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6, 2017

天燈飛進牛津

今天,上海《新民晚報》的副刊【夜光杯】刊登了一篇我的文章,題為〈天燈飛進牛津〉。原稿幾處被編輯刪掉,特別是最後一段不翼而飛,讓人覺得文字嘎然而止。

Thursday, April 20, 2017

揚州報紙大幅報導我的揚州行

今天,大陸的《揚州晚報》刊登了一篇對我的報導,題為〈煙花三月美景再登台灣《旺報》,東吳大學教授盛情推介揚州〉,在 A16 版的頭條,佔了大半個版面,詳見全文。

Wednesday, April 19, 2017

煙花三月揚州行

今天《旺報》刊發了一篇我的隨筆,題為〈煙花三月揚州行〉,講的是日前我趁著「清明時節雨紛紛」之時,「煙花三月下揚州」的經歷。

煙花三月揚州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傳誦千古,是最膾炙人口的唐詩之一。

武昌的黃鶴樓我訪過,江南的揚州我遊過,長江上的船隻我乘過,但我最嚮往的,莫過於循著千餘年前孟浩然的足跡,在陰曆三月之時從武昌啟程,告別雄踞江邊的黃鶴樓,頭上頂著蒼穹碧空,坐著孤舟順流而下,前往如煙似霧、繁花盛開的揚州。

一圓文學心靈大夢

多年前的初春我在黃鶴樓,眼看夢想即將成真。孰料武昌無此遊船可乘,江上雖有船隻東去,不過盡是些貨船,不能載客。

或許我早該大膽闖闖試試,看哪個船家願意順道載我一程,圓圓我這個台灣人的文學心靈大夢。

遺憾。當時我在武昌,得知沒有遊船下揚州就打了退堂鼓,讓我懊悔不已,直到日前出現了契機。

這個學年度,我在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客座,閱讀,寫作,編詞典,參加學術活動,給研究生上課,生活忙碌而充實。陽曆三月上旬,大陸的全國兩會呼籲建立文化自信,我的耳朵突然就豎了起來。

文化自信?這不正是我所關注的嗎?過去幾年我寫了許多相關的文章,以不同的實例與角度切入探討,談的都是同一個基本理念,亦即中華文化特色詞彙的英文翻譯,鑒往知來都是以音譯為主,而不卑不亢的音譯,就是文化自信的展現。許多人不僅對此毫無所悉,甚至嗤之以鼻,對自己的文化也缺乏自信,總覺得音譯沒學問,外國人不會懂,殊不知音譯是條正道,放眼世界皆是如此。

我想,何不趁此契機毛遂自薦,爭取到大陸的大學去做講座,跟廣大的師生分享我的理念?我越想越振奮,首先就動起了揚州的念頭。去年秋天我才到揚州大學講學了一個月,餘溫尚在,關係還有,於是我劍及履及,馬上跟那邊的老師聯繫,不久就傳來了肯定的消息。我希望盡快成行,以免煙花三月不再。

馳騁揚州江南早春

這是趟公私結合之旅,於公,要去做一場文化自信與詞彙翻譯的講座,於私,心中有個煙花三月揚州行的夙願。在「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際,懷著「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情,面對相關專業的揚大師生,分享我研究多年的心得,感性與理性的無縫結合,多麼美好的畫面!

清明節的隔天,車在揚州郊區馳騁,一畦畦黃燦燦的油菜花田,鋪滿了江南早春的綠野平疇。抬頭仰望,雨要落而未落,空氣溼沉,灰茫如煙,難不成這就是李白所謂的煙花三月?

