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4, 2018

老師,「人肉」的英文怎麼說?



作為一名英文教師,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就是學生時不時都會問,「老師,XXX的英文怎麼說?」中翻英的問題特別棘手,學生感興趣的,又多半是少有標準答案的文化特色詞或是熱門流行語。這些詞語的英譯,要嘛從缺,要嘛毫無頭緒,要嘛連各路專家都莫衷一是。對於學生這方面的提問,我無從準備,無法照本宣科,每一次都是驚奇,每一次也都是挑戰。

學生總認為老師無所不知,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在師生面對面的場合,當教室裡眾多的眼睛凝視著我們、渴望著我們嘴裡能吐出標準答案之時,如果我們腦筋一片空白,支支吾吾甚至啞口無言,責在「解惑」的老師居然自己落得也跟學生一樣茫然無知,那種顏面盡失的尷尬與難堪,對教師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閱讀全文請按這裡

Sunday, January 14, 2018

川普講髒字!shithole 怎麼翻

今天《蘋果日報》的網站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欄文章,題為〈川普講髒字!shithole怎麼翻〉,有興趣者請見全文。

美國總統川普周三(10 日)在白宮,與跨黨派參議員討論移民法案時,用「屎坑」(shithole countries)形容非洲、中美洲國家,引發強烈批評。美聯社

川普講髒字!shithole 怎麼翻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前兩天,美國總統川普在秘密會議上討論移民政策時,以 shithole countries(字面「屎洞國家」)來指稱海地、薩爾瓦多、以及部分的非洲國家。川普用粗鄙的 shithole(屎洞)形容這些國家,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同時,全球的媒體為了報導、翻譯這個髒字,也大傷腦筋。

這個 shithole 低俗、侮蔑,非英語世界的各家媒體在翻譯時有所顧慮,因而為此煞費苦心,翻譯的結果令人眼花撩亂,莫衷一是。法新社甚至還擇要整理,列出一覽,如「污穢」、「糞桶」、「像廁所一樣的」、「乞丐窩」、「爛掉的」、「骯髒的」、「垃圾」、「爛」、「屎坑」。台灣中央社的「鳥不生蛋的」,則榮獲法新社的「最迂迴翻譯獎」。

那麼,shithole 這個關鍵字該怎麼翻?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shithole 在英文裡是個令人難以啟齒的髒字,因為裡面的 shit(屎)是個英文的「三字經」(four-letter word),所以 shithole 連許多英文詞典都不收。我們翻譯時,最好也能考慮到這個層面,給國人類似的禁忌感與講出來的震撼性。

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即 OED)收了 shithole,而且詞源、語義、例證極其詳盡。據 OED 所載,shit 為「屎」,hole 為「洞」,所以 shithole 本指「屎洞」,也就是醫學上的「肛門」或粗鄙的「屁眼」。

OED 進一步指出,肛門是糞便的必經之地,沾滿了污穢,因此引伸而有「爛地方」的意思,指的是又髒又破、遙遠偏僻、遭人踐踏、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鬼地方。這是 shithole 當今最通行、最主要的意思。

根據 OED,同樣的 shithole,後來也可轉指接收糞便的坑洞,也就是屋外廁所的「糞坑」。shithole 另有一個語義的發展,與 asshole(即「混蛋」,字面「屁眼」)基本同義,是個罵人的髒字。

所以,川普講了 shithole countries(屎洞國家),在這個語境底下的 shithole(屎洞)、這樣一個令人難堪震撼的髒話禁忌語,我們該如何翻譯為妥?上述的各國翻譯都過於溫和,隔靴搔癢顧左右而言他,我倒是覺得「鳥」不錯。在舊小說中,「鳥」同「屌」,為男性生殖器的禁忌語,常用作罵人的話,川普講的 shithole countries 如果翻成「鳥國家」,那種「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鄙夷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還是,大家認為從英文 shithole 直譯的「屎洞」更有力?



