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6

走訪函谷關 斗膽登華山

今天《旺報》繼續刊登了一篇我的【神州壯遊】系列隨筆,題為〈走訪函谷關 斗膽登華山〉,以下為見報全文:

走訪函谷關 斗膽登華山

 金庸先生題字的華山論劍石碑(曾泰元提供)

神州壯遊,來到中原,終於圓了我的少林夢。下了嵩山,回到洛陽,繼續西行。

到了洛陽汽車站,我本想直奔陝西,挑戰華山,可是一問之下,才知道洛陽沒有到華山的班車。無奈,我只得把這段旅程拆成幾個小段,分段進行,先到三門峽再想辦法。三門峽是河南最西邊的地級市(相當於「省轄市」),是個因興建三門峽大壩而崛起的新興城市。

別把三門峽當三峽

據說許多人錯把馮京當馬涼,誤以為三門峽就是三峽,這一字之差,可是一北一南、相距千里啊!三峽在長江,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所組成,有個三峽大壩,而三門峽在黃河,雖也是個重要的水利樞紐,不過由於其新,知名度明顯不如。

三門峽市的陝州區,舊稱陝縣,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地,地處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歷史記載,周朝初年,武王克殷後四年旋逝,攝政的周公與召公便以此劃分領地,所謂「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此乃著名的「分陝而治」,陝西之名源自於此。這樣的地名典故,在我不得不落腳三門峽一宿之時,讓我決定從市中心叫車到相對偏僻的陝縣,為的就是穿越時空,回到三千年前的周朝,靜靜地感受這段分陝而治的歷史。

旭日東升,繼續西行,下一站是地處豫陝晉三省交界的靈寶市。我在陝縣旅館外的公路邊搭上了客運,就在這豫西的山區沿著黃河河谷悠然前行。我本對靈寶一無所知,看了手邊的旅遊攻略才了解到,原來靈寶歷史悠久,《山海經》裡夸父追日的典故就源自靈寶,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函谷關也在靈寶。於是我到了靈寶,便利用空檔抓緊時間,包車奔赴市區東北郊的函谷關。

史海鉤沉令人喟嘆

函谷關現在已經開發為旅遊區,景區的關樓都是近年才復古重建的。雖然如此,人至心馳,睹物思史,自有一番況味。

戰國末年,六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秦末漢初,劉邦入咸陽,遣兵守此以拒諸侯。還有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不論是東出逐鹿中原,抑或是西進攫取關中,函谷關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我身臨其境,望著這灰飛煙滅的一切,史海鉤沉,令人喟嘆。

我還有路要趕,在函谷關只能蜻蜓點水。回到靈寶汽車站,居然還是沒有到陝西的班車。車站外的候車乘客七嘴八舌,熱心提供意見,最後大家口徑一致,要我搭乘往豫靈小鎮的客運,繼續往西,不要坐到終點,中途在麻莊村下,麻莊就會有到陝西潼關的車子。

天啊,怎麼這麼折騰?一個小村莊怎麼會有跨省的班車?我心裡一陣嘀咕,滿是狐疑,但也只能姑且信之。於是,我就在這河南最西邊的小鎮小村忙著找車坐車,車外塵土飛揚,車內菸槍吞雲吐霧,讓我不時得閉眼憋氣。快到潼關時,我們緊貼著黃河南岸走,居然閃過了黃河的 90 度大轉彎,意外收穫,驚喜之至。

華山是勇氣考驗場

歷經波折,陝西終於到了,赫赫有名的潼關是第一站。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記得中學地理學過,潼關扼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位於晉陝邊境的黃河大轉彎之處,渭河在此匯入黃河,同蒲鐵路與隴海鐵路在附近交會。看到潼關,學生時代學過的地理,似乎就這麼突然活了過來。

潼關我沒有多停留,我的目標是西嶽華山。在河南離開嵩山以後,交通有些折騰,耽誤了一些時間。潼關到了,華山也就不遠了。我兼程趕去,在傍晚前抵達華山北麓的華陰,吃了個華陰特色的肉夾饃,飯後信步閒逛,從不同角度仰望近在咫尺、巨石崩雲的華山。我早早休息,養精蓄銳,準備隔天挑戰這奇險天下第一山。

吃飽睡足,隔天陽光燦爛,清風拂面,正是爬山好時機。陝西的華山我久聞其名,自古華山天下險。讀了文字,看了圖片,覺得華山宛如結合了我們台灣石碇皇帝殿的陡峭稜線、花蓮太魯閣的懸崖峭壁、外加兩千公尺的懾人海拔,想到就心驚膽顫。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我決定挑戰輕微懼高的自我,攀爬以險峻著稱的華山。