下午趕赴講座,聽眾出席意外地踴躍,百人報告廳幾乎座無虛席,給了我卯足全勁的動力。拉高分貝的結果,是麥克風讓我講到沒電,喉嚨開始沙啞乾咳,連我的截圖幻燈片都短暫罷工。講座結束,幾位老師對我的觀點深表贊同,慷慨陳述己見,儼然變身為個人的心得發表。台上台下交流熱烈,欲罷不能,直到管理人員過來關機關燈,我們才移師走廊,繼續未完的討論。

漫步老街獨立書店

傍晚,學校由港澳台辦的科員小孔老師出面,招待我到冶春茶社吃飯,讓我重溫半年前嘗過的揚州美味。他年紀輕輕才二十六歲,在學校加班加點勤奮工作,好不容易下了班,還得為買房安家、婚姻大事四處張羅,兩個大大的熊貓眼清晰可辨。我的出現給他添了麻煩,惟他依舊笑容可掬,貼心招呼,令人不捨。

吃完了飯,我趕緊讓小孔回去休息,我則漫步到皮市街的浮生記書店,去看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輕老闆樹掌櫃。去年秋天結識了樹掌櫃,到訪了他開在揚州老街的獨立書店,而且還受邀在這個文化地標舉辦了分享會,跟揚州的朋友天南地北,閒話台灣。這回重訪,我才一推門,人未見而聲先至,親切的一聲「曾老師」就傳了過來。

書店擴充了門面,寬敞了許多,卻一樣充滿了令人迷戀的閒適之氣。半年不見的樹掌櫃,依舊是靦腆中藏著熱情。他請我喝他特調的飲料,跟我聊書店,聊揚州,聊台灣,聊未來。我們就在這寧靜的夜晚,就著沁心的飲料,在浮生記度過了一段自在的時光。臨走前,樹掌櫃還塞給我一疊他自己攝影、製作的明信片,還外加一個「我愛揚州」的圓形徽章,讓我把揚州的美和愛打包帶走。

太白先生作何感想

隔天一早,揚州下起了紛紛雨絲,果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然而煙花揚州何處尋?瘦西湖或許有,可門票太貴,捨不得,半年前也才去的。想到了揚州迎賓館後面的免費私房景點,然據聞適逢貴客入住,閉門謝客。這下該如何是好?樹掌櫃建議,不妨從護城河的冶春園走起,沿著小秦淮河南行,碰碰運氣。

我撐著傘,踩著水,溼著腳,傍著河,在古橋與老屋間穿梭找花,看到的多是綠葉,若有花影,也都是殘花將盡。失望之餘,驀然回想,這李白筆下揚州的煙花三月,莫非真的就是前一天所見的那些油菜花,和如煙似霧的雨前天空?

太白先生,您說呢?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Saturday, April 15, 2017

慰安婦(comfort woman)進牛津詞典

今天,《蘋果日報》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欄文章,題為〈慰安婦(comfort woman)進牛津詞典〉,以下為刊出全文:

慰安婦(comfort woman)進牛津詞典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訪問學者


慰安婦(comfort woman)日前為權威英文詞典所收,透露的訊息值得我們關注。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常縮寫為 OED)是當今世上規模最大、最受尊崇的英文詞典,自 2000 年的網路版上線以來,每季都會定期更新,發佈甫獲審核通過、正式收錄的英文詞語。今年第一季的新詞於 3 月下旬發佈,comfort woman(慰安婦)赫然在列,書證(quotation,引自書面的語言證據)甚至採用了新華社的一則英文報導。

OED 在詞源(etymology)裡明載,這個 comfort woman 是由日文詞彙「慰安婦」(ianfu)翻譯而來,「慰安」(ian)是 comfort(安慰)或 solace(慰藉)之意,「婦」(fu)就是 woman(婦女)。

OED 沒有提到的是,由於 comfort woman 翻譯自日文的「慰安婦」,詞語所代表的當然是日本的觀點與態度,亦即美化日本皇軍、為自己的醜陋開脫、迴避「性奴隸」(sex slavery)的反人道罪行。雖然如此,OED 作為語文詞典,卻也在定義裡低調地指出了幾個關鍵點。