Friday, January 05, 2018

中菜英譯展現的文化自信

今天,廣州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的專欄文章,題為〈中菜英譯展現的文化自信〉,詳見全文。

中菜英譯展現的文化自信

作者: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曾泰元

2017 12 1 日起,相關部門研議多年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以下略作「英譯規範」)正式實施。這份涵蓋交通、旅遊、文化、教育等 13 個領域的英文譯寫標準,提供了常用的 3500 餘條規範譯文。

新聞發佈後,不久即刷爆微信朋友圈,新聞媒體、微博網站也都爭相報導,「永別了,神翻譯」「別了,神翻譯!麻辣燙、拉麵都有了規範英文名了,好有趣」「今日起,麻辣燙、拉麵、烤串有國家標準的英文名啦!再見,夫妻lung slice」,紛紛現身標題,顯示這個議題眾所關切。

2017 6 20 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聯合發佈了「英譯規範」,多名研究專家一致推薦,以中文拼音譯寫源自中國、深具中國特色的詞彙,如「圍棋」(weiqi)、「豆腐」(doufu)、「拉麵」(lamian noodles)、「餛飩」(huntun)等。這則新聞當時就已經紅遍了大半的微信微博和媒體網站,其紙質版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也於發佈會前數月就由外研社出版。

我出身詞典學,研究漢語文化特色詞的英譯多年,發表過一些相關的學術論文與科普文章,長年來主張的,就是這樣一種向「異化」傾斜、朝我們語言靠攏、展現本族文化自信的翻譯策略。

講得淺白一點,在把中國特色的詞語翻成英文時,我們無須過度遷就英語人士的接受程度,可以儘量順應我們中文的語言特點,具體操作的方法,就是通過音譯(漢語拼音)與借譯(逐字翻譯),來傳達漢語詞彙的原汁原味。

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盲目的自我膨脹,更非唯我獨尊,而是客觀地體察語言現狀之後,所得致的通則與規律。

先以「春節」為例。春節是個深具中國特色的節日,傳統上,英語世界用得最多、最廣的翻譯,是採取「歸化」策略的 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所謂歸化,就是向他們靠攏,以他們的語言為主要依歸,譯文要盡可能地英文地道。英語世界本來就有 New Year(新年)的說法,冠以 Chinese(中國的)修飾,新構成的短語 Chinese New Year(中國的新年;中國新年),對英語人士而言,就是一個幾乎感覺不到外國味的歸化詞。

然而,「春節」的英譯在國內的標準答案卻並非如此,而是個「中度異化」的借譯詞 Spring Festival(春天的節日)。「春」的英文是 spring,「節」的英文是festival,「春節」逐字翻譯而成 Spring Festival。英文的 Spring Festival 借譯自中文的「春節」,此即中度異化的展現。也就是說,個別的單詞,都是英文既有的詞語,全新的組合,卻因向我們中文的概念結構傾斜,對英語人士而言,可能存在著些許(中度)的異質感(異化)。

至於重度異化的「春節」英譯,就是以漢語拼音轉寫的音譯詞 Chunjie 了。絕大多數的英語人士看到 Chunjie,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 Chunjie 給了他們明顯(重度)的異質感(異化)。對他們而言,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國詞語,非得查閱詞典或上網搜索,否則無法瞭解其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看到了 Chunjie,肯定也不免滿腹狐疑:「春節」的英譯怎麼可能直接訴諸語音、採用漢語拼音?答案是肯定的。這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良有所本。英國權威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就以主詞條(main entry)收錄了 Chunjie,並以 26 個單詞的篇幅,給 Chunjie 做了精簡翔實的定義。

回到甫於日前正式公告施行的「英譯規範」。一些漢語文化特色詞的英譯,採取的就是如 Chunjie(春節)般、重度異化的音譯策略,如「圍棋」(weiqi)、「豆腐」(doufu)、「拉麵」(lamian noodles)、「餛飩」(huntun)。

