artemisinin 之外,還有另一個常用的 qinghaosu。前者 artemisinin 由黃花蒿的屬名(Artemisia)與傳統抗瘧藥奎寧(quinine)掐頭去尾結合而成,後者 qinghaosu 則是個道道地地借自中文的詞彙。


我研究英文裡的中文多年,多年前就注意到這個以漢語拼音轉寫的 qinghaosu。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英文詞典《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收錄了 qinghaosu,從 1977 年開始就有 qinghaosu 出現的證據,羅列的各條書證更是簡要陳述了中國科學家在此所付出的努力。

屠呦呦不只在人類的科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所取得的成就還因此讓英文收錄了一個音譯自中文的詞彙 qinghaosu,值得我們再給她熱烈鼓鼓掌,用力按個讚!


Saturday, October 03, 2015

人山人海的英文怎麼說?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人山人海的英文怎麼說?〉,以下為拙文全文。

人山人海的英文怎麼說?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中國大陸的「十一黃金周」盛大登場,各大景區又開啟了「人山人海」模式。每年到了 10 1 日至 10 7 日的十一長假期間,對岸各大景區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擁擠程度堪稱世界奇觀。

照片摘自網路

逢此時節,各地人山人海的照片就會在網路上分享流傳,人山人海的英文就又會被許多人拿出來討論。那麼,人山人海的英文到底是什麼?

網上盛傳的答案,是個逐字翻譯的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有人還言之鑿鑿,說英文詞典已經將之收錄。真是這樣嗎?

網友所謂的英文詞典,指的是 Urban Dictionary《城市詞典》(或譯《市井詞典》)。《城市詞典》是個總部位於美國的英文俚語線上詞典,以 Define Your World(定義你的世界)為口號,只要上網註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編寫。這部詞典由市井百姓合力貢獻,缺乏專家把關,權威性偏低,參考可以,認真就不必了。

回到英文本身。截至目前為止,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還僅停留在好玩搞笑的階段,尚未獲得權威詞典的認可,無須當真。然而作為專有名詞,大寫的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卻有雙重含意。其一是香港的一家音樂製作及歌手經紀人公司「人山人海」,其二是一部得過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中國電影「人山人海」。

言歸正傳,人山人海有沒有道地的英文?有的,答案有好幾個,crowds of people(眾多人群)和 a sea of people(人海)都是常見的選項,或是前面加個 huge(巨大)來強調,用 huge crowds of people(巨多人群)和 a huge sea of people(大片人海)也行。英文跟中文的表達方式雖略有差異,但殊途同歸。

至於網傳的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此乃中式英文(Chinglish)的又一例,能否繼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的之後正式被英文納編,成為英文名正言順的一員?語言的變化經常出人意表,這個誰也說不準,我們只能持續觀察。


Thursday, October 01, 2015

英文裡的擬聲詞與重疊詞

10 月號的《英語島》雜誌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英文裡的擬聲詞與重疊詞〉,以下為全文。


英文裡的擬聲詞與重疊詞

文/曾泰元

英文裡有兩類詞彙的音響效果特別好,一類是擬聲詞(onomatopoeia),也就是模擬聲音的詞彙,如 buzz「嗡嗡聲」,這模擬的是昆蟲(如蜜蜂)發出的連續低沈聲,也可用來描述機器(如電話)類似的「嗞嗞聲」。

另一類是重疊詞(reduplication),音響效果重在節奏。顧名思義,重疊詞就是把既有詞彙重複堆疊而成,這裡的重複多半是部分重複,如 see-saw「蹺蹺板」。作為核心的 saw 此處不是「看」的過去式,而是「鋸」的動詞原形,前面加的 see 是 saw 的部分重複(子音同,母音不同),see-saw 象徵的就是鋸木頭時,鋸子兩頭的一起一落,這也是蹺蹺板的動作。

