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0, 2016

牛津年度詞彙「後真相」

川普當選後,「後真相」(Post-truth)成年度代表字。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評論文章,題為〈牛津年度詞彙「後真相」〉,以下為見報全文:

牛津年度詞彙「後真相」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依照多年來的往例,在11月中旬公布了今年的「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雀屏中選的是post-truth(後真相)。

《牛津詞典》把post-truth(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這個 post-truth(後真相)是個形容詞,常與 politics(政治)連用,構成 post-truth politics(後真相政治)。從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川普走向美國總統之路,以及各國瀰漫著激情蓋過理性、立場重於事實的政治氛圍,在在都說明了「後真相政治」的到來。

《牛津詞典》的部落格解釋道,這裡的 post-(後)指的是「不再重要或不再相關的」(belonging to a time in which the specified concept has become unimportant or irrelevant),這個 post-(後)的新義在上個世紀中就已經出現,如 post-national(後國家的,指的是國家認同不再重要的)和 post-racial(後種族的,指的是不再有種族偏見或種族歧視的)。

作為年度詞彙的 post-truth(後真相),事實上早在 1992 年就已經現身於美國《國家》雜誌(The Nation)的一篇文章,2004 年更出現在《後真相時代》(The Post-truth Era)這本書的書名裡,所以嚴格來講,這並不是個全新的詞彙。只是隨著政治情勢的演變,這個詞彙由原本的籍籍無名,到今年年中之後成為政治評論的主要支柱,使用頻率瞬間一飛沖天,讓《牛津詞典》不得不重新評估它的地位。經過定量的統計與定性的考量,最後終於脫穎而出,摘下「2016 年度詞彙」的桂冠。

《牛津詞典》的部落格還以 11 月 1 日《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的一段話為例,說明什麼叫做後真相政治:「歐巴馬創建了伊斯蘭國。小布希是 911 事件的幕後主使。歡迎來到後真相政治(Obama founded ISIS. George Bush was behind 9/11. Welcome to post-truth politics.)」。

無獨有偶,英國知名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早牛津一步,在幾個月前就率先接納了網友的新詞建議(new word suggestion),把 post-truth(後真相)納入它的線上詞典,並引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為證:「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只要說謊毫不猶豫就能稱王。不誠實越明目張膽,說謊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In this era of post-truth politics, an unhesitating liar can be king. The more brazen his dishonesty, the less he minds being caught with his pants on fire, the more he can prosper.)」。

牛津詞典向來一言九鼎,在英語世界的地位至尊無上。英語世界主宰著當今全球的話語權,牛津的這個年度詞彙 post-truth(後真相),無疑凸顯總結了 2016 年國際政治的現狀。未來 2017 年如何演變發展,在這個資訊傳播迅速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台灣也必須密切觀察留意才是。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6

規畫名人故居 悼念陸谷孫

作者與陸谷孫教授合影。(作者提供)

【原載《旺報》 2016/11/12】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12000750-260306

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上海復旦大學的陸谷孫教授盛夏辭世,至今倏忽百日已過。

陸谷孫 7 月 28 日驟然往生,告別式 8 月 1 日舉行,當時我在東吳大學仍有行政職責在身,不克抽身到上海參加。待我卸下了系主任的重擔,完成了交接與收尾的相關工作,方得離台。趁著 8 月底陸府做重要的「五七」之際,前去捻香祭拜,向這位當今中國英語界的大師,致上來自海峽彼岸的敬意與追思。

識於網絡 親過同胞

我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英漢大詞典》而知道陸谷孫,後來因自己的詞典學專業而更加認識這位泰山北斗。我對陸谷孫仰慕甚久,卻總是緣慳一面。

我第一次與他接觸,透過的不是書信電郵,也不是電話面見,而是微博新媒體。

幾年前我開通了新浪微博,不久就發現,我的大師偶像以「陸老神仙」為名,活躍於網上。於是我馬上關注,經常留言,與他交流英語與翻譯的問題。

隔年暑假,我在陸谷孫得意門生高永偉的引見之下,才第一次在復旦宿舍見到我的這位大師網友。

那一年暑假,我從台北來到上海,在破紀錄的歷史高溫中,抵達復旦第九宿舍拜訪。他開門歡迎,笑容燦爛,領我進他的小書房,一點架子也沒有。他不吹冷氣,冷氣卻因汗流浹背的我而開,自己反而穿著長袖避寒。不大的桌子上,鋪滿了《辭海》、《漢語大詞典》等大部頭的參考工具書,與密密麻麻寫滿批註的詞典校樣。