這樣的做法,贊成者有之,質疑者相信也不在少數。我們不妨先看一組資料。

近些年來,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即 OED)新收錄了不少中國文化特色詞,詞典還附上了實際使用的豐富例證,如 jiaozi(餃子)、wuxia(武俠)、tui na(推拿)、qipao(旗袍)、guanxi(關係)、goji berry(枸杞)、char siu(叉燒)、siu mei(燒味)、yum cha(飲茶)、milk tea(奶茶)、dai pai dong(大排檔)等。除了少數是中度異化的借譯詞之外(如 milk tea「奶茶」),大部分都是重度異化的音譯詞(多源自普通話與廣東話)。

針對「英譯規範」裡的這些圍棋、豆腐、拉麵、餛飩的翻譯,或曰,「圍棋」的英文,不是源自日文的 go 嗎?怎麼會是漢語拼音的 weiqi 呢?「豆腐」的英文,不是源自日文的 tofu、或行之有年的 bean curd(豆製凝乳)嗎?怎麼另創了一個漢語拼音的 doufu?「拉麵」的英文,不是源自日文的 ramen、或是英譯的 hand-pulled noodles(手拉麵條)嗎?怎麼可能是漢語拼音的 lamian?「餛飩」的英文,不是早有源自粵語的 wonton,為何還用漢語拼音的 huntun

的確,圍棋、豆腐、拉麵、餛飩這幾個文化特色詞,原本就已經有了固定、常見的英譯,「英譯規範」的作法,除了延續主流的音譯策略之外,還更進一步,把文化主體性列入考慮,藉此正本清源。圍棋、豆腐、拉麵均源自中國,其常用的英譯 gotofuramen 也最終源自中文,當代中國視角的圍棋、豆腐、拉麵,用的理當是中文拼音的 weiqidoufulamian。至於餛飩的英譯,源自粵語的 wonton 或可保留給「雲吞」,漢語拼音的 huntun 就用來指稱一般的「餛飩」。

或論,這些概念事物,英文已有現成的詞彙,何苦另起爐灶,徒增困擾?非也。英文海納百川,包容性極強,即使現成的詞彙能表達相關的概念事物,英文還是樂於接受新的同義詞。茲舉一例。英文裡表「少量、些微」的字眼相當多,但它還是向日文借了一個 skosh(「少し」,日文羅馬字作 sukoshi),這還是個用得頗為普遍的詞語。

OED和「英譯規範」這樣的作法,事實上再正常不過。鑒往知來,放眼世界,訴諸音譯,是翻譯文化特色詞常見的策略。文化特色詞有其特殊性,在翻成英文時,國際慣例的首選就是音譯。音譯不僅自然直覺,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不過國人對音譯的反應,似乎是質疑強過認可,批評多於肯定。許多人認為音譯誰都會,簡單直白,毫無學問可言,而且音譯出來的全新說法,外籍人士不會懂。即使眾多證據擺在眼前,遲疑否定之聲,依舊揮之不去。

文化自信並不是文化自大。過去的我們,因種種原因在歐美面前或許自信不足,現在咱們中國的國力日強,文化自信也隨之而來,但這並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回歸平常心,是個本該就有的態度。

我們正視自己的價值,在漢英詞彙的翻譯上依循語言的規律,順天應地,不卑不亢。見微知著,在「英譯規範」的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可長可久的方向。



Tuesday, January 02, 2018

最長的英語單詞

今天上海的《新民晚報‧夜光杯》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最長的英語單詞〉,網站的另一個版本為〈你知道最長的英語單詞有多少個字母嗎?45 個!〉,詳見全文。


最長的英語單詞

曾泰元

我在東吳大學英文系開授一門本科生的「英語詞源學」,從詞源的視角切入,系統性地介紹拉丁文的詞根及其派生的英語單詞。

有一回進行到了 nihil(虛無)這個詞根,部分同學兩眼無神,甚至昏昏欲睡,似已進入虛無狀態。我想活絡課堂氣氛,便靈機一動,掏出了一個內含 nihil、最長的英語單詞之一(29 個字母):floccinaucinihilipilification(輕蔑)。