OED 在看似平靜的定義裡,大篇幅地描述日軍體制性的齷齪──強徵慰安婦、連少女都不放過:a woman or girl who was forced to engage in sexual activity with Japanese soldiers as part of a system of brothels operated by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45) and the Pacific War (1941-5).【被迫與日本軍人從事性行為的婦女或少女,此乃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45,即中國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1-5)期間日本皇軍經營之妓院制度的一環】。

主要的定義底下,OED 還以兩行小字進一步說明,補充了慰安婦的背景:The majority of these women and girls were from Japan's colonies and occupied territories; many were abducted, though others were entrapped with promises of employment.【這些婦女和少女大多數來自日本的殖民地和佔領區,很多人都是被綁架的,其他人則是以工作之名被騙來的】。被綁、被騙,違反當事人的自主性,OED 給這個日本的軍妓體制清楚地下了個註腳。

OED 給 comfort woman 精選了四條書證,前兩條提到慰安婦是日軍隨軍所不可少,第三條講的是敦促日本向慰安婦道歉、賠償,第四條條援引自新華社 2016 年 7 月 8 日的新聞:Ren Lane..was forced to become a comfort woman when she was just 13.【任蘭娥……才13歲就被迫成為慰安婦】。

任蘭娥老太太在 13 歲的稚齡少女之年淪為二戰期間日軍的慰安婦,去年 7 月 1 日以 85 歲高齡在山西去世,遺願就是要日本政府「賠情道歉」。日本政府雖然尚未賠情道歉,不過新華社對此的報導吸引了 OED 的注意,最終成為書證之一,英文詞典的權威 OED 有所作為,精簡記述了日軍的泯滅人性與任蘭娥老太太的悲慘遭遇,也算是足堪告慰她些許的在天之靈了。

事實上在 OED 之前,牛津詞典家族就已經有成員超前一步,先行收錄了 comfort woman,不過此舉並未引來關注。這部詞典是專攻現代英語、以評選「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而聲名鵲起的《線上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簡稱 ODO)。ODO 對 comfort woman 的定義與 OED 相仿,且合併、精簡了 OED 定義底下的補充說明:a woman or girl who was forced to engage in sexual activity with Japanese soldiers as part of a system of brothels operated by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in its occupied territories between 1937 and 1945.【被迫與日本軍人從事性行為的婦女或少女,此乃 1937 年至 1945 年間日本皇軍在其佔領區所經營之妓院制度的一環】。

另有一部早於 OED 收錄 comfort woman 的英文詞典,來自美國,是部規模與 ODO 相當、同樣權威的《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簡稱 AHD),也沒有引起關注。AHD 對 comfort woman 的定義最為簡短,不過卻用了赤裸裸的 sex slavery(姓奴隸),大膽描述了慰安婦的真實處境:a woman or girl forced into sex slavery by the Japanese military during World War II.【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軍隊強迫成為性奴隸的婦女或少女】。一家民間的出版社,卻甘冒觸怒日本的風險,不怕其銷路受阻、出版品遭到抵制,精神與勇氣令人感佩。

今年 12 月將逢「南京大屠殺」80 周年,日本依舊在努力掩蓋、粉飾二戰期間的罪行,並以竄改教科書的內容來給下一代洗腦,不過我們相信,公理正義總有重見光明的一天。以 OED 為首的英文詞典,秉持著實事求是的良心,忠實地記錄了 comfort woman 的真相,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Wednesday, April 05, 2017

清明吃潤餅,英文是popiah(薄餅)

今天《自由時報》的網站刊發了一篇拙作,題為〈清明吃潤餅,英文是 popiah(薄餅)〉,以下為全文:

清明吃潤餅,英文是 popiah(薄餅)