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華山果真是勇氣的考驗場,重重險峻超乎想像,讓人卻步,無法喘息。我拉著身旁的鐵鍊,挨著陡峭的山壁,看著腳下無底的深谷,魂飛魄散,雙腿發軟。想臨陣脫逃,卻因步道狹窄,根本無法折返,只好咬緊牙根,硬著頭皮,抓緊鐵鍊,堅持下去。我設法讓自己分心,強迫自己多看看周遭的景致,竟也在險境之中平復了些許恐懼,慢慢地靜下心來,欣賞華山層巒疊嶂、突兀蒼勁、雄奇偉岸的絕妙之美。

華山共有五峰,我勉強爬完了最低矮的北峰,給了自己一個交代,就決定淺嘗即止,打道回府,管他還有四座峰沒登,還有許多古蹟名勝沒看。下了山我仍心有餘悸,雙腿又痠又痛,走路竟瘸到不聽使喚。

我的華山行虎頭蛇尾,草草收場。下一站回到凡間,繼續探索八百里秦川。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Friday, April 29, 2016

我的第一支YouTube影片

我的第一支 YouTube 影片!

大容已經高一了,他是附中吉他社的一員,禮拜五晚上就在台上努力地彈著、唱著,你找得到他嗎?

Sunday, April 24, 2016

老派詞典,新增跨性別新字

今天《自由時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老派詞典,新增跨性別新字〉,以下為全文:


老派詞典,新增跨性別新字

曾泰元

外電報導,美國的《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日前新增了兩千個左右的新詞,其中包括跨性別尊稱「Mx.」。

《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對新詞「Mx.」的釋義。(圖:翻拍自《韋氏詞典》網頁)

事實上,英國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比《韋氏》早了四個月,去年12月就已經正式收錄了「Mx.」。

這個「Mx.」或可翻成「君」,是個創新的中性稱謂,為的是跳脫 Mr./Mrs./Ms./Miss 的男/女、已婚/未婚的刻板框架。此處的 M 來自 Mr.(先生)、Mrs.(太太)、Ms.(女士)、Miss(小姐)的第一個字母,x 則是科學裡常用來代表「未知」的字母。

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在去年 11 月發布了 2015 的年度詞彙,「單數 they」也列名其中。「單數 they」的這個新用法有別於傳統,是個第三人稱單數、性別不詳的代名詞。此舉除了標誌著「用陽性代表全體」的觀念落伍外,也代表著 she/he(她/他)的用法過於刻意,拗口累贅,已逐漸不受使用者青睞。

 《牛津英語詞典》在去年 11 月將「they」加入有別於傳統、「指第三人稱單數、性別不詳的代名詞」用法。(圖:翻拍自《牛津英語詞典》網頁)

《牛津英語詞典》在英語世界的地位崇隆,然就性別議題而言,卻一直都是個相對保守的父權堡壘。牛津逐漸由保守走向開明,最近又接納了跨性別尊稱「Mx.」和性別不詳的「單數 they」,這兩個打破傳統性別窠臼的字眼進入英語詞彙的殿堂,標誌著牛津與時俱進的新氣象,融入了多元開放的時代精神,值得肯定。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Saturday, April 23, 2016

莎翁400年 世界閱讀日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論壇版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莎翁400年 世界閱讀日〉,以下為見報全文:


莎翁400年 世界閱讀日

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4 23 日是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Day,又譯「世界書香日」),也是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逝世紀念日。

莎士比亞生於 1564 年,卒於 1616 年,2016 年恰逢他逝世 400 周年,全球各地從年初開始,就陸續展開許多「莎翁 400 年」的相關活動。

莎士比亞是最頂尖的劇作家與詩人,傳世的劇本有 38 部,十四行詩有 154 首,充滿了人文主義的色彩與情懷,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獨特的地位。他作品的語言精練,幽默機智,人物性格鮮明,心理描述深刻,文學造詣卓越超凡。許多評論家甚至認為,莎士比亞一枝獨秀,成就與影響力遠遠超越他人,堪稱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

莎士比亞的劇作尤為出名,更是他作品的重中之重,所呈現的語言、故事、人物,總能讓人驚嘆連連,引起共鳴。歷史劇的《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喜劇的《暴風雨》、《無事生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馴悍記》,悲劇的《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傳頌千古的曠世之作。大家琅琅上口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就是出自《哈姆雷特》第 3 幕第 1 場的名句。