這個單詞堆砌了 4 個表「細碎虛無」的拉丁文詞語,由 flocci(毛絮)領軍,nauci(瑣碎)、nihili(虛無)、pili(毛髮)依序在後,名詞後綴 fication 壓陣,用以表示「視之如糞土」的鄙夷之意。

同學見狀,兩眼無神的突然發亮,昏昏欲睡的彷彿打了雞血,頓時大家都醒了過來,奮筆疾書。我流暢地念出這 29 個字母的單詞,同學更是驚訝地張口互看。我看機不可失,再接再厲,從口袋裡掏出另一個最長的單詞之一,有 28 個字母: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反政教分離)。我黑板還沒寫完,轉頭一看,發現他們驚魂未定。板書寫畢,同學在我抑揚頓挫之聲中竟面面相覷。

我解釋道,追根究底,這個單詞的詞根雖是 stable(穩固),但容易立即辨識的成分其實是 establish(建立)。加上名詞後綴 ment establishment,這裡是代表當權派穩定力量的「現存社會體制」或「國家權力結構」,在英國特指「英國國教會」。前加表「剝奪」的前綴 dis,構成的新詞 disestablishment 就是「讓英國國教會與國家脫鉤」的「政教分離」。前面冠上 anti(反對),後面再附以形容詞後綴 arian 和名詞後綴 ism(信念),最後整個單詞的概念就是「反對(anti)剝奪(dis)英國國教會官方地位(establishment)的(arian)信念(ism)」,亦即「反政教分離」。

詞根和詞綴此起彼落地接合,詞義也隨之轉變,同學在我的行雲流水中豁然開朗,點頭稱是。

在這門專業選修課上,同學居然展現了不尋常的學習熱忱,於是我打鐵趁熱,再加一碼。

我轉身把一大面的黑板擦掉,再度拿起粉筆,停了半晌,靜靜地從左邊寫下了第一個字母 p,逐步向右。過了一半,我隱約聽到同學竊竊私語,再向右,就是此起彼落的驚呼聲了。

這是個收錄於已出版的英語詞典、迄今為止最長的單詞,共有 45 個字母: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矽肺病),是個專業的罕見詞。我不疾不徐一口氣念完,彷彿經歷了一整個句子,台下居然靜得出奇。

我說,事實上這個英語第一長詞只是個為長而長的浮誇字眼,可拆解為 7 個主要的成分:pneumono(肺)、ultra(超)、microscopic(極微小的)、silico(矽)、volcano(火山)、coni(灰)、osis(疾病),是一種「因肺部吸入超細含矽火山灰的病變」。

我瞅了同學一眼,他們似乎驚魂未定。我說,放心,這些都不考!他們緊繃的神情,才逐漸緩和了下來。


漢英詞彙翻譯 顯示文化自信

今天《人間福報》刊登了一篇拙作,題為〈漢英詞彙翻譯 顯示文化自信〉,有興趣者詳見全文。


漢英詞彙翻譯 顯示文化自信

昨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元旦。大家或許有所不知,舊時的元旦本是陰曆的正月初一,亦即現稱的春節。後來西風東漸,現在的元旦,指的才是陽曆的一月一日。

當今元旦的英文,毫無疑問的,當然就是 New Year’s Day(字面「新年之日」)。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英國權威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 CED),除了這個標準答案之外,居然收錄了來自中文、以漢語拼音轉寫的 Yuandan

CED 不是隨隨便便的英文詞典,出版社是世界最大的出版公司之一,詞典是由詞典學界的大咖主其事,也是第一部真正藉助電腦語料庫所編寫、透過電腦排版而出版的英國詞典。

發展了三十多年以來,CED 以超過四十五億詞的海量語料庫為後盾,給收詞、釋義、舉例、辨析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客觀證據,詞典的權威性有目共睹,廣受學界肯定。