擬聲詞和重疊詞的數量並不多,以下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常見的例子。

擬聲詞

meow 喵(貓叫聲)
bow-wow 汪汪(狗叫聲)
sizzle 滋滋聲(煎香腸、培根等食物時發出的聲音)
rat-(a)-tat(或 rat-(a)-tat-tat) 砰砰砰(急促的敲門聲或拍打聲);噠噠噠(子彈連發的聲音)
boom 隆隆;轟(指雷聲、爆炸聲)
thud 砰(重物落地或撞擊的巨大聲響)
fizz 嘶嘶聲(汽水冒泡的聲音)
hiss 嘶嘶聲(蛇發出的聲音;漏氣的聲音)
burp 嗝(打飽嗝的聲音)
clink 鏗(玻璃杯、瓷器、金屬互碰時的清脆響聲)
crunch 喀嚓(嚼蘋果、餅乾等硬脆食品時所發出的聲響)
beep 嗶嗶聲(電子裝置發出的短而高的聲音)
jingle 叮噹聲(鈴鐺、鑰匙互碰所發出的聲音)
pop 砰(輕微爆炸的聲響,如氣球破掉、開香檳)
rustle 窸窣聲(互碰、摩擦的細軟聲,如衣服或紙張摩擦、踩在落葉上)
whiz(或 whizz) 嗖;咻(物體在空氣中快速移動的聲音)
ping 乒(尖銳短促的高音,如子彈打到金屬、微波爐好了的聲音)
clatter 鏗鈴哐啷(連續的硬物掉落聲或撞擊聲,如盤子落地)
clip-clop 嗒嗒(馬蹄聲)

不同的語言對聲音的感知不同,以上的英文擬聲詞要不是有中文翻譯解說,再發揮點個人的想像力,我們實在很難與所描述的聲音連結起來。當然,meow「喵」是個例外,是少數中英文幾乎完全相同的擬聲詞。

重疊詞

上述最後一個擬聲詞 clip-clop「嗒嗒(馬蹄聲)」,也兼有重疊詞的鮮明特色。clop 就是馬蹄或木屐踏在堅硬地面的聲音,在 clop 這個核心成分之前重複相同的字眼,只把中間的母音字母 換成 i,構成了全新的 clip-clop,新詞也有著相仿的意思。重疊的模式與過程,請看以下簡圖:

clop → clop-clop(在前面複製一個)→ clip-clop(第一個 clop 的 換成 i

這一類 i-o 變化的重疊詞還有:
flip-flop 人字拖;夾腳拖【flop「啪噠作響」,人字拖拍打腳底的聲音】
tip-top 最高點;極佳的【top「最高點;最頂尖的」。tip 也兼有「尖端」之意】
hip-hop 嘻哈【hop「跳」,指嘻哈的舞步。hip 也兼有「新潮時髦」之意】

另有一類重疊詞屬於 i-a 變化,如 chit-chat「聊天」:chat「聊天」是核心成分,前面重複一次,把中間的母音字母 換成 i,構成了全新的 chit-chat

這一類 i-a 變化的重疊詞還有:
mishmash 大雜燴;亂七八糟的一堆【mash「糊狀物」,混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shilly-shally 猶豫不決【shally 來自 shall I?「我是不是該?」,無法下定決心時說的話】
pitter-patter (雨、腳步聲)劈哩啪啦【patter「急速的輕拍聲」】
dilly-dally 拖拖拉拉;磨磨蹭蹭【dally「慢吞吞」】

上述的兩類重疊詞都是重複之後換母音,當然也有一些例子是重複之後換子音的,如 lovey-dovey「過分秀恩愛的」。這個 lovey-dovey 的核心成分是前面的 love「愛」,字尾加個表示親暱的 y,構成的 lovey就是英國人口語常用的「親愛的」(與 darling 同義,用來稱呼自己所愛的人)。lovey 後面重複一次,把 換成 d,就成了 lovey-dovey。事實上,dovey(或拼為 dovie)原有「小鴿子;小寶貝」(little dove)之意,這個 lovey-dovey 也有著複合詞的痕跡。兩個人不斷地講親愛的小寶貝,言語如此,行為也如此,就是「過分秀恩愛的」。

複合詞看似簡單,實則不然。下一回,我們就來講講複合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