「他屬於所有時代」
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收錄 3 萬多條源自莎士比亞作品的書證(quotation),讓他成為引用度最高的作者,比《聖經》多了近 1 萬條。而莎士比亞最常被《牛津》引用的作品是《哈姆雷特》,高達 1600 條。《牛津》此舉,足見莎士比亞在英語世界的地位至尊崇隆,有如泰山北斗。

紀念莎士比亞,我們不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談談 Shakespeare 這個姓氏。根據莎士比亞的家譜,這個姓氏至少有 44 種不同的拼法,因此我們如果看到不同的拼法,先不要急著下判斷。另,Shakespeare 這個姓氏的含意清晰可辨,就是字面的「揮舞(shake)長矛(spear)」之意。這個姓氏或可意譯為「舞矛」,是個形容「好鬥者」的綽號,也可意譯為「甩屌」,是個稱人「暴露狂」、「花心大少」的低俗渾名。莎翁故里位於英格蘭中部偏西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在該地附近,也就是華威郡和西密德蘭郡一帶,至今仍有這個姓氏的分布。

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知名劇作家兼詩人班強生(Ben Jonson),對其讚美毫不吝惜,稱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

莎士比亞的作品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的奧秘,歷久彌新,超越了時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遠在東亞的我們,應該也可以從莎翁那裡汲取點智慧、領悟點哲理吧?

莎翁 400 年,世界閱讀日。值此時刻,何妨找本莎士比亞的作品,沉浸在他的語言文字之中、融入到他的人物情節之內?

Tuesday, April 19, 2016

電信詐騙讓台灣蒙羞

今天《中央日報》網路報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電信詐騙讓台灣蒙羞〉,以下為全文:


電信詐騙讓台灣蒙羞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日前肯亞、馬來西亞接連捕獲大批電信詐騙嫌疑犯,其中不乏台灣人。此事涉及大陸為數眾多的受害人,詐騙金額高達數百億人民幣,因此審判權的歸屬,成為兩岸司法爭奪戰的焦點。

大陸網民這陣子瘋傳一段順口溜,第一句是「十個灣灣九個騙,還有一個在訓練」,接下來的版本或有些許不同,不過都是調侃台灣是「詐騙之島」的酸言酸語,看了讓人深感羞愧。

灣灣,是大陸網民對「台灣」或「台灣人」的暱稱,聽起來親切可愛,然而放在這段順口溜裡,卻顯得格外諷刺。我在新浪網有個微博,六千多個粉絲絕大多數都是大陸人,新聞爆出之後有人天外飛來一筆,語氣惡劣地留言質問:「你這個台巴子是靠什麼詐騙的?」。

台巴子,是大陸人對台灣人的蔑稱,本義為「台灣的鄉巴佬」。我一個規規矩矩的大學老師,本本分分地經營微博,跟大陸網友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和對語言的心得,竟也莫名地遭受了池魚之殃。

台灣詐騙惡名昭彰,由來已久。多年前我在上海結婚,喜宴席間有人當著我的面,善意提醒我的新婚妻子,說台灣的詐騙很多,要她千萬當心。我尷尬地不知道如何接口,同桌的賓客或低頭,或互望,氣氛瞬間凍結。隔了幾秒,終於有人開口,出面打圓場,否則新娘子不曉得會不會因此悔婚,讓我的大喜之日以遺憾收場?

某些大陸人士曾經盛讚台灣,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把我們捧上了天。如今,涉案的台籍詐騙犯為數眾多,害群之馬影響巨大,又讓台灣的形象跌入了谷底。

談到電信詐騙,許多台灣人也深受其害,都希望能將詐騙犯繩之以法,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盼望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同心協力,一致打擊犯罪,保護善良的人民,洗刷台灣的污名,讓台灣不再蒙羞,讓無辜的台灣人不再背黑鍋。

陽明山上看海芋

今天上海《文匯報》刊登了一篇拙文,題為〈陽明山上看海芋〉,以下為見報全文:


陽明山上看海芋

曾泰元

2016 竹子湖海芋季」在台北的陽明山開鑼,我心中充滿了興奮的期待。一年一度的海芋季總給我唯美的浪漫想像,閉上眼睛,仿佛就可以看到無敵的美景。

每年的花季期間,我和內人總會趁著上班日人少的時候抽空驅車上山。從台北市區出發,只需短短半個小時,我們便能抵達山間的谷地,目睹數十萬朵的海芋齊開,置身一望無際的白花綠葉間,在雲霧繚繞中享受這令人屏息的春天盛宴。