除了 Yuandan(元旦)被權威的 CED 視為英文單詞、獨立列為詞條之外,我們還發現,春節的英文,居然也可以是來自中文、以漢語拼音轉寫的 Chunjie

我們學習英文,從事中翻英,總習慣抱著「歸化」的策略,在英文後面亦步亦趨,力求英文道地,在語言上儘量「歸」順英美人士。

文化自信,落實到漢英詞彙的翻譯上,我們似乎還有所欠缺,只求體貼英文,以求其同。從「元旦」和「春節」這兩個詞彙看來,反而是英國人更注重漢文化的原汁原味,以音譯之法求其異,走了一步我們都膽怯心虛的路。

文化自信不是說說喊喊,更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審時度勢,鑒往知來,順天應地,不卑不亢,走一條本來就該走的路。

一八年新年伊始,我們看到了 CED Yuandan Chunjie,不妨就以此為本,作為思考的新起點。

曾泰元(台北市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Monday, January 01, 2018

新年,讓我們從「元旦」說起



1 1 日,新年的第一天是元旦。元者,始也,即「第一」之謂。旦者,晨也,後亦轉指「日」。因此,元旦的本義就是一年的「第一日」。

一年的第一日,舊時本是陰曆的正月初一,亦即現稱的春節。後來西風東漸,現在意義的元旦,就是陽曆的 1 1 日。

閱讀全文請按這裡

一月一日星期一談英文

今天是 2018 年的第一天,《自由時報》刊登了一篇我的投書文章,題為〈一月一日星期一談英文〉,詳見全文。


一月一日星期一談英文

曾泰元

一八年的一月一日是星期一,新一年的第一天就碰上週一,這樣的三一組合並不常見,估計是每七年才有一次的偶遇吧?

這個難得的機緣,讓我想到春節的吉祥話「三陽開泰」。三陽開泰是農曆年時的祝賀語,藉以表示正月新春,萬象更新的景象。今逢此國曆元旦之三一吉日,姑且加以挪用,給自己增加點奮發向上的正能量,何嘗不可?

一月的英文是 January,源自古羅馬神話的兩面神「雅努斯」(Janus,或譯「杰納斯」)。雅努斯是個門神,前後各有一張面孔,既能回望也能前視,所以亦是終結與開始、過渡與轉折之神。一月承先啟後,終結過去開創未來,雅努斯的角色恰如其分。

星期一的英文是 Monday,來自古英文,mon moon(月亮)的異體。Monday 的本義為 moon’s day(月亮日),譯自拉丁文的 dies lunaeday of the moon「月亮之日」),這或許讓人聯想到日文的「月曜日」。

是的,其來有自。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按照「日、月、火、水、木、金、土」這「七曜」的順序。不只日本,韓國也用這套系統,二者都受到中國古代的影響。但追根究柢,以七曜為一週的曆法觀念,是古時候由印度傳入中國的,這與歐洲的星期概念同出一源,都是來自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因此只要細心比對,就會發現東西方的體系對應契合,殊途同歸。

長話短說,英文的星期名譯自拉丁文,再以日耳曼的元素在地化而成。

古羅馬一週七日的拉丁名取自七曜,而這七曜中的五星(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之名則源自神話:火星(Mars)得名自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水星(Mercury)得名自羅馬神話眾神的信使「墨丘利」,木星(Jupiter)得名自羅馬神話的主神「朱庇特」,金星(Venus)得名自羅馬神話的愛神「維納斯」,而土星(Saturn)則得名自羅馬神話的農神「撒頓」。英文在翻譯一週七日的拉丁名時,便從日爾曼眾神當中尋找類似的加以替代。

111,一月一日星期一。我們從一月(January)和星期一(Monday)的英文談起,上溯古羅馬和巴比倫。新年伊始,我們彷彿也有了歷史的悠遠與時間的縱深。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