曾泰元

台灣有些家庭習慣在清明前後吃潤餅,這個習俗的來源,據說是以前清明掃墓時,田裡插完秧,農忙告一段落,一家人便趁著祭祖吃潤餅。

我是雲林虎尾人,小時候家裡總要在清明時分擇日圍桌,自製潤餅。一家大小人手一張皮薄Q彈的潤餅皮,桌上擺滿了豐富多樣的內餡,我們就在滿桌或葷或素的菜色中,挑選自己想吃的餡料,即興創作,最後撒上點花生粉和糖粉,再緊緊地捲起快要爆餡的潤餅,用雙手牢牢握住,張大嘴巴,一口一口地咬下。

大家或許有所不知,英文有個來自閩南語的詞彙 popiah,漢字寫成「薄餅」,就是我們台灣人慣稱的「潤餅」。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 OED)有收,簡單把它定義為 a spring roll(一種春捲),說是星馬的菜餚。

星馬的菜餚?我們在台灣肯定滿腹狐疑。這跟星馬的淵源,事實上與當地來自閩南的華人移民有關,不過 OED 並沒有深究下去。根據 OED 所提供的資料,popiah 於 1986 年首度見諸英文的文獻(當時拼作 popia),出現在舉足輕重的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I was hooked by the very first menu, on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consisting of red-cooked chicken wings, spicy Sichuan cucumbers and a type of spring roll called Amoy popia. 我一下就被第一份菜單所吸引,那是份春節的菜單,上面有紅燒雞翅,川辣黃瓜,還有一種叫做廈門薄餅的春捲。(筆者譯)

如今社會變遷,台灣人在家包潤餅的習俗已逐漸遠去,令人感歎。反而是台灣各地夜市總會有那麼一攤,堅守賣潤餅的本分,成為夜市小吃多元特色的重要一員。而這潤餅的英文,就是依閩南語「薄餅」音譯的 popiah。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Tuesday, April 04, 2017

清明節,以及三大節的英文

今天是清明節,上海《文匯報》的副刊【筆會】刊登了一篇我的節令時文,題為〈清明節,以及三大節的英文〉,以下為見報全文:

清明節,以及三大節的英文

曾泰元


今年的清明節是 4 月 4 日。「清明節」的英文,許多人都翻成 Tomb Sweeping Day(掃墓節),然而這個能彰顯節日內涵特色的詞語,並未收錄于英美出版的權威英文詞典。

是否收錄於英美出版的權威英文詞典,在漢英翻譯的研究上,是個極具參考價值的判準。中文的詞語翻成英文,常會有各種不同的譯法,這些譯法各有其擁護者。然而若能登堂入室,獲納英美的權威詞典,意味著這些英譯的詞語更進一步,通過了專家層層的考核認證,地位在核心的英語世界已經穩固確立,有其重要象徵意義。

美國最大、最權威的英文詞典是《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俗稱 W3),這部重量級的巨著以 Ch'ing Ming(清明)的形式收錄了清明節,此乃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該條目(entry)的詞源(etymology)載明,這個詞語來自「(北京)中文的『清明』,字面義為『清且明』」【Chinese (Pekingese) ch'ing1 ming2, literally, clear and bright】。

W3 接著給「清明節」下了定義,言其為「中國的一個春天的節日,是時要整飭墳墓,還要給亡者獻上特別的祭品」(a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when graves are put in order and special offerings are made to the dead)。W3 是語文詞典,不是百科全書,對清明節的處理精簡到位,已屬難得。這部詞典已有多年沒有修訂,收錄的 Ch'ing Ming 是個舊拼法,放在今日,以漢語拼音的 Qing Ming(或 Qingming)轉寫,更順理成章。

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中秋「三大節」之說,以春節為首。春節常見的英譯有三。其一為英語世界最常用、收錄詞典最多的 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New Year(新年)為既有的英文單詞,冠上 Chinese(中國的)加以修飾,淺顯易懂,或許因此最為普及。其二為逐字翻譯的 Spring Festival(春節),這也是國人對此的標準答案。雖然 Spring Festival 一樣收錄於權威詞典,不過收錄的詞典較少,英語世界的使用率也較低,可能因其語義模糊,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是 W3「清明節」定義裡小寫的 spring festival(春天的節日),或是其他文化的節日。其三為 Chunjie(春節),這個漢語拼音的「春節」僅見於英國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是個令人驚喜的孤例。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頗為常用,卻不見收於任何詞典,讓人詫異。