還記得數年前春暖花開之際,大學時期的香港同學攜二子來台旅遊。時值一年一度的海芋季,我與內人便略盡地主之誼,帶他們上陽明山到竹子湖一帶賞海芋。山上的海芋又大又多,他們站在茫茫的海芋田間,驚歎連連,連兩個好動的青少年都樂不思蜀。

有一年春天,內人的長輩從上海來台環島自由行,最後一站到了台北。我們趁著這難得的海芋季,帶他們上陽明山賞花。四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來到山間花海,見到青峰疊翠白花萬頃,都感心曠神怡,忘情於花叢之間,久久不肯離去。他們一直感謝我們,說這輩子沒看過這麼壯觀漂亮的海芋,覺得到陽明山賞海芋是他們此行中最難忘的,直呼下次還要專程再來。

海芋在大陸一般稱為馬蹄蓮,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個極富詩意的名字。馬蹄蓮因花朵像馬蹄而得名,但跟蓮花沒什麼關係,不過昂然挺立的朵朵白花既優雅又尊貴,讓人如嗅到蓮花的味道,想起北宋周敦頤《愛蓮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充滿了唯美的文學意境。白色馬蹄蓮的花語為「忠貞不渝,永結同心」,更是純潔愛情的見證。古時候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聽到馬蹄就有人煙,有人煙就有希望,就有幸福。多年前和太太在上海的花園飯店舉行婚禮時,她還因此堅持要一束馬蹄蓮作為新娘捧花,更加深了我對馬蹄蓮的認識。

馬蹄蓮即海芋原產非洲南部,世界各地多有栽培,但台北陽明山竹子湖的海芋田卻特別有看頭。大陸的馬蹄蓮多在溫室栽培,規模較小,而陽明山的海芋頂天立地,有青山當背景,有藍天作畫布。如此的景致與唯美的聯想,怎不讓人陶醉?

還記得內人婚後從上海來台北定居,抵台後的隔天,我便抓緊花季的尾巴,開車載她上山賞花。她初見大地上生長的大片馬蹄蓮,面露驚喜之色,雀躍之情油然而生。上海太太在台灣的幸福初體驗,就在陽明山上的海芋田裡,留下了夢境般的點點滴滴。



Monday, April 18, 2016

海派西餐漫不經心

今天《旺報》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海派西餐漫不經心〉,以下為見報全文:


海派西餐漫不經心

上海點心是我這個台灣人的最愛,生煎、小籠、蟹殼黃、蔥油餅、排骨年糕、開洋蔥油麵,總讓我的味蕾臣服。航班甫進港,雙腳才落地,我的心就脫了韁,飛奔到各家小店攤頭,準備大快朵頤。

小時候家裡常做羅宋湯,後來才知道原來「羅宋」是音譯自英文的 Russian(俄羅斯的),英文道地的說法是源自俄文的 borscht

直到我娶了上海老婆才了解到,原來羅宋湯是早期上海人揉合中西的發明,是「海派西餐」的經典菜色之一。這個新發現,讓我對老派的上海西餐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總想在上海點心與家常本幫菜之間找個空檔,前去品嘗體驗,一探究竟。

紅房子西菜館是內人帶我去的第一家海派西餐廳,位於熱鬧的淮海中路、國泰電影院的斜對面,有著輝煌的歷史。餐廳在二樓,亮白的裝潢、璀璨的吊燈,氣派中散發出幾許優雅,賓客滿座,然環境卻略顯嘈雜。

身處羅宋湯發源地的上海,在知名的海派西餐廳點了份羅宋湯,然口味只能說普通,其他上桌的餐點,也無特別令人驚豔之處。我的海派西餐初體驗,就以淡淡的落寞告終。

過了好一陣子,有回媒體報導了同屬老牌的新利查西菜館,我夢裡的海派西餐又被喚起,於是我們劍及履及,馬上前去嘗鮮。這是家大眾化的海派西餐廳,在繁華的徐家匯商圈鬧中取靜。可能是因為價格低廉,CP 值高,餐廳的食客大排長龍,也可能是因為相對便宜,裡面的環境、氣氛、服務就都無法講究了。我們點了海派西餐經典菜色的羅宋湯、上海沙拉、炸豬排,不過賣相一般,口感平平,大概是當代的精緻餐飲刁了我的嘴,左右了我的美食判斷。

後來有一次我步行經過人民廣場邊上的跑馬總會,注意到不遠處南京西路上的德大西菜社。德大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是上海最老牌的西餐廳,是上海人西餐的啟蒙。這對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於是我又硬拉著對此不抱期待的老婆,陪我過去朝聖。當晚的客人連我們只有兩桌,本以為會得到更貼心細緻的服務,想不到幾個服務員竟湊在角落高聲談笑,嘻哈打鬧,送上來的牛排咬不動,薯條又冷又硬,店家對我們的抱怨也不當回事。百年的德大淪落至此,嗚呼哀哉!

