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2, 2016

南京大屠殺-我們可以原諒,卻不可遺忘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ETtoday東森新聞雲》提早了幾個小時,率先刊登了我的投書,題為〈南京大屠殺-我們可以原諒,卻不可遺忘〉,以下為全文。

南京大屠殺-我們可以原諒,卻不可遺忘

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一個月曆上從不標註的日子,卻是許多中華兒女心中一道永遠的傷疤。

今年的這一天,我特地前往南京,到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去憑弔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在淒厲無比的紀念性警報聲中,沉思悼念。

2015 年 10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做出決議,將南京大屠殺檔案(Documents of Nanjing Massacre)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如今已屆滿周年。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於 1992 年啟動,目的在保存人類記錄的文件檔案遺產,以避免集體性遺忘,並試圖搶救正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紀錄,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南京大屠殺的史實終獲聯合國官方認可,去年正值抗戰勝利 70 周年,所有的中國人都同感欣慰。

二次大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全世界對此瘋狂暴行均強烈譴責。猶太人大屠殺在世界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相關的史料汗牛充棟,得到眾多世人的矚目,德國也能坦承錯誤改過遷善,努力彌補過去犯下的滔天大罪。

相形之下,南京大屠殺在國際社會上受重視的程度似乎遠遠不如,彷彿僅侷限在東亞一隅。戰犯國日本至今仍在遮掩粉飾,更遑論反省悔悟。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日本外務省不只表示極度遺憾,還透過種種途徑提出抗議。

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關於南京大屠殺,兩本英美出版的大型權威詞典不怕得罪日本,早就勇敢做了與聯合國同調的註記。詞典的內容以語文為主,若有相關資訊,通常也只能點到為止,不可能像百科全書一樣,動輒長篇大論。

美國的《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用了 46 個字,粗略介紹了南京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其中 13 個字提到南京大屠殺,占了近 3 成的篇幅:it was the site of a massacre by invading Japanese forces in 1937(南京是 1937 年侵華日軍大屠殺之地)。

英國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用了 56 個字,介紹了南京的地理、歷史、與文化,其中 15 個字著墨於南京大屠殺。比較不同的是,它把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定調為 30 萬:site of a massacre of about 300,000 civilians by the invading Japanese army in 1937(南京是 1937 年侵華日軍大屠殺之地,約有 30 萬平民罹難)。

《美國傳統》和《柯林斯》是美、英兩國的大型權威詞典,深獲社會信賴,其地位無庸置疑。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了近 80 個年頭,少數的倖存者也正逐漸凋零。日本官方的認錯道歉看似遙遙無期,不過英文詞典作為西方世界客觀公正的第三者,儘管聲音微弱,卻簡單扼要地敘述了日軍這件令人髮指的暴行,靜靜地告訴世人歷史的真相。

南京大屠殺的史實獲聯合國的官方認可,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記憶,算是給所有中國人一個遲來的公道。We can forgive, but we should never forget. 我們可以原諒,卻決不可遺忘。


2016 台灣年度英文

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拙文,題為〈2016 台灣年度英文:steadfast diplomacy(踏實外交)〉,以下為全文。

2016 台灣年度英文:
steadfast diplomacy(踏實外交)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又到了歲末年終,全球各地的詞典、媒體、機構都在耙梳回顧,給即將逝去的 2016 年做個總結,年度詞彙、年度流行語、年度漢字、年度代表字,接二連三,相繼發布。

11 月中,《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公布了他們評選的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榮登寶座的是 post-truth(後真相),牛津把它定義為「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狀況」,也就是激情蓋過理性、立場重於事實、真相不再重要的政治氛圍。在英國有脫歐公投過關,在美國有川普當選總統,都是後真相政治的具體展現。

台灣上上下下都重視英文,英文的話題總能引起關注,登上媒體版面,甚至民意殿堂。兩年前,我開始在東吳大學英文系舉辦「台灣年度英文」的評選。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參考了國內網站關於新聞事件、熱門詞語的排行榜,藉此耙梳國內媒體的相關報導,兼顧客觀數據與主觀印象的兩個標準,為「台灣年度英文」做出綜合的判斷。

2014 年勝出的是 over my dead body(除非我死;休想),此乃太陽花學運期間,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反嗆白狼張安樂而爆紅的英文片語。2015 年雀屏中選的是 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指的是當年年中引發全台緊張,媒體鋪天蓋地報導所用的英文縮寫。那麼今年的台灣年度英文呢?

綜觀今年種種登上台灣媒體版面、獲致廣泛迴響的英文字詞中,2016 台灣年度英文由 steadfast diplomacy(踏實外交)摘下桂冠。

今年 7 月初,外交部長李大維在立法院回應立委的質詢,宣布新政府「踏實外交」的英文翻譯定為 steadfast diplomacy。此舉看似一槌定音,給懸而未決的外交新詞語提供了官方的英文,然而不同的見解卻此起彼落,後續的批評討論也逐漸加溫,在英文翻譯圈和政治外交界掀起了陣陣波瀾。媒體廣泛報導了這些質疑的聲音,然而有關單位卻仍堅持己見,不動如山。這個 steadfast diplomacy 在台灣社會熱議了近兩個禮拜,深度、廣度、強度皆具,加之蔡政府後續的外交作為,榮獲 2016 台灣年度英文實至名歸。

此外,Tailand 以些微的差距緊追在後,也是今年關注度極高的英文。10 月中,泰王蒲美蓬辭世,蔡總統代表國家前往台北的泰國經貿辦事處弔唁,卻不小心把泰國的英文國名 Thailand 拼錯,成了少一個 h 的 Tailand,引來了各界的非議。Tailand 的廣度夠,強度也足,然其深度稍遜,持續力也欠缺,硬是給 steadfast diplomacy 比了下去。

藉由「台灣年度英文」的評選,我們得以透過英文詞彙的稜鏡來檢視這一年來台灣的新聞熱點,別具意義。

Thursday, December 01, 2016

你是什麼『咖』

今天廣州的《南方周末》刊登了我的專欄文章,題為〈你是什麼『咖』〉。這篇專文我已經交稿 3 個月了,直到今天才刊出,讓我差點忘了曾經寫過這篇。

你是什麼『咖』

曾泰元


我上大陸的網站,看大陸的媒體,隔三岔五就會碰到某種「咖」,不管是大咖小咖、A咖B咖、還是怪咖社會咖,讓我這個台灣人覺得既親切又驚喜。

說親切,是因為「咖」是個深具台灣特色的說法,在簡體字、普通話的語境下出現,給了我一種他鄉遇故知的熟稔。說驚喜,是因為這是個源自台灣閩南語的詞彙,方言為標準語所吸收,而且還跨越台灣海峽、廣為大陸各界使用......


(欲覽全文,請見上圖,或上《南方周末》網站搜尋)


懂希臘文,更容易懂英文

12 月號這一期的《英語島》雜誌,繼續刊登了我的專欄文章,題為〈懂希臘文,更容易懂英文〉,請感興趣的朋友參考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