元宵節是廣義春節的終曲樂章,節日以燈籠或花燈為主角,因此元宵節的英文一般都譯為 Lantern Festival(燈籠節)。然此 Lantern Festival 只出現在以評選「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而聲名鵲起的《線上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指的也不是中國的元宵節,而是日本的「盂蘭盆會」(相當於「中元節」的日本佛教節日)。由於二者存在著混淆的可能,也可能與其他文化的 Lantern Festival 難分彼此,因而現行常見的作法是,日本的節日多改用源自日文的 Bon「盆(或 O-Bon「御盆」),中國的節日或強勢延用 Lantern Festival,或冠上 Chinese,以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中國燈籠節)行諸英語世界。這個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間接收錄在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俗稱 OED),見食品 yuan hsiao(元宵,威妥瑪拼音)的定義:「為(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而做的一種糯米湯糰甜品」【A sweet rice-flour dumpling made for the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 (15 January in the lunar calendar)】。

三大節之二是端午節。端午節的英文以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行之有年,W3 收錄在冊,其他幾部大型詞典雖未出詞條,但也或在定義,或在例證,或在常見搭配中,間接帶出 Dragon Boat Festival 這個詞語。有人建議用半音譯半意譯的 Duanwu Festival,唯不見詞典收錄。

三大節之三是中秋節。中秋節的英文以 Moon Festival(月亮節)最為常見,以 OED 為首的許多牛津家族大小詞典,均收錄了這個 Moon Festival。國人的標準答案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也行,不過收錄的詞典要少得多,僅見於《柯林斯英語詞典》。OED 也能找到 Mid-Autumn Festival 的蹤跡,然此說法只出觀在 fullness(滿)這個條目講中秋賞月的書證中,一般不易察覺。

概言之,英美出版的權威英文詞典所收錄的中國傳統節日以及文化特色事物,或不脫此四大模式:音譯、逐字翻譯、取特色意譯、既有詞彙冠上 Chinese。音譯的,如清明節(Qing Ming)、春節(Chunjie)。逐字翻譯的,如春節(Spring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取其特色意譯的,如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節(Moon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在既有節日單詞短語前冠上 Chinese 的,如春節(Chinese New Year)、元宵節(Chinese Lantern Festival)。今天,中國的整體國力日漸強盛,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世界舞台上日益顯著,音譯和逐字翻譯這兩個直接的翻譯方式,將來應該會越來越多。

清明節英文音譯 文化自信表徵

今天《人間福報》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清明節英文音譯 文化自信表徵〉,此為上海《文匯報筆會》之〈清明節,以及三大節的英文〉的精簡濃縮版:

清明節英文音譯 文化自信表徵

「清明節」的英文,許多人都翻成 Tomb Sweeping Day(掃墓節),而且行之有年,我們政府的網站也是以此為準。

美國最大、最權威的英文詞典是《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俗稱 W3),這部重量級的巨著以 Ch'ing Ming(清明)的形式收錄了清明節,此乃傳統的威妥瑪拼音。該條目的詞源載明,這個詞語來自「北京中文的清明,字面義為清且明」。

W3 接著給「清明節」下了定義,言其為「中國的一個春天的節日,是時要整理墳墓,還要給亡者獻上特別的祭品」。W3 是語文詞典,不是百科全書,對清明節的處理精簡到位,已屬難得。

這部詞典已有多年沒有修訂,收錄的 Ch'ing Ming 是個舊拼法,放在今日的大環境底下,以漢語拼音的 Qing Ming 或 Qingming 轉寫,順理成章。