我們相談甚歡,欲罷不能。臨別前,陸谷孫送了我一本他的《英漢大詞典》第二版,並在扉頁上寫下「識於網絡,親過同胞」八個大字。識於網絡,所言極是,我和陸谷孫本是微博網友。親過同胞,這四個字真切地總結了我倆的關係。一老一少分隔兩岸,卻又因著學術專業與默契投緣,是同胞更親過同胞。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然而親見陸谷孫與之一席談,才發現典型不一定要到夙昔去尋,他可能就近在眼前。

靈前追思 遺憾綿長

如今,房裡開懷的笑聲隨風而逝,熱切的交流也煙消雲散,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回抵達復旦第九宿舍的陸宅,大門敞開,卻少了出門迎賓的主人,沒了笑臉問候的陸谷孫,我,失落,靜默。屋裡,雖有陸谷孫的親朋故舊來回穿梭,卻只顯得空蕩。7 月下旬,我在台北初聞陸谷孫腦梗昏迷的震驚,復聞他病危驟逝的啞然,如今在他靈前,已化為沉重而綿長的思念與遺憾。

暑假開始,東吳大學給了我一年的休假,我決定到上海長住,與內人回娘家陪陪年邁獨居的岳母,並申請到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學,打算親炙陸谷孫,為其主編的《中華漢英大詞典》略盡棉薄之力。

世事難料,岳母在清明前駕鶴西歸,陸谷孫於大暑後與世長辭,這一年我亟欲常侍左右的兩位長輩,先後皆羽化登仙,嗚呼哀哉!

上完了香,我與陸谷孫的幾名高徒在小書房促膝而談。這個小書房,就是我三年前與陸谷孫初次見面、受他熱情接待的房間。一張簡單的方形長桌,幾把樸素的靠背椅,一個牆角擺著一台蘋果綠的老式冰箱,另一個牆角立著一台牛奶白的嶄新冷氣機,舉目環顧,已是物是人非。

名人故居 留待追憶

我本是台北林語堂故居的執行長,暑假才因這一年休假而卸下職位。林語堂學貫中西,著作等身,1966 年定居台北,在陽明山半山腰的仰德大道上安享晚年。林語堂 1976 年去世之後,夫人廖翠鳳把他的藏書、著作、手稿和遺物都捐給了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為了表彰他的成就,成立了林語堂紀念圖書館,如此陽春地營運了十多年。

後來台北市政府朝著名人故居的方向規畫,把它變成了一個靜態動態兼具的多元空間,結合了展示參觀、藝文講座、節令活動、餐飲休憩等諸多元素,完整呈現了林語堂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近年來還特別重視學術,希望通過豐富的館藏,來活絡林語堂的研究。

我從台北的林語堂故居走出來,踏進了上海陸谷孫的宿舍,在小書房的閒聊漫談中,想到了我曾經管理過的名人故居。

陸老神仙 乘鶴西去

陸谷孫在編完《英漢大詞典》之後就已經功成名就,登上了泰山北斗之林,之所以年事已高還一頭栽進《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繁瑣編務,據說就是受到了林語堂、梁實秋兩人的啟發,出於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胸懷與使命感。梁實秋的後半生與台灣師範大學緊密相連,台北的梁實秋故居就在台師大旁邊的雲和街,現已開放參觀近五年。我在想,陸谷孫的成就堪比林、梁,復旦大學、上海市政府,不曉得有沒有計畫把陸谷孫的藏書、遺物、手稿加以整理,朝著「陸谷孫故居」或「陸谷孫紀念館」的方向來規畫?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陸老神仙已經乘鶴西去,復旦、上海的黃鶴樓,我們翹首引領,殷切企盼。


Friday, November 11, 2016

不加逗點不是菜英文

今天 11 月 11 日,《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版刊登了我的投書,題為〈不加逗點不是菜英文〉。原稿 692 字,刊出稿被報社編輯刪得只剩 453 字,以下為我未經刪節的原稿