我本對海派西餐的熱情已經冷卻,一部央視紀錄片卻又讓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復古新開的天鵝申閣西菜社,榮獲攝製團隊的青睞,上了《舌尖上的中國 2》。老闆是老上海豪門之後,一派老克勒的迷人風采,他設法還原了許多上海老西餐的菜色,重現當時的原汁原味。微博上許多滬上美食家圖文並茂,為其推薦背書,看得我心癢難耐。

位於常熟路近巨鹿路的天鵝申閣,在美食方面沒讓我失望。去年秋天吃了香濃的焗蟹斗配蟹粉義麵,每一口都令人心醉。炸豬排其大如臉,外酥內嫩,蘸著上海的辣醬油吃,堪稱滬上一絕。核桃冰糕細緻可口,作為餐後甜點,有著畫龍點睛之妙。老闆用心,後來居上,重現海派西餐的風華,老字號怎能不見賢思齊?

天鵝申閣的美食,卻因服務而打了折扣。餐飲的品質高,讓我們對它的服務有了一定的期許。之後又去過幾回,美味依舊,可是發票老不開,總說還沒申請下來,讓人不解。服務生漫不經心,實在看不下去。

最近一次造訪,是在某個周日的中午。餐廳裡三桌客人,四個服務生,服務生閒著沒事,就聚在廚房邊的出菜口聊天。我們主菜吃完,餐桌該整理了,餐後甜點也該上了,我揮手招呼了幾次,他們卻只顧著聊天,無視於我的請求。終於把人喚來了,我有所不滿,埋怨了兩句,服務生見笑轉生氣,反而對我擺起了臭臉。

結帳時,發票還是不開,理由依舊相同。看到剛從外面進門的老闆,我只感到惋惜。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Thursday, April 14, 2016

AlphaGo的語文啟示

今天廣州的《南方周末》刊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AlphaGo的語文啟示〉,以下為見報全文:


AlphaGo的語文啟示

曾泰元

2016 3 月,首爾舉行了一場眾所矚目的人機圍棋大戰。谷歌在倫敦開發的電腦圍棋程式 AlphaGo(阿爾法圍棋),居然以四勝一負的輝煌戰績,重挫了韓國的頂尖棋士李世乭,引發了全球各界的巨大迴響。

作為一個語文研究者,我觀察的視角有些不同,或從西洋文學之中汲取智慧,加以反思,或從詞語翻譯的角度切入,探討文化。

首先,人工智慧的發展一日千里,進步神速,有人因此擔心,將來的人工智慧會不會全面超過人腦,反過來控制人類,主宰人類,甚至毀滅人類?

我想到了英文的 Frankenstein(科學怪人;怪物;反噬者)。英國作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寫了一部恐怖科幻小說《弗蘭肯斯泰因》(Frankenstein,台灣譯《科學怪人》),主角維克多·弗蘭肯斯泰因(Victor Frankenstein)是個瘋狂的醫學研究者,他從墳場挖出屍塊拼成人形,再用電擊賦予其生命,反而創造出了一個怪物,結果失控,被自己手創的怪物所毀,作法自斃。

弗蘭肯斯泰因(Frankenstein)本是創造怪物的「科學怪人」,但這只怪物實在太搶戲了,因此這個名字後來反而轉指「怪物」本身。怪物最後毀滅了它的創造者,所以 Frankenstein 也可引申為「反噬者」,描述的就是創造出來卻結果失控,進而摧毀其創造者的事物。

AlphaGo 是眾多科學家努力的成果,是人類的心血結晶,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結果竟反過來打敗創造它的人類。長久這樣發展下去,人類是不是最終有可能臣服于自己的發明,作法自斃?

我想,再怎麼精密、完美的設計,總能找出它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吧?