這個 Qingming,也是英文《維基百科》對節氣和節日的建議。作為節日,《維基百科》另以 Qingming Festival(清明節)為主推的拼法。

中國大陸的整體國力日漸強盛,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世界舞台上日益顯著,音譯這種訴諸直接的翻譯策略,是展現文化自信的表徵,將來應該會愈來愈普遍才是。

曾泰元(台北市╱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Monday, April 03, 2017

牛津亮了台灣天燈

今天《自由時報》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牛津亮了台灣天燈〉。因報紙版面受限,見報的是精簡版,網上的是完整版,茲將完整版複製如下:

牛津亮了台灣天燈

曾泰元

前幾天,台灣的天燈悄悄地升起,燈罩上寫著我們的文化傳統,飛進了英語世界最權威的天空。

此話怎講?天燈的英文 sky lantern 源自台灣,由中文直譯,雖然多年來見諸英文媒體,卻始終沒能收進英文詞典,不過這個情況終於改變了。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常縮寫為 OED)是當今世上最大、最權威的英文詞典,自 2000 年的網路版上線以來,每季定期更新一次。今年第一季日前發佈了新詞新義,sky lantern(天燈)赫然在列,與台灣的淵源清晰可辨,令人欣喜。

OED 收錄了 sky lantern 的三個意思,前兩個意思(天窗、天光)屬於早期,現已罕見,第三個意思就是天燈,這也是 sky lantern 最新、最常見、最主要的意思。OED 把天燈定義為:「點燃燈芯之後就能浮起升空的一種燈籠。一般的結構是米紙燈罩包覆竹框或金屬絲框,由置於底部開口的小蠟燭或其他的裸露火焰提供光源。火源加熱燈罩裡的空氣,也能讓燈籠上升」(英文略,筆者譯)。OED 為語文詞典,定義大方用了 51 個英文單詞來解釋天燈,殊屬難得。

OED 在詞源裡推測,sky lantern 可能來自中文的「天燈」,是個直至最近才有的意思。OED 指出,天燈本指懸掛於高竿上、有不同用途的燈籠,這個能飛天的紙燈籠,傳統上中文稱之為「孔明燈」,之所以有如此的稱呼,乃源自公元三世紀的政治家孔明(諸葛亮),咸信此燈為其所發明。

OED 不愧是英文詞典的第一把交椅。它不是百科全書,卻在定義與詞源裡,對半個地球外另一個文化的天燈,毫不吝嗇給足了篇幅,解釋得宛如微型的百科全書,讓我看了都不禁點頭稱是。

OED 經過層層篩選,去蕪存菁,給年輕的 sky lantern 臚列了三條書證(quotation),以有源有本的書面資料來作為佐證。根據書證,天燈的英文 sky lantern 最早出自台灣英漢雙語的《光華》雜誌,時間為 1989 年 4 月:「我們元宵節在這裡放天燈,起碼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筆者譯)。

天燈的第二條書證,引自香港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時間為 1994 年 5 月 30 日,講的是台灣的天燈:「若干傳統的台灣 "天燈"(紙製熱氣球),帶著非核台灣的願望
……飛向空中。」(筆者譯)。

第三條書證,也是最近的一條書證,來自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時間是 2011 年 1 月 31 日:「當局呼籲,要狂歡者本週春節期間別放天燈,因為資料顯示,消防隊員每週都要為此出勤滅火」(筆者譯)。

英文裡的中文詞彙不多,經過權威認證、收錄於英文詞典的,至多也不過三、五百個,這其中源自台灣的,更是鳳毛麟角。台灣的天燈做出特色,成為世界知名的重要觀光資產,從中文直譯的 sky lantern,終於獲得英文詞典聖經 OED 的肯定,值得我們在此記上一筆。

(作者為東
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Saturday, April 01, 2017

溜進牛津字典的平民美食 Bao

四月號的《英語島》雜誌持續刊登我的專文,題為〈溜進牛津字典的平民美食 Bao〉,請點擊超連結或照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