不加逗點不是菜英文


◎ 曾泰元

媒體報導,川普甫當選美國總統,蔡英文總統馬上就請外交部轉交她的英文親筆信函,向川普表達祝賀之意,然而蔡總統信函最後以「Tsai Ing-wen」署名,卻引起了部分人士的非議,說此舉恐怕是「菜英文」再現。

是嗎?我倒有不同的看法。

批評者似乎言之成理,英文裡一般名在前姓在後,若要顛倒過來,把姓放在名的前面,那就要在姓的後面加個逗點。準此,蔡總統的署名「Tsai Ing-wen」理應改為「Tsai, Ing-wen」才對。

這對英語人士而言(或絕大多數的西方人士),的確是如此。他們名字的順序本來就是名在前姓在後,若要特別凸顯姓氏把它前置,那麼按規定就要在姓的後面加個逗點。可是我們的姓名傳統不同,是否有必要這樣削足適履,扭曲自己姓名的順序?我覺得沒有必要。

先看幾個前例。台灣的幾個前總統的英文姓名,在國際媒體上都是按照中文的順序轉寫成羅馬字,姓在前名在後,中間不加逗點:馬英九「Ma Ying-jeou」,陳水扁「Chen Shui-bian」,李登輝「Lee Teng-hui」,蔣經國「Chiang Ching-kuo」,蔣介石「Chiang Kai-shek」。亞洲其他國家也有許多類似的做法,如韓國的朴槿惠「Park Geun-hye」,北韓的金正恩「Kim Jong-un」,新加坡的李光耀「Lee Kwan Yew」等等。例子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名從主人。我們的姓名結構本來就是如此,英文要尊重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無須過分委屈自己,顛倒自己的姓名,說自己叫「Ing-wen Tsai」(英文蔡),也沒有必要在英文姓的後面加個逗點,彆扭地自稱「Tsai, Ing-wen」(蔡,英文)。我們應該大大方方,說自己就是「Tsai Ing-wen」(蔡英文)

英語人士要有多元文化的概念,我們的姓名順序他們不懂,應該是他們要學,而不是我們改變自己去迎合他們,寵壞他們。我們已經用了英文,已經用了他們書寫系統的拉丁字母,已經做了許許多多的讓步了,讓他們來習慣一下我們姓名的順序,有何不可?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6

孝順的英文

11 月 9 日《自由時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題為〈孝順的英文〉,全文如下。

孝順的英文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日前台灣某媒體大咖在孝親獎的頒獎典禮上表示,「孝順」在英文中幾乎找不到對應的說法,希望將來英文造一個新詞來代表孝順。

音譯的 xiao(孝)、xiaoshun(孝順)、或其他不同的拼法,目前的確是沒有,起碼尚未廣泛受到英語人士的認可,得到權威詞典的背書收錄。不過事實上,英文裡早就已經有「孝順」這個詞了,就是 filial piety。這個 filial piety 字面的意思是「子女對父母的崇敬」,filial 是「子女的;子女對父母的;身為子女應當做的;孝順的」,piety 是「虔誠;崇敬」。

這個「孝順」的 filial piety 在英語世界行之有年,而且正式收錄於美式英語最大、最權威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韋氏給 filial piety 單立詞條,說 filial piety「翻譯自中文(北京話)的『孝』」[translation of Chinese (Pekingese) hsiao],並把它定義為「對父母的崇敬,在中國的倫理中被視為首要的德行,是一切人倫關係之本」(reverence for parents considered in Chinese ethics the prime virtue and the basis of all right human relations)。

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素有「英語詞典的聖經」之稱,雖然沒有把 filial piety 這個組合獨立成詞,不過卻在 piety 的書證(有來源出處的例句)裡提供了眾多相關的書面證據。牛津指出,piety 是個基督宗教的字眼,指的是對上帝的崇敬與順從,也就是有著堅定不移的宗教信仰,後來也轉指對父母親人的類似之情,「特指對父母深情的忠誠與尊重」(affectionate loyalty and respect, esp. to parents)。牛津的書證顯示,filial piety 作為一個固定的說法,早在 18 世紀的 1730 年就有書面記錄,19 世紀、20 世紀也都有使用的證據,最近的一條書證出現於 20 世紀末的 1997 年。