阿基里斯(Achilles)是希臘神話裡的人物,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的史詩《伊利亞德》(Iliad)有所記載。阿基里斯出生後,他母親就握著他的腳踵,倒提著浸在冥河(Styx)的水中,以練就刀槍不入、金剛不壞之身,孰料腳踵沒浸到冥河水,竟成了他往後唯一的致命弱點。

人工智慧再怎麼先進發達,總會有自己的罩門,聰明的人類,總能找到它致命的弱點。從 Frankenstein Achilles’ heel,經典西洋文學的智慧,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另外,AlphaGo 這個名字不只是名字,也蘊含了一些文化密碼。alpha 是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在英式英文裡也代表著優良、第一等,相當於美國英文的 A,中文的甲等。

圍棋的英文是源自日文的 go(碁),拼法與「去;加油」的 go 相同。AlphaGo 的基本意義為「優等圍棋」,又隱含有「第一名,去!」、「第一名,加油!」的弦外之音。

我每次看到圍棋英文用 go,總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歷史文獻記載,圍棋源自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至今有 2500 年左右的歷史。然而,圍棋的英文如今通行的,卻是日文所貢獻的 go。源自中文的 wei ch’i(威妥瑪拼音),雖然也見諸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不過卻深鎖冷宮,鮮為人知,至今尚未翻身。

許多大型權威的英英詞典,如牛津、韋氏、藍登書屋,在定義裡都清楚陳述,說圍棋(go)是日本的桌遊(Japanese board game),觀點偏頗,令人遺憾。

權威的英文詞典如此陳述,雖背離事實,但圍棋在日本發揚光大,卻也不容否認。禮失求諸野,古時中國許多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因歷史上的天災人禍,沒落消失於故土,現在只能在海外尋得,這是幸還是不幸?

鑒往知來。一場人機圍棋大戰,一點語文的啟示。

(作者係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Monday, April 04, 2016

上海的春捲

今天《中國時報》的文學版面【人間副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上海的春捲〉,以下為見報全文:



上海的春捲

曾泰元

今年的春節我在上海過。

上海人過年嗜吃春捲。菜市場總有一攤專做春捲皮,現做現賣,從一大清早做到夜幕低垂,過年期間從不休息,因為一整年的生意大量集中在這幾天。

我不賴床,起得早,內人遣我去買春捲皮,以免去晚了大排長龍。我謹記叮嚀,七點不到就匆匆出門,三步併作兩步走。趕到攤位時,前面只有兩個人,我腳步放緩,鬆了一口氣。

店面侷促,沒有招牌,只見一塊簡陋的三合板,上面漆著手寫的「春捲皮」三個大紅字。一口直徑二尺的圓形平鍋矗立在門前,老闆娘手抓白色的軟彈麵糰,先在空中甩呀抖的,然後謹慎地在鐵鍋上拭成一個小圈,結束時手中的麵糰拉成水滴狀,另一端還頑固地黏著鐵鍋,難分難捨。

老闆從燙手的鍋面摳起薄如紙的春捲皮,移到一邊的電子秤上。老闆娘才拭好薄餅,下一秒老闆就熟練地摳起,一張一張地往上疊,直到我要的一斤。老闆捧起這疊春捲皮,平放在開口的塑膠袋裡,囑咐我要打開透氣,不可封死。

回到家,內人要我把握這黃金時刻,把春捲皮一張張地撕開來,以免冷了全黏成一團。春捲皮黏得緊,看似密不可分,然而總能峰迴路轉。我耐住性子,找到兩張之間的小空隙,緩慢而勻力地扯,難題一一破解,最後任務圓滿達成。

隔天,內人備妥了黃芽菜、豬肉絲、冬筍絲、香菇絲,先分別炒熟,混在一起再炒一次,放冷了之後作春捲餡。她拿出春捲皮,把適量的餡料擺在中間排成一字形,折起兩端,再將之捲起,沾水黏好,成為長約二、三寸的扁圓桶狀。夾餡、折邊、捲皮、沾水、黏合,這五道工序不斷反覆,才半個小時光景,內人就做好了幾十個春捲,層層堆疊,像座金字塔似的。

時間到了,內人開小火起油鍋炸春捲。在筷子不斷地翻攪下,一條條顏色金黃、香噴誘人的春捲就端上了餐桌。一口咬下,外酥內軟、熱騰可口,讓我直呼過癮。蘸點鎮江醋,在微酸之中更覺清爽解膩。

我想到了台灣的潤餅。自包自食,豐儉由人,無須油炸。更大的餅皮,更多樣的餡料,更自由的搭配,更古老的歷史。清明時節,家族團聚,一條潤餅捲,串起許多情。

夢回唐朝大明宮

今天《人間福報》刊登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夢回唐朝大明宮〉,以下為見報全文:


夢回唐朝大明宮

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

多年前的寒冬,我偕家母遊冰城哈爾濱,夜訪兆麟公園同賞冰燈,當時初見唐大明宮含元殿的一幕,至今還歷歷在目,清晰如畫。

兆麟公園的「冰燈遊園會」絕奇美勝,宛如一顆閃耀的夜明珠,賞燈人潮簇擁著我們前進,一路的驚喜讓人目不暇給。唐大明宮的含元殿是當年的主題,晶瑩剔透的冰磚,五彩繽紛的燈光,賦予了這唐長安城的標誌性建築以獨特的冰雪魅力。我就在極低溫中裹著厚重的冬衣,打著哆嗦、流著鼻涕,凝視這縮小版的冰磚大明宮,遙想當年「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的磅礡氣勢。

大明宮是唐朝盛世最主要的宮殿,相當於明清兩代的北京故宮「紫禁城」。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地位就如同北京故宮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但,據說大明宮規模之宏大、含元殿建築之雄偉,勝之數倍仍顯有餘,遠非明清故宮可以比擬。

我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在東吳英文系任教。我這讀外文的出身、喝洋墨水的背景、教英文的職業,讓太太原先以為我很洋派,甚至洋派到骨子裡頭去。婚後她才發現,我居然孺慕傳統的中華文化,讓她大感詫異,跌碎眼鏡。

我身在當代的台灣,卻時而心繫周秦漢唐,間或吟詠詩詞古樂,喜歡到大陸各地做深度旅遊,研究室布置得宛如小故宮。同事學生來訪,眼睛都瞪成兩個大,心中滿是讚歎與疑惑,還以為踏進的是中文系或歷史系老師的私人空間。

有一回我逛書店,偶見一本大明宮的圖文書,翻開來滿是驚喜。看著書裡的圖片,我想到了詩人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宏偉的大明宮深宮禁苑,城門宮門依次開啟,各國使節魚貫前行,雲集宮內,個個低頭拱手作揖,拜謁當朝的大唐皇帝。詩中描述了盛唐的威儀,讓我們得以藉由想像力,一窺那大唐聲威遠播、萬邦來朝的盛況。

我到過西安五次,所有遠近大小、熱門冷門的景點幾乎都已經走遍,有些還去過不止一次。我心中老惦記著城區北郊「龍首原」的唐大明宮遺址,可惜總陰錯陽差,一直都因故沒能去成。

書翻了一半我才注意到,原來這本《大明宮》記錄的是大陸中央電視台的一齣同名紀錄片。我繼續翻閱瀏覽,看到了高宗、武后、貴妃、李白,想像空間一下子又多了起來,回家後立即上網,找到了這齣《大明宮》,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我平常是不太上網看影片的,但不看則已,一看就欲罷不能。還好,一共只有六集,一集半小時,三小時的史詩片十分緊湊,一眨眼的工夫也就看完了。我不曉得紀錄片也能拍得這麼逼真,這麼精采,這麼令人動容,讓我好幾度淚溼眼眶。

紀錄片《大明宮》以半世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為基礎,從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物中探尋蛛絲馬跡。央視更是慨斥鉅資,數位還原了這座絕世宮殿,展現它曾經擁有的丰姿豪情。製作單位運用了最新的科技,重現大唐的輝煌與衰敗,講述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中國歷史。我在想,要是我高中的歷史課能夠這樣上,當時也就不會對歷史那麼頭痛了。

「亭台宮闕都成殘垣,繁華落盡王侯長眠,歲月流淌歷盡滄桑,昨日輝煌今在何方。」我聽著劉可主唱《大明宮》主題曲,想像著盛時大明宮的金碧輝煌,如今只剩殘磚碎瓦,歌舞昇平的霓裳羽衣,剎時煙消雲散轉眼成空,心中也只有訴不盡的惆悵了。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才列入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名錄不久,如今又看了讓我心潮澎湃的央視紀錄片,我夢回大唐之心,造訪大明宮之行,已然蓄勢待發了。

Friday, April 01, 2016

藏在字裡的人生哲學

四月號的《英語島》雜誌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藏在字裡的人生哲學〉,以下為全文:


藏在字裡的人生哲學

文/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曾泰元

英文裡的法文我們已經講了兩期,不曉得讀者有沒有覺得「高大上」?還是覺得這些詞語宛如無字天書,它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它?