英文裡會不會吸收中文音譯的「孝順」,誰也無法預測,不過 filial(孝順的)、filial piety(孝;孝順)、filial duty(孝道)、filial affection(孝心)都是現成的詞語。文化不同,這些「孝順」的說法在英文裡用的是比較少,此乃正常的現象。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16

台灣教授撰文講述在揚生活

今天大陸的《揚州晚報》報導了我,標題是〈台灣教授撰文講述在揚生活 稱情緣太深 讚"人美心更美"〉,報導內容佔了近三分之一的版面。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6

揚州 人美心更美

今天《旺報》的【兩岸徵文】版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揚州 人美心更美〉。我九月中到十月中在揚州生活、講學,圓滿成功,許多人熱心幫忙,給予溫暖,感恩啊!

揚州 人美心更美

【原載 2016/11/5《旺報》】


第三次到揚州,有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發現她令我著迷的不再是景,也不再是史,而是人。今年八月起,東吳大學給了我一年的長假,暑假後的這個學年度棲身何處,我早早就開始思考,並嘗試著去安排。

我有意到大陸的大學客座,最好能夠教一兩門課,藉著給大陸學生上課的機會,深化兩岸教育與文化的交流。我與多所大陸的大學時有聯繫,但私底下探詢,得到的結果都差不多。他們對於單純的訪問非常歡迎,但若要擔任客座,常規授課,因囿於種種規定,實在礙難如我所願。

認真接待賓至如歸

我轉而求助東吳的兩岸中心,負責的玉梅主任熱心幫我探詢接洽,一下就傳來好消息。揚州大學願意邀請我過去短期客座一個月,給英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講授一門「英語詞彙專題」的課。

約此同時,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也接受了我的申請,讓我擔任為期一年的陽春訪問學者,有自己的研究室,能使用復旦的資源,參與相關的學術活動。內人是上海人,跟著我回到她熟悉的城市長住一年,自是再樂意不過的了。

揚州大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熱情積極,接下來的後續聯繫更是密集,上自主管「張處」,下至辦事員「小孔」,對我的問題是有問必答,認真處理,讓我覺得賓至如歸。

我八月中先到上海,九月一日開學後到復旦報到。揚大的研究生九月中才開學,我在歷史的九一八來到揚州,辦事員小孔過來接,幫我安頓,請我吃飯,陪著我四處熟悉環境。他的工作量大,忙碌異常,還在我身上花了許多時間,卻仍然面帶笑容,無微不至,我到揚州接觸到的第一個人,就給了我一個燦爛的開始。

提筆為文意外插曲

這是我第三次到揚州了。第一次是二十年前與父母跟團遊江南,走馬觀花,揚州匆匆一瞥。第二次是三年前偕妻前來,深入走進一些街坊里弄,讓我感受到揚州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深度,於是寫下了〈輝煌後的孤寂更有深度〉,榮登《旺報》兩岸徵文。

拙文見報當天,我就把它貼在新浪微博與朋友分享,想不到竟讓《揚州晚報》的記者薛舒文搜到。她用微博私信採訪我,我們倆在鍵盤上一來一往,兩天後,關於我的這篇報導竟占據了大半個版面。由於揚州市領導的肯定,讀者的迴響熱烈,接下來的半年,我又陸續上了五次《揚州晚報》,一個平凡的台灣老師在揚州得到如此之待遇,讓我深感榮幸。

這次到揚州講學,《揚州晚報》的記者薛舒文從微博得知,特別帶了禮物過來看我。初次見面,既熟悉又陌生,不過彼此興奮之情均溢於言表。兩天之後,她還從忙碌的採訪任務中擠出時間,開車帶我四處逛逛,了解揚州的舊地新貌,請我吃飯。

印象最深刻的是「皮市街」。皮市街是揚州老城區的一條小街道,充滿了老揚州原汁原味的生活型態,如今已經聚集了一小批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來此創業開店,有書店有餐廳也有咖啡廳。踏入率先進駐的「浮生記書店」,就讓我讚嘆不已。

浮生記書店分享會

浮生記是家獨立書店,老闆「樹掌櫃」很年輕,還不到 30 歲,碩士畢業,學生時代到過台灣交流。他為了理想,辭掉穩定的工作,不計成本盈虧,租下揚州老房稍加改裝,開了這家文藝氣息很濃的書店。店內的書不多,不過都是樹掌櫃精挑細選的。他自己設計老揚州味的文創產品,兼賣咖啡茶飲,持續邀請各方人士定期舉辦分享會。

書店的格調我很喜歡,年輕掌櫃的熱情我受到了感染,因此他一開口邀請我也在浮生記舉辦分享會,我便毫不猶豫地答應。

我來揚州短期講學,接受這個邀請完全是個意外,絲毫沒有準備。我真心想支持他,更想跟揚州的朋友互動,於是定了個彈性籠統的題目「跟台灣老師聊聊台灣」,打算先以我的一篇文章做個引子,藉由文中的幾個點與聽眾互動,從激發出的火花再隨機變化。

九月底的一個晚上,揚州下著不小的雨,樹掌櫃特意前來接我,我就在皮市街的浮生記書店舉辦了我生平的第一次分享會。

二、三十位預約的聽眾擠滿了小小的獨立書店,甚至溢到門外,讓我既高興又感動。一個半小時的分享會氣氛熱烈,我輕鬆歡樂地跟揚州的朋友對談,聊個人的經驗,聊個人的觀察,沒有大道理。揚州的朋友也提問反饋,互動頻繁,沒有尖銳的話語,只有愛與包容。分享會結束後,樹掌櫃在微博貼文,說兩岸年輕世代的生活其實很相似,但我們之間真的還需要多多的了解與傾聽。希望今晚播下的和平友善的種子,能夠對兩岸交流這個宏大的話題做出小小的貢獻。

美麗人心不分男女

傳言道,自古揚州出美女。我到揚州,在街上,在校園裡,在書店的分享會上,是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面孔。然而,我卻也在揚州大學的老師身上,在《揚州晚報》的記者身上,在浮生記的老闆與聽眾身上,在清潔房間的阿姨身上,在計程車的司機身上,在一些不認識的路人身上,看到了一顆又一顆美麗善良的心。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Thursday, November 03, 2016

從《牛津英語詞典》看鮑伯•狄倫

今天出刊的廣州《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從《牛津英語詞典》看鮑伯.狄倫〉。

從《牛津英語詞典》看鮑伯.狄倫

曾泰元


……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收錄了 21 條與鮑伯.狄倫有關的書證(quotation),以書面的證據刻畫了他在英語世界的形象。半數以上的書證與他的音樂有關,三分之一的書證是一般性的綜合題材,另有兩條半論及他的文學語言。……


Wednesday, November 02, 2016

在復旦大學講座

2016 年 11 月 8 日(二)下午 1:30,我受邀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舉辦一場講座,講題是〈象牙塔與大觀園的拔河:一個台灣學者的社會實踐〉,主辦單位已經將海報做好。

我暑假起休假一年,都在上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擔任訪問學者,9 月 18 日到 10 月 18 日在揚州大學短期客座,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一門「英語詞彙專題」。

迄今為止,我在大陸已經受邀舉辦過四場講座活動:(1) 跟台灣老師聊聊台灣,揚州:浮生記書店,2016/9/29;(2) 從照片看台灣教育,揚州: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部分校,2016/10/13;(3) 學術這條路: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談,上海:復旦外文校際博士生學術論壇,2016/10/22;(4) 象牙塔與大觀園的拔河:一個台灣學者的社會實踐,上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2016/11/8。

12 月中,我受邀到杭州的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演講,講題待定,這是我第一次到浙江大學。

Tuesday, November 01, 2016

英文裡的義大利文──文藝篇

2016 年 11 月號的《英語島》雜誌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文,題為〈英文裡的義大利文──文藝篇〉。

......大家都上過音樂課,音樂裡有許多英文詞彙,流的都是義大利文的血。鋼琴是 piano,原作 pianoforte,本義為「弱強」,因為鋼琴有別於其前身的大鍵琴,能夠展現音量的強弱。五線譜的弱音記號是 p,代表的就是 piano,強音記號是 f,代表的就是 forte,而這個 forte 在英文裡還有「強項」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