法文曾經是國際間的通用語,一直到英文逐漸將其取代之後,才慢慢退居二線。話雖如此,由於歷史的原因,英美人士還是以能露兩句法文為榮,英文依舊十分尊崇法文。國際政治起伏跌宕,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滿是無可奈何,卻也只能認命接受。唉,c’est la vie!

c’est la vie 就是個常用的法文短句,意思是 that’s life(人生就是如此),英美人士也經常掛在嘴邊。我這幾期介紹的法文,都是英文已經收錄且較為常用的,這一期我們不妨就從 c’est la vie 開始,一起來看看幾個與生活相關的詞語。

c’est la vie 人生就是如此】
字面義為 that’s life(這就是人生)。c’est ce est 的縮寫,ce itest isc’est 可理解為 it’sthat’s、或 this isvie life(人生),是個陰性名詞,前面的 la 是陰性的定冠詞,la vie 就是 the life,然而英文不說 the life 只說 life,英文和法文對於冠詞的使用有所不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們若有所感嘆,便可說 c’est la vie(人生就是如此)。

au fait 熟悉的;有充分了解的】
字面義為 to the fact(直指事實核心)。au à le 的縮寫,意為 to the(朝著),是個介詞 à 加陽性定冠詞 le 的組合,fait 就是英文的 fact(事實)。to the fact 直指事實核心,就是對於事物的本質有透徹的了解,而不是只懂表面,一知半解。還記得前兩期提到的 à la carte(單點;從菜單點菜的)嗎?那裡的 à la 是陰性,這裡的 au= à le)是陽性。

還有幾個 au 開頭的常見詞組,我們也一併看一下。不過要注意的是,法文的 au 不見得一定要翻成英文的 to the,有時候是 at the,有時候是 in the,有時候也可以是 with the,要因地制宜。

au pair 互惠生】
字面義為 at the equal(對等的),也就是 on equal terms(平等的),法文的 pair 相當於英文的 par(對等)。au pair(互惠生)指的是住到外國家庭,幫忙做家事、照顧小孩,以換取食宿零用錢、學習語言的女生。這裡所謂的互惠平等,就是客人以工作換取主人的食宿,雙方有取有得。

au naturel 純天然的】
字面義為 in the natural (state)(在天然的狀態下),naturel 是法文的拼法。au naturel(純天然的)指的是食物以原味呈現,未經烹調或不添加任何東西,也可指沒穿衣服或脂粉未施。

au gratin 焗烤的】
字面義為 with the grating(用磨碎的),也就是 by grating(藉由磨碎),法文的 gratin scraping(刮)或 grating(磨碎)之意,指的是食物表面灑上滿滿的碎乳酪或麵包屑,再放入烤箱烘烤而成。

碎乳酪烤到能拔絲,生米煮成熟飯,就是個不可逆的 fait accompli(既成事實)。我再從這裡接著說起。

fait accompli 既成事實】
字面義為 accomplished fact(已完成的事實)。方才提到的 au fait 有個 fait,這裡又出現了一次。accompli 是過去分詞,相當於英文的 accomplished,過去分詞在此做形容詞用,法文又常把形容詞放在名詞後面。fait accomplifact accomplishedaccomplished fact,既成事實。

bête noire 讓人厭惡的人事物】
字面義為 black beast(黑色的野獸)。黑色的野獸讓人心生畏懼,避之猶恐不及,引伸為讓人厭惡的人或事物。bête beast(野獸,形容詞 bestial「野獸般的;殘忍的」),noire black(黑),與 Negro(黑人)有關。bête noire 名詞在前,形容詞在後。noire字尾有e,是陰性的形容詞,陽性的 noir 出現在諸如 film noir(黑色電影)、café noir(黑咖啡)等組合中。

這種名詞在前,形容詞在後的法文詞語還有許多,我們再來看個英文裡常見的。

carte blanche全權】
先聲明一下,這可不是國際知名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這個 carte blanche 的字面義為 blank paper(空白的紙張)。空白的紙張,空白的文件,空白的表格,就像空白支票一樣,我們愛怎麼填就怎麼填,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就是擁有「說了算」的絕對權力。法文的 carte 跟英文的 card 有關,本指「紙張」,也泛指「菜單」、「文件」、「卡片」等紙張的衍生物。blanche 本義為 white(白),此指 blank(空白),英文的 blanch(變白)即源自於此。blanche 為陰性形容詞,陽性作 blanc,就是 blank 的前身。

這期的法文外來語少了「bête noire」的變音符號,內容是不是頓時輕鬆了許多?那我們姑且抱著這輕鬆的心情,跟我一起繼續探索這英文裡